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外文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让所有儿童都能获得阅读
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
南方分级阅读理念
趣味阅读――从激发儿童热爱阅读入手,让阅读有趣、好玩;
分级阅读――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均衡阅读――引导儿童广泛阅读,接受各类读物的滋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引导小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世界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着力探究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以及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如果只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那算不上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检测试题的内容正在不断修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然而,从检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依然缺少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概括时提炼不出关键信息,理解时机械而片面,表达时词不达意,作文立意平庸、语言干瘪、结构混乱等。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1. 欠缺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和教辅读物中,学生缺乏更宽更广的阅读空间。也有许多学生的读物不多,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自己阅读的需要。
2. 无明确的阅读目标
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仅对漫画、卡通等休闲类的图书感兴趣,且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很容易随波逐流,身边同学读什么书,自己也就跟着读什么。
3. 阅读的兴趣不浓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在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来源多种多样,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种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书籍阅读的兴趣。
以上问题表明,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当,导致教师成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只在教师限定的模式中去运作,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这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
三、如何使阅读变为“悦读”
面对这些现状,笔者经过研究和尝试,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阅读作业,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把阅读当作一种需求,而不是负担,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使学生在立足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及更有深度的拓展;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在情感和经历上体验成功的愉悦。
2.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应从班级出发,让学生诵读一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等,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激励自己读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和寒暑假开始之前,笔者均向学生列出必读和选读书籍的书目,然后由班里自由组合而成的读书小组组长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买两本不同的名著,并将这些书籍归入班中的图书角,再由班里推选出的图书管理员按照班里的《图书管理规则》进行借阅登记。此外,可发动学生每学期更换一次图书角的书籍,每月出一期“书香漫步”墙报,在班中营造浓浓的的书香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阅读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的教师方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这样能给予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还可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在优化班级和校园读书环境的同时,家庭读书氛围也不容忽视。一个家庭拥有“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才能使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近几年,笔者结合学校的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了一批书籍,并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同时在班里举办读书心得交流和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通过亲子共读和参加读书活动,家长的人才观、教育观、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不仅增强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子女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适用于课内,而课外阅读的方法则以泛读为主。只有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读得既轻松又富有实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每一本课外读物都细致地读完,而要引导学生采用“跳读法”,即要抓住重点,对精彩的、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味,对不感兴趣的部分运用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方法进行浏览式的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1)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做读书笔记。每一次阅读都要做读书笔记,对书本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制作摘抄本。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摘抄本,每次阅读时,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奇珍异闻、科普知识等摘抄下来,丰富自己的积累。(4)写读书心得。把读完书后的感受、想法或收获写下来,不规定篇幅的长短,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都可以写下来;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内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读书情况,制订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计划进行阅读;让学生制作阅读“倒计时钟”,规定某时间段的阅读量,逐步积累读书经验。
4. 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
教师应用赞赏和期待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坚持“重激励、重过程”的原则,并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可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活动:(1)朗诵比赛和话剧排演。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能提高其表演能力。(2)手抄报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能使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其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还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为自己确定阅读的方向。(3)读书辩论比赛。如提出辩题:孙悟空和哈利・波特哪个更厉害,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辩论,学生首先需要去认真阅读《西游记》和《哈利・波特》这两本书,并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如此,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同时又能让学生品尝到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室外课;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全力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让师生共同走出教室这一传统而又相对狭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放眼高墙之外,亲自用手触摸世界,用心感受、体验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创造条件,将小学语文课堂移至教室之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孩子置身于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路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期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生活的真正主人;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才能有利于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探索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老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步入广阔的原野,投向大自然的怀抱。通过野外体验,即使不到“黄鹤楼”,不到“扬州”,也可让孩子们亲自感受别具一格的“烟花三月”的气息,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绝妙意境。教师再导以恰当的启发,我们相信,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感悟,独特的想象,并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诗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最终有效地激活他们思维与情感的灵性。
