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综合实践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实效性不大。主要表现在:选材内容不符合本地实际,学生操作、理解有困难;无相应的配套教学用具及资源;教学时间安排上一课时完不成指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内容的本质:综合性与操作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的学校干脆不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根本就不进行,整体现状令人担忧。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对师生双方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因为这一内容不考试,就不引起重视,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就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弄懂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其本质。但是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相关培训,组织赛课及其他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建立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选取综合与实践的素材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人,有的素材适合城市学生实践操作,有的则适合农村,有的又都觉得不是很适合,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1)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可以自行设计和选取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认真组织并加以实施;(3)教材编写者、教研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设置一些不同的题材供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4)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3.教学中把握本质,有效实施
“综合与实践”其本质是重在实践与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教学中选好问题,做好活动的规范设计,注意活动的操作性,注重细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加以引导,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评价,因此,绝不能将这一内容上成“看图说话”。
(3)活动过程要明确体现探究性,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5)实际教学中,操作探究活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部分内容在教学参考书规定的一课时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师尽可能灵活处理,有的内容可以提前准备,有的内容可以在后面再思考、补充再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拓宽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平台,不要认为一堂综合与实践课就必须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一课时时间就很难完成,课堂上需要先出示运动场及跑道情景图,提出问题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远呢?然后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合作探究,实地细致地观察、测量直道、每条跑道半圆的直径以及道宽各是多少米,最后还要再次回到教室,小组合作画图分析数据,列表计算,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圆的知识的实际价值等,这个活动过程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积累了活动经验,这就是需要的结果,并不是一定要在一堂课内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整合
一、遵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扎实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范围
在深入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整合过程。所以,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要从课上向课外延伸,尤其是读书活动,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提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兴趣。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定期举行阅读交流活动,推荐好书,交流读书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好的读书方法,了解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样,读书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对于加强他们今后自主学习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
二、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生活化的理念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就是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语文现象,在生活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作用,发挥生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资源扩展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深入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如果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坏的习惯,那么,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错误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学生有挑食的毛病,这使得学生缺乏营养,发育不良,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述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这样的内容,并且给学生安排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三顿饭都吃了些什么,吃这些食物的感受如何。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堂上,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那些挑食的学生可能就会有所触动而改变。
三、通过小组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就可以使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能力,也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一起完成并承担教师分配的任务,在小组中发挥彼此的优势,让学生学会去关注别人的优势,并且尊重别人的优势。在小组当中取长补短,发挥出团队最大的力量。所以,在增强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凸显了出来,个人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让学生找到自信点,不会因为某一个方面表现得太过劣势,而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去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协助其他小组成员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体验其中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
当前,小学课改工作已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有很多小学将课改作为改革和发展的良机,课改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有很多小学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如何推进实践活动课的有序开展,是关系课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事宜,是众多小学在课改工作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部署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方法和经验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谈一个人之见。
一、思想上要重视,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很多学校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因此,在思想上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无论是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学校领导要适中坚持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整体推进学校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来抓,并在行动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要积极选派老师参加相关培训,既有利于培养课程骨干,也利于校领导和老师迅速进入角色。第二,在全校展开专题会议,学习和宣传课改精神,掌握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目标所在,并集思广益,讨论和确定课程开设事宜。第三,为开展实践活动课提供物资供应、人员配备、条件设置等全面保障,确保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干,开展专题性的研究,组织各项学习交流活动,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第五,确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方针,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将开展实践活动课落到实处。
二、落实课程设置要求,确保教学到位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教学上,因此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学期重点工作计划。第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和其他课程一样的高度,要求集体备课,注重专题研究,严格教学检查。第二,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开齐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要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第三,组织编写教材,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第四,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和教师个人资料数据库,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网上操作系统。第五,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保障课程开齐开足,不能停开或少开,按要求配齐教师、课表、教材,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观念的创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质量的关键,因此一定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教师配置上,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力量跟得上。在师资配置上,要优先安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力量,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管理上,在教师考核方案上增加了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考核,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另外,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有外出学习和校内开展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以促进教师在心理上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以及对开展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四、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比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将课程的每项内容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交往、协调能力,可以利用节假日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每项活动前都要确定好主题,活动的展开要充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确保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实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开展这项课程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要搞一刀切、模式化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盲目上马,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标、有特色、有步骤的展开,制定的目标不能不切实际,开展的方法不能过于僵化,实施的步骤要平稳有序。比如在确立活动的目标上,学校要做到“一次规划,分期进行,循序渐进”;每学期开学,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作为开展活动课程的指导方针,针对学科的特点灵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针对农村小学教学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现状,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要重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学生评价、设备配备、教学研究、样本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求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起步扎实、过程落实、效果厚实。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们当前课改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难题和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它、行动上落实它,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新课改的突破点和亮点,以推进课改工作的有序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活动中;合作学习;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而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新及成果,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要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搜集资料、设计、思考、交流、表达、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这已成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机土壤,因此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服务。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它要求的不仅是时间、空间的开放,更是手、脑、口、眼全方位的开放。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发现、探究、合作,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教师的责任在于助学、导学、启学、拔学、促学,教师的指导策略与组织策略都只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创作中成长,在合作中受益,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我有几点感悟。
