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4年产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

今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0年以来的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三次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78.97亿元,同比增长12.7%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全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2%左右;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4.5亿元,同比增长21.5%左右;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9.3%左右。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

(一)第一产业稳中有升。全县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8.33亿元,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量预计达27.5万吨,同比增长16.7%。花菜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实现11.9亿元,同比增长5%。全年完成6.2万亩的植树造林任务,林业产值预计为1.35亿元,同比增长10%。岛内外淡水养殖面积共113万亩,其中岛内9万亩,岛外104万亩。预计海淡水产品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3.9%。

(二)第二产业运行良好。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92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企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3.8亿元,同比增长14.7%。工业开发区和“一业特强”基地保持同步增长,*工业园区、富盛经济开发区和“一业特强”基地预计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3.2亿元、2.7亿元和11.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6%、17.4%和10.0%。重点骨干企业主力军作用愈加明显。预计全年完成总产值32亿元,应交税金1亿元,同比增长18.9%和42.8%。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实现工业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12.5%,预计实现税金3.65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第三产业再创新高。全年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10.1%。第三产业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9.8%。预计上缴税收10.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额的52%,同比增长57%,其中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商务服务业税收总额5.41亿元,占全县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50.1%。尤其是批发零售商业预计实现营收58.2亿元,占第三产业营收总额的61.3%,同比增长12.2亿元,绝对增加额居各行业之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亮点。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超77万人次,同比增长6.9%;预计旅游业直接营业收入将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4年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人才紧缺且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生态岛建设和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新矛盾、新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第一产业方面。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矛盾。一是林业建设与粮食安全难以实现新的平衡。国家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出台,使全县粮食产量和产值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作为生态岛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林业建设与粮食安全之间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从“十五计划”中后期开始,国家粮食安全形势要求不仅与调整粮经比例为主基调促进农业发展的意向产生矛盾,而且直接影响了造林规模和速度,导致了与以大力发展林业为重要切入点推进生态岛建设导向之间的矛盾。二是植树造林在质和量方面未能兼顾。今年植树造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造林单位未经设计和审批即施工,导致部分项目不能达标验收,部分地块施工只注重推进速度,忽视林相设计、苗木质量和养护管理,导致苗木树形差、长势弱、成活率低。三是畜禽重大疫病防治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县农村畜禽饲养面广量大,但饲养条件较差,检疫设施落后,给重大疫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2019年*)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立足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产业链建设的要求,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粮食行业品牌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增效。我区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强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业经济布局更加合理,粮食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一、政策支持有力

我区先后出台《加强粮食行业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意见》、《***粮油商标品牌总体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我区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关的政策支持,我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稳定向好。

二、产业经济成效

(一)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1、区粮油质量监测站项目

我区投资***万元建设粮油质量监测站,目前项目已经完工通过验收,报省局备案后挂牌成立。项目建成后,质量监测站检验技术、检验手段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备国家标准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品质测报和监测能力。能够有效协助与支持省、市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扦样和原始样品转送。具备检验主要粮食质量指标、主要品质指标和主要安全指标快检筛查的能力。

2、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我区是江苏省第一批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编制,国有、民营企业,分别在**西北、东南两个交通要地,顺势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目前我区2家产后服务中心全部完工,累计投资***万元。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能够有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建立“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利益共同体,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形式,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不断完善从田间到仓库“低成本、不落地、规模化、高效率”的清理、干燥、运输、入库一体化连续作业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3、“**好粮油”示范县建设

*年*月份省财政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下达2018年“优质粮食工程”奖补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我区中国好粮油项目进行批复。项目投资**万元,省级补助资金**元。截止目前累计投资**万元。占项目总金额的*%。

我*以“**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立足本地小麦产业规模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园粮食交易市场功能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初步改变当前我区小麦产业大而不强、经营粗放等现状,初步形成集生产研发、品质监测、品牌营销、现代物流、网上交易等功能更加完善的一体化现代服务体系,推动我区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我区在“**好粮油”示范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谋划,科学编制,近期准备申报“**好粮油”示范县二期工程,拟投资**万元。

