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步的被应用在各行各业,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的可观,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发展性。纵观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档案信息化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双重促进作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整体推进的同时,也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素。因此,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进程中,提升档案信息化与档案安全化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

一、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档案系统安全建设是解决目前国内档案安全问题的需要

有很长一段时间,一部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安全保障工作了解不够全面,诸如将安全理解为防盗、防火、防水、防湿度、防光、防高温、防虫、防霉等“八防”,尤其关注防火和防盗。档案安全有信息安全的保障和载体安全的保障,有隐性状态也有显性状态。由于档案系统安全性理解的局限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理解措施和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工作中心偏重于基础设施投资,忽略了长期安全维护和管理,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利益意识。

(二)、城建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是关键

数字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以数字信息资源为主要核心的虚拟的档案馆,一般都以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存储中心,而且可以在网络上对一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公开共享。一旦这些城建的数字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受到破坏,则数字城建档案馆也就成了没有数据的空壳,数字城建档案的建造也将以失利告终。

二、当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一,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当前制定和出台的与档案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大多是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还未制定出具体、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对那些刻意攻击和毁坏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分子产生约束力,不利于我国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第二,在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当前许多档案馆都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体制,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不十分完善,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机密数据会资料失真或被窃取,严重阻碍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文件的保存需要一个安全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档案数据的系统,对于数字化的信息,一般将其保存在计算机和光盘等存储设备中,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且起步比较晚,因此,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存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软硬件,如光盘等自身容易损坏,从而也不利于档案的管理。

(三)、机制不健全,安全信息资金缺乏

档案馆信息安全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所拟定的管理准则只是一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数字城建档案馆建造项目是一种十分关键、重要的工作,其需求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现在大多数的城建档案馆归属财务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所得到的经费一般只够档案馆常规工作,如果要想从有限的经费里拿出大量资金对城建档案进行信息资源安全建设,是十分困难的。

三、城建档案管理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我国当前与档案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未能建立起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协调解决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注意,及时制定和完善与档案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在档案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档案文件自身的特点,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档案安全管理的立法经验,适时对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内容进行修改。此外,为了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到位,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注意加大其监管力度,及时对档案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档案馆应该注意对从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一支知识与技能先进、责任高强的档案安全管理干部队伍是档案安全管理的有利保证。

(二)、加速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进程

伴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的普遍利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进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在工作中也变得司空见惯。档案信息数字化在对档案原件的保护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档案的服务能力,更是为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带来的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在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信息的安全问题就越来越受到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因此在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务必要注重档案信息的安全,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体系,另外,也要针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容易被盗取、随意改写、容易丢失的特点,强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管理,力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绝对的安全。

(三)、加强档案信息安全意识

档案信息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企业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记录,一旦文件发生事故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保护档案的工作,把档案安全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学习、宣传、贯彻国家对信息安全及资料管理等情况的规定,加强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普及档案信息安全知识,消除档案信息安全认识上的误区。树立科学正确的档案信息安全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在档案工作的全过程。

(四)、档案馆全网安全运行

要保障档案馆的公共环境、网络、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的有效与安全运行是需要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来支撑,需要管档案全体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与提高为基本前提。我国目前也正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执行体系,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地完善本地区域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贯彻标准、执行法律、强化管理、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档案馆及档案的安全才有保障。

结束语

档案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具有唯一性、使用上的直接依赖性以及较强的主体关联性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认识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档案文件的特点,提高档案安全意识,了解当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从整体出发,实施系统完善的防护措施,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科研所,《档案安全保护技术实用手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解读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牵涉到档案将遭受的威胁、防范技术、管理模式、员工素质等多方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档案管理和保存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经过档案风险评估,可以确定档案安全系统存在的风险,找到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定可行的安全策略。将档案管理安全、技术安全和环境安全措施综合设计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安全保障平台,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理念。

二、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建构的必要性

(一)我国核心档案资源被窃取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档案安全问题,其中,信息资源和能源资源等是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国际上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窃取别国档案信息的事例并不少见,面对这种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加强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建设。

(二)目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我国档案信息安全

地震、海啸、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不可预亦不可抗拒,此类灾害对于档案信息实体危害巨大,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都是震惊世界的现实例子。汶川地震对当地及周围地区档案馆造成严重破坏,当地档案信息损毁严重。所以大力推进我国档案安全保障系统是自然灾害频发客观要求。

(三)档案事业快速发展造成档案信息安全隐患

公共档案服务事业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导致档案安全矛盾凸显。在档案管理中,一些地方由于强调服务,开放的文件疏于鉴定,将不应公开的信息公之于众,不应宣传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严重损害了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切身利益。

