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2页的内容。
二、课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的教学(例1),教科书提供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观光缆车和推拉窗,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的表象。通过在方格纸上向不同方向平移的小房子,来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平移,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教科书中提供的小房子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旋转教学(例2)和平移的编排思路一致,教科书中也是通过三个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表象。教学时,关键是把握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相应的“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看到通过旋转可以引起神奇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位置关系,能够正确判断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通过玩各种游戏项目,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形态已有了一些体验,但这些体验积累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验,学生能够很容易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但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判断生活中没有旋转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也相对困难。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九、教学设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充分地回忆、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分析和认识这两种运动方式及特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功地主宰课堂。
十、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数学书37页的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仔细观察游乐园中有哪些游戏项目。(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完整阐述图片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
模仿图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
提问:根据你模仿的动作把这些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同桌互相说一说)[一类平移(直直的运动)、一类旋转(转圈)]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手拉手”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类比较,建立表象;第二层次:观察分析,探究特征;第三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特征。按照这样的层次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
(一)教学平移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平移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平移现象的概念:像小火车这样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平移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平移特征
1.课件出示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得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一平移现象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特征
1.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平移现象。
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蚂蚁搬房子画面)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一只蚂蚁一点移动,四只蚂蚁的移动就是一个面的移动)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3)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目的: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二)教学旋转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旋转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旋转现象的概念:像风车、转移、摩天轮这样转圈的运动就是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对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旋转特征
1.课件出示旋转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旋转,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了解旋转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现象。
2.用一根线拴住一只粉笔旋转,然后停下,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现象。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像刚才粉笔的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做表示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充分感知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并通过实物点拨生活中没有转到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灵活应用
通过多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本课的知识点。
1.抢船游戏,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条小船,谁先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它。
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向左平移两格后得到的小船。
2.我的动作快:学生在方格纸上快速按要求移动学具和画移动后的图形,速度最快的获胜。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手去移一移、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第四环节: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引言
0.1云平台释义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1.1课前准备
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
1.2课中教学
(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
1.3任务拓展
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1.4过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
1.5大数据分析
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
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
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
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
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
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关键词】 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 机能实验室
