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春小麦;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麦已经成为我国粮食中的主要作物,在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因素中,病虫害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小麦出现病虫害会影响小麦的生产和收成。所以,需要加强春季小麦的栽培技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出现,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收益。
1 春小麦栽培管理概述
1.1 春小麦栽培处理
1.1.1 对春小麦栽培的秋翻整地处理
在土地封冻之前,需要将土地深翻,对于土地深松的地块需要进行及时的耕耢处理,将土块进行耙碎处理,要求耙透的耕层没有垃圾,并且保证地表面平整,使得土地达到要播种的要求,对于豆茬地块的处理,要保证在每个方位超深松的情况下,先进行破垅,之后再进行耙耢处理,一般对耙地深度的要求控制8~10cm之间,这样就可以给小麦的长势整齐创造比较优势的耕层环境。
1.1.2 对春小麦栽培的种子处理
对于种子的处理,可以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要求使用的用药量是种子量的1%~1.5%,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并且对种子增加一定的微量元素;此外,还可以使用40%的拌种或者双拌种来有效防治黑穗病,对于用药量的要求是种子量的0.2%,或者可以使用50%多菌灵拌种进行闷种,要求用药量是种子量的0.3%,闷种的时间需要达到20-24小时之间[1]。
1.2 春小麦栽培的播种技术分析
播种的日期要求在3月25日~4月5日之间播种完毕。
要求播种的播量为300kg/hm2,并且保证保苗在650万株/hm2左右,在播种中可以运用交叉播种的方法。
播种镇压的工作采用连续的方式,保持一样的播种深度,严格进行复土处理,要求播种的深度在3~5cm之间。
1.3 春小麦栽培的田间管理
1.3.1 压青苗
在小麦处于3叶期的时候进行压青苗处理,根据田间的土壤墒情以及苗情使用镇压器进行镇压,次数为一到两次。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顺垄压法,但是不能进行高速作业。
1.3.2 化学除草
对杂草的处理,可以在小麦处于3叶期时,对每hm2田地使用72%的4-D丁酯乳油900mL进行除杂处理,或者可以利用75%巨星干悬浮剂对10.05g~19.5g/hm2范围内的小麦进行除草处理,在天气比较晴朗,没有风和露水的时候,可以在田间均匀喷施除草剂,比如针对单子叶杂草野燕麦,对稗草利用750mL/hm2的田地使用6.9%骠马浓乳剂,或者对1.5kg/hm2使用65%野燕枯,进行兑水之后喷施[2]。
1.3.3 施足底肥
如果需要对田间冬季之前进行准备,那么就要对每亩土地进行施肥,为了达到足够的底肥,可以施2000kg有机肥、15kg磷铵以及15kg尿素,将这些有机肥均匀地撒入土地中,之后立即耕翻,做到土地“胎里富”的效果,并且要求耕深在20~25cm之间。如果冬季之前没有对土地进行准备,那就要求对每亩土地实施30~50kg之间的标准氮肥,可以根据土地力的不同进行增减,同时实施30~50kg范围的磷肥,还有适量的钾肥和微肥。
1.3.4 早管理
在春小麦达到3叶期的胚乳养分消耗完后,又是小麦的穗分化和分蘖时期,这个时期就需要很多的养分。由于春季的雨水量比较少,麦苗不能全部覆盖地面。所以要想进行良好的春小麦管理,可以早点进行追肥和灌水,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小麦的早分蘖。对二叶一心的小麦进行灌头水处理,一些地力比较差的可以在浇水之后施加35~40kg范围内的碳铵,或者施加15kg的尿素,对于一些地力比较好的情况,可以在小麦起身拔节的时期进行施肥。但是需要按照原则进行实施,比如在头水之后要紧跟二水,一般间隔的时间在10~15d之间。进行二水之后,再缓慢进行三水,尽量控制在第二节处于间定型,并且无效分蘖死亡之后再进行三水。
2 探究春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2.1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可以使用生物农药集琦虫螨克进行蚜虫的处理,因为此药液在喷洒之后就可以立即进入植物薄壁组织之内,并且能够长期的保留,而在植物的表面,此药液的残留量非常少,对天敌的伤害特别小;同时因为虫螨克没有抗微生物的活性,所以对于微生物来说使用非常安全。一般使用的方法是:1.8%集琦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喷射一次之后相距5~7d再进行第2次喷射,喷射两次即可,防治的效果一般在95%以上。
2.2 小麦腥、散黑穗病的防治技术
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小麦腥黑穗病,为了有效防止这种病害,可以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但是需要种子重量0.3%才能进行使用。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的混合发生,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种子量0.2%的粉锈宁进行拌种。
2.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在小麦达到齐穗和开花初期的时候,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病害处理,对每hm2田地的药剂用量为1.5kg,兑水450kg之后进行喷雾处理,有效防治病害。
2.4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一般出现小麦白粉病,都是由于小麦的密度比较高,而且温度很大的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合理的密植和施肥灌水处理。另外一次种是进行药剂对病害进行处理,比如使用23%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实施,还可以使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实施[3]。
2.5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2.5.1 蛹期防治
蛹期的防治,可以首先分析小麦吸浆虫的发育情况,如果是在蛹期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每667m2 2.5%的拌撒宁绿色颗粒剂进行处理,或者使用辛硫磷颗粒剂2.5~3kg进行处理等等。在这些药剂中选择一种与30kg的细干土进行均匀拌合,在4月中旬左右进行顺麦垄撤施,就可以有效处理地表上的幼虫和蛹。等到药剂撤施之后再进行浇水,就可以有效防止蛹出土羽化,同时还能防止多种害虫的出现。
2.5.2 成虫期防治