4、**省级物流园申报

根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的通知》文件精神,**粮食物流产业园集粮油及食品加工、粮食仓储、中转、电子商务等功能,符合国家、省、市粮食物流产业园规划布局,并积极参与我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构建高效、顺畅、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审核、论证分析,充分发挥粮食物流产业园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粮食物流产业园为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

(二)优质产品推介和品牌建设

为推动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企业品牌水平,推进粮食区域品牌建设,更高的发挥品牌引领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区粮食高质量发展,我区先后组织粮食及农产品企业参加“十五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武汉)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恳谈暨农产品品牌会”、“2019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巩固和发展粮食产销关系,促进粮食经贸合作,推广粮食加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其中我区占*家,其中:**500强中第*名,上榜江苏企业中排名第2名,上榜企业第1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江苏**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中不难发现,固定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以及相关制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而除此之外也存在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当前的市场环境、自然环境或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等。例如,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或在进行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中涉及的相应成本等,或社会因素变化如社会救济或保障等产生的压力成本等内容[1]。

(二)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构建

实际分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过程中要求构建劳动报酬模型、分配理论模型、剩余价值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其中在分配理论模型方面,可推出农业生产总值主要得益于资本收益、劳动报酬以及可使创新能力提高并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部分等。在构建劳动报酬模型过程中,可根据相关数据引入具体公式,即:B=1.01632(HL)0.5537×(SD/L)0.1141。其中H为人力资本、D为固定资产投资、S为科技投入、劳动报酬为B。在剩余价值模型方面,根据我国农业增长相关数据分析,可利用相应的函数模型Y-B=0.32K-233.97SD/K+3.4SH/L-18.7进行表示。其中的B为劳动报酬,Y表示为产出、SD/K为创新能力、SHL为自变量且K为固定资本存量。另外,通过综合模型的构建能够得出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表现为Y=1.01632(HL)0.5537×(SD/L)0.1141+0.32K-233.97SD/K+3.4SH/L-18.7。其中将农业经济增长值表示为Y、人力资本为H、劳动力为L、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存量分别以D与K进行表示,而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为S。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以及研究时间内农业经济增长数据,能够判断出在劳动力、人力资本、科学技术以及固定资本的投资与存量方面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一定的贡献[2]。

二、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对产业模式选择的作用分析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能够判断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而根据其中各因素的特征与贡献程度可具体划分为常规投入的因素与影响产业模式选择的因素两方面。

(一)从常规投入因素角度

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投入因素,其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三方面。根据前文中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得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贡献程度并不高,其充分说明该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而资本的存量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可由此推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更多的资本投入作为保障。尤其现阶段农业发展更趋向生态化、现代化,需要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强以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3]。

(二)对产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论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或根据所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型都可看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脱离科学技术的应用、制度的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保障。其对于我国农业产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标志主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体现。以往许多学者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过程中发现,测算结果中的贡献数值表现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分析过程中从多方面因素进行细致划分,因此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以美国农业产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业整体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为科技进步,其贡献率高达80%左右。再如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统计科技进步贡献率至少为95%。之所以两个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极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将以往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变,通过高科技的引入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2农业产业模式中制度创新因素的影响分析从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发现制度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制度创新方面多集中在农业体制的改革、市场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税费改革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化的选择等方面。以其中的农业产业化选择为典型代表,要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结合。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改革开发初期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也归结于制度变迁方面,如林毅夫等人对改革开放使其农业增长的相关数据统计,计算出以及家庭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变革在贡献率方面达46%左右。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度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许多乡镇企业改革、农业市场完善等方面[4]。

3人力资本因素对农业生产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如同经济学家Schultz所说:“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保证资本投入力度的加强与劳动力与土地数量增加的前提下,更应强调人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方面。”该观点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适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本中的农业技能知识与经营管理水平将成为推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必然途径。根据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推断出,人力资本因素贡献率极高,要求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注重经营理念的改变,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模式本身相比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也对农业耕地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5]。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糖供需 糖价走势 甘蔗产业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21—02