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在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2006年起,努力探索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课程的有效途径,将三门课程有机融合并编写了《医学机能学基础》教改教材和配套实验教材。医学机能学实验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和较强的实践性,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并融会贯通理论、锤炼科学思维方式、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搭建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机能学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的统筹性,避免在仪器设备购置过程中的低水平重复,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我校在2006年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个学科教学实验手段相似、理论教学紧密相关的特点,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我们把原有的生理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室合并到一起,整合3个学科所需的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后的机能实验室拥有3位实验教师,4个教学实验室,2个实验准备室,2个配药室及2个存放仪器及实验耗材的库房。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及教学效率,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实现了人、财、物多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体现了医学机能学实验的综合性、探索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原来三门课程各自的三位实验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除自己的主干课程外的其它两门课程的实验及机能综合性实验也要完全掌握,我们提出了“半年提高一年合格”的实验教师培养目标。到2007年,三位实验教师已经能够完全胜任机能学实验教学工作,且实验教学效果优良,多次受到同学好评。
2 以教学评估为契机,促进实验室建设
2009年为了迎接自治区教育厅对我校示范性院校评估,我们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装修改造,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验教学需要的每个细节出发,力求做到既保证实验室整体布局的美观,又要科学合理,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近两年来,我们在评估的基础上又对实验室的局域网及实验软件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我们做了如下工作:(1)实验台的设计,考虑到多台仪器摆放后电源线的排布会很乱,因此设计了一个隐蔽的走线盒,这样设计既整齐美观方便仪器检查,又避免了安全隐患。(2)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了摆放试剂的架子、实验边台、洗刷池、水龙头的数目及安装的位置。(3)更新了教学设备,在原有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更新了计算机并配备了打印机。该系统不但可以全面替代过去二道记录仪、刺激器、放大器等传统仪器的功能,而且实验数据还可以通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进行显示、记录、保存、分析,大大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简化了学生的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效果直观、连续,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实验数据可由计算机重现,便于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4)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大节约了实验课的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验的实效性。通过对教学实验室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改造,使我们的教学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教育厅对示范性院校实验室评优的标准,顺利通过了教学评估。
3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能学实验是研究生物正常功能、疾病发生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动物实验为主要手段,采用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气管插管、动脉插管、记录神经干放电等实验技术,从整体和器官水平上研究生物的生理功能;复制临床常见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有机融合,形成以器官系统教学为主线的机能学实验。我们组织相关学科教师,集思广益,从“三理”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配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中职教育目标,编写了科学性、实用性强的《医学机能学基础》(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包括医学机能学的理论知识及医学机能学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技术与方法。本教材以探索医学生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指导思想,密切结合医学机能学理论教学,以训练基本实验研究技能为基础,旨在对医学生机能实验技术与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与训练,从而提高对基本技能操作的动手能力。在中职学校综合性机能实验开设几乎空白的情况下,开发了4个综合性机能实验,即哺乳动物血压的调节及药物对血压的作用、家兔失血性休克及抢救、家兔急性肺水肿及治疗和家兔急性右心衰竭及抢救。通过综合性实验促进学生系统掌握机能学有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分析中进一步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机能学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验证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独立思考,我们每学期均专门安排指导教师利用机能实验室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有机能学知识小报比赛、机能学知识竞赛、实验技能比赛等,各项活动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教师进行点评,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考核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我们采取的方法有:(1)制定了“医学机能学实验课课堂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仪容仪表、上课听讲的情况、动手练习的情况、能否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小组合作的情况及课后值日的情况等,也就是说学生从一进入课堂,直到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的所有表现均在评价范围内,并且评价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对自己的小组负责,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整个小组成员的成绩。(2)化一次性期末考试为平时多次考核。(3)变测试记忆性知识为测试动手操作能力。对几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动物上进行实际操作,教师要当面指导,提出存在问题,并记分。(4)实验考核题目公开,考核时每个学生通过抽签抽题目,独立完成操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5)将学生平时书写实验报告的情况也做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总成绩中。这些方法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5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了解故事大致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活、珍藏记忆。
2.让学生了解绘本,激发其阅读绘本的兴趣。达到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的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瓶子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孩子们,本学期我们经常乘着阅读小舟畅游在书海中,瞧,今天我们的小舟停在了“绘本之岛”(示课件)。你知道什么是绘本吗?不要着急,认真听完这节课,你就会了解绘本,爱上绘本。
登上“绘本之岛”,哇!这么多好看的书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记忆的瓶子》这本书。
二、寻找趣点
1.仔细观察,说说绘本封面上什么最吸引你?板书名。
2.封面中哪两个字让你感兴趣?说说理由好吗?
3.那就听听老师讲故事吧!(示课件)
三、在趣点中赏析重点片段
师讲:在戴尔老先生的花园深处有一间小木屋,我总是看见他从小木屋走进走出,可我一直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有一天,我好奇地问:“先生,你能告诉我你的小木屋里究竟有什么吗?”戴尔先生笑着说,如果我答应不嘲笑他,他就告诉我答案。
1.推开小木屋的门,你看到了什么?(示课件)
2.这些瓶子里装着什么呢?正在我思考时,戴尔先生说“装的是记忆。”说着他拿出一个白色的瓶子,(示课件)这是他小时候的记忆。(示课件)看图猜这里面的记忆是什么?望着爸爸远去的背影,小戴尔在窗户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为什么会写下自己的名字?
师小结:这是对爸爸的依恋,谁没有这样白色的回忆呢?