成虫期的防治条件是,在错过蛹期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进行成虫期的有效补治,一般在4月20日~4月25日之间进行施药。可以使用2.5%德辉丰菊酯25mL,再加入40kg的水实行喷施,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兼治黏虫和麦叶蜂等病害。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防病处理吸浆虫,比如每亩加入禾果利30g进行防治,或者每亩加入20%的三唑酮75~100mL进行防治,同时还能兼治白粉病和叶枯病等病害。
3 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粮食中的主要作物,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的小麦试验田中对春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不断改进,探索春小麦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寻求简单的栽培技术,挖掘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能不断提高我国春小麦的产量,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德臣.冬小麦种植管理及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294.
[2]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2013(05):16-24.
一、主要病害
1.白粉病
在华阴中度发生。
1.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輎、秆、穗部的颖壳及芒。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色褪绿小点,后变为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
1.2发病条件
春季气温升高,阴雨寡照,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量大,麦田贪青徒长,特别容易发病。
1.3化学防治
在小麦返青拔节后,亩用20%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进行喷雾。
2.赤霉病
在华阴中度发生。
2.1症状
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华阴影响最严重是穗腐。穗腐发生于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
2.2发生条件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田间密度、湿度大,发病重。
2.3化学防治
在始花期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0克兑水50千克喷雾。
3.锈病
在华阴中度偏轻发生。
3.1症状
分为条绣、叶锈和杆锈病三种。华阴以小麦叶绣病为主,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叶綉主要危害叶片和叶輎,夏孢子堆较小,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叶背、茎秆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沿麦秆纵向排列。
3.2发病条件
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
3.3化学防治
苗期发病后,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5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
4.全蚀病
在华阴近年来轻度发生有扩大趋势。
4.1症状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4.2发生条件
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小麦玉米一年两料,多年连种,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4.3化学防治
小麦出苗后,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对水60千克或亩用100克消蚀灵兑水1000倍顺垄喷浇麦苗。
二、主要虫害
1.红蜘蛛
在华阴中度发生,2012年局部偏重。
1.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輎,刺吸麦苗汁液,使被害叶片变白、变黄,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干枯而死。
1.2发生条件
麦长腿蜘蛛性喜温暖干燥,温度15~20℃,相对湿度50%以下最适合其发生,干旱向阳麦田发生较重。麦圆蜘蛛生活适温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低洼潮湿、生长茂密、水浇地麦田发生较重。
1.3药物防治
40%乐果乳油30~40克兑水喷施或20%三氯杀螨醇50毫升对水30~40千克。
2.吸浆虫
在华阴中度发生,2012年局部偏重。
2.1症状
以幼虫危害花器和吸食麦粒的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受害严重时几乎毁产。华阴以麦红吸浆虫为主。
2.2发生条件
地温10℃以上,麦红吸浆虫幼虫才解除滞育进入活动期。地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又会由活动期重新进入滞育状态;蛹羽化温度为15℃以上,成虫在5℃以下及36℃以上都可引起大量死亡。
2.3药物防治
亩用5%的毒死吡颗粒剂600~900克,或2.5%的甲基异柳磷2公斤配成25~30公斤的毒土撒施,封锁地面,防止幼虫破茧化蛹,出土羽化。当小麦抽穗达到70~80%时,亩用2.5%功夫乳油10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3.蚜虫
在华阴中度发生。
3.1症状
吸食叶片汁液出现黄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麦叶提早枯死。麦穗籽粒秕瘦,粒重下降。分泌毒素,传播黄矮病。华阴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常发生。
3.2发生条件
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麦二叉蚜适应8~20℃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
一、试验目的
