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分析;云南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花卉增长速度极快,以年平均25%速度增长,已然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均速,成为了具有发展潜能的活力产业。云南发展花卉产业有着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先天优势,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起步晚于国际上一些花卉高度发展的城市,起点也相对较低,产业体系中各个环节,例如科学技术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花卉产业涉及面广,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都紧紧相连,所以花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地理位置比较特别,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丰富的种质资源,这些都是促使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花卉产业进行SWOT分析,找出云南花卉产业现阶段的不足,并给出建议。

二、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1.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优势

云南省的位置处于我国的西南边界,是一个低纬度的高原地形,地理位置与一般相比较为特别,地势地貌也很复杂。云南被称作“彩云之南”,总面积约为39.4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1%。云南与贵州、四川、广西等国内省份相邻,同时还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促进了邻国与邻省的经济与发展。优越的地理条件下云南花卉不仅可以在本省加速发展进步,也有了向周边省市、周边国家输出的优势。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状态,所以大部分河流都为南北走向,南北方向的河流使云南与青藏高原相接,成为一条天然的桥梁,促进云南省的对外发展。

现如今,世界花卉三大种植中心分别为中国的云南、非洲中部的肯尼亚以及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云南成为中国最大的鲜切花种植交易中心。云南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的枢纽。

(2)资源优势

云南省在独特的地势条件下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云南的土地、矿产、能源、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为38.33万平方公里,而耕地占7.42%,人均耕地占有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云南因为其独有的地质结构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分布着很多世界著名的动物和植物。由此,云南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植物资源最多,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占有超过1.8万种。在云南省独有的资源优势下,很多珍贵的植物能够茁壮生长,花卉的观赏、药用价值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3)气候优势

云南属于低纬季风气候,其主要表现是:气候的差异与所处区域和垂直变化相关。云南的平均温度在5-24℃左右,靠近南方和靠近北方的区域温差达到19℃,显示出了云南气候的区域性特点。给花卉的生长创造了先天的优势。“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云南花卉的快速发展。

2.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劣势

(1)科技水平劣势

与国外花卉生产大国相比较,云南花卉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云南花农不能全方位考虑市场经济,从而忽视生产成本以及产品质量,导致花卉生产力水平低下,使云南花卉产业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目前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总体较快,已经能够达到花卉生产面积第一,但在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下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物流运输劣势

鲜花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只取决于花卉生产的环节,花卉的后续物流运输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花卉的品质。花卉采摘之后,必须立刻浸入保鲜剂之中,并且将其置于阴冷潮湿的环境之下使用冷链运作方式。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花卉保鲜保湿保温的原则,使用标准的花卉运输箱。然而,云南花卉运输并不能够严格按照发达国家运输的标准,保鲜剂的缺乏,花卉物流包装也比较简单,有时候只是使用一般的塑料布、泡沫板等,导致鲜切花质量的下降。

3.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机遇

(1)市场潜力巨大

广阔的花卉消费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鲜切花在国际花卉市场上占主要的地位,2001年全球花卉贸易量为400亿欧元,并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形成了花卉消费中心。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均消费量将上升,未来5到10年,各国花卉消费量都会急速增长。

(2)国家的支持推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推出了零关税,再加上我国加入了WTO从而为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进步空间,使云南花卉在国际花卉市场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上的花卉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发达国家为主转向了有地理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的新兴国家,为云南花卉的区域性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

4.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威胁

(1)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现如今云南花卉产业主要是引进国内外的优质花卉品种,缺少了自主的创新条件下的特色花卉的研究和生产。所以若是想要真正提高云南花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短期内提高科技技术含量,研制出具有特色的云南花卉,并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2)花卉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云南花卉产业虽然在其独有的土地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下得以快速发展,花卉的对外贸易、物流情况、销售推广、信息提供等方面已经逐步发展完善,但是花卉的自主创新与花卉的生产和销售没有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科技水平与荷兰等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劣势。

三、加快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云南花卉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得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考虑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应该具有忧患意识最终确定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为WT战略。具体内容为:

1.增加花卉产业科技投入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自身地理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的内在基础上,然而外部科技水平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云南花卉产业必须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加以发展实施。云南必须坚持花卉的科学研究和生产相互结合,大力促进企业自办科研的机制。

2.完善花卉产业的管理体系

云南应该切实强化花卉产业的宏观环境下的管理与指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花卉产业管理体系。与花卉产业发展相关的物流运输标准、花卉进出口、花卉新品种保护、花卉拍卖等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规定,从而保证云南花卉产业可以按标准运行。而对于花卉质量管理方面,需制定花卉培养基质、包装、运输、储藏的配套的标准,规范花卉的生产经营活动。