3.(示课件):猜猜照片上这位是戴尔先生的什么人?我拿起一个蓝瓶子,戴尔先生打开盖子,他叹了一口气说:“噢,我第一次看见妻子时,她正在跳舞,穿着一件蓝色花边大裙子,她的头发有很多小卷呢。”
师小结:这是对妻子深深的爱。
4.高瓶子:(示课件)生看图猜记忆。
师小结:高瓶子里装的是球赛胜利的喜悦。
5.圆圆的瓶子:图中戴尔先生在看他的孩子们在海边散步。
师小结:这里装的是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6.细长瓶子:那里装着什么?戴尔先生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取下瓶子,拔出瓶塞,对着瓶口大声喊:“就是今天哪!我要把今天的记忆装进瓶里。”
7.(示课件)孩子们,你喜欢哪个瓶子?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课后认真阅读这本书就知道了。
8.小结:这些瓶子里装着戴尔先生一生的记忆:对父亲的想念、对妻子的思念、胜利的喜悦、家庭的幸福……他随时都可以到小木屋里来回忆。
四、联系生活实际写下记忆
1.你们自己有哪些美好的回忆,说给同桌听听。
2.拿起笔把你的记忆写进瓶子里。
3.全班交流,交流后贴在黑板书名下方。
五、激情结课
这些瓶子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记忆的瓶子》。
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记忆珍藏,让它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把今天听课的美好记忆也装进瓶子里吧。(老师贴一个红瓶子)课后大家可以认真多读读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更多感受。
六、明确绘本,推荐绘本读物
1.孩子们,像《记忆的瓶子》这样,用图画和文字来共同叙述一个故事的书就叫作绘本。它有两位作者,一位是文字作者,一位是图画作者。
一、从运算的角度来讲,向量可分为三种运算
(一)几何运算
本章教材给出了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多边形法则。利用这些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向量中的几何运算问题,从中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代数运算
1、加法、减法的运算法则;2、实数与向量乘法法则;3、向量数量积运算法则。
(三)坐标运算
在直角坐标系中,向量的坐标运算有加、减、数乘运算、数量积运算。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向量的几何运算与代数运算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让学生初步利用"解析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及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二、教学内容 、要求、重点与难点
(一)本章教学内容可分成两块:第一向量及其运算,第二解斜三角形。
1、 平面向量基本知识,向量运算。具体教学内容有: 向量(5.1节)、向量的加法与减法(5.2节)、实数与向量的积(5.3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5.6节)。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联结几何运算与数量运算的桥梁。具体教学内容体有: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4节), 向量加减运算、实数与向量的积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5.4节、5.7节)。
3、 平面向量的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有:线段的定比分点(5.5节),平移(5.8节),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5.9节),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5.10节),实习作业。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加、减运算及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坐标运算,向量垂直的条件,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正、余弦定理。
(四)教学难点
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及几何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解斜三角形等。
三、本章的特点
教材编排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处理本章时,有别于其它章节。
1、教材在本章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首先教材通过求小船由A地到B地的位移来引入向量,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以平面几何知识为背景。在概念、法则及例题的编辑上都尽量配了图形,并安排了较多的作图练习、看图练习及作图验证练习等,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抓住了平面向量的特点,又使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达到对新概念的理解。其次,本章各节的例题、练习、习题等配备量适中,可以使教学有较充分的自主空间,为教学提供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发现与归纳的机会, 也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提供了可能。2、利用"向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显著特点之一。向量与几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向量又有加、减、数乘积及数量积等运算,也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因而向量具有几何和代数的双重属性,能联系几何与代数,从而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向量法; 向量法能将技巧性解题化成算法性解题,正、余弦定理的推导就采用了向量法,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打下了基础。
4、强化数学能力是本章的另一显著特点。由于本章的向量法的精髓就是将技巧性解题思路化成算法性解题思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本章的重要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还安排了"实习作业", 通过实际测量, 使学生能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和应用性,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此来强化学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即运算能力。以此来强化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即实践能力。
四、教学体会
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及本章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平面向量"教学有如下的教学体会: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教学要求和目标,分析本章节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学习本章可能会产生的正负迁移作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做好学法指导。
2、在教学中重基础知识,重基本方法,重基本技能,重教材,重应用,重工具作用,不拔高,不选偏题和难题,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按大纲要求进行。
3、抓住向量的数形结合和具有几何与代数的双重属性的特点,提高"向量法"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工具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向量怎样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掌握向量的三种运算,理解向量运算和实数运算的联系和区别,强化本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