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1篇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产业;机遇;挑战

1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带动了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对很多产业带来或大或小的难得机遇。就以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为例。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会计产业发展的很多方式,与会计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当前会计产业逐渐向着信息化方面靠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会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会计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一些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对企业会计部门带来的优势,并且从目前企业引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情况来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层面上来讲,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点。

1.1信息技术改善了会计产业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会计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优良的生存环境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会计产业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提供基础;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会影响会计产业的发展,有时候甚至对会计产业的正常生存都能产生巨大的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将信息技术认为是改善了会计产业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发展基础条件,如果会计产业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那么对于会计产业的发展则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迫使现有的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产业相关人才的模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就能够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过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会计行业“虚假人才”统统留住过去,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会计产业提供更多实用型的会计行业高端人才。

1.2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

当前,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单一化的学科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信息技术背景下,正在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整个会计学科中的内容不断扩大、向其他相近学科延伸。换句话说,会计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不断地缩小、消失。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相近学科的相互依赖性、相互渗透性、相互支持性正在不断加深。会计学科的种种改变不可避免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而这种情况所形成的结果就是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必然会使得会计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行业、产业,只有具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其才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辉煌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产业人才凋零,那么这个产业必然是人们常说的“夕阳产业”。所以,信息技术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也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1.3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合理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更倾向于开放性的系统性质,不同的会计信息应用者将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职务上的调阅。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更为严密、安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使得企业针对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更为安全、完整地保护,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会计产业发展提供的机遇的一个方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的重点是对于重要数据的存取控制模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的输入、存储、分类、输出以及快速调用过程。信息技术为整个过程提供了必要的防火墙、重要会计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相关基础。

2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然,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难得的机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意识到在这些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挑战。当然,接受挑战对于会计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更为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要能够明白在会计产业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2.1重要会计数据容易被盗取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时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滥用。就以会计产业为例,很多时候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得到,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打击,甚至于致命性的打击。所以,这就迫使企业在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储存、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安全设施的维护工作。信息技术在为会计数据提供更为便利的方式的同时,也给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为了会计产业的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处处防备其为会计产业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样才能将机遇扩大化,将挑战缩小化,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2.2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信息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很多会计产业的人才对一些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多少,这就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在会计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会计行业人才要想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用以对企业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合理、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记录、存储、整理以及输出等操作,有时候还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帮助策划人员进行管理、预测以及最终决策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需求下,迫使会计产业人才不得不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获得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

3结论

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及时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地应用其带来的优势将会计产业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会计产业能够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2).

[2]李复臣.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3篇

1.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展所离不开,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所以,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放宽市场准入,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所以,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2结语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新型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03

0 引言

创意产业能够给产业带来无限商机,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业产业的种类越来越多,产业的模式层出不穷,产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复杂,且渗透于各行各业之中。一个好的创意既能创造出好的创意产品又能带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第一块被放倒的牌子。在区域、城市发展中,创意产业能够处理商务成本高涨的问题,能够解决城市建设的矛盾,并调整、优化产业的结构。与全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创意产业是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具有当地文化、经济的特点,所以,创意产业能够为当地的经济提供机会。

1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它是将人们的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资源,将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意产业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是构成创意产业的关键内容。(2)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和不断发展的必然基础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3)从产业的模式来看,创意产业既不是传统的任一产业分类也不是单一的任一产业部门,而是一种产业的集群,它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够解决社会就业的问题。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创意产业还没有统一分类出具体的产业,但其涉及到各种各业,如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时装及产品设计,且是一种没有污染、附加值较高、消耗较低的产业。总之,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集约性、产业集群的特性、需求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国家或城市的支柱产业。

1.2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特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居民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教育机会、公共或福利服务供给的标准等一系列社会指标和空气质量、水质量等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即改善人们的物质福利状况,提高人均收入。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也将再分配作为发展过程要素之一,并充分认可再分配的重要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改善人们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改善环境方面。

2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通过开发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资源、知识产权等资源以挖掘当地潜在的能力,改善区域环境和环保条件,为当地创造财富,并提供就业的机会。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意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创意产业的文化附加。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产业是附加值产业,其高度融合了文化、科技、信息并为产品或服务提供文化附加值,从而提高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科技和信息在创意活动中不仅实现了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也实现了自身的附加值。由于创意产业具有高渗透和辐射的能力,使得创意产业在与任何一个产业结合的过程中不会破坏已有的产业。创意产业通过文化理念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思维包装新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的形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从发展思维边缘把创意产业引入核心层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创意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要素资源整合价值的附加。经济的发展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单方向的因果性。创意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变以推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意产业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存在动态性,对于不同的区域,其社会基础和资源要素是不同,这就决定了单一的发展模式不适合所有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创意产业的开展,市场会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选择想要的发展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区域内所有居民共同合作,这就将资源整合的附加值体现出来了。第三,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区域资源魅力的增加。区域资源具有实体和价值的特征,其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区域资源是创意产业实施的基本条件,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有许多经过了市场检验的创意产业案例,如青岛在原有的啤酒厂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形成了啤酒城,以带动啤酒制造、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在生产陶瓷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形成了陶瓷旅游,以带动陶瓷、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区域资源魅力的增加不仅表现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状况和区域面貌,还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

