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应试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为主要特征的教师“独白型”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品质、人文素质和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述教学现状亟待教学者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予以整体改善。笔者认为改革应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以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他们今后的教师工作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其次,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二、总体实施方案

师范生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两方面展开改革。要点如下:

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

(1)为使教学回归文学本体,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审美素养,遵循“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阅读”的原则,突破面面俱到的“大文学史”教学模式,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割断和时间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后予以教学。

(2)与新时代语境、师范生特定培养目标协调,在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自创性适当增加新的专题板块。

(3)为增加教学的生动感和及时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形成教、学良性互动,在自主编写出较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学科网站、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多样化作业形式和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

(1)为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其师范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团队。各队每学期各有分工又团结协作地完成某一专题研究和展示,教师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予以综合打分,作为该组每位成员的统一成绩,按平时成绩的50%计算。

(2)为提高学生作品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借鉴王晓初教授2011年提出的现代文学课改思路——要求全学期学生写作读书笔记共15篇。其中2篇以电子文稿形式随时发送给教师,教师给出精要点评和修改意见。其余13篇读书笔记期末一并检查,并给予成绩,两次成绩各占50%,计算为平时成绩的50%。

(3)学生课程成绩按期末60%,平时成绩40%计算。

三、具体实施方案

遵循上述整体改革思路,具体应从教学目标重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师范生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1.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素养,对其就业产生一定的良好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行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课程学习团队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专题化教学,重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①将授课内容整体分为几大板块——框架性、贯通性的宏观概括;重要文体发展演变及代表作家作品;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关联;与师范生专业实际存在密切关联的“儿童书写”等。各板块再细分为若干专题性内容。②以自编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及时有效性,形成教、学良性互动。

(2)教学评价体系改革:配合更新后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演和读书笔记形式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全班各学习团队每学期完成专题讲座一次,作为与任一专题性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延伸阐释:各组成员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每人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进行文字润色,最后由一位或几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讲解,组内其他同学同时进行作品朗诵等辅工作,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其团结协作程度、PPT质量、讲解效果等进行现场点评,并通过考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为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作品阅读、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其审美素养,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主要进行如下工作:

(1)提供50部审美价值、时代特质兼具的作品阅读书目(含必读、选读两部分)。

(2)利用课堂教学,示范性地解读各范式经典作品,解读中适当融入文学理论视野,尤其注重对经典作品的细读,教师推荐国内外相关经典论著(李健吾著作、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等),以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提高解读能力。

(3)借助各种形式展开师生、生生之间有关作品细读的对话,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理解。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电子读书笔记进行深入点评,对有关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定期针对学生电子读后感情况予以全班范围内的及时辅导;各学习团队内部进行读书笔记互相批改工作;全班每学期举行两次有关必读作品的读书笔记现场交流、讨论活动。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一、多积累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其次要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练笔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大都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时常感到无话可写,当然无从下笔。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这样便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可以说这是练笔的发展阶段。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我认为,如此强调语文课外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

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四、组织交流,总结表彰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30—0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这项工作,给他们搭建好阅读成长和展翅高飞的平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先生曾经说过;“读书需要‘读好书’”。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选好阅读书目,向学生开列书单

诵读经典,帮助学生奠定好“先做人,做好人”的人生理念基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浸润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的起始阶段感染熏陶中国人的人格气息、高尚情操。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中如《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和四大名著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野草》(鲁迅)、《女神》(郭沫若)、《背影》(朱自清)、《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老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魏巍)、《青春之歌》(杨沫)、《回延安》(贺敬之)、《红烛》(闻一多)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如《伊索寓言》《忏悔录》《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双城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青少年科普读物中有《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中外名人传记中如《张衡传》《岳飞传》《李四光传》《牛顿传》《爱迪生传》等。同时,还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贴近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如《世界少年文学精选》《青少年博览文库》《21世纪中外文史万有文库》《探险系列》等。与中学生善于开拓、勇于创新情趣相吻合的书,像《中学生成才故事》《成功法则全书》《岁月如歌》《中学生成长励志系列》等。易点燃学生思想火花而闪现理想光芒的书刊:例如《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中学生增强自信心的128个故事》《校园花儿尽情开》《春草梦》等。广泛阅读科普类与教辅类书籍,拓宽知识面。