3.提高花卉社会化服务体系

云南花卉在产业发展的服务环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融资困难、各服务部门不能协调运行、花卉出口手续复杂等等,因此花卉产业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协调力度,为花卉产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测和咨询服务。花卉融资应该得到相应的政策倾斜以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4.重视花卉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花卉生产者应当集中精力进行花卉的生产培育,利用专业化的知识提高产量。花卉销售者则时刻关注花卉市场的动态,主要关注花卉销售问题。相关的运输、储藏工作也由专门的公司进行。同时,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必须跟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脚步,增加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实现花卉现代化发展。云南花卉产业应该增加此类花卉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发展园艺计算机系统、上盆系统、栽种机器人、移动式培育苗床、冷库和分级捆束机等等。

参考文献:

[1]商红丽,李月华,蒋萍.临沂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09).

[2]张启翔.国内外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创新进展与趋势[J].中国花卉园艺,2013(19).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一、安徽第三产业发展回顾

(一)安徽第三产业发展历史回顾。表1是一个反映1978~2004年安徽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的变化表,根据变化情况,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第三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第三产业迅速起步发展。在该阶段工业化处于从计划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商业、餐饮、物资、外贸、运输、邮电等流通和交通部门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在过去较低的技术上迅速增长。1981~199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了5倍多,而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只有3倍多,第三产业的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安徽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17.3%提高到1990年的24.3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由1980年的8.2%提高到1990年的15.02%。

第二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安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时期。在此阶段上,物质产品生产进一步扩张,推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1990年的15.02%增加到1997年的23.70%;199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问题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等原因,使得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乏力,造成安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减慢。

第三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服务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其所有制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其经济总量逐年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27.90%增至2004年的35.54%;同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1997年的23.70%提高到2004年的28.80%。

(二)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近年来,安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4年,安徽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4.38%提高到2004年的35.54%,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160.4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10.43亿元。

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1990~2004年安徽全社会从业人员共增加了797.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110.6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92.1万人,第三产业则增加616.1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到2004年,安徽全社会从业人员共3605.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1833.1万人,占50.8%;第二产业为734.1万人,占20.4%;第三产业为1038万人,占28.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3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20.75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

3、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商业、餐饮、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多种经济业态特别是连锁、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物质流通业开始变革物流形式,与新型业态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的“瓶颈”已经打破,公路、铁路供不应求的局面得到缓解,初步形成了通达的交通网络。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安徽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3%;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242.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14.15%。2004年全省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3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7%;国内旅游收入为2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全年境外入境人数为16.4万人次,与上年持平。

二、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从总体上看,安徽第三产业发展是滞后的。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在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产值结构为例,在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安徽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动的基本态势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大幅度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这与一般发展模式是相符的。十几年来,安徽第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却增长缓慢,这说明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供给却没有同步增长,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非均衡特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且波动性大。

(二)从第三产业结构发展来看,水平偏低。第三产业所涵盖的部门十分广泛,既有传统落后的部门,也有现代化部门。传统服务业的特点在于,它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者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或知识,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要,具体包括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邮电业等。现代服务业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它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第三产业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其他服务业,而高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如金融、保险等行业比重过低。同时,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仍比较低,离“三二一”发达结构类型还比较远。因此,不管是三次产业结构水平还是内部各行业结构发展水平总体都偏低。(表2)

(三)从地区差异来看,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劳动力分布不均,安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不一样,因而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第三产业仍处于层次比较低、水平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三、提高安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第三产业是安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行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生产提供必要服务的,这些行业自身的成长就会直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部门的增长。此外,第三产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广泛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在安徽更是如此。因此,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改变安徽第三产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安徽省政府可以利用国家大好的经济政策环境改进和提高本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等。

(二)加大实施科教兴皖和可持续发展力度。今后各省的综合实力更多的要看其科技实力、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和效率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等,因而必须加速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为其奠定基础后,他们的发展应逐渐成为促进安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概述了我国槟榔发展状况;并就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槟榔(ArecacatechuL.)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树姿挺拔优雅,是热带地区城乡的优良观赏植物。

1我国槟榔栽培概况

我国引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写到“……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其中的“仁频”指的就是槟榔。我国古籍《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对槟榔植株形态作了很详细的记载。海南和台湾两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种植。