(四)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时代,大量的电子文件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电子文件易改动、易窃取、易传播、易丢失的特性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新的困难,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临严峻考验。此外,电子文件可以得到长期保存也是档案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档案管理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内容

(一)理论建设和技术研究

根据档案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档案安全科研计划。此外,应当加强对数字档案资源安全保证、档案修复技术、电子文件真伪鉴别和长久保方式等关键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提高档案管理安全保障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相应领域的法律法规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健全档案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对于档案资源的安全有重要保障作用。因此,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法律条文的规范性和实操性、系统性和各方面兼容性,有意识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档案安全立法经验,适时整改和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现实情况脱节的条款。

(三)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档案安全保障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所以要有计划、分重点、多形式、多途径的培养档案安全保障人才。同时对档案安全保障事业一线工作人员要定期展开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要及时引进国外档案安全保障的新成果,培养一支有先进知识、专业技术和高度责任心的档案事业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管理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另外要确保档案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大力监督检查档案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对于违反档案安全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查出的破坏档案安全问题一经发现绝不姑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而确保档案安全法规不仅停留在纸面上,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真正发挥作用。

(四)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或者行业内部要求及档案管理组织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和方案,用于指导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档案部门应该按照档案管理安全保障标准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从而达到系统的、全面的、制度化的档案安全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管理安全保障。

(五)建立档案安全系统的评估体系

档案管理安全评估建设是指针对档案安全保障事业所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档案管理安全评估系统需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科学务实、完整系统、并且动态性与稳定性兼具。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四)构筑信息安全服务后盾

    数据的存储是重要的网络金融研究课题,而信息数据如何存储才可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连续性,保证在访问和交易过程中不会间断甚至终止,是作为网络金融信息安全研究学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可能会出现众多问题,比如业务中断、客户流失,甚至资金链断裂等,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因此,金融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存储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所谓的可靠应考虑到诸多方面,比如对各级系统和数据的保护。一套完整、有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应不受硬件、软件或者应用程序故障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数据中心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正常工作时,应提前做好准备,由另一套备份的数据中心进行接管工作,继续维持任务的执行,当主数据中心恢复正常后,工作再转回主数据中心进行工作。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与银行金融业相关的自主性知识产权,如正版软件系统或者相关的硬件产品。应大力开发适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金融产品,并通过建立产品的平台化和服务的平台化等措施保护研发成果,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强大的服务后盾。

    (五)培养金融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为了更快地适应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应尽快为金融行业培养出新型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是做好金融信息化安全工作的前提。目前,金融机构中很多的技术人员是纯计算机专业出身,他们没有系统学过金融方面知识,对金融行业知之甚少,在就业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无法体现出自身价值。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金融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软硬件及数据方面的监察与维护都需要由专职技术人员专人专责,在工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专业规程和授权进行规范操作、定期检查和及时维护。现如今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保障人员很多是由金融从业者改行过来的,在信息技术方面往往无法真正达到要求,因而影响了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进程。这些现状阻碍了网络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为了满足目前网络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金融信息安全人才应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内容:首先是金融与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金融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其次是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和金融信息系统设计等;再就是金融方向的业务知识。对于我国的金融学府来说,尽快培养出金融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叉复合型高端人才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近几年,信息泄漏事件频发,数据安全将迎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师生个人隐私的数据及涉密数据应进行重点保护。数据平台是高校日常信息管理的重要阵地,为高校的正常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为学校师生提供来源可靠、准确无误的基础数据,避免或减少数据损坏、丢失是高校信息安全工作的头等大事儿。

1 利用数据平台管理信息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提取工作较为频繁,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数据平台,方便信息的整合共享、反复交叉利用,将大量结构复杂、类型各异的数据汇集在一起,为高校的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发展规划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基础,促进高校信息管理的数字化,为建设智慧校园打开方便之门。归纳分析数据平台信息管理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信息数据的上传、查询、检索、管理等操作不限时间、地点。

只要能上网信息数据就可以上传收集到数据平台,支持电脑、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询、检索数据信息,校内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网络,校外可以通过VPN等方式访问获取数据。

2)为统计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高校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不断完善办学理念,开拓办学思路,为学校的前途发展、决策制定、人才需求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3)推动高校数字化的进程

高校数字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提,推动高校云服务、网络教学、慕课等教学形式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数字化对社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提高地方数字化水平。