明确立克秀 6%FS与高巧 60%FS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病害及虫害的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
二、试验药剂及试验作物
立克秀 6%悬浮种衣剂,高巧60%FS: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10%甲柳酮;供试作物:小麦
三、防治对象
小麦病害,小麦虫害:地下害虫、蚜虫、小麦吸浆虫。
四、试验处理与设计
处理1:立克秀7毫升+高巧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2:卫福26.7毫升+高巧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3:立克秀7毫升10拌种10公斤
处理4:甲柳酮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5: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400平方米。
五、使用方法和试验条件
试验地在大侯乡曹楼村,两合土土质,前茬作物玉米,土壤肥力中等。玉米秸秆还田,2012年10月10日旋耕整地,10月11日播种。
六、药效调查
1.安全性调查
分别调查出苗时间、出苗率和单株分蘖数。按照50%以上出苗日期调查各处理出苗时间分别为17日、16日、17日、17日、16日;10月22日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各区出苗率分别为90.2%、95.7%、92.5%、95.4%、98.0%;分蘖末期调查单株分蘖数,每小区随机选3点,每点10株,记载每株分蘖数,计算单株平均分蘖数,同时调查株高,测定自土面以上至每株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为株高,计算平均株高,各区平均单株分蘖率分别为3.8个、3.2个、3.2个、3.4个、3.5个;平均株高分别为9.2厘米、11.7厘米、9.8厘米、11.2厘米和12.3厘米。
2.全蚀病调查
每区5点取样,每点50株,于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调查病株率、病指,乳熟期调查白穗率,采取5点取样,每点20株,用铁锨将整株挖出,在水中清洗干净,估计根系发病情况。拔节期各区病株率分别为:0、0、0、0.4、1.2;病情指数分别为0、0、0、7、11.2;防效分别为100、100、100、66.7;抽穗期各区病株率分别为0.7、0.62、0.54、1.7、3.0;病情指数分别为10、12、9、22、34;防效分别为76.7、79.3、82.0、43.3;乳熟期白穗率分别为1.6、1.8、1.8、3.2、4.4;病情指数分别为18、22、20、30、49;防效分别为63.6、59.0、59.0、27.3;综合对全蚀病平均防效1、2、3、4区分别为:80.1%、79.4%、80.3%和45.8%。
3.小麦纹枯病调查
于5月20日枯白穗期进行,5点取样,每点100株,调查白穗率。1、2、3、4、5区枯白穗率分别为1.8%、2.6%、1.4%、3.2%和5.6%,对纹枯病防效分别为67.9%、53.6%、75%和42.9%。
4.小麦蚜虫防效调查
于小麦孕穗期、扬花期、乳熟期调查,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小麦,记录百株蚜量,计算防效。据调查孕穗期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122头、134头、619头、620头和643头,防效分别为81%、79.2%、3.7%和3.6%;扬花期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288头、256头、1170头、1190头和1200头,防效分别为76%、78.7%、2.5%和0.8%;乳熟期调查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257头、266头、897头、920头和920头,防效分别为72%、71.1%、2.5%和0%。
5.对小麦地下害虫防效的调查
挖土取样调查,每小区内按“Z”型5点取样,每点挖土区域为50厘米(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记录单位面积虫量和种类以及被害株率,调查2次,分别为出苗后的10月20日及30日。据调查对地下害虫的平均防效1、2、3、4区分别为74.0%、79.3%、15.4%和87%。
6.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吸浆虫防效的调查
小麦散黑穗病的调查进行一次,于5月15日进行,各小区病株率为零,同期进行剥穗调查吸浆虫,各区没有发现小麦吸浆虫危害。
7.理论产量测定
于小麦成熟期6月1日,每小区对角线选取3点,记录1米双行穗数,求平均值算出亩穗数,记录平均穗粒数,测定长量。1、2、3、4、5区产量分别为579.5公斤、543.4公斤、510.4公斤、505.7公斤和489.3公斤。
七、示范结论及推广建议
1.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苗期通过调查显示1区、3区、4区50%出苗时间比2区和对照稍晚一天出苗,说明1、3、4区处理对抑制小麦出苗有影响,延缓其出苗时间,从出苗率上来看,各区均达到出苗率要求,均在90%以上,符合国家要求,这说明各区处理对出苗率影响符合国家要求指标,1、3两区苗情较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叶色深厚,且株高较低,对冬前控制旺苗,培植冬前壮苗极为有利,4区苗情稍差于1、3区,但高于2、5区,综上仅从安全性考虑,1、2、3、4各处理安全性均高,可以大面积推广,综合培植冬前壮苗等因素,应优先考虑1、3处理。小麦生长后期1区植株生长健壮,落黄好。立克秀在推荐用药量情况下拌种对作物基本安全。
2.对病害的防效
从调查可以看出,对全蚀病的防效顺序为3区大于1区大于2区大于4区,均高于对照,对纹枯病防效为3区大于1区大于2区大于4区,该处理对小麦病害的防控以3区最好,防效分别在80.3%、67.9%,说明立克秀对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防效均较好。
3.对小麦虫害防控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泾阳县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56-02
一、近几年泾阳县小麦病虫害概况
1.泾阳县小麦产业简介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地势平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干湿分明,降水量充沛。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进其小麦产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14年6月初,泾阳县全县42.1万亩小麦展开收割工作,相对于上年平均亩穗数和穗粒数都有所增加。据农业专家预测,今年泾阳县小麦平均亩产将达到414.5公斤,较上年平均增幅为0.2%以上。