1.1海南省槟榔栽培概况

据报导,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5.31万公顷,占中国大陆槟榔栽种面积的99%,收获面积2.33万公顷,总产量7.48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目前槟榔已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中仅次于天然橡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2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海南省槟榔产量保持在平均3129kg/hm2左右,单株产量约1.9kg(按种植1650株/hm2计,下同。)。

1.2台湾省槟榔栽培概况

在我国台湾省,槟榔被列入果树类。2001年产槟榔16.51万吨;2004年槟榔面积5.3万公顷。台湾的槟榔号称“绿色黄金”,全岛均有种植,以屏东、嘉义、南投、花莲、台东等地为多,合计占全岛总产的74.5%。栽植容易,回收成本快,利润好,1996年槟榔产值3.47万元/hm2(人民币)。农民栽植槟榔意愿高,导致槟榔栽植面积不推自广,急速增加。至1999年台湾栽植槟榔的面积已达5.7万公顷,槟榔年产值超过133亿元(台币),占农畜产值的4.2%,仅次于水稻,为果品类之冠,已成为台湾的高经济作物。台湾岛虽然不是槟榔栽培的最适宜区,但却保持着世界单产7832kg/hm2的纪录;单株产量约4.75kg(国外以马来西亚单产最高,为1625kg/hm2)。

2槟榔的中医药价值及其主要用途

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种仁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槟榔在我国的别名众多,常用的有榔玉、仁频、宾门、槟榔子、橄榄子、青仔、洗瘴丹等等。槟榔性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痢疾、绦虫病、胆道蛔虫、血吸虫病等,外用治疗青光眼等症。其果皮(大腹皮)、花、花苞(大肚皮)和根等也是常用中药材。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适量食用槟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成熟的果皮(榔壳)称大腹皮,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是轻纺工业原料,经加工后,可制成优质纤维隔板,可作塑料填充物,还可用来编织地毯等。除药用之外,其未成熟的果皮在海南、台湾、广东、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群众有咀嚼的习惯。花苞可治腹水,健胃,疗腹胀,散气滞,止霍乱。槟榔叶可编织扇子、草帽等工艺品,也可扎扫帚;果含单宁和红色染料,可分别提取栲胶和植物性色素;未成熟的果皮,也用于提取鞣料、单宁,供制皮革、染料和药用。新芽还可作蔬菜(台湾同胞称之为“半天笋”)。

3槟榔产业现状

槟榔加工的主要产品有2种:榔干和榔玉。

榔干商品名称为枣槟榔,是当年9月至翌年1月间采摘果实已充分生长而种仁未变硬的青果加工制成的产品。榔玉也称食用槟榔,是用3月以后成熟的果实加工制成的产品。将采下的果晒2~3d,再用干柴文火均匀烘焙,每天翻动1次,约3d果皮变黑可取出,冷却后用锤子打破果皮取出种仁,再晒1~2d即可成榔玉。100kg鲜果可制成17~19kg榔玉。

据王祝年报导: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槟榔主要供药用和省内人们自己嚼食,销往湖南的产品很少。1991年后,湖南槟榔市场急剧扩大,从湘潭等地走向了湖南省各地,并扩展到了广东、江西、河北、北京、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使食用榔干的需求量猛增。自1994年起,槟榔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生产药用的榔玉改为生产嚼食的榔干。目前,海南省已基本上不生产药用榔玉,即使生产也大多用质量较差的残次果实加工,其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依靠进口补充。

海南每年销售到湖南的槟榔产值有6~7亿元,但经过湖南加工后,产值就达到40~50亿元。因湖南人在海南槟榔初级产品上,开发出了很多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4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

随着人们对槟榔保健功能的认可,槟榔产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如何发挥海南(琼)的土地、气候优势,台湾(台)的种植技术优势,湖南(湘)槟榔加工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槟榔”品牌,值得关注。

4.1加强琼台合作,提高槟榔种植水平

台湾同胞种植槟榔技术水平高。有台胞2002年在我所附近租地种植槟榔,因其管理水平高,2006年整园槟榔开花,单株花苞5~6个,比海南本地种植户的槟榔园开花早、多。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槟榔种植技术则相对落后。加强琼台合作,优势互补,还可解决部分农户盲目开山种植槟榔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2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

琼湘两地槟榔加工合作前景广阔。一是湖南的槟榔加工技术领先;二是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有利于槟榔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槟榔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江泽林,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良秋,万玲.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48-50.

[3]洪清煌,黄朝宗,王德男,等.果树[M].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9.

[4]周江梅.台湾农村建设动向[J].台湾农业探索,1998(1):32.

