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笔记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良好的语文笔记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思维,又真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独立思考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此外,语文笔记还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细度和准度,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做好语文笔记,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的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好处
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
1、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
2、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3、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4、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
二、做好初中语文的课堂笔记的策略
1、确定内容
记课堂笔记一定要明确记什么。一般要记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重、难点。在迎考方面,我们应相信老师都是有经验的,老师一再强调的知识点应着重注意,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通常,老师强调的知识点往往以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形式出现。关键词是指在讲课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词语,可以作为记忆的引发器。线索性语句是讲课人用来提示即将出现的重要信息的语句,例如:“下面这几方面非常重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考试时要考的主要问题是”等等。听到这样的语句,同学们就要注意记录老师即将讲到的关键内容。
我们预习或做题时感到比较难的地方是我们的难点,也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对于这些,不仅要记下知识要点,还要记下有关例句,典型例题等。
②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不懂的,更要记下来,课下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你可以带着笔记本和笔请给你答疑的老师或同学直接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要点、例句或典型例题,也可以边听讲解边记,这一点是很多同学没有尝试过的,不妨试一试。
③记书上没有、老师补充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你可能因记下这些知识而取得优势。如果非要用到书本上的大段内容,可用“见书**页**行到**”的形式注明。若有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要留出空位,以便课后补上。
④记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纲、图解和表解。如果这个纲要与书上基本一致,则不必记,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如果与书上不同,老师对本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这种纲要应该完整地记下来,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
2、注意速度
老师讲课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90字左右,而学生听课作笔记的速度是每分钟20—40字,不少同学埋怨老师讲的太快,记不下来。其实,老师讲课的速度是有一个制约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就要求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注意记的速度,掌握一些速记的方法,用符号法记笔记不失为一种快速的方法。此外还可以用压缩的方法来记,即抓住老师讲课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话,用简短的词句去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要提高记的速度,专心致志听讲是关键,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压缩、记录。
3、讲究方法
首先要注意记笔记的方式。记笔记有用笔记本的,有记在书上的,也有二者结合的。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老师板书的较为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记在笔记本上,使之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以及有争议的地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其次要讲究方法。记笔记可以用符号法。符号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划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或“||”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需要掌握的生词,用“~~”表示精彩的句子,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也可以用批注法。如对字词的注音解释,可以直接批注在字词的上面,也可以集中批注在书页上下的空白地带;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也可以批注在相应句段旁边的空白处,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等。还可以用写意法,如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意思可以记在段末篇尾。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练笔策略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素材,也是写作的典范,更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充分彰显了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需去探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文本,挖掘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造随文练笔的机会,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理解式练笔
所谓“理解式练笔”,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中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有“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语。其中,“呼吁”一词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假若教师在执教这堂课时,能设计一个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广播主持人写一份简单的呼吁群众救助燕子的发言稿。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呼吁”一词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始存留的问题:水手们为什么要成立“燕子专列”?
“理解式练笔”的设计,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分析繁琐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员参与性。完美诠释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展现。
二、感悟式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便会消失、淡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就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强化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让这种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使对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融,和谐运行。
如《生命 生命》一课,课文列举的三个事例最初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在飞蛾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如此脆弱;在香瓜子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在“我”的心跳声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简单――心跳就是生命。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又感受到:生命尽管脆弱,但要强烈求生;生命尽管短暂,也要向上不屈;生命如此简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使用它呢?最后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感悟了杏林子眼中的生命,那么在你们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在练笔中写到: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我认为,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成功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热情,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三、模仿式练笔
美术课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是培养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也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其次,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
如《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矛盾”的写法,详写了猫的古怪。这一大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并用了一些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这个课文片段其实可以作为介绍动物或人的写作典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一个人或一种动物,运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写出这个人或这种动物的性格或某一方面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是透视了“文眼”,感悟了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现实。
四、补白式练笔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补白式练笔”,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如教学《桥》时,课文的中写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情感铺垫,的呈现,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果老汉推开小伙子,小伙子安然脱险,老汉自己也终于过了木桥,那该多好哇!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老天爷就是这样残酷,灾难就在等着他们。儿子被老师根据文本洪水吞没,老汉还没喊出来,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他要喊什么?他还可能会喊什么?你能替他写出来吗?