一、国际国内食糖供需及市场概况

(一)国际食蔗市场与供需

1.2011国际糖价特点。受供需情况及经济走势影响,2011年国际食糖市场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月上旬,受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主产国自然灾害不利消息的影响,国际糖价持续走高,纽约洲际交易所(ICE)11号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第二阶段:2月中旬至5月,受大产糖国纷纷大幅上调产量预期以及因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动荡等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国际糖价震荡下行,ICEll号原糖期货一度跌破21美分/磅,跌幅逾36%。第三阶段:6—8月,因第一大产糖国巴西意外下调食糖产量预期以及受中东地区斋月食糖采购量增加及亚洲国家补库采购等因素影响,糖价反弹上扬,国际糖价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第四阶段,9—12月,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渐明确,加之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影响,糖价再度下行探底,国际糖价重回24美分/磅以下。

2.预计2011/2012榨季食糖供需将得到改善。因全球食糖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生产国都扩大种植面积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北半球国家的食糖产量大都出现增产,尤其是俄罗斯、泰国、印度以及欧盟。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将增加至1.722亿吨。同时,按近10年来全球食糖消费量2.17%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约为1.677亿吨。分析表明,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将由供需平衡将转为盈余,食糖库存量在连续三年的下降后可能首次从赤字转为盈余。

(二)国内食糖市场与供需

1.2010/201 1榨季国内食糖产量略有下降。2010/11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比2009/10榨季1073.83万吨略低28.41万吨。其中,生产甘蔗糖966.04万吨,比上一榨季的1073.83万吨减少了47.79万吨;产甜菜糖79.38万吨,比上一榨季的60万吨,增加了19.38万吨。从各主产区来看,北方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三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72.07万吨,同比上榨季55.34万吨增长了30.23%;南方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四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958.78万吨,同比上榨季1004.93万吨下降了4.59%。

2.2011年全国食糖进口量大幅增加,出口量下降。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91.94万吨,价值1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3%和1.15倍,量、价均创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食糖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巴西、古巴和泰国等地。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含糖食品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进口增加;二是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我同食糖已经连续三年减产,国储糖的库存水平降到了历史低位,由此导致进口需求快速上升。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出口5.94万吨,较2010年同期的9.43吨减少了37%。

3.2011年国内食糖市场价始终维持高位。2011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增强,国家加大对食糖市场的调控力度,2010/11榨季国家先后9次抛储188万吨,全年食糖进口量达到291.9万吨。国内食糖市场与国外市场一样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国内糖价始终维持高位。1月至2月上旬,国内食糖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加之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糖价快速上涨,CSI(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达到7400元/吨左右。2月中旬至5月,随着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内糖价开始下行,5月上旬CSI跌至7200元/吨左右。6—8月,国内2010/11榨季落下帷幕,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气温持续攀升使饮料等含糖食品热销,带动了各地的食糖消费,糖价反弹上扬,CSI达到7900元,吨以上。9—12月,中秋、国庆过后,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及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回落,CSI在12月30日也降到6680元/吨。

4.预计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由于近三个榨季,我国食糖供给紧缺,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国家政策调控,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根据中国糖协的预估,2011/2012榨季全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16.39万亩,同比增加7.28%。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2379.32万亩,同比增加6.13%;甜菜种植面积为337.07万亩,同比增加16.11%。预计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00万吨,较上一个榨季增产150余万吨。2011/2012榨季全国预计消费1400万吨左右,考虑194.5万吨进口配额以及国家储备糖等其他可供糖源,预计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2011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一)2010/2011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2010/201 l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38.19万亩,人榨面积383.22万亩,甘蔗入榨量1412.92万吨,比上年增加近50万吨。全省平均甘蔗收购价格每吨提高了98.27元,达到373.5元/吨,增长35.7%,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格6790.67元/吨,全省制糖行业实现工农业销售收入161.63亿元,比上榨季增加45.21亿元。境外甘蔗种植面积也有增加,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比上榨季增加11.1万亩,达到27.7万亩,甘蔗进口量达到83.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0.1万吨,增长33.44%。全省产糖176.14万吨,与上个榨季相比产量下降0.57%,产酒精10.69万吨,与上榨季相比下降0.65%,甘蔗含糖分由上个榨季的14.97%下降至14.30%,下降了0.67%,产糖率由上个榨季的12.98%下降至12.47%,下降了0.51%。产糖率下降是食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产糖率下降的原因则主要是气候因素,一是上个榨季的大旱对宿根甘蔗的影响,灾区宿根甘蔗长势不好,重灾区的宿根甘蔗的单产下降了300—700公斤/亩,其余轻灾区的单产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二是部分主产区后期雨水偏多,造成含糖分偏低、产糖率偏低;三是文山、红河、临沧、德宏的部分蔗区仍然受到了霜冻的影响。

