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复习的策略

高效复习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复习的策略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三 物理复习 六种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26-02

复习课不仅是对以往既学知识的加深巩固,而且又更是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去进行旧有知识的创新再造。对教师来讲,这是高中三年发散教学的一种收拢与聚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最后沉淀。对学生来讲,这是高中三年所学知识的一种统一温习,是培养和提高个人能力的最后冲刺。因此,其意义非比寻常,这也使得不少教师都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来研究高三物理复习课的开展方式。在此,笔者仅以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为参考,简单谈谈高三物理复习课的几个方面,以期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与质量。

一、建立主题式体系

站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尽管每一本教材里面的章节安排都是各有主题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仍然是分散的,凌乱的。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在高二上学期讲到了《静电场》《恒定电流》,在下学期讲到了《交变电流》,虽然分布在两个学期,两本教材,但是它们都属于电学的领域。因此,当教师在开展高三物理复习课时,首先一点,要帮助学生将分散在各个学期、各个章节、各个板块的相关知识点都集中起来,通过建立主题式体系的方式来统一学习该领域的知识。除了像刚才举例到的电学外,还有比如高一物理下学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与高三物理下学期的《动量守恒定律》,都属于能量守恒的领域,教师可以不必要过份被各个学期中各个教材编排所限,只需要秉承主题式体系的原则,将同类的知识点抓取出来统一复习即可。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建立该体系的树状式框架图,即从该主题出发,延伸出几个二次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三级内容。树状式框架图的目的一是快速地提取出该主题的内容所属,避免逐一复习时发生知识点遗漏的问题;二是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二、夯实基础知识点

不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复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且被反复提及的。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点需要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这里的“基础知识”,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概念与定律

即某一个名词或者某一条定律、原理的基本意思与内容。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与计算公式对比起来,概念往往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考试时可能因“粗心”而丢分。这也提醒教师在复习概念与定律时,应当带领学生落实每一字,每一个词的意思,直到准确无误地理解为止。以高一上学期第三章《相互作用》为例,其中关于“摩擦力”的概念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单单这句话就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相对”哪个面,接着要判断“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最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概念,其释义都是言简意赅但又内容饱满的,教师应当重视对概念与定律的复习。

(二)教材大纲中规定的每一个章节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如高一上学期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所必须掌握学习的内容就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惯性的定义与大小的量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与理解,力学单位制,等等。总之,在复习时不要放过细节的知识点。

三、精选代表练习题

练习,是任何一门学科在复习时都会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它的确是强化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方式,但高三复习时,不建议采用题海战术,而是要以质取胜,紧抓“精选”二字。具体来讲:①内容全。即尽可能覆盖到所有的知识点,保证学生复习到的知识都做一遍习题。②方法活。即解题的思路与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丰富化,特别是一些不限制一个答案的生活类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③代表性。即可以选择一些历届高考习题,这种习题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在做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高考出题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出题者倾向的思路等。另一方面是能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时可能的氛围,提前培养好心理抗压力。④渐进性。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由浅至深的原则,让学生慢慢适应。渐进式的好处一是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信心,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通过做题感受到自己不断变化。二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更能够开发出学生的潜力。

四、关注实时生活点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我们在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中都反复强调的一点,我们总归要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复习课上就是要更多地去关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时生活点。其实与化学、生物等科目对比起来,物理是与实际生活关联度最大的学科,从最简单的,最常见的家家户户都有的洗衣机,脱水筒在工作时所发生的离心运动、摩擦力等,家里线路分布所涉及到的电学原理,到看似比较少接触到的电磁波―― 电磁锁、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电磁起重机、恒温箱等,基本上教材讲到的内容,我们在生活中都不难寻觅到它们所应用的原理。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多结合生活进行讲解,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增加复习课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避免学生因为是复习课而不是新课,不容易对旧有知识产生兴趣与热情这一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及到的,同样在高考中也会有所表现的一种趋势―― 生活类题目。