二、辅导学生阅读一些有深度却生疏的“精品”

运用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注重从语言、材料、思想、方法诸方面进行积累。并以黑板报或小壁报的形式开辟“介绍一部好书”的栏目进行展示,对所推荐的书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对书中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同时结合语文课,让学生读一读《关于书的书》系列丛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同学们开展读书专题辅导会,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使读书水平逐步趋向有序和高效,使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解决怎样读效果更佳的问题

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读书心得及时进行交流,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进行演讲,专门举办几场读书知识竞赛和征文大赛活动,展示同学们多彩的学习成果。凡在班刊或校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均给予奖励。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书阅览的优越办学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当须教,尤致力于导”。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毫无疑问,这一广阔而宽松的平台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搭建,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靠教师组织指导。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才会得到丰收的喜悦,获得累累果实。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感染了人文情怀;既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又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让学生精思、熟读、博览、多写,进行独立阅读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一、阅读的态度要端正,目的要明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课外阅读能满足学生渴望广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理,是巩固课内知识,提高读写能力、陶冶道德情感,了解身外世界的重要途径。”可见,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一种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课外阅读的正确动机应该是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阅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实际上,多数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有人认为,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点,不阅读心里不踏实;有人则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被迫应付着完成任务;更有学生只图消遣娱乐,猎奇求刺激,随心所欲,不顾阅读效果。教师应该建议同学们,端正课外阅读的动机,使课外阅读为课内学习服务,开拓视野,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精选有价值的读物,不能“开卷有益”

虽然课外阅读应该是同学们依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而进行的自主读书活动,但我们看到,因为选择读物不慎,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读书要有选择,不仅要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读坏书,会使人走向绝路。学生年龄还小,思想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见书就读,不分青红皂白;有的嗜好文学读物,疏远科普性、说理性文章,导致营养不良;有的同学梦想成为武林高手,对“武侠小说”爱不释手;有的“痴迷恋情”想入非非,琼瑶“大姐大”,“两只蝴蝶”满天飞,“老鼠爱大米”;更有人陷入垃圾刊物里,入歧途不知返。老舍先生就不赞成“开卷有益”的说法,对此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吃东西要有选择:要吃有营养的,不能吃有毒的。他鼓励大家读当代文学作品和古典名著、中外名人传记、科普图书等。因此,教师应当建议学生选择那些珍藏于民族文化和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趣味无穷、知识性强、思想性高的作品。一般说来,优良读物的标准是:现实的生活内容,生动优美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情节,一定要文质兼美,适合自己的年龄和理解水平。只有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作品,才会使读者志气昂扬、力争上进。

三、课外读书要高效,贵在得法

林语堂说过,至于语言无味,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都是因为读不适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可见,阅读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阅读效率的关键因素。1.阅读要有计划,包括制订近期、远期的目标。不贪多求快,不信手乱翻,囫囵吞枣,最好做读书笔记,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锻炼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2.读书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二是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学会去粗取精。华罗庚的经验是:每当看一本新书时,读自己原来熟悉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的地方,就要多用些力气。多读不必全面掌握,选择“精彩华章”,略去“无关紧要”。三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四是阅读和应用相结合。3.要理清头绪,找到钻研门路,切不可一头扎进书中,或盲目的读一遍又一遍,或逐字逐句死抠,或只抓局部,忽视整体感知。前人的读书经验很多,当然可以借鉴,但不能死搬硬套,要因人因文而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创造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不少人会忽略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学好知识缺不了好习惯。有好习惯,就拥有好人生,否则,坏习惯会破坏人的一生。

课外阅读也要有好的习惯。一是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要分清时间和场合,不能在上课时“偷偷摸摸”,课后最好也不要“废寝忘食”,喧宾夺主,顾此失彼,否则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欧阳修“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二是养成勤积累、记笔记的习惯。只读不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游手好闲式”的读书是不可取的。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会使自己笔下除鄙陋,添文采;也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增强自己写作的表现力。三是养成“善思”、“发现”、“评点”、“运用”的好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仅仅停留在“读”上还不够,还应该学会把书中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如此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四是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处理好读书与电视、电脑游戏、上网的关系,现代传媒不能够代替读书。不要忽略了习惯,养成好习惯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毅力,强大的信念,如果因为一时的疲劳,而轻易放弃,是不会拥有好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