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证医学临床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37-03
中图分类号:R 05
文献标识码:A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把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师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愿三者结合来决定诊疗策略的过程。近十多年来,它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来诊治病人,强调任何临床医学决策都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1]。它的推广应用使普通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可以得较大的提高,并为病人提供更有人性化的差异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循证医学产生的历史和现状
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已存在数个世纪[1]。最早的医学观察性研究见于希波克拉底的著述,他提出医学的研究结论不仅依靠合理的理论,也要依靠综合推理的经验。对循证思维进一步肯定见于阿拉伯医师Avicenna(公元980~1037年)的著述,他提出动物实验并不能证实在人体内的效果,建议应当在无并发症的病例中进行评价,应当有两种情况的比较和可重复性评价。在中国,第一次提到的对照试验见于1061年的《本草图经》,是关于评价人参药效的试验:“寻两人,令其中一人服人参并奔跑,另一人未服人参也令其奔跑。未服人参者很快就气喘吁吁。”循证医学的哲学与科学根基在18世纪以后得到了明显巩固,如:英国开始对医疗卫生干预进行利大于弊的严格评价。1948年英国科学家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2]。接着在1955年Truelove进行了胃肠病方面首项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证实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于安慰剂[3]。RCT的兴起使流行病学的多项理论和原则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病人的观察已逐渐形成,大样本、多中心的RCT取代了以前分散、个别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RCT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是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来源。许多临床分组资料例数少,受发生概率错误大小的影响而不足以获得可靠的结论。如果把多个研究资料收集、合并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有助于防止小样本导致的偏倚。1930年以后有人开发了用于合并不同研究资料的统计学技术。然而,直到1966年以后,Meta-分析的方法才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对干预效果的评价[4]。Meta-分析的资料来源全面,有清晰的搜索、收集资料的措施,是在批判和评价的基础上收集证据,有统一的评估方法,对资料进行质量综合而不是以往综述中的定性估计,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全面的文献复习和综合。因此,Meta-分析的结果常被用作循证医学的证据。
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在1979年提出和开展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对循证医学的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72年他就指出,大多数的临床医师对于治疗方面的决策,是从质量差别很大的一大堆研究结果中,随意或根据专家意见进行选择,有时由于一些研究的缺陷,导致选择的方法或决策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呼吁全世界的研究者与临床医师联合起来,各专业的专家应系统地总结和不断更新各领域中RCT结果进行系统综述,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这方面的跨国合作对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的某些疗法作了系统综述,它们对改变世界临床实践和指导临床研究课题的方向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2年首先在英国成立了Cochrane中心,1993年成立了世界Cochrane中心协作网,帮助人们进行系统综述,把系统综述结果通过杂志和网络发送给世界各地的医师、病人和决策者,有助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诊治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循证医学的普遍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中国的EBM尚属于起步阶段。1996年,复旦大学的王吉耀教授首次将“evidence-based medicine”翻译为“循证医学”。1999年3月,经国际Cochrane协作网注册,在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Cochrane中心/循证医学中心。随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又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先后出版发行了《循证医学》和《中国循证医学》等专业期刊。很多医院都非常重视循证医学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部分医学院校也已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传播了有关EBM知识,积极地开展循证医学的推广和应用。
循证医学的评估系统与作用
临床医师不能过分地相信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上的某一疾病的诊治方案,应该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并筛选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出与特定病人或人群有相关性的结果,来决定不同病人的诊治策略和措施[6]。目前根据医学研究资料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大体分为以下五级:一级:所有随机对照实验(RCT)的系统评估(Systematic review或meta-分析);二级:单个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三级:对照试验但是未随机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其中一级研究资料的可靠性最高,而五级为最低级别[7]。循证医学是建立在完善的五级证据数据库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实际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适合(对于患者、医院、医师等各方面)的治疗手段。而且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这些数据库可以不断地循环更新、不断地扩大,将更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EBM的作用在于:①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科学化,避免误诊误治、浪费资源[8]。因为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检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②更好地使治疗服务个体化[9]。