4)提升高校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

借助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多部门共享数据信息,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又上新台阶。由此可见,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信息管理是大势所趋,而数据平台的安全保障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2 数据平台信息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2.1 物理环境安全

物理环境安全主要指数据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以及静电、磁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数据中心应按照相应的安全等级建设,中央机房的建设应考虑将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2 硬软件环境安全

硬件安全是指数据中心设备的安全,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中央机房的硬件维护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查看硬件运行是否稳定,是否有过热、风扇故障或其他问题出现,对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是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

软件安全是指服务器中各软件及组件的正常使用,利用虚拟化软件合理配置服务器资源,对存储系统、灾备系统及网络设备等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对web环境配置、服务器环境搭建、防火墙、常用组件、数据库等系统的调试运行,满足用户数据上传、存储、检索、提取、共享等各项日常工作需要。

2.3 常见的信息安全问题

2.3.1 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问题

高级可持续性威胁(APT)通过网络漏洞入侵、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Phishing、Botnet、木马、恶意代码等网络攻击。一些不怀好意的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或是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给用户带来严重危害[1]。我们应定期扫描系统安全漏洞,安装服务器补丁并定时更新防火墙病毒库,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

2.3.2 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护

通过终端审计、身份认证、分级管理、行为追踪等措施,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一致性,保护数据信息的可控性及可用性。

2.3.3 数据信息泄漏

近年来,数据信息泄漏事件呈上升趋势,个人隐私泄漏、盗取敏感数据等事件频发,通过数据加密技术、信息访问权限的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防止数据泄漏。

2.3.4 数据中心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数据平台的稳定性是由系统自的完备程度决定的,系统容灾、冗余备份工作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较大范围的损失,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系统管理,提升数据平台的抗风险能力。

3 安全管理策略

3.1 数据安全策略

数据可以通过加密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有必要也可以采用动态加密技术。为保障数据传输安全,从外网访问高校数据平台信息,可以通过VPN、PPTP等方式访问。

3.2 日志管理策略

服务器、防火墙及网络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日志,用来记录自身运行情况、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及有价值的信息,加强日志的记录管理,通过收集、存储、汇总、分析等方法及时发现操作系统及网络的异常,利用日志监控系统、审计行为、分析原因并生成调查报告。

3.3 权限设置策略

根据管理级别,设置管理权限,高级权限有?L问、下载、管理数据权限,低级权限仅可以查看及部分操作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对于已提交审核确认后的内容仅有访问权,没有修改权,如学生成绩管理,教师在规定时间上传完学生的期末成绩之后,就只能查看成绩而不能修改,而学生只有查看权限。

3.4 密钥管理策略

密钥可与权限同步设置,通过密钥管理一方面可以识辨人员身份,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上网人员的权限控制,防止非法人员访问系统。

3.5 行为管理策略

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认证开始,辨识身份,监控行为,发现有病毒、木马、恶意程序等或涉及信息安全行为的账号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并追踪来源,查找原因,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4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4.1 病毒防治

病毒入侵会导致数据信息被?阂獯鄹摹⑺鸹怠⒍?失,病毒的扩散传播会造成系统大面积瘫痪,对软硬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我们不但要提高防毒意识,还要加强防控技术水平。

4.1.1 提高系统的防护能力

检测系统漏洞,及时安装漏洞补丁,扫描病毒及木马,通过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进行主动的安全防护,加强防御与入侵检测工作,提高系统的健壮程度,增强系统稳定性。

4.1.2 防止网络攻击及黑客入侵

通过防火墙阻断外部病毒的入侵,防火墙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技术,如过滤型防火墙、型防火墙,同时提高校园内网使用者的安全意识,防范来自内部的攻击,避免病毒通过内网上传平台。

网络安全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进步,同时需要通过规范制度、人员培训、责任落实等手段齐抓共管。

4.2 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数据机房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头,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查找,安装系统补丁、更新病毒库。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安全教育,对上网人员进行实名身份认证管理,并进行行为跟踪。建立上网账号数据库,禁止非法访问,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4.3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安全管理组织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经常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业务培训,提高安全管理的执行能力。

4.4 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通过识别用户身份、访问权限、行为控制等策略营造安全的平台信息环境,过滤网络信息,打造安全的区域边界。为防止网络入侵、非法访问、恶意代码攻击等行为,采取漏洞扫描、安全检测、物理隔离、升级防火墙等技术,支持系统安全测评、风险测评体系,防范信息篡改、假冒等事件发生。