1.综合实践活动要合理分组,取长补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环境,因此,合理分组、分工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团队合作环境,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是公平、公正、合理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力求公平、公正、合理。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种现象。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践活动课时,有的组齐动手,效率高、动作快,配合得很好;有的组只有组长一人在忙,其他人毫无兴趣,好像活动与自己无关;还有的组活动失败后,不是找原因,分析情况,而是各自玩其它的。组与组交流时,配合得好的组非常活跃、高兴、自信,他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而失败的小组,不愿交流,兴趣全无。针对这一现象我得出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调整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如书写认真的做记录,善于表达的做交流,擅长动手的进行实验操作,设有特长的作观察等。这样分工明确了,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人人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明确分工之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性格都存在着差异,在合理分组的同时,发挥优势互补能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同,可以将“喜欢做”与“不喜欢做”的学生组合,以“做”带动“不做”,而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可以将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与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语言的结合;以“敢说”带动“不敢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优、中、差的学生相结合,并设立小帮手,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合,做好朋友“好”帮“差”;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男女生相搭配;“灵活”与“不灵活”相协调。这样既做到了合理分组,又能发挥优势互补,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带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组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工明确,轮流亮相
在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定期轮换组长或者中心发言人,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过把瘾,都能有亮相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于是,我取消了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的终身制,定期轮换与临时抽签相结合。给组内成员编号分工,例如:①组长;②中心发言人;③资料员;④记录员;⑤联络员;⑥调查员。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做到了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综合实践活动要提倡鼓励与竞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方法。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还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在小组实验操作时总是乱七八糟的,老师布置完实验操作要求后,满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动手,每个学生都在动嘴,小组之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大家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精彩之处还要大声喊叫,那情景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激动。等到交流的时候情绪又一落千丈,完全没有了活动时的激情,出现活动“热闹”交流“冷场”的局面,在活动课上我采取了鼓励与竞争的方法,交流的效果大有改观。①激励小组积极参与活动。以组为单位,凡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小组加“星”一颗;②鼓励小组的创新思维。能独立思考、独立活动及互相协作、有创新的方案的小组加“星”一颗;③教育学生学会自律。参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实验、活动、讨论、交流过程中不影响其它组,做到轻声讨论、认真倾听他组的交流并能够加以评论的小组加“星”一颗。有了这样的鼓励,小组的积极性非常高,虽然能力大小有限,但都在为小组加“星”摩拳擦掌。然后,我又进一步完善鼓励机制,将激励与竞争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渴望着坐在离讲桌最近的前三组,这是“黄金”座位:看得清,听得见。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班上宣布每月评一次“星”,按得“星”数量的多少来竞争“黄金”座位,其他的按得“星”的多少依次类推竞争较好的座位,每节课我都总结,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竞争机制的引入会让每个小组的合作更加有效,只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我在每次实践活动课的交流汇报时渲染竞争的气氛,主张学生挑战自我,挑战老师,挑战别的小组。在竞争下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每一个组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表现自己。而且在下一次的实践活动课中,同学们会更加懂得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例如在交通工具的实践活动中,唐晓小组搜集的资料汽车的发展史非常齐全,我及时加以表扬,并冠以先驱小队称号,要求其它小组向他们挑战。这样获得先进的小组为了保持先进更加努力,其他小组是紧追不舍。不到两天,就有了船的发展史和飞机发展史,以及现代航天技术等,还拍下了许多照片,还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如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在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坏处。比如说: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了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街道拥护,容易引发碰撞甚至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等等。于是,师生就进行了第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把交通工具的发展史进行了展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有成就感。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倡鼓励和竞争是很有必要的。
4.荣辱与共,多元化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使小组成员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我让小组的每个组成员的表现和成绩捆绑在一起,这样,也就是集体能否受到奖励,取决于每个组员的行为表现,如学生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如何?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及小组内任何一名成员的参与,对整个小组获得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团结协作的关系。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时,注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评价时,最限度软化班级成员参照,强化自我标准参照,以每一个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确立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加自信,发挥潜能。
4.2采用多元评价。即评价主张采用多元化和互动性。充分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还要增强评价的民主性,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4.3综合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由单一的“量化评价”的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重实验、重探究、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
5.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5.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组时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力求组的综合能力相关不大,以便组与组间开展公平竞争,由组推举出小组长。
5.2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小组集体内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平等的,要明确自己在组内的责任,担负起自己的任务,要有集体责任感。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而且可以把别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从而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结论。再其次,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合作,要特别关注小组中那些沉默的学生,要想办法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5.3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应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且有时间思考,只有当个体成员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时才能和别的小组成员产生思维基础,才能群策群力共周完成合作任务。
5.4综合实践强调的是实践性、自主性,但教师的正确指导占决定性地位,不能师生分离。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既是参与者,更是引导者,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和方向,以便随时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对进展快的小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进展慢的小组要进行指导,增加他们的信心。教师的参与、引导、评价和鼓励,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催化剂。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对成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获取知识,而且能提高合作兴趣和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5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造适宜环境。现行的学校文化不适于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运用,教师要为实践活动课创造适宜的环境,做好准备工作。
5.5.1营造实践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培养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树立自信心,相互尊重信任,乐于合作,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组员之间相互调整,协力配合,互补共进,创立一种平等参与的合作氛围。
5.5.2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训练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在使用中自然地掌握并得到发展。合作技能主要有。组成小组的技能,如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介绍他人等;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如注意倾听、赞扬、求助、鼓励他人参与;交流思想的技能,如提建议、询问原因、检查理解是否正确等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因而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是上好实践活动课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也是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及培养团队精神的奠基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积极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