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之前,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就能够实质性地使学生全方位触摸语言,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舞文弄墨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实现言语习得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结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09-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一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在语文学科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简述如下:
1 为功利而用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的无奈和伤感,仔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因盲目而僵化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 因重辅而忽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曾经听过一堂初三复习课,内容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初三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还是以上面那堂初三复习课为例,有的病句可以有多种修改法,(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备课时出现一些疏漏也是难免的),所以一旦学生回答正确但与教师的答案不相吻合时,给他掌声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机械的电脑无法"随机应变",偏要在出示教师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声。这种情况,多少会给师生带来些许尴尬。
4 因影视而忽视文本
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弊端:(1)它违背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它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向学生灌输,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抹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局面,是学生学语文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2)它违背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个性特点。“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体现中学语文的这一学科特点,可以说无法完成上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3)它违背了“中学”的学段特点。中学是打基础的学段,它不同于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将高校或成人的教学模式套用在中学是不适当的,尤其对中学语文教学更不适当。为此,应铲除弊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
“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地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一种教育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有人认为“以训练为主”就是满堂做题或满堂提问,那是一种误解。其实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以训练为主”的精髓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主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学生。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二、打破封闭式,实施开放式。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使得课堂毫无生气,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种僵化的封闭式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第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第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第五,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学习、去探讨,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三、盘“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教材是死的,如果教师不能全面的、熟练的驾驭和使用它,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要的依靠对象也就形同僵尸,没有鲜活的生命,学生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将死的教材重组形象,赋予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怎样才能盘活教材呢?
1.化整为零,零整结合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求体现在其中。教材由一个一个的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各有训练的重点,而组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各有千秋,但具有共同特点是不容质疑的。正因如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就要不惜分割它,把课标要求落到某单元的某篇课文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让知识、能力等训练相对变得单一,在立足整体中去处理部分,挖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的特色。
2.削繁留简,简繁得当
前面说过,一个单元总有一个相同点(教材在组织编写的时候也是基于此),那么教师在处理某一个单元时,就不能篇篇俱到,要大胆削减内容,找出本单元的典型代表(不论讲读、阅读还是自读课文),把相同点(也是训练链条上的重点)讲深讲透,学生练深练透,把其他课文与之比较,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不会感到茫然,不知到哪去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做笔记;高段生;间接知识
做笔记有以下几点功能:记录老师思路,用作课下复习;记录课堂重点,用作学习资料;记录不懂问题,课下答疑;记录自己的理解,转化成自我资源等。所以笔记是有个人特色的。好的笔记,他人能一目了然。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日后的学习。而高段学生在此方面,有一些经验和理解,在教学指导方面比较容易进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录间接知识,补充直接知识
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就是一个传播间接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直接从事物身上学习,而是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解来获得间接知识。所以其知识需要大脑的理解和记忆,很容易忘记,更需要不断地重复。在教学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还是容易忘记,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更需要做笔记。要帮助高段学生明确这一点,提高学生对笔记的认识。然后在实际的做笔记过程中,对这些间接知识能够及时记录,防止忘记。在笔记中,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做一个联系,形成记忆环。忘记间接知识时,还能依靠直接知识来推得或者是回忆。课堂中,学生在学习间接知识时,一定会有一些直接知识的闪光点,关键是抓住这些闪光点,形成关联记忆,使得笔记更加完整,而且记忆起来也较为容易。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可能会联想到之前学习过的《艾滋病小斗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几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在笔记上记录前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本篇文章,显得笔记比较充实。
二、课上简单记,课后要补充
课堂笔记是辅助上课和课下复习的一个工具,但不是主要的课堂任务,课堂还是需要认真听讲,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如果一味地记笔记,就会成为“低头族”,即使记得再详细,对老师所讲内容不理解,也是毫无意义的。高段学生在学习意识和习惯上比较好,但是错误地认为笔记做得详细,说明课堂有认真听讲,其实两者并不等价。老师要指导学生课上简单记笔记,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号,记录老师所说的一些重点,然后趁课堂记忆还比较深刻时,对笔记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样的效果要优于课堂的完全记录,还是一遍很好的复习,有利于巩固记忆。在培养“简单记”的习惯时,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自己记笔记的风格。有一些来不及整理的内容,可以留下空格,课后自行补上。
三、整理笔记,由薄变厚再变薄
做课堂笔记不仅是为了之后的总复习,更是平时进行小结和巩固时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加入笔记当中。因此在笔记的初期,其内容逐渐增多,其厚度逐渐变厚。关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布置笔记任务,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整理和丰富自己的笔记,一遍不够,可以两遍、三遍。在最后的复习中,笔记内容定会有所重复,或者是一些为非重点的拓展内容,那么就可以“摘除”,笔记内容逐渐突出重点,则其厚度是逐渐变薄的。整理笔记是很重要的过程,说明笔记在发挥一遍又一遍的作用,其思维有巩固,也有创新,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高段生对自己的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计划能力和评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而老师需要对此做好监督和指导,定期检查。
四、批改笔记,做积极的评价
笔记不仅是个人的学习工具,也是可以传阅的学习资料。而且由老师统一进行检查,能够保证学生平时记笔记的认真程度,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更多做笔记比较优秀的同学,可以作为其他人的榜样。在班内传阅,还能让做笔记的学生有种自豪感,也利于激励其他学生。比如,一位学生用彩色的笔标注重点和易错点,就是一个不错的小习惯,能清楚点出课堂的重点,也使得笔记更加清晰、好看。同时,在批改学生的笔记时,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一些优点,给出一些正面的评价,然后再去指出不足。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不会“自暴自弃”。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需要笔记的辅助,而老师在培养高段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时,也要考虑他们自身的意愿,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通过监督、评价、选优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同时课堂的实时指导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