4.5 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在保证供电的基础上,高校数据中心可采用一用二备或三备的配置,并对重要数据定期备份。在容灾备份技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采用双归属技术或IuFlex技术,如1+1主备或互备,有条件的也可以采用N+1主备或互备。一旦出现问题,数据备份可以减少处理问题的时间,及时解决问题并降损。

4.6 运行维护体系建设

信息的安全维护体系建设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控制访问、鉴别认证、监控数据、安全管理、系统配置等大量工作提前做好,才能使信息资源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定期安装补丁,检查接口安全,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应对黑客窃取数据或各种攻击性行为。

4.7 应急处理方案

准备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减少损失,尽快处理出现的问题。备服的安全管理也应同步进行,数据热备份,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出现问题时忙中出错。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地下管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市政公用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完成对水、电、暖、气的高效、合理的供应也成为城市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市政公用设施体系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政府的服务职能的顺利实现以及服务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市政公用设施不仅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平还要拥有良好地安全性。因此,构建一个良好地公用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市政公用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2.1地下管网的管道信息

管道信息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测体系、监测体系、安全评估体系以及维护体系的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进行公用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灵活性、可维护性等的分析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由于地下管道的数据信息包含管道的代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础数据,又包含管道的材料类型、长度、数目、检测口深度、跨度等结构参数信息,同时还包含管道的维护记录、斜交角度等附加参数信息,此外还涉及到管道的峰值流量、设计流量、安全系数、设施类型等安全参数信息和管道的维修日期、更新类型的信息。由于管道涉及到众多的参数,在应用到不同的环境条件中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参数信息是进行地下管网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安全评估、可靠性分析等的重要依据。

2.2需求预测

可能影响到地下管网的需求状况的相关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能源、道路交通、管网系统三大类。其中能源系统中影响到管网需求状况的主要参数有GDP增长状况、能源利用情况、消费者的偏好、各类能源的价格等。在道路和交通方面,主要影响参数包括车辆增长状况、人口变化状况、交通方式等。对于管网系统自身,其需求主要受到人口变化状况、能源使用状况、气候状况等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数据收集,然后利用风险分析手段来实现对地下管网的需求变换状况,重要的指标参数的分析和掌握。根据地下管网的需求策略得到地下管网的变革趋势和目标。

2.3常态下检测和监测

对于地下管网的检测以及检测主要涉及到对各个子系统的相关设备的运行状况、结构状况等的检测以及监测。进行结构状况检测也是构成地下管网的检测以及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法通过管道的流量状况来知晓或者推测出地下管道的基本结构情况,但是结构状态作为衡量管道的安全系数以及后续使用年限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及监测。

2.4对地下管网系统的运行评估

进行运行评估是实现风险评估和管网系统进行灾害预警的前提,进行运行评估的实质就是在常态下检测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级等处理。完成运行评估后会得到关于地下管网系统还可以使用的年限以及运行状况的相关数据。不同的城镇对于地下管网的评估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是将评定标准分为从优到非常差的五个不同等级。通过对各项评估参数的统计、并结合材料、地理环境、系统本身等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后来确定地下管网的运行状况等级。另外,地下管网系统的运行评估结果一般会分为绿、黄、红三个不同的区域。如果评估结果处在绿色区域范围内则表示该系统可以继续使用,黄色则表示需要进一本评估安全性和风险状况,而落入红色区域范围内则表示需要预警处理,并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措施来减少或者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

2.5对地下管网系统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可靠性评价,进行可靠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协助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当前管网系统的基本状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为相关应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提供参考。可靠性分析是构成地下管网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密切关系着地下管网的需求预测、维修计划、等级评定等环节。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对管道发生事故的起因、出现问题的基本模型、管道出现事故后可能造成的后果、管道发生事故的概率等内容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析。

3地下管网保障体系建成后的目标

该管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后应当能够对市政公用设施相关系统的运行状况、存在缺陷、系统特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等实现较为细致、准确的分析,可以提高系统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和水平。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一系列的安全防护建议,可以对影响执政公用设施的各类可能因素进行划分以及权重的衡量,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评价建议,还应当具备对缺陷的诊断以及对事故的处理的功能。系统能够协调各个系统,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进行联动预案处理等功能。。总之,该保障体系在建成后应当能够将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妹锟.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的构建理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2]顾鸣东,陈白磊.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述评[J].现代城市.2010,(1).

[3]张仁桥.基于离散型地域结构的乡村公共设施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4]李永森,潘若愚,李传军.公共设施选址优化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

[5]米澄质.对迅速发展中的城市近期公共设施建设重点的探讨¬——以张家港市为例[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