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春小麦;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麦已经成为我国粮食中的主要作物,在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因素中,病虫害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小麦出现病虫害会影响小麦的生产和收成。所以,需要加强春季小麦的栽培技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出现,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收益。

1 春小麦栽培管理概述

1.1 春小麦栽培处理

1.1.1 对春小麦栽培的秋翻整地处理

在土地封冻之前,需要将土地深翻,对于土地深松的地块需要进行及时的耕耢处理,将土块进行耙碎处理,要求耙透的耕层没有垃圾,并且保证地表面平整,使得土地达到要播种的要求,对于豆茬地块的处理,要保证在每个方位超深松的情况下,先进行破垅,之后再进行耙耢处理,一般对耙地深度的要求控制8~10cm之间,这样就可以给小麦的长势整齐创造比较优势的耕层环境。

1.1.2 对春小麦栽培的种子处理

对于种子的处理,可以使用种衣剂进行拌种,要求使用的用药量是种子量的1%~1.5%,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并且对种子增加一定的微量元素;此外,还可以使用40%的拌种或者双拌种来有效防治黑穗病,对于用药量的要求是种子量的0.2%,或者可以使用50%多菌灵拌种进行闷种,要求用药量是种子量的0.3%,闷种的时间需要达到20-24小时之间[1]。

1.2 春小麦栽培的播种技术分析

播种的日期要求在3月25日~4月5日之间播种完毕。

要求播种的播量为300kg/hm2,并且保证保苗在650万株/hm2左右,在播种中可以运用交叉播种的方法。

播种镇压的工作采用连续的方式,保持一样的播种深度,严格进行复土处理,要求播种的深度在3~5cm之间。

1.3 春小麦栽培的田间管理

1.3.1 压青苗

在小麦处于3叶期的时候进行压青苗处理,根据田间的土壤墒情以及苗情使用镇压器进行镇压,次数为一到两次。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顺垄压法,但是不能进行高速作业。

1.3.2 化学除草

对杂草的处理,可以在小麦处于3叶期时,对每hm2田地使用72%的4-D丁酯乳油900mL进行除杂处理,或者可以利用75%巨星干悬浮剂对10.05g~19.5g/hm2范围内的小麦进行除草处理,在天气比较晴朗,没有风和露水的时候,可以在田间均匀喷施除草剂,比如针对单子叶杂草野燕麦,对稗草利用750mL/hm2的田地使用6.9%骠马浓乳剂,或者对1.5kg/hm2使用65%野燕枯,进行兑水之后喷施[2]。

1.3.3 施足底肥

如果需要对田间冬季之前进行准备,那么就要对每亩土地进行施肥,为了达到足够的底肥,可以施2000kg有机肥、15kg磷铵以及15kg尿素,将这些有机肥均匀地撒入土地中,之后立即耕翻,做到土地“胎里富”的效果,并且要求耕深在20~25cm之间。如果冬季之前没有对土地进行准备,那就要求对每亩土地实施30~50kg之间的标准氮肥,可以根据土地力的不同进行增减,同时实施30~50kg范围的磷肥,还有适量的钾肥和微肥。

1.3.4 早管理

在春小麦达到3叶期的胚乳养分消耗完后,又是小麦的穗分化和分蘖时期,这个时期就需要很多的养分。由于春季的雨水量比较少,麦苗不能全部覆盖地面。所以要想进行良好的春小麦管理,可以早点进行追肥和灌水,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小麦的早分蘖。对二叶一心的小麦进行灌头水处理,一些地力比较差的可以在浇水之后施加35~40kg范围内的碳铵,或者施加15kg的尿素,对于一些地力比较好的情况,可以在小麦起身拔节的时期进行施肥。但是需要按照原则进行实施,比如在头水之后要紧跟二水,一般间隔的时间在10~15d之间。进行二水之后,再缓慢进行三水,尽量控制在第二节处于间定型,并且无效分蘖死亡之后再进行三水。

2 探究春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2.1 小麦蚜虫的防治技术

可以使用生物农药集琦虫螨克进行蚜虫的处理,因为此药液在喷洒之后就可以立即进入植物薄壁组织之内,并且能够长期的保留,而在植物的表面,此药液的残留量非常少,对天敌的伤害特别小;同时因为虫螨克没有抗微生物的活性,所以对于微生物来说使用非常安全。一般使用的方法是:1.8%集琦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喷射一次之后相距5~7d再进行第2次喷射,喷射两次即可,防治的效果一般在95%以上。