[5]郑金贵.闽台、榕台、漳台农业的比较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8(2):18.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苏省; 高技术; 创新效率;现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D790038)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省,同时也是高技术产业创新强省,一直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全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组织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江苏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拉动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从2007-2011年五年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平均值为24.68%,逐年稳步上升,是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业大省。而高技术产业利润五年间占全国比重平均值为20.91%,发展非常稳定。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2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4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52.22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范围包括五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五大行业。

2.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平稳发展,产值利润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1-2011年期间,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产值利润率也逐年上升。产值利润率采用高技术产业当年利润总额比当年工业总产值所得。2001年工业总产值为11747.8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85亿元,而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107680.68亿元,利润总额为7074.4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的9.17倍和16.85倍。2001年和2011年的产值利润率分别为3.57%和6.57%,2011年产值利润率是2001年产值利润率的1.84倍。2001年至2011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利润率逐年稳步上升,具体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3.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利润贡献率低

首先,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在五个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2011年总产值达到16447.3亿元.共占高技术产业比重76.19%。2011年工业利润为690.76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64.85%。近3年的数据显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以上,这两个行业虽然是产值大户,贡献的利润也占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六成以上.但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在占用大量资源的前提下,产值利润率略微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苏省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渡过了高速发展的“成长期”。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加之技术的成熟使得产业竞争十分激烈产值虽然很大,但利润较低。

其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2011年总产值达5064.02亿元,占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的23.46%,总利润为364.49亿元,共占高技术产业利润的34.22%。近3年其贡献的利润一直保持在占全市高技术产业利润的34%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虽是产值小户但却是利润大户,近几年发展稳健。在国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宏观背景下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航空航天制造业,2011年江苏省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0.35%,利润占总利润的0.93%,这主要是由于航空航天制造业涉及国家安全,其发展领域受到明显限制,江苏省在这一领域没有明显优势,是各类高新技术产业中发展最慢,企业个数最少,产值和利润最少的一个行业。

4.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极度不均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区域分布主要集中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2011年,苏南五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镇江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0530.84亿元、5337.22亿元和4260.4亿元,3100.55亿元 ,2251.5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8%、15%、11%、 8%和6%,五市合计所占的比重达68%。苏中的南通、扬州和泰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3250.83亿元、3093.06亿元和2063.19,占全省比重分别为8%、8%和5%,三市合计所占比重为21%。而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只有11%,还没有苏州市一个市的产值高。可以看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分布极度不均衡。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徐州市,比上年增长达88.48%,居第二位的是宿迁市,增长51.27%,居第三位的是镇江市,为36.09%,还有连云港市增长达34.42,高于省平均34.18%的增速。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71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及新农村环境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园林花木需求旺盛,花木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花木产业蓬勃发展。重庆市北碚区气候温暖湿润,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以“中国花木之乡”――静观镇为核心的全国花木重点市场,对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花木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基础,打造北碚花木产业特色和品牌,提升花木产业档次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2发展现状

2.1花木产业概况

北碚花木栽培始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年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花卉艺术的发源地。随着改革开放,北碚花卉苗木生产以静观镇为中心,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底,该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6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等4大系列900余个品种。该区共有花木公司70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50个。2015年实现销售额7亿元,花农人均花木收入达到17000元。花卉苗木已成为北碚生态农业新的亮点与经济增长新引擎,是北碚现代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2.2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新时期的特征

2.2.1生产经营产业化

北碚花木产业由农户零散种植向专业合作社、公司、龙头企业等规模化发展 ,形成了大户引导型、公司+基地+农户型、花农+中介组织(合作社、协会)+公司型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营销方式由单纯的卖苗到参与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营销手段由传统模式的随街兜售、店面售卖方式一跃进入互联网阶段;逐渐催生一批基地在农村、办公在主城的现代化花木企业。如双塘的草坪,就以草坪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户培植草坪,统一草坪包装规格,合作化统一营销,实现草坪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使草坪生产走向良性循环。

2.2.2专业化、品牌化意识增强

随着腊梅花茶、腊梅礼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北碚花木产业逐渐树立起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尤其是花木生产户逐渐意识到一户多品种生产弊端,只有规模化才能推出拳头产品。在花木生产时考虑市场对品种的需求,选择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同时,积极提升花木生产技术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花卉苗木品质。如多彩园艺,引进浙江森禾的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专业生产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彩叶植物,给花乡专业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2.3复合型经营业态初显