五、及时测评能力值

与单纯的做练习题对比起来,测评则是另外一种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方式。时间管理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不影响正常饮食与作息,特别是不破坏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好各个学科的复习时间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如何分配好各个部分完成时间的能力。实际上,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越是到后期的复习,教师越是要重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比如在考场上的心理抗压能力等。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部分学生虽然知识掌握得牢固,但是在考场上可能由于时间预留不充足,要不就是有题目因时间有限仓促完成,要不就是连一点点检查时间都没有,对考试来讲,这是一个需要规避的风险。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及时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评。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及时巩固近期复习过的内容,以达到强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考场中逐渐摸索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时间分配方式,避免当真正上到考场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六、重视学习自省力

这里的学习自省力指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审视,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力学这一板块复习效果比较好,在电学板块的复习效果就差强人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教师就要及时提醒学生进行自省。一般情况下,高三的复习都是三轮甚至以上,同样的知识反复复习,基本上可以涵盖全部的内容,但如果学生复习效果仍不理想,更多时候与学生本人的复习态度与复习方法有关,而这两项除非学生本人有强烈的意识去改进,否则单纯依靠教师的提醒甚至是批评都无济于事。对学生来讲,一是要自省是否有根据老师的教学安排来开展复习活动,比如教师所复习到的基本物理概念、定理是否深入研究,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等,这是学生学习自觉性与自律性的表现。二是要自省是否存在复习方法不正确的地方,如做错的题目没有进行错题集的修正,没有定期翻阅错题集等。总之,对高三物理复习课来讲,学生本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对复习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督促并且提醒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习自省力。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第2篇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总之,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精心设计,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第3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

1. 依据教材。复习要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知识体系或按章节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来考虑复习目标,使学生能初步对知识的整体性进行把握,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加深与拓宽,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重点与难点知识,以求解题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

2. 依据课程标准。既要考虑到学段目标,又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

3. 依据学生实际。所谓学生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学起来各有所得。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有所侧重,不要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复习方法

1. 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知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介,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代替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整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 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 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5. 以发展能力为主。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外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三、精选教学模式

1. “整理——练习”式复习课

教学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抓准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注重学生参与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就能暴露学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从而完善知识网络。

突出练习的实效性。练习是巩固和拓展知识的有效手段,但要讲究练的形式、练的实效。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那么在题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辨析题;又如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选择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无重点、表面花哨的练习,却只能事倍功半。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复习 考试

考试作为一项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复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我在此浅谈自己的体会与方法。

第一,避免加重学生的训练负担。提到考试复习,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考查检测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检测中,只得穷于应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必会缺乏成就感。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实践证明,唯有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才会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中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低,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消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另外,要合理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指导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第三,注重策略,指导为重。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我们多数老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1)“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2)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3)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第5篇

一、 教学案例

以下是某位名师的一堂“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浙江省2011年高考说明考试条目“①按劳分配为主体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④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党和政府出台相应方针和措施的社会热点,确定本课具体复习目标如下:①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对各种分配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②正确把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能够结合有关现实材料,分析和提出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和措施;③能够结合国家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材料,分析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分配》(如图1)为主线引导本课基础知识的复习,穿插高考经典试题的分析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重点知识,最后,通过让学生模仿出题的形式,达到总结梳理并进一步理解运用本课知识的目的。在时间的分配上,基础知识的复习占三分之一,理解巩固练习占三分之二。

【教学过程】

1. 介绍本课时复习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目标。

2. 观察漫画《分配》,回答问题

运用多媒体打出漫画《分配》,并逐个展示问题。

(1) 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

(2) 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

(3) 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

(4) 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3. 讨论与练习

(1) 小范去年上半年自办豆腐坊,取得了较好效益;下半年又扩大投资,雇用工人成立豆制品厂,扩大了生产规模。他去年一年的收入包括 ( B )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2010年安徽高考题)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D )

A. 44000元 26000元

B. 36000元 19000元

C. 49000元 21000元

D. 44000元 11000元

4. 继续分析漫画《分配》

(1) 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辅助提问:你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合理吗?为什么这种分配结果是不合理的?认为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合理的观点有没有合理的一面?对待高考中的评析类试题,我们一般应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

(2)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哪些重要意义?(补充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思考,收入差距过大会怎样影响消费水平?又会怎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

5. 巩固与练习

(1) 判断说明下列观点:①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②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有利于缩小差距;③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不利于社会公平;④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要求学生分4组分头准备其中一道题目,然后每组抽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基本能用所复习知识来说明理由。如用对立和统一的哲理来分析“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观点等。)