2.2 小麦腥、散黑穗病的防治技术

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小麦腥黑穗病,为了有效防止这种病害,可以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但是需要种子重量0.3%才能进行使用。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的混合发生,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种子量0.2%的粉锈宁进行拌种。

2.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在小麦达到齐穗和开花初期的时候,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病害处理,对每hm2田地的药剂用量为1.5kg,兑水450kg之后进行喷雾处理,有效防治病害。

2.4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一般出现小麦白粉病,都是由于小麦的密度比较高,而且温度很大的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合理的密植和施肥灌水处理。另外一次种是进行药剂对病害进行处理,比如使用23%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实施,还可以使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实施[3]。

2.5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2.5.1 蛹期防治

蛹期的防治,可以首先分析小麦吸浆虫的发育情况,如果是在蛹期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每667m2 2.5%的拌撒宁绿色颗粒剂进行处理,或者使用辛硫磷颗粒剂2.5~3kg进行处理等等。在这些药剂中选择一种与30kg的细干土进行均匀拌合,在4月中旬左右进行顺麦垄撤施,就可以有效处理地表上的幼虫和蛹。等到药剂撤施之后再进行浇水,就可以有效防止蛹出土羽化,同时还能防止多种害虫的出现。

2.5.2 成虫期防治

成虫期的防治条件是,在错过蛹期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进行成虫期的有效补治,一般在4月20日~4月25日之间进行施药。可以使用2.5%德辉丰菊酯25mL,再加入40kg的水实行喷施,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兼治黏虫和麦叶蜂等病害。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防病处理吸浆虫,比如每亩加入禾果利30g进行防治,或者每亩加入20%的三唑酮75~100mL进行防治,同时还能兼治白粉病和叶枯病等病害。

3 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粮食中的主要作物,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具体的小麦试验田中对春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不断改进,探索春小麦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寻求简单的栽培技术,挖掘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能不断提高我国春小麦的产量,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德臣.冬小麦种植管理及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294.

[2]陈万权.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植物保护,2013(05):16-24.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植保工作者针对小麦生产中各类病虫草害进行了生物学分类,研究了它们的生活史、传播途径侵染方式、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对化学药剂的抗耐性和小麦感病的原因发病后生理代谢活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外部形态所变化,以及与小麦有关害虫与益虫的特征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寄生的被害状、麦田主要草害分布与消长规律等。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对病虫草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益菌、益虫防治病虫草害的策略及措施等。

麦田常发生病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虫害有:地下虫(蛴螬、蝼蛄、金针虫)麦蚜、麦蜘蛛、吸浆虫;草害主要有:野燕麦等。一般为春季及中后期发生较重。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管理原则。

2 常见病害防治

2.1 纹枯病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发生严重田避免连作;②药剂防治:指标是病株率达20%时必须抓紧防治。有两个防治适期,第一次在返青至起身期喷药,第二次,在抽穗前后喷药,667m2每次用粉锈宁75g或禾果利20g,兑水50kg喷雾。用井岗霉素在小麦返青后喷药,隔10-14天喷第二次,50%井岗霉素667 m2每次100-150g兑水60-70kg。

2.2 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其中以条锈危害最重,叶锈次之。锈病是流行性强、发生广、损失重的病害。小麦发生锈病时,在叶或秆上产生许多黄色或褐色的粉泡状物,即夏孢子堆。在每个孢子堆内含有上千夏孢子,它们随风传播,落在不抗病的小麦叶上或秆上,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孢子萌发,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使小麦粒重显著下降。①农业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调节播期,适期晚播;发生病害后增加灌水次数。②药剂防治;每地块内5点取样,当病叶率达1-2%时,即开始防治。用20%粉锈宁乳剂,667 m2用药40-50g兑水60kg,叶面喷雾,间隔7天再喷一次。

2.3 白粉病

此病在20℃左右条件下发生最快,凡生长衰弱的麦田,抗病力弱,发病严重。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在叶鞘、茎秆、穗颈上发生。一般叶片正面多,背面少;下部叶片多,上部少。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逐渐扩大,成近似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以后霉斑变成灰褐色,叶片枯黄,最后枯死。①选用抗病良种;落粒自生麦苗是白粉病菌越夏寄主,麦收后,及时中耕除去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合理施肥,灌水,精耕细作,可增强小麦抗病性;②病叶率达20%左右即可喷药防治。可选用药品种有:5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20%粉锈宁乳剂1000倍液。