大多数研究选取的病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其研究结果也最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病人个体。这样可以使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的健康状态提供特定的医学治疗,使医疗资源更有效的分配利用,这样可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准确的理论指导。③提高临床医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并使其在使用资料方面更加严格[10]。因为EBM就是可以大量地借鉴有效的医疗文献,并可以通过分级筛选,系统地评定并拣选具有最可靠的治疗操作方案。④使临床医生不断地更新医学知识,与时俱进,提高业务水平。要随时掌握最先进的医学,才能提高判断力,从而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⑤医疗安全的需要。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要采用EBM医疗策略,医师首先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再实施相应的治疗。这一过程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因为EBM的基础就是治疗措施的可靠分级,所以在规范日趋完善和病人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采取最有效可靠的治疗办法,将是医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举措。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
EBM最大的特性就是五级可靠证据的分类,医师在对患者治疗之前,应对上述的五类医学治疗资料有较好的了解和评价:①通过网络上或期刊阅读有关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医学成果;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虚心向专家请教,和其他医师交流、探讨病例的处理意见;③在接诊病人时,通过采集病史和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④运用自己掌握的EBM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制定出最佳的诊治方案供病人或其家属选择;⑤遇到疑难病例,要把解决的问题拿到EBM证据库中检索,查到相关文献,找出与该特定患者相符合的最佳诊治措施。在该过程中,要求医师有较高的医学水平及判断力,现有的EBM资源一般不可能和患者的资料一模一样,不能一厢情愿把患者的情况硬套在某份文献证据上。在将某一措施用于具体指导病人治疗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并做综合分析后才能选取最佳方案,同时要考虑治疗方案对病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也要考虑到病人的承受能力,疗效和副作用等等。在后续的考虑中,有时候会原先确认的治疗措施而选用一个级别较低的治疗办法。但最终的目标都要达到“认真、明确与合理应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决定对具体病人的治疗”。不能总是表现医师的最高水平,而是让患者得到其可以接受的最好的治疗[12]。比如两个患者得到同一种病,有两种药物都可以治疗,一个效果快一些,快的价格则很贵,一个慢一些,慢的价格就较便宜,当然两种药物都可以治好病。这时候医师必须依照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选取,这样才是患者获得的最佳治疗。有一个循证医学在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即一位老年女性病人由于突然意识障碍4小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根据循证医学的资料,发生在3~6小时之内的脑梗死有溶栓治疗指征,医生除了告诉家属这些治疗方法的好处外,还要解释使用这些方法的风险。目前的系统评价显示,溶栓治疗组致死性颅内出血较未溶栓组增加4倍,症状性颅内出血增加3倍,近期病死率增高约1/3。但是6个小时内使用溶栓治疗者死亡或残废的危险降低17%,3小时内溶栓似乎更有效。得出的结论是溶栓组早期死亡和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这些风险可被存活者残废率降低的效果所抵消。由于结果来自系统评价,属于高级别的证据,认为该评论是具有最可靠的依据,医生就可以将这些结论告诉病人家属,结合本病例,患者为老年,而且发病就有意识障碍,溶栓治疗导致早期颅内出血的风险很大,如果家属不愿冒此风险以获得降低远期残废率的效益,可以考虑不溶栓治疗而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和对症支持、防止并发症等措施,这种处理也可能更有利于病人[13]。
循证医学注意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值得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循证医学把专家的意见放在最低的级别,不等于否定专家的意见[14]。专家的意见是前述4个级别证据的基石。通过对专家治疗好的病例,整理升级后成为四级的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一些研究机构依据四级的分析提取治疗措施,开展三级、乃至二级的对照实验,最后通过RCT的系统评估,试验结果文献升级为一级证据。从证据发展来看,RCT评估其实是对专家意见的汇总筛选后的证明。②Cochrance系统评估属于循证医学中最高质量的证据[14,6]。因为它是由权威的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领导方法学研究,有不断更新的统一工作手册,各专业评价组编辑部结合专业实际制订的方法学,有完善的系统评价培训体系。③如何在没有最佳证据存在时作出临床决定。没有最佳证据不等于没有有效的证据,若当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证据时,可依次参考级别较低的有效证据或经验处理病人,总之要应用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一旦高级别的证据发表,就应该及时使用新证据[14]。④循证医学并不提倡来了患者之后才去寻找有关的治疗方案。医师平时就应该经常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医学动态,否则只是临阵磨枪,有时候会错过最佳治疗期而耽误患者的有效治疗[14]。循证医学建立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基础上,同时也注重结合医生个人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的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今后的临床试验将更趋国际化、多中心、大规模,多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试验设计严谨、科学,结果令人信服,使之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的互联网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更有效的把循证医学的优势发挥出来。以前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医院在治疗上可以享有更广泛的医学证据资料,现在普通医院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检索到大量的医学资料,从而可以较好的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即将来临,经验医学向EBM的转变将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2]A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vestigation.Streptomycin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Br Med J,1948,770-782.