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为创意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第一,我国的国民经济从改革开放开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且随着社会企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就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及发展的空间,为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第二,我国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第三,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是人才的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够促进创意产业不断的发展,促进创意产业不断的壮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创意产业的发展。整体来说,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创意产业占据主导的作用,并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此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仅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规模,还决定了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提升,同时对创业产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给创意产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3 结语

创意产业象征人类的智慧,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把人的智力、技能、创造力和知识产权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财力,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资源发展空间。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能够优化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成丽娜.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J].商,2015,(28):280.

[3]李兆青,李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1,(18):7980,84.

[4]董秋霞,高长春.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245.

[5]潘建明,邹幸,周巍.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J].绿色科技,2015,(11):266268.

[6]郭少英,董坤景.中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J].中国商论,2016,9:145146.

[7]李月敏,田新霞.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河北企业,2013,(11):5052.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第5篇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的分工。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在这一地区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十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二、形成机制与优势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和机制更是意味深长。在浙江,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几十家、几百家乃至更多家这样的生产单位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市场背后的生产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但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形成了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其他地方的客户,经常宁愿绕路也要到“中国轻纺城”发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可靠、便宜。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这个特点。

而在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有着多种机制。

一种是加工贸易带动。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在日本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仅为日本的十三分之一。在竞争压力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种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名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的发展。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采购率达到70%以上。

还有一种类型是OEM、ODM产品带动。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采购。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四千多家。

最重要的是,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作用除了积极一面外,也有“不积极”、“消极”的一面,在有些市场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认为“乱来”、“不规范”,曾经驱散、关闭,但总是关不了,以后被迫默认,再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扶持、提高。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集聚主要有哪些优势呢?可以有如下初步的概括。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

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又如,绍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众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金昌现象”。地方政府也反映,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后,政府部门也积累了许多专业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绍兴市政府认为在为纺织面料特别是化纤面料生产企业服务方面,情况熟悉,得心应手。宁波市政府促进服装业发展方面亦有同样感受。

三、关于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几点政策性考虑

产业集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素材。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可能产生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这里着重提出几个从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欧洲、日本也大体如此。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目前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由此可以考虑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第二,讲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这是上一个判断的逻辑推论,但实践含义要更强一些。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一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这种增长来源在哪里呢?看看浙江绍兴等地的纺织业,答案就清楚了。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如一个县)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样样齐全。这种状况表明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而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地方政府负责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他们能够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一类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

第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探寻新思路。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面述及的产业集聚有着实质性区别。多年来,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发展装备工业来振兴老工业基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工业有很大可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老工业基地,恐怕还很难说。如果老工业基地不能通过企业改革、市场发育,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聚的转变,将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在人们的印象中,浙江工业的特点是“轻”,但在宁波,已经出现了由一千多家塑料机械企业构成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有目前国内最好、国际上竞争力相当强的注塑机生产企业。中国的装备工业有希望得到大发展,但装备制造中心,至少是部分生产基地,很可能发生区域性转移。对老工业基地来说,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利用好机遇,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把宝都押在装备工业上,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生产基地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当地的优势,特别是这些年来新形成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形成产业集聚并且有竞争力的,也会有其他一些产业。在这方面,部分老工业基地已有了成功案例。

第四,产业集聚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形成重要挑战。过去我们讲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优势已不再明显,或者不复存在。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优惠政策的重要性明显下降的阶段。产业集聚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事实上,外来投资者(外商和内商)选择投资地点时,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其他方面的条件差距缩小的情况下,产业配套条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产业集聚形成后,显著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这种状况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着经济成长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重新研究。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向我国进行制造业转移,主要目的是分享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其前提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自然人流动(不难想象,如果允许这种流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就不会转移到中国大陆)。而在我国内部,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动自由度是较大的。这意味着,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分享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集聚条件形成后,中西部地区要获得这些条件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在低成本劳动力与产业配套条件的组合中,中西部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没有出路了,而是说,中西部地区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聚,而不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上。这方面,中西部的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西安市,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集聚已初成气候,全国最大的前十名民办高校,西安就占了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