2.4 赤霉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适期早播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抵抗力;清除初期侵染源,播种过程要精耕细作,深埋玉米、高梁、棉花等前茬作物残体,消除病源寄主。②药剂防治:在齐穗至始花期是防治适期,可用50%多菌灵胶悬剂667 m2100ml,1000倍液喷洒一次,3-5天后再喷一次。③在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是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多发期,可根据田间各种病、虫情况合理选择药剂,配合叶面喷肥,补充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搞好一喷三防。

2.5 根腐病

根腐病在我市麦田呈逐年蔓延扩大趋势,发病田减产严重,其主要防治方法为农业防治。①轮作倒茬,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二年,特别是豆科作物轮作效果好。②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品种。③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用禾果利按种子重量的万分之四拌种,同时667 m2用50%的福美双2-3kg拌细干土10kg撒垡头,混耙入土可减轻发病率。④深翻土地,减少田间病残体带菌量;精耕细作,土壤通气性好,使一播全苗,苗壮可增强抗病力。

3 小麦常见虫害防治

3.1 地下虫,主要是蛴螬、金针虫、蝼蛄。

①农业防治:播前深翻细耙,不施用未腐熟厩肥,防止招引多种地下虫危害。②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绿僵菌、乳状菌等防治。③利用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可利用黑光灯或其它灯光在田间、地头、虫口密度大多挂灯,虫口密度小少挂灯。一般3hm2左右一盏。④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出苗后及早春田间调查,按5点或10点取样,每点查1m2,统计样点内的受害苗数和健壮苗数,求出受害率。平均每平方米有虫1.5头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土壤处理,对于地下虫重发生田,即每平方米有虫5头以上,应结合土壤处理杀灭幼虫,可667m2用3%地害清2-3kg均匀撒于垡头耙平,或翻地前撒入;药剂诱杀成虫,对于蛴螬类可于七月份成虫出土盛期用40%氧化乐果1份兑水1份稀释后涂在田边树干上;药液灌根,在玉米、大豆田苗期或小麦田分蘖前,返青后,如发现大量为害状,可用50%辛硫磷乳剂0.5kg兑水250kg,喷雾器取喷头,顺垄灌根;药剂拌种,选用包衣剂种子,可减轻危害。

3.2 麦蚜

①充分利用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注意施药方式和时期,避免杀死天敌。蚜虫天敌种类繁多,如: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小花蝽、横纹蓟马、大眼长蝽、姬猎蝽等,这些天敌又是苗期棉蚜、棉红蜘蛛的天敌。同时注意浇好封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减少越冬虫基数;清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消灭虫源。②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苗期百株蚜量10头,小麦生长中后期有蚜株率15%,百株蚜达500头,即可用药,使用克蚜螟、百蚜净或大灭灵均可,也可结合一喷三防综合防治。

3.3 麦蜘蛛

①农业防治:麦收后浅耕灭茬,消灭根茬上的越夏卵;清除田边杂草,减少麦田虫源;浇水结合拉绳扫动麦株能淹死栖息在土表和落叶上的害虫。②药剂防治:早春百茎有虫200头以上应药剂防治,药物可用10%吡虫磷1500倍液喷雾。

3.4 草害的防治

①以中耕除草及麦田中后期人工拔除为主,以化学除草为辅。②对于野燕麦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燕麦畏进行土壤处理,于播前地整好后667m2用40%野麦畏乳油150-200ml加水30-40kg,均匀喷洒于地表,并随即用耙混土,深度为8-10cm,以防挥发。其它杂草结合返青期的化学除草管理办法。

4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1 播种至冬前期

选育、推广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用小麦拌种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同时防治蛴螬、小麦吸浆虫等害虫。

4.2 返青至孕穗期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5%,麦蜘蛛虫量单行米达300头时,用粉锈宁、克蚜威、虫螨克等喷施茎基部,防治白粉病、锈病和麦蚜。

4.3 抽穗至灌浆期

在4月中旬和5月下旬,当一代、二代瓢虫进入幼虫和卵盛期时,麦田浇水,保护天敌。

当小麦100穗蚜量达500头或瓢蚜比小于1:150,粘虫(或麦叶蜂)达15头/ m2,同时白粉病病株率达15%或病叶率达5%时,采用“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3篇

一、试验目的

明确立克秀 6%FS与高巧 60%FS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病害及虫害的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

二、试验药剂及试验作物

立克秀 6%悬浮种衣剂,高巧60%FS: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10%甲柳酮;供试作物:小麦