我县政府大力支持小麦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为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农林局投入40万专项资金购置多台宽幅播种机,对每个农机手进行播种技术训练。同时抽调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一人一机监督指导,为宽幅精播技术在我县的推广提供了坚实后盾。
2.泾阳县典型多发的几种小麦病虫害
2.1白粉病:一般发生于小麦苗期到成株期或初级三月底到四月初,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病斑愈合成片,使叶片发黄枯死。严重时侵染小麦茎秆,易造成小麦倒伏,减产严重。
2.2纹枯病:可发生于小麦各个生长阶段,造成胚芽鞘变褐、烂芽枯死、倒伏植株、枯孕穗、枯白穗等等,重者减产20%-40%。
2.3赤霉病:危害幼苗、茎秆和麦穗,苗期感染造成苗腐,拔节期造成茎茎基腐,使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无法食用。
2.4蚜虫:麦长管蚜在本地一年发生20代左右,麦子成熟期多在麦叶上活动,穗期多集中在穗部为害,返青后转移到下部叶桥、叶背和根茎部。
2.5吸浆虫:主要分为红、黄吸浆虫两种,幼虫吸食灌浆期小麦的麦粒汁液,病麦秕粒、空壳问题严重。
3.病虫害对于我县经济的影响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使小麦出芽率、出粉率降低,致使产量下降(轻者20%-40%,重者60%-90%,甚至绝收),并造成瘪粒、空壳等质量问题。
为防治小麦病虫害,我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一喷三防”和科普宣传工作。但在近几年,由于温度、降水等不可控因素或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病虫害蔓延造成大幅减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麦农们也遭遇着病虫害多发、病虫害理赔兑现难的问题,麦农的生活得不到坚实保障。
二、我县小麦病虫害产生原因分析
1.耕作制度不合理
1.1翻耕灭茬不彻底:灭茬不彻底无法清除土壤中的病源和虫卵,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隐患之一。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如果没有采取进一步土壤处理,病虫害将会随之而来。
1.2轮作施肥不合理:单一种植小麦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病害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应采取间作套种技术,适当种植甘薯等非寄主作物。
2.小麦种子调运检疫不严格
在小麦种子调运检疫过程中,少数种子经营单位的经营者对于检疫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或为节省检疫费用而逃避检疫。我县存在着个别违法调运现象,植物检疫证书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
3.播种期种子处理问题
3.1品种选择问题:种子经营单位数量众多,但是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消费者难以判断;少数麦农贪图小利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低价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含有病粒、霉粒、秕粒,或携带病菌。
3.2播种时间过早:针对麦田的不同情况决定播种时间;无病麦田可按时播种,而对于有病麦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3拌种药剂选择错误:少数麦农缺少科学知识,对于拌种药剂的种类和用量没有自主判断能力。选择拌种药剂应结合实地情况(土壤中地下害虫密度、天气情况)加以判断,严格控制用药量,规范操作流程。
三、我县小麦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
1.播种期
1.1种子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优质小麦种子,进行精选提高麦种纯度,在播种前晾晒去除表面附着的病菌。
1.2病虫害预防:依实际情况选用合适药剂进行正确拌种。如用40%甲基异硫磷乳剂50ml兑水5L,拌种子50kg后堆闷一天,稍稍晾干后播种,有效防治金针虫、蝼蛄等。
1.3土壤处理: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可每0.067hm2用质量分数2.5%拌撒宁颗粒剂拌细土20-30kg,均匀撒于地表再翻耕入土,可有效杀死害虫。
2.返青拔节期
我县小麦拔节期易发生红蜘蛛虫害和纹枯病,以下为防治方案:
2.1红蜘蛛虫害:当33cm单行虫超过200头时,用质量分数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质量分数2%阿维菌素6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同时使用漯效王、磷酸二氢钾等肥料配合治理。
2.2纹枯病:当田块病株率达20%以上时,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ml或20%禾纹清80ml兑水50-70kg,喷淋防治。对于受灾严重麦田,应在7-10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3.抽穗扬花期
抽穗期易有多种虫灾发生,应遵循绿色农业的理念,实施“一喷三防”政策,选用高效低毒的复配制剂或混合喷雾。易发病虫害为赤霉病和吸浆虫灾。
3.1赤霉病:在小麦齐穗10%扬花时667m2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80g或70%甲基托布津75g喷雾可有效防治。
3.2吸浆虫:在小麦孕穗阶段,667m2用40%辛硫酸100-150ml兑水2kg均匀喷在10kg干细沙上,再进行撒施。扬花期每667m2用80%敌敌畏150ml拌细土均匀撒施,可有效杀死成虫。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分析和对于各种防治措施的调查,了解我县病虫害发生原因,并指出病虫害防治中的不足之处,其中有技术不成熟、检疫工作未落实等客观原因,也有我县当地麦农缺少科学意识、防治方法不当的主观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我县小麦病虫害防治综合体系,树立科学观念,针对小麦生长不同时期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种植多抗性小麦,坚持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多种措施共同开展,才能有效防治泾阳县小麦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樊秀凤,惠霞.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33-134.