[3]Truelive SC,Witts LJ.Cortisone in ulcerative colitis.Final report on a threapeutic trial[J].Br Med J,1955,1041-1048.
[4]Solari ME,Wheatley D.A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several clinical trials[J].Clinical Trials Journal,1966,3:537-545.
[5]Cochrane AL.Archie Cochrane in his own words.Selections arrange from his 1972istroduction to“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the health services”[J].Chinical Trials Journal,1989,10(4):428-433.
[6]刘学礼.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其伦理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2(18):49-51.
[7]何成奇.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J].中国临床康复,2003,2(25):542-543.
[8]王家良.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J].华西医学,2001,16(4):381-382.
[9]孙新平,张安平,朱宗迅,等.循证医学在外科应用的优点及收集证据的方法[J].人民军医,2003,8(46):479-481.
[10]应月强,史良会.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J].皖南医学学院学报,2002,21(1):4-5.
[11]张金钟.循证医学在医学科学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37-339.
[12]曾 智,余 敏,杨 鸣,等.循证医学-临床医学发展的新趋势[J].临床荟萃,2006,27(5):240-241.
[13]张烨屏.循证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4):251-252.
【关键词】
循证医学;呼吸内科;临床教学
长期以来,临床教学尤其是实习带教过程,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医师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技能指导实习学生,这种模式带有浓厚的主观的、个人判断的倾向。由于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患者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教科书中的介绍到具体患者时,情况千差万别,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兴起,循证理念的深入,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循证理念与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Arehie Cochrane提出的[1],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世界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通过系统研究,自觉、明确和审慎地应用目前的最佳证据,结合各个临床专家的可利用的最佳外部临床证据,来确定患者的保健和治疗措施[2]。因此,EBM的核心思想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的临床科学证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个患者做出最佳诊治决策。
作为教学医院,临床医务人员既是医师又是兼职的临床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任务。而在传统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注重在灌输课本知识这一理念层次。如果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并实施EBM,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教会医学生如何去学习,激发医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良好的学习观念,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目前EBM教育情况
国外EBM教育已开展多年,很多院校都是在课程学习阶段或临床实习期间开设EBM课程。我国则由四川大学率先开设EBM课程,在此之后一些院校才陆续将EBM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在循证医学出现早期,有人曾在概念上存有误解,把医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与循证医学对立起来。其实不然,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完美补充,并不是要取代临床技能和经验。循证医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现今担任临床带教的教师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EBM,教师自身EBM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检索、评估和利用证据的能力,对严格检索和评价文献这一技能的掌握和正确使用尚有一定困难。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多万篇医学在2万多种医学期刊上。为了使临床医生迅速地从中提取可靠信息,把各种临床研究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提炼、评价,并得到可靠真实的科学结论,为临床决策服务,这需熟悉掌握EBM的方法[3]。
3 呼吸内科教学中EBM的实施
循证临床实践具体方法为五个方面的内容[4]:一、针对具体的患者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提高效率寻求解决问题最佳科学依据;三、严格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四将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五、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评价。
3.1 加强对临床带教医师的培训
带教医师自身的培训是先决条件,要求带教医师首先应强化应用EBM必备的基本技能,医师要不断的通过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参加相关的学习班、外出进修等方法实现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获取最新、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将EBM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
3.2 循证医学在呼吸内科带教中运用
带教医师要使医学生了解经验医学和EBM的区别,在平时带教、查房的讲解过程时要反复强调和巩固,让医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的缺陷和应用EBM的必要性。带教医师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把疾病与患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围绕疾病的产生、演变、后果及诊疗方案的制定及其评价等进行讲解,帮助医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起到知识的强化记忆和提高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作用。