受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几年花木之乡已萌生出一种集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如陶花园、花漾溪谷等就是有代表性的精品园。既使花木生产附加值增加,又带动地方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前景广阔。

3存在的问题

3.1花木产能过剩

伴随前几年重庆森林工程建设对苗木市场的严重透支,接着又是房地产市场趋冷后对苗木市场的打压。北碚花木生产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已是不争事实。部分花农已现弃花种粮的苗头,部分租地种花的大户在人工费增加、土地租金增加、而销量下降的三重压力下,正面临去留不定的窘况。

3.2品种结构不合理

跟其他花木之乡的“一村一品”相比,北碚花木产业可以说是个中药铺,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抓不齐。某一个品种的某一规格如果需求上千株,可能需要询问几十家种植户,花费几天时间。这严重阻碍了花木产业的产品化和信息化销售渠道。同时,还存在大路货多,名贵品种少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不利于花木产业的长远发展。

3.3生产技术落后

缺乏科学合理并跟市场接轨的花木产品的标准,使花木产品的修剪、定干、成型标准不一,形态万千,跟邻近的成都花木相比,如在紫薇定干、桂花成型方面,北碚花木落后很多。导致同样规格和投入的花木产品,往往市场价不及成都货的1/2,经济效益低下。

3.4花木发展后劲不足

有的龙头花木企业已转向多行业经营,留下的小型花木企业和花农已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兆头。 两江新区对原有花木种植区的征地使花木种植面积开始下滑。同时,受上游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传导,近年来花农花款回收困难、相互欠债甚至赖账的现象已悄然出现。花木经营“先销后付款、一年一结账”的传统诚信正在遭到风蚀。

4发展对策建议

4.1实施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碚不仅立足于花木之乡的规划,更要将重庆“生态向北”的理想羽化成现实。结合两江新区的规划,开辟柳荫、三圣、金刀峡一带新的花木产业基地,山下利用特色产业项目支持,大力发展花木精品园建设;山上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成片种植腊梅园和果园。对花木企业的种植扩张,鼓励企业核心区在北碚,拓展区在外区县的新型花木发展模式。并结合沿线的旅游点合理分区布局,打造成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的新区。

4.2拓宽花卉苗木业的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北碚区种苗站、北碚区花木协会等平台优势,加大对花木产业的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财政与信贷的支持力度,在专项资金、农发资金、贴息贷款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补贴,疏通融资渠道。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伍方洲:重庆市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资源与产业

4.3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特色花木品牌

为了消化北碚花木产业过剩产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应加大力度对花木产业品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改善当前大路货多,名贵品少的现状。结合北碚自然、区域位置和社会经济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拳头产品,避免结构雷同与低水平重复。在静观镇等基础较好的花卉苗木主产区,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特色花木产业园。此外,继续开发罗汉松、腊梅等传统品牌,引导花农发展小型盆景加工,增加花木种植单位面积产值。包装推出一批花木品种品牌,既能代表地方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要。

4.4搭建苗木交易平台,加强市场建设

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存在信息不灵的现状,农户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往往导致盲目生产以及产品滞销等问题。通过筹建北碚花木生产交易网上平台,及时传递政府对花木产业的相关政策,及时当地和外地对苗木需求信息,搭建花木销售、技术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对农户花木生产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培育消费市场是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北碚花木除了目前现有的腊梅节,可以增办多个赏花节,将花木文化通过营建、包装、推广而成为重庆市的一张名片,引导市民对花卉苗木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开拓花木市场。

4.5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与西南大学、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北碚乡土自然植物资源优势,加大对地方特色新品种的筛选培育,探索新型花卉种植,如药用花卉、保健花卉等新品种的开发。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提升产业原有优势,如继续传统品种素心腊梅的产品开发;改进传统盆景的盘扎及造景方式,选材更广、体量更小、造型更灵活,既弘扬传统工艺,又使其升华成熟。此外,还应制定北碚花木产品的标准,指导花农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开展花农培训,提升花农的生产种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东,苏雪痕.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34~137.

[2]冯德珍.静观花木后来居上:重庆北碚发展花木纪略[J].中国花卉园艺,2002(21):20~21.

[3]曾锋.解放思想与重庆市北碚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发展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4~145.

[4]丁廷发,殷绚文.重庆静观苗圃花木产业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08~3710.

[5]林夏珍,陈高坤.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3):86~90.

[6]丛日晨.北京地区园林苗木产业的发展思路[J].中国园林,2007(3):87~91.

[7]王蓉霞.成都市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8]廖建生,郑朝利,王利.沙坪坝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业,200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