关键词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6-0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种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条件、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主要预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虫[1]。其次是土壤处理。播种前宜将除草剂施于地表;采用机械耕地、耙地,保证土地平整,上虚下实,结构良好;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施有机肥30~60 t/hm2,氮、磷、钾肥占总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获前7~15 d及时灌水增墒,提高出苗率。
2 播种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适播期进行播种;种植方式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 cm、窄行8 cm;膜侧种植宽带60 cm为一垄,垄宽36 cm,垄间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种要适当增加播种量[2]。为提高出苗率,播种时要保证深度一致,下种均匀。
3 田间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严重可适当补灌。切忌冰层盖苗。
3.2 越冬防护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镇压保墒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进行1~2次打碾提墒,促进返青。
3.4 追肥
根据小麦需肥规律分阶段多次进行,播种后追肥;长势较弱的越冬群体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体偏小的麦苗需要春季追肥;拔节前结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叶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阶段多次进行。未进行压冬水的小麦,需及时浇返青水;未进行返青水的小麦,拔节期需及时浇水,4月上中旬及小麦孕穗期早灌头水,适时管好抽穗水、麦黄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现倒伏或贪青晚熟的现象而导致减产。
3.6 防治病虫害
小麦常见病害主要有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纹枯病等;常见虫害有蚜虫、麦红蜘蛛、吸浆虫、黏虫等。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抑制小麦病虫草害。尽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学农药,禁止施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
3.6.1 农业防治。即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作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术使生态系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简而言之,即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虫的方法。例如,适时播种,有效减轻小麦锈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减少自生麦苗;秋播前,减少越夏菌源,减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合理施肥与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农业防治虽然见效慢,但持效期长,而且省工经济,还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学农药直接杀害或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人为捕捉或者设置障碍防止害虫蔓延;结合害虫的一些特性如趋黄性、趋味性、趋光性等,对害虫进行诱杀。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人无害,无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虫治虫,小麦病虫害种类很多,同时病虫害的天敌种类也繁多。应对病虫害,向麦田引进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持生物物种平衡,达到加强防治小麦虫害,并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3.6.4 化学防治。尽可能避免使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生态化学制剂,如50%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或小麦锈病病发率达5%时,或小麦白粉病病发率达10%时,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小麦蚜虫发生时,用40% J乐果乳油1 50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使用生态化学制剂,污染少,对小麦生长无太多影响,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趋势。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称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是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严重发生时期,要根据后期的生育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小麦成熟末期进行收获。
5 参考文献
[1] 周增莲.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谢付振.农业结构调整下的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