(二)2011年云南糖市运行情况

2011年昆明白糖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CSI变动特点一致,同时,因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食糖主产区,同期价格略低于CSI。1—2月中旬,受甘蔗因灾减产和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糖价冲高,从1月初的7000元/吨,到2月中旬达到阶段糖价最高点7230元/吨;2月中旬到5月,随着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市场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糖价开始下行,5月23日降至6800元/吨;6—8月,因新榨季食糖减产和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扬,8月16日,大幅上扬到768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9—12月,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加之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出现回落,12月30日糖价降至6500元/吨。

(三)2011/2012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上榨季由于制糖企业对糖料种植的工作加强,加上甘蔗收购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产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的提高,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98.71万亩,比上2110/2011榨季的438.19万亩增加了60.52万亩,增长了13.8%,预计2011/2012年榨季全省产糖可能达到210万吨左右。

三、云南甘蔗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蔗区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甘蔗种植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甘蔗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9/2010以来连续三个榨季因旱灾造成了蔗区生产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蔗区道路等级低,80%的道路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之外,大多只由制糖企业修建和维护,晴通雨阻,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甘蔗生产与发展。

(二)蔗农收入的增加任重道远

随着原料蔗价格的提高,加之制糖企业采取化肥、机耕等适补助,蔗农毛收入虽有明显提升(增15—25%),但由于农资、农工价格上涨,蔗农种植成本平均上涨20%左右,蔗农净利润增幅较小。目前水田蔗亩平均收益1500元左右,旱地蔗亩平均收益800元左右,远低于香料烟、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的效益,种蔗比较效益下降。

(三)制糖成本的控制难度加大

2010/11年,云南吨糖生产成本5434.8元,对应平均蔗价373.5元/吨,为保证食糖的稳定供应和蔗农收入增长,新榨季各省区纷纷提高甘蔗收购价格。2011/12年榨季,云南将实行蔗糖价格联动,平均蔗价预计为440元/吨左右,吨糖生产成本预计为6000元/吨左右。

(四)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

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每逢种植和收砍季节,蔗区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且甘蔗种植和收获的劳动费用占甘蔗生产成本的60%以上,手工劳作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云南甘蔗机械的应用在甘蔗栽种上仍不足1%,而在收获上则几乎为零,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十分缓慢。

(五)良种良法的要求更加迫切

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2吨左右,工业单产3.6—3.8吨/亩,在近8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吨左右,与广东、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要切实提高甘蔗单产,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急需甘蔗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优蔗园

要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开展吨糖田、坡改梯、引水、集雨、节水和蔗区机耕道路建设,提升蔗区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设100万亩吨糖田,改造中低产蔗园200万亩,使高优蔗园达到300万亩,对改造后的高稳蔗园确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二)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促进体系与高产创建的有机结合

建议将甘蔗高产创建纳入云南高产创建内容,并逐年增加省级高创片区数量,扩大新品种、间套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示范,建议2012在国家甘蔗高产创建片上,增加5个省级高创片;加强体系专家队伍对高产创建的包片指导和技术服务,推进产业体系创新成果与高产创建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拓展体系建设内容和范围