二、有效利用课外资源,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策略举隅
(一)有效开发校园资源,上好“实践性室外课”
在语文教学中,学校图书馆及校园环境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切实将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定期组织阅读知识竞赛、开展经典诵读等阅读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例如,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欣赏校园美景,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考察校园的发展后,再以“校园伴我成长”为题作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对上好室外语文课是大有帮助的。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上好“欣赏性室外课”
语文课程中的自然资源包括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四季风景等生态环境。在教学中,应抓住自然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根据季节、时间变化合理安排。通过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上好“欣赏性的室外课”。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梅花魂》,就可带领学生在白雪皑皑的野外,欣赏那朵朵冷艳、缕缕幽香的梅花,通过认识、理解梅花那经霜傲雪、不惧严寒的特性和品格,使学生深切感受“外祖父”那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精神,油然而生对“外祖父”拳拳赤子之心的崇敬之情。
(三)合理开发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上好“探索体验性室外课”
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以及人文景点、旅游胜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乃至学校与社区建立的家长学校、德育基地、学生实践基地等,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上好“探索体验性室外课”。例如,以《小镇的变迁》为题作文,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访社区,融入生活,调查实践,既要了解小镇的昨天,也要认识小镇的今天,并想象小镇的明天。如六年级学生在文中写道:“小镇上变化最大的要数王二龙,以前成天游手好闲,打架扯皮……去年,王二龙从外地打工回来,新娶了媳妇不说,还在镇上盖起了小洋楼,挂起‘渝东第一楼’的牌子,楼上开设旅馆,楼下经营餐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面对客人,二龙以前的那些痞子形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笑容可掬的面容……”这就是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典型利用!
三、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应树立三种观念
(一)系统优化观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室内课”应占据主导地位,“室外课”应在各种条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既要发挥“室内课”与“室外课”各自的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有效整合与提升。在实际教学中,一要注重“室外课”明确的目标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二要注意各个环节设计的精密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三要注意课外资源的系统组合、配置优化,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涵。
(二)安全活动观
学生的活动场所由教室延伸到了校外,由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了教育活动最敏感的一条警戒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合理制订安全预案,大力强化安全意识,着重培养野外生存能力,努力锻炼其坚强意志,确保教育活动安全高效。
(三)统筹协调观
关键词:冬季 室外体育课 体温过低 防治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3-01
进入冬季,许多学生仍不愿因寒冷的天气而停止体育锻炼,相反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这种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抗寒能力,同时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果教学中安排不当或监管不到位,在冬季体育课中学生就会出现体温过低症。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要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与自然相适应。冬季在室外锻炼,对学生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冬季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在教学中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重视准备活动、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安排等,就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内脏器官严重失温的现象,即体温过低症。
1、体温过低的症状
人体运动时,新陈代谢水平提高,体内产热加强,体温逐步上升。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体温过低。但冬季运动时,由于产热和散热过程不平衡,热量散失过多,体温可能会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约35℃),造成体温过低。轻度的体温过低表现为寒战,心理障碍(如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运动失调等;中度者脉搏微弱、心输出量下降、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严重者酸碱平衡紊乱,痛觉消失,脑血流量减少,心室震颤,直至心搏停止。
过往人们普遍认为,经常锻炼的运动员无论冬季或夏季,其体温调节能力都优于一般人,但近来的调查对这种理论提出异议。华盛顿大学的波茨博士认为,运动员的散热能力比保温能力强,他们在运动时体温下降比非运动员要明显。专业运动员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所以冬季上室外体育课时,一定要加强监督,防止学生出现体温过低症。
2、体温过低的原因
(1)运动初期对冷环境的不适。人体刚进入冷环境时,对冷环境的变化不太适应。皮肤血液受外界冷环境影响,温度下降。皮肤中的低温血液流入身体内部,造成体温下降。这种情况出现在运动初期,由于持续时间短,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运动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增多,体内产热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大大降低了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力。虽然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但如果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不适宜,就会造成散热大于产热。据美国急救医学教授丹斯尔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中运动后,体温可下降到32℃。
(3)运动时穿衣太多太厚、太臃肿。多穿衣服可增强身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传导散热的过程。但衣服过多则会使人在冬季运动时变成“热带人”而大汗淋漓,运动后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将汗液“蒸发”,再加上运动后不注意及时更换衣物,极易造成运动后体温过低。体育课中学生在大运动量、大强度运动后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3、体温过低的预防
(1)注意天气变化及气温骤降。这主要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机体尚不适应的缘故。因此,冬季室外体育课,体育教师不仅要考虑绝对温度,还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在天气骤冷的情况要么暂停室外体育运动,要么组织学生在室内球馆或教室内游戏及锻炼等。
(2)注意观察学生身体的异常信号。波茨认为,体温过低时,机体本身会发出一定的信号,如手脚发冷、寒战、反应迟钝,其中最明显的是判断力下降等,应及时中止室外体育运动,加强保暖措施。