(2) (2010年四川高考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2009年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一是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引导学生在读懂图像信息的基础上,用文字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描述曲线的变化趋势(注意起止和关节点,特殊年份包含的经济意义)、比较不同曲线的异同点;至于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舍去那些繁杂的数据、具体的事物,归纳提炼出中心大意、经济变化的共同趋势和不同经济主体的异同点等。二是“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与收入分配公平有关的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材料指向――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主体――政府;试题类型――怎么做、措施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组织回答“本题答案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通过对应材料中出现的问题与政府采取财政税收措施,让学生试写答案要点。

6. 目标回顾

回顾教学目标。

7. 思考与命题

组织学生根据漫画《施舍》(如图3)内容,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进行自主试题设计。试题设计要求:(1)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2) 内容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计;(3) 要求每人设计2道试题,并附有答案。

二、 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从中笔者概括出如下几条提高政治思想复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 复习目标要准确、具体

众所周知,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高效复习,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十分重要。本课例在确定复习目标时,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浙江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条目、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是否为高频考点或基本不考的考点、主要考试题型等)、近一年来的社会生活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4个因素,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深广度、能力要求、复习重点和复习难点等复习目标和具体要求,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有了复习目标,整堂复习课就有了强有力的向导,为最终向高效达成复习目标提供了必要基础。从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确定“③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④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本节课的重点后,就奠定了这节课的必备基础,使知识回顾、基本训练、模拟命题等复习过程得以有效的进行。

(二) 节省课堂教学投入

一例到底,是节省教学投入的方法之一。本课例采用了漫画《分配》作为情景材料并贯穿始终,既一气呵成,又节省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时间,还间接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用好一例到底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精心挑选情景材料。所选材料要有利于多角度扩散,有利于分层次挖掘,有利于延伸、续加和发展。其次,要根据复习内容和目标要求,把复习教学问题设计成系列问题,或是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连环式,或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式,或是围绕中心问题而向外辐射的发散式,或是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全面式……当然,也可以是本课例根据复习内容采用的综合式。课例中的第一组问题就采用了总、分、挖、拓、结的综合式:(1)漫画反映了哪两种具体分配形式?(总体)(2)因劳动而获得报酬有哪几种分配方式?(分别)怎么区分这几种形式?(深挖)(3)资本回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分别)还有哪几种分配形式属于这一种分配方式?(拓展)(4)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分什么、分多少、怎么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归结)

(三) 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完美统一。高考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直白、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是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但问题难度过大,无法使学生较快联想书本知识,则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激发学生认真重读、回忆、梳理已学知识,最佳的办法是通过简单应用型设问,用简洁明了的情景材料引出问题,以促使学生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后自己找到答案。

例如,课例中第二组设问之一“有人认为漫画反映的这种分配结果在我国是合理的。请你运用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就问得直截了当,效果明显。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就抽象空洞,远离了学生的兴趣,效果完全不同。

当然,直截了当并不等于“毫无遮盖”,仍需要我们通过知识重组、知识迁移、角色转换等方法加工处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如课例第二组设问中的“对漫画所反映的这种分配不公现象,企业应该怎么办?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办”,就避开了类似“解决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保证和两大举措是什么”这样直问的弊端,增添了问题的思维深度。

(四) 有机插入相关知识

一些考点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如果我们利用这种联系进行复习,通常既能省时又可高效巩固,使知识形成块,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课例抓住“收入差距”,切入“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切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机插入其他相关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有机链接而不是生硬强加,同时要考虑时间的许可、容量的适切,使复习围绕相关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有效展开。

(五) 解读高考经典试题

充分利用各地高考模拟题、高考经典试题进行训练,可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基本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复习的有效性。为此,要根据具体的复习内容精选试题,从中研究考点指向、命题思路和答案要点;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组织答案。如课例在对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分析设问,然后根据设问分析材料,分析试题所要求运用的课本知识”“分析设问所蕴涵的四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行为主体、试题类型”等,复习效果明显。

(六) 组织学生编写试题

在高考复习阶段组织学生编写试题,同桌交换解答试题或选出典型的试题(优秀或错误的)供全班学生探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提高主动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关情景材料、领悟试题构成要素,理解编写意图,规范答题要点,提高应试能力,不失为一种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