3.3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医学知识的更新是极快的,而传统医学教育则存在更新速度慢的特点,教科书常因编写、印刷、出版和发行历时太长不利于新信息的传播。传统教育下的医学生毕业后适应不了快速的知识更新, 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逐渐陈旧而被淘汰,在探索未知和创新意识方面,存在思维不够活跃,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等弱点。指导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有助于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3.4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EBM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正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都要求带教医师指导医学生使用EBM常用的资源如期刊、杂志、专著、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的文献数据库等。带教医师要逐步教会医学生如何应用主题词、关键词等方法使用网络数据库资源查阅文献,并指导他们从检索得到的文献中提取所需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结合课本和文献,找出高价值的证据,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因此,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的教育过程中贯彻EBM的核心思想,让医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临床即引起对EBM的重视。让医学生学会注重证据,能够主动获取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科学研究成果。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转变为主动的、积极高效的终生自我教育者。只有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才能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把传统的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医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家良.循证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2-205.
[2] Sackett DL, Ronenberg WMC, Gray JA,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3):71.
关键词:循证医学;食管小细胞癌;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自19世纪中叶起源以来,就在临床实践中起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使临床医疗决策不断趋于科学合理[1]。我们在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引入了循证医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临床实践课程中,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思维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世纪创新性人才。
1、将循证医学理论应用于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带教课设计中的意义
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带教课程倡导在医学理论基础上将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带教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关于食管小细胞癌的医学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素质等,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做好知识与临床思维铺垫。而循证医学将“循证”的理念引入至教学过程中,并以问题为支撑点进行放射性教学。其实质即让参与食管小细胞癌临床带教课程的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有效利用其计算机检索知识查询与问题相关的科学证据,并对其真实性进行正确评价,以对临床实践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带教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乐趣而不再如传统教学那样硬性灌输。
此外,循证医学的循证、评估并进行决策的循证思维方式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其不仅注重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医学知识方面的传授,更能有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它的能力。学生往往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体会和感受的科学的务实求真作风,高尚的医德医风,在这些循证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最后,将循证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带教课程,也是未来继续教育的需求。从循证医学的实质上看,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学习及提高、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并不断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
在当今科学技术水平飞跃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能自主学习并应用循证医学理念[2] 将是社会向医疗行业提出的迫切要求,因为只有能真正掌握循证医学理念、能熟练运用循证医学技巧、方法的医务工作者或医学生才能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性的自我教育者。 2、如何具体将循证医学理论应用于食管小细胞癌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
2.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循证医学基础知识
任何具体实践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而将循证医学具体应用于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也需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循证医学基础知识课程能让学生了解循证的具体过程、需具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通过循证医学基础知识课程,能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奠定一定思维基础。循证医学其实质即从繁杂的实践中理出头绪、提出问题,并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检索、评价出最有价值最科学的依据,根据这些依据,学生在更新自我知识的同时有效利用依据进行合理、正确、科学的实践指导或应用[3]。
2.2 开展案例式教学
开展食管小细胞癌的具体案例的学习及讨论,如对案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及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相关问题按照循证医学操作进行演练,包括文献检索,真实性、临床价值等评价,并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等进行合理决策,以体现出循证医学的实践指导效果及效益。笔者同时还认为,食管小细胞癌的具体案例的学习及讨论能极大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提高其计算机检索能力,而且案例讨论使知识传授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耳提面命,也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掌握了最科学依据的知识,也提高了其对患者作出了最合理医疗决策的能力。
3、结语
循证医学在普及和发展中形成了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临床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循证医学理论引入食管小细胞癌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目前只是一次医学教育改革的尝试和探索,要真正意义上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临床实践中还有赖于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以下观点:证据来自于经验,循证医学来自于经验医学,但又高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是扩大的、经过了科学论证的经验教学。循证医学随着科研水平、技术经验、药物研发、检查手段的提高而不断的更新、发展。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也许明天会被证明是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知识更新,并结合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只是将目前各项最真实、最客观的证据拿出来回答目前临床上的某些期待解决的问题。那种简单地认为仅应用某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作为治疗的依据和指南就是实践循证医学的认识是片面的。