三、防治对象

小麦病害,小麦虫害:地下害虫、蚜虫、小麦吸浆虫。

四、试验处理与设计

处理1:立克秀7毫升+高巧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2:卫福26.7毫升+高巧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3:立克秀7毫升10拌种10公斤

处理4:甲柳酮20毫升拌种10公斤

处理5: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小区面积400平方米。

五、使用方法和试验条件

试验地在大侯乡曹楼村,两合土土质,前茬作物玉米,土壤肥力中等。玉米秸秆还田,2012年10月10日旋耕整地,10月11日播种。

六、药效调查

1.安全性调查

分别调查出苗时间、出苗率和单株分蘖数。按照50%以上出苗日期调查各处理出苗时间分别为17日、16日、17日、17日、16日;10月22日调查出苗数,计算出苗率,各区出苗率分别为90.2%、95.7%、92.5%、95.4%、98.0%;分蘖末期调查单株分蘖数,每小区随机选3点,每点10株,记载每株分蘖数,计算单株平均分蘖数,同时调查株高,测定自土面以上至每株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为株高,计算平均株高,各区平均单株分蘖率分别为3.8个、3.2个、3.2个、3.4个、3.5个;平均株高分别为9.2厘米、11.7厘米、9.8厘米、11.2厘米和12.3厘米。

2.全蚀病调查

每区5点取样,每点50株,于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调查病株率、病指,乳熟期调查白穗率,采取5点取样,每点20株,用铁锨将整株挖出,在水中清洗干净,估计根系发病情况。拔节期各区病株率分别为:0、0、0、0.4、1.2;病情指数分别为0、0、0、7、11.2;防效分别为100、100、100、66.7;抽穗期各区病株率分别为0.7、0.62、0.54、1.7、3.0;病情指数分别为10、12、9、22、34;防效分别为76.7、79.3、82.0、43.3;乳熟期白穗率分别为1.6、1.8、1.8、3.2、4.4;病情指数分别为18、22、20、30、49;防效分别为63.6、59.0、59.0、27.3;综合对全蚀病平均防效1、2、3、4区分别为:80.1%、79.4%、80.3%和45.8%。

3.小麦纹枯病调查

于5月20日枯白穗期进行,5点取样,每点100株,调查白穗率。1、2、3、4、5区枯白穗率分别为1.8%、2.6%、1.4%、3.2%和5.6%,对纹枯病防效分别为67.9%、53.6%、75%和42.9%。

4.小麦蚜虫防效调查

于小麦孕穗期、扬花期、乳熟期调查,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小麦,记录百株蚜量,计算防效。据调查孕穗期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122头、134头、619头、620头和643头,防效分别为81%、79.2%、3.7%和3.6%;扬花期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288头、256头、1170头、1190头和1200头,防效分别为76%、78.7%、2.5%和0.8%;乳熟期调查平均百株蚜量分别为257头、266头、897头、920头和920头,防效分别为72%、71.1%、2.5%和0%。

5.对小麦地下害虫防效的调查

挖土取样调查,每小区内按“Z”型5点取样,每点挖土区域为50厘米(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记录单位面积虫量和种类以及被害株率,调查2次,分别为出苗后的10月20日及30日。据调查对地下害虫的平均防效1、2、3、4区分别为74.0%、79.3%、15.4%和87%。

6.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吸浆虫防效的调查

小麦散黑穗病的调查进行一次,于5月15日进行,各小区病株率为零,同期进行剥穗调查吸浆虫,各区没有发现小麦吸浆虫危害。

7.理论产量测定

于小麦成熟期6月1日,每小区对角线选取3点,记录1米双行穗数,求平均值算出亩穗数,记录平均穗粒数,测定长量。1、2、3、4、5区产量分别为579.5公斤、543.4公斤、510.4公斤、505.7公斤和489.3公斤。

七、示范结论及推广建议

1.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苗期通过调查显示1区、3区、4区50%出苗时间比2区和对照稍晚一天出苗,说明1、3、4区处理对抑制小麦出苗有影响,延缓其出苗时间,从出苗率上来看,各区均达到出苗率要求,均在90%以上,符合国家要求,这说明各区处理对出苗率影响符合国家要求指标,1、3两区苗情较好,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叶色深厚,且株高较低,对冬前控制旺苗,培植冬前壮苗极为有利,4区苗情稍差于1、3区,但高于2、5区,综上仅从安全性考虑,1、2、3、4各处理安全性均高,可以大面积推广,综合培植冬前壮苗等因素,应优先考虑1、3处理。小麦生长后期1区植株生长健壮,落黄好。立克秀在推荐用药量情况下拌种对作物基本安全。