(3)注意学生运动时的呼吸方式。通常用鼻子呼吸,因为冷空气经过鼻子的过滤之后,不仅可以保持清洁和湿润,而且还可以增加温度,从而对呼吸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冬季体育课要教会学生采用鼻口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尖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舌尖加温度得暖和,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
(4)要充分重视准备活动。人受到寒冷的刺激后,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灵活性与协调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体育课课,会引起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一般时间为12——15分钟左右),使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在中驱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与之逐步协调适应,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5)注意运动量与强度要适宜。冬天锻炼,人体消耗的能量相应增多,疲劳程度也相应加大,因此,冬季上室外体育课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运动量与运动密度,运动密度一般控制在35——40%,平均心率140——150/分左右较为科学。若运动过于剧烈,排汗增加,对保持体温也不利。
关键词教师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感阅读对于教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自己没有“一缸水”,哪来学生的“一碗水”?“最是书香能致远,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只有终身阅读,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厚积薄发,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对学生更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写作和创新能力。
1 厚积薄发,让阅读成为教师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在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不断充实自我。因此,每一位教师自身都要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1.1阅读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秀的作品和深奥的文章是需要用心去研读、咀嚼、品味的。近些年来,真正能持之以恒、躲进一隅,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是越来越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要始终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耐得住寂寞,安于清贫,乐于苦读,甘为人梯。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真情实感,更要有真才实学。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阅读原著和经典。
1.2阅读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但要成为语文教育的“专”家,还要成为尽可能通晓各科知识的“杂”家。一个知识面不广的老师,是很难给学生以学问和人格上的感召力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不断地通过阅读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育人到老,这样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和神圣职责。
2 言传身教,让阅读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是阅读、体验、感悟和积累,让学生经常与高品位的作品直接对话,养成高品位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言传身教,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一个人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抓好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课堂所得,很想了解更多的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培养和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要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现身说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强烈的阅读欲望;一方面从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把思想内容健康、浅显易懂的最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2.2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热情
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绝不能因乏人管理或担心图书缺损而让大量的学生读物束之高阁。也可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为其购买的书籍,进行相互传阅。要培养他们爱惜书本、团结协作精神,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交流和知识竞赛,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从游戏机和电视上转移到书本上来。
2.3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往往认为,只有提高语文知识、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的书才值得一读,这是十分片面的。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阅读包括长篇文学名著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尽可能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让学生形成较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阅读作品要适合不同年龄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低年级儿童应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的读物,最好是带拼音的看图读物;中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阅读文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和科学家、英雄人物等的传记等书籍;高年级学生可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尽可能让他们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
2.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课外读物丰富多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既要让他们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还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不仅爱读,还要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效果。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特别是把名人、大师的读书经验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读书,熟练掌握精读、细读、浏览或略读的技巧。
3 学以致用,让阅读成为学生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1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知识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学会做笔记,抄录妙词佳句,剪贴精美语段和优秀文章,建立自己的“材料库”,为日后的习作做准备。这样通过日积月累,自然潜移默化,日见成效。笔者也经常将自己多年来摘录的几十本笔记和剪报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体味积累所带来的终身受用的乐趣。
3.2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以达到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勤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但有不少学生读了很多文章后仍写不好作文。针对读写脱节的现象,多年来,笔者总是注重言传身教,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先自做一遍,再与学生一起探讨写作的方法,与他们一同分享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或是现身说法,耐心讲评,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优劣,提高其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或小中见大。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和高年级的写人物、写活动、写事件,进行具体指导,让他们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创作上的升华,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快乐和真谛。
3.3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创新能力