建议将甘蔗农机和农艺研究纳入甘蔗体系层级建设内容,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与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示范。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生产、配套农艺措施和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

(四)加大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探索良种补贴的有效形式

建议将甘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纳入财政预算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甘蔗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建设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区,开展健康种苗扩繁补贴试点,通过试点示范,为探索实施甘蔗良种补贴奠定基础。

(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发展境外甘蔗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制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鼓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州(市)和制糖企业,到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甘蔗种植,发展境外甘蔗原料基地。

(六)加强甘蔗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省25个10万亩以上的甘蔗重点县,建立和完善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村和甘蔗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省建立50个甘蔗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甘蔗专业乡镇,实施定单农业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支持和发展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拓宽生产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

三是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保险:总结和扩大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将干旱、霜冻、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纳入保险范围,完善保险实施方案,抓住2012年甘蔗首次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政策机遇,尽快实现全省政策性种植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蔗农种植甘蔗的风险。

四是健全和完善甘蔗与糖价格联动机制:健全“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甘蔗收购价格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切实提高蔗农种蔗收入。

五是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加快以甘蔗温水脱毒为主的甘蔗良种健康种苗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

[本文为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自然资源;资源结构;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更加凸现,区域经济发展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自觉。近年来,中学地理教材中不断加大地理与经济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对培养未来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自然资源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人们一般把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人文资源,即有形的自然资源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弄清资源的分类,有助于产业的划分,也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对资源结构进行搭配,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起着基础性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政府政策、自然资源及社会环境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基础,而对自然资源结构形式的改变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在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以自发性为主的时代,自然资源结构的形

式与社会生产方式是直接相关的。而当人类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结构的形式就首先直接与这种有目的的选择――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发生作用,一样的自然资源却因政策方针的不同,其重要程度及自然资源之

间的组合关系也会有所改变,即自然资源结构形式的不同。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赋予了自然资源物质的结构属性,而社会经济发展方针路线及区域与产业政策等更多地赋予了自然资源物质的结构属性。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应该从自然资源的结构属性来认识,而不是分别从单一的自然资源分析对

产业部门发展的作用。所以,地区资源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为产业结构的组织所提供的更大的发展方向应尤加重视。

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海洋资源在环渤海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重要― 一般―非常重要”的循环上升过程,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结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它的转变是产业经济发展机制转换的一个良好的例证。因此,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影响着产业机制的调整,并最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自然资源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

自然条件的影响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制约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生产力水平。人类的进步促使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左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越依赖于先天的自然资源,反之亦然。同样,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结构的调整左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在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1.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文明史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出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前的漫长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多数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狩猎、捕鱼、采集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存方式,农耕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产业结构,其依赖的正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这些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就是例证。

2.劳动资源的自然富源阶段――工业化阶段

温带是孕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母体,因为在温带气候区既没有热带那么丰富的食物和肥沃的土壤,也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因此要想获得生存必须依靠艰苦奋斗,这就激发了温带气候区人生存的潜力,造就了他们勇于开拓进取的坚韧个性,再加上温带气候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本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地区产生了。这个阶段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及工业化后期两个时期。

3.生活环境的自然富源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问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高科技产品有微电子技术、遗传工程、超导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空间科学等。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大多以“科技工业园”的形式为主,出现了一大批“硅谷式”的工业园。典型的如美国的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县,沿谷地延伸50多公里,这里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值约占世界五分之一左右。这里有八所大学,33所技校和一系列研究所,其中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研究所起了决定作用,硅谷附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满足了无污染工业的需求。又如,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它充分利用以北大、清华和中科院为代表的几十所高校、研究所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一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清洁优美的环境,高素质的人才,位于高校、科研单位附近,远离市区,位于城乡结合带。不过,我国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技术结构呈多元化,产业结构也相应的呈现了多样性,北京和上海等一大批沿海城市已迈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仍处于转型期,因此,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国的朝阳产业,仍需大力发展,完成工业化过程,不过在发展中要处理好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

总之,区域济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结构,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重资源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使地区的经济优势发挥最大化,从而使区域经济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