2.对病害的防效

从调查可以看出,对全蚀病的防效顺序为3区大于1区大于2区大于4区,均高于对照,对纹枯病防效为3区大于1区大于2区大于4区,该处理对小麦病害的防控以3区最好,防效分别在80.3%、67.9%,说明立克秀对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防效均较好。

3.对小麦虫害防控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 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 泾阳县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56-02

一、近几年泾阳县小麦病虫害概况

1.泾阳县小麦产业简介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地势平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干湿分明,降水量充沛。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促进其小麦产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14年6月初,泾阳县全县42.1万亩小麦展开收割工作,相对于上年平均亩穗数和穗粒数都有所增加。据农业专家预测,今年泾阳县小麦平均亩产将达到414.5公斤,较上年平均增幅为0.2%以上。

我县政府大力支持小麦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为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农林局投入40万专项资金购置多台宽幅播种机,对每个农机手进行播种技术训练。同时抽调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一人一机监督指导,为宽幅精播技术在我县的推广提供了坚实后盾。

2.泾阳县典型多发的几种小麦病虫害

2.1白粉病:一般发生于小麦苗期到成株期或初级三月底到四月初,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病斑愈合成片,使叶片发黄枯死。严重时侵染小麦茎秆,易造成小麦倒伏,减产严重。

2.2纹枯病:可发生于小麦各个生长阶段,造成胚芽鞘变褐、烂芽枯死、倒伏植株、枯孕穗、枯白穗等等,重者减产20%-40%。

2.3赤霉病:危害幼苗、茎秆和麦穗,苗期感染造成苗腐,拔节期造成茎茎基腐,使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无法食用。

2.4蚜虫:麦长管蚜在本地一年发生20代左右,麦子成熟期多在麦叶上活动,穗期多集中在穗部为害,返青后转移到下部叶桥、叶背和根茎部。

2.5吸浆虫:主要分为红、黄吸浆虫两种,幼虫吸食灌浆期小麦的麦粒汁液,病麦秕粒、空壳问题严重。

3.病虫害对于我县经济的影响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使小麦出芽率、出粉率降低,致使产量下降(轻者20%-40%,重者60%-90%,甚至绝收),并造成瘪粒、空壳等质量问题。

为防治小麦病虫害,我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一喷三防”和科普宣传工作。但在近几年,由于温度、降水等不可控因素或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病虫害蔓延造成大幅减产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麦农们也遭遇着病虫害多发、病虫害理赔兑现难的问题,麦农的生活得不到坚实保障。

二、我县小麦病虫害产生原因分析

1.耕作制度不合理

1.1翻耕灭茬不彻底:灭茬不彻底无法清除土壤中的病源和虫卵,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隐患之一。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如果没有采取进一步土壤处理,病虫害将会随之而来。

1.2轮作施肥不合理:单一种植小麦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病害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应采取间作套种技术,适当种植甘薯等非寄主作物。

2.小麦种子调运检疫不严格

在小麦种子调运检疫过程中,少数种子经营单位的经营者对于检疫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或为节省检疫费用而逃避检疫。我县存在着个别违法调运现象,植物检疫证书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

3.播种期种子处理问题

3.1品种选择问题:种子经营单位数量众多,但是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消费者难以判断;少数麦农贪图小利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低价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含有病粒、霉粒、秕粒,或携带病菌。

3.2播种时间过早:针对麦田的不同情况决定播种时间;无病麦田可按时播种,而对于有病麦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3拌种药剂选择错误:少数麦农缺少科学知识,对于拌种药剂的种类和用量没有自主判断能力。选择拌种药剂应结合实地情况(土壤中地下害虫密度、天气情况)加以判断,严格控制用药量,规范操作流程。

三、我县小麦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

1.播种期

1.1种子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优质小麦种子,进行精选提高麦种纯度,在播种前晾晒去除表面附着的病菌。

1.2病虫害预防:依实际情况选用合适药剂进行正确拌种。如用40%甲基异硫磷乳剂50ml兑水5L,拌种子50kg后堆闷一天,稍稍晾干后播种,有效防治金针虫、蝼蛄等。

1.3土壤处理: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可每0.067hm2用质量分数2.5%拌撒宁颗粒剂拌细土20-30kg,均匀撒于地表再翻耕入土,可有效杀死害虫。