其次对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对象应区别对待,使循证医学的学习在医学教育不同阶段有所偏倚。本科生,刚接触临床,对临床工作尚不十分熟悉,此时主要是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经验医学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的优势,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双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前人的实践经验,为以后规范的学习及临床实践打下基础,避免形成某些不良观念和行为模式。对研究生等高学历学生重要强调如何应用循证医学,如何查阅文献、总结资料,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性的东西应用到医学临床实践中。此时要把循证医学当成一种高效的临床实践工具来用。
已经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在其继续教育的临床项目培训中重点要强调的是要将循证医学结合临床实际,将文献复习的结果与具体患者的病情相结合,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最后,要引入循证医学教材,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编委认真进行教材的编写。由于编委们多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常年的临床工作使他们的临床经验智慧难免会影响教材内容的编写。所以临床各科规划教材应注重由始至终贯穿循证医学的理念,客观的介绍循证医学,系统的进行评价。同时,教材的编写不能加重教学负担,要删减一部分非科学证据的理论和方法。
临床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其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临床教学与实践,这也是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临床思维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将来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教为主”,即教学的进行是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但是这一教学模式限于有限的授课学时,教师仅能做到传播知识,少有机会通过深刻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这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1]。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发展为改变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2000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达维德•萨克特(DavidSac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病人最佳的诊治措施”[2]。短短的半个世纪,循证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医学的主流,改变着传统的医学模式,而且这一临床医学模式的变革也正在逐步融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教育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已经开展了循证医学教学,我们对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医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了有关循证医学的调查,以了解目前神经病学教学中师生对循证医学的态度和实践状况,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和2007级五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授课教师和见习指导教师。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循证医学及实践的态度,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技能,临床指南的使用等。每项问题为5分制,分别依次为否(1分)到是(5分)。分别为问卷调查在神经病学教学结束后2周内进行。
1.3统计学
处理使用SPSS11.5软件建立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库。所有资料分为3组,分别为七年制学生组、五年制学生组和教师组,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教师组:13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9人;年龄:43.31±6.68岁(35~58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3人,硕士1人,博士9人;技术职称:主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任医师5人;临床工作时间:19±6.44年(10~33年)。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组:27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4人,年龄21.19±0.83岁(19~23岁)。2007级五年制医学生组: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年龄22.38±0.95岁(20~25岁)。
2.2循证医学及实践的态度调查3组对循证医学的态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认为循证医学是必须且必要的临床实践。
2.3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技能3组在循证医学实践的技能掌握上存在差异。教师和七年制学生对循证医学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如熟练地使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对专业文献作严格评价方面较为自信,而五年制学生则相对信心不足(P<0.05)。
2.4临床指南的使用情况3组在临床指南的使用情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当前医学研究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问世,使知识的更新更快。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对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应用于临床,在这一方面,循证医学模式为我们指出了新的道路[3]。循证医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不超过半个世纪,但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而且随着临床实践还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中,而这一临床医学模式的变革同时也在改变着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因此,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转变授课教师的观念、以及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工作后自我知识的更新[4,5]。
循证医学应用于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授课教师和学生。从问卷调查表1师生对循证医学应用的态度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对循证医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差异,均认为循证医学是必须且必要的临床实践。这一点是循证医学能够顺利应用于临床教学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从表2可以看出师生在循证医学实践的技能掌握上存在差异,教师和七年制学生对循证医学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如熟练地使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对专业文献作严格评价方面较为自信,而五年制学生则相对信心不足。这可能与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有关。“熟能生巧”,“一事通则百事通”,这提醒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实践,以达熟能生巧的地步,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