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就必须让他们通过阅读培养创新精神。疑是知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阅读时大胆存疑释疑,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理解他们的质疑,更要相信他们的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样长期的熏陶和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体验创新的无穷乐趣,成长为创新人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外科学是一门以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外科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课过渡到临床课的重要阶段,是使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必修课。外科实验课作为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促进临床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外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教育的层次和规模日趋庞大,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动手能力较差,对临床工作的适应性不强,甚至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与临床脱节,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提高,甚至左右医学生今后的外科生涯。因此,如何解决外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外科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我院外科教学实验室在积累多年外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外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队伍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知识更新不够,与临床脱节的现象。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接受再培训、再教育和到临床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临床实践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另外,由于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医学院校,职称高低不一,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讲解和实验操作会有所不同,授课水平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也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2 教学方法问题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院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重教师讲解,轻学生参与;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只注重听、看、模仿,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 教学时间问题
医学教学课程内容繁多,时间又紧,我院的大多数教师除了讲授理论外,还要进行实验教学,不少教师往往为了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而缩减实验课时,使得外科实验课时偏少,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不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器材少,学生要轮换操作,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实验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到临床实习时出现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1、4 教学设备问题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之前我院的外科实验室设置不规范、流程不合理,设备不齐全,缺乏手术室的基本元素,更未按外科手术室的标准设计,专业氛围不强烈,造成学生对外科手术室认识不足,缺乏神圣感和庄严感,不利于诊疗规范的遵守和无菌观念的培养。
1、5 学生的问题
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外科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践技能学得不好可以在临床实习中弥补,从而在上外科实验课时学习态度不端正,观察操作不仔细,或只看不动手,忽略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或在学习过程中随心所欲,不按标准和要求规范操作,养成了不良习惯,并不易纠正,待到学习结束时,还不懂得最基本的手术器械的正确持握和使用,更不能规范、正确地进行手术切开、分离、止血、打结、缝合等操作,后果非常严重。
2、应对措施
1、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刻不容缓。我院近年来注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强化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我院积极主动地与省内外各级医院联系,有计划、有步骤、分批分期将教师送到临床轮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教师工作之余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家颁布的最新外科诊疗技术规范,时时关注最前沿的医学科学知识,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实行全体带教老师集体备课,统一示教的标准。通过集体备课,使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标准有了统一认识。
2、2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我院针对不同医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外科实验课程,突出实用性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生知识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科学地安排外科实验课项目顺序,使课题内容、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外科实验学习,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院开展的外科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基本技术操作,动物手术基本操作练习,动物手术操作示教,动物手术操作综合练习等。开展的外科实验项目主要有:洗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手术器械识别,打结练习;切开,缝合;肠吻合术;阑尾切除术等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安排,每个实验室安排学生约20人。例如上无菌技术操作课时,将学生分为三个组别,即: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组和手术区无菌准备组,每小组7人左右;如上手术基本技能操作课时,将学生分为10小组,每小组2人。先进行器械辨认和使用方法训练,后进行缝合练习;上动物手术操作训练课时,将学生分在5个手术台进行,每台约4人。每个手术间安排1名任课教师带教,1名实验员进行实验配合与巡回保障。实验教学中,先通过教师示范、讲授,然后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在学生训练时,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学生缺点及错误。
2、3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外科实验课是外科学的基本技能操作课,操作技巧较多,实际练习时需讲究技巧。实验前,为了使学生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我院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医学实验课的积极性,使之认识到外科实验课是外科手术操作技能的基础和桥梁,进而树立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为今后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奠定良好的基础的意识。另外,我院教师在上每一次实验课时,每一项实验内容均做到了规范操作,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点有哪些,以及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注意事项是什么。以上做法能使学生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激发兴趣,为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2、4 将实验课纳入考试考核范畴,加强考核评估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我院借鉴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做法,在外科学教学中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以及无菌技术的掌握等列入考试考核成绩,与理论考试分值各占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判。而且实验考核未达到一定分值者必须进行补考,否则不能参加理论考试。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规范了学生的无菌观念,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
2、5 加强外科实验室建设,提高外科实验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