2.返青拔节期

我县小麦拔节期易发生红蜘蛛虫害和纹枯病,以下为防治方案:

2.1红蜘蛛虫害:当33cm单行虫超过200头时,用质量分数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质量分数2%阿维菌素6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同时使用漯效王、磷酸二氢钾等肥料配合治理。

2.2纹枯病:当田块病株率达20%以上时,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ml或20%禾纹清80ml兑水50-70kg,喷淋防治。对于受灾严重麦田,应在7-10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3.抽穗扬花期

抽穗期易有多种虫灾发生,应遵循绿色农业的理念,实施“一喷三防”政策,选用高效低毒的复配制剂或混合喷雾。易发病虫害为赤霉病和吸浆虫灾。

3.1赤霉病:在小麦齐穗10%扬花时667m2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80g或70%甲基托布津75g喷雾可有效防治。

3.2吸浆虫:在小麦孕穗阶段,667m2用40%辛硫酸100-150ml兑水2kg均匀喷在10kg干细沙上,再进行撒施。扬花期每667m2用80%敌敌畏150ml拌细土均匀撒施,可有效杀死成虫。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分析和对于各种防治措施的调查,了解我县病虫害发生原因,并指出病虫害防治中的不足之处,其中有技术不成熟、检疫工作未落实等客观原因,也有我县当地麦农缺少科学意识、防治方法不当的主观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我县小麦病虫害防治综合体系,树立科学观念,针对小麦生长不同时期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种植多抗性小麦,坚持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多种措施共同开展,才能有效防治泾阳县小麦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樊秀凤,惠霞.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33-134.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046-0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种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条件、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主要预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虫[1]。其次是土壤处理。播种前宜将除草剂施于地表;采用机械耕地、耙地,保证土地平整,上虚下实,结构良好;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施有机肥30~60 t/hm2,氮、磷、钾肥占总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获前7~15 d及时灌水增墒,提高出苗率。

2 播种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适播期进行播种;种植方式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 cm、窄行8 cm;膜侧种植宽带60 cm为一垄,垄宽36 cm,垄间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种要适当增加播种量[2]。为提高出苗率,播种时要保证深度一致,下种均匀。

3 田间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严重可适当补灌。切忌冰层盖苗。

3.2 越冬防护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镇压保墒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进行1~2次打碾提墒,促进返青。

3.4 追肥

根据小麦需肥规律分阶段多次进行,播种后追肥;长势较弱的越冬群体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体偏小的麦苗需要春季追肥;拔节前结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叶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阶段多次进行。未进行压冬水的小麦,需及时浇返青水;未进行返青水的小麦,拔节期需及时浇水,4月上中旬及小麦孕穗期早灌头水,适时管好抽穗水、麦黄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现倒伏或贪青晚熟的现象而导致减产。

3.6 防治病虫害

小麦常见病害主要有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纹枯病等;常见虫害有蚜虫、麦红蜘蛛、吸浆虫、黏虫等。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抑制小麦病虫草害。尽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学农药,禁止施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

3.6.1 农业防治。即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昆虫、作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术使生态系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发生发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简而言之,即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虫的方法。例如,适时播种,有效减轻小麦锈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减少自生麦苗;秋播前,减少越夏菌源,减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合理施肥与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农业防治虽然见效慢,但持效期长,而且省工经济,还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学农药直接杀害或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人为捕捉或者设置障碍防止害虫蔓延;结合害虫的一些特性如趋黄性、趋味性、趋光性等,对害虫进行诱杀。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人无害,无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虫治虫,小麦病虫害种类很多,同时病虫害的天敌种类也繁多。应对病虫害,向麦田引进天敌,保护和利用天敌,维持生物物种平衡,达到加强防治小麦虫害,并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3.6.4 化学防治。尽可能避免使用高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生态化学制剂,如50%辛硫磷乳油拌种,可防治蛴螬、金针虫。抽穗前,或小麦锈病病发率达5%时,或小麦白粉病病发率达10%时,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小麦蚜虫发生时,用40% J乐果乳油1 500 g/hm2对水稀释后喷雾。使用生态化学制剂,污染少,对小麦生长无太多影响,是病虫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趋势。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称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开花、授粉、籽粒形成与灌浆等,是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严重发生时期,要根据后期的生育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小麦成熟末期进行收获。

5 参考文献

[1] 周增莲.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谢付振.农业结构调整下的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0(8):25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