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量化分析

经济量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量化分析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不完美信息;博弈论;委托;教学质量

一、学校与教师的委托关系

委托关系是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行为关系,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显然是一种委托关系。学校作为委托方不能直接控制教师作为方的行为选择,甚至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无法全面监督,在委托关系中,学校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外部刺激机制间接地影响方,希望借此来使自身得到收益的最大化。学校很难直接观察到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于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信息优势,损害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利益。

由于教师的努力程度与工资回报不完全相关,例如教师的教师水平评价不仅取决与教师自身,与学生的素质也有关,此外科研成果也是教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加上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教师的目标就是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即追求工资报酬、科研津贴、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等。学校的目标则是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以此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很显然两者的目标有所冲突,因此,教师对学校的信息优势,必然会造成道德风险问题,即教师在被聘用以后会根据个人的目标做侵害或损害学校利益的行为选择。所以,学校要确保教师履行职责、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创新、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监督的机制。

二、教学监督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教师有两种策略供选择,即“努力”、“不努力”;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监督”和“不监督”两种策略选择。为简化教师追求的个人效益,这里用学校支付的按学时均摊的工资W进行衡量,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监督所产生的费用也可按学时均摊,用单位学时的监督成本S衡量。教师的努力也需消耗成本,单位学时的成本用E来表示,学校发现教师努力或不努力,都能够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主要源自于对教师真实教学情况的了解,以及之后保障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都会提高学校的相关收益,用单位学时收益R表示。然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学校如果不监督教师的教学,给予教师较高的工资Wh,学校如果监督教师教学,则会根据教师“努力”和“不努力”的情况分别给予教师较高和较低的工资,即Wh和Wl。以此建立一个学校教师博弈模型(见表1)。其中的变量均大于零,且Wh-E>Wl,R-S>0。

表1学校教师博弈模型

分析该模型可知,学校“监督”则教师“努力”,学校“不监督”则教师“不努力”;当教师“努力”时,学校的最优策略就是“不监督”,教师若“不努力”,则学校的最优策略是“监督”。该模型没有一个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但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假设教师“努力”的概率为p,“不努力”的概率就是1-p;学校“监督”的概率为q,“不监督”的概率就是1-q。

则,教师:E(努力)=q(Wh-E)+(1-q)(Wh-E),E(不努力)= qWl +(1-q)Wh,当E(努力)=E(不努力)时,得到q=E/(Wh-Wl);学校:E(监督)=p(R-S)+(1-p)(R-S),E(不监督)= pR+(1-p)0,当E(监督)=E(不监督)时,得到p=(R-S)/R;于是,该博弈的混合均衡结果为{[(R-S)/R,S/R],[ E/(Wh-Wl),1-E/(Wh-Wl)]}。教师努力的水平取决于R和S,当S足够小时,监督成本降低,监督工作更利于开展,于是教师更加倾向于“努力”;学校的监督力度取决于E及高低工资差Wh-Wl,当教师努力付出E增大时,教师由动机不努力,高低工资差的减小也同样增加了教师不努力的可能。

三、改善教学监督机制的对策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等手段和措施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1)从观念上重视教学质量对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将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2)设置科学合理的薪酬及奖金制度,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对教学不努力的教师在薪资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对努力的教师进行额外的奖励。(3)研究和引导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备课手段和方法,降低备课成本。(4)引进先进的监督设备或方法,降低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第2篇

侯丽君 HOU Li-jun;周燎原 ZHOU Liao-yuan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郑州 450045)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 Municipal Engineering,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China)

摘要: 本文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区域特点、地方政府四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测评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综合评价河南省19个地区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评价结果对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builds the evaluation systems of measurement of th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 in Henan province from four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l government. It us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selection indicators to conclud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n the whole index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19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关键词 : 层次分析法;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评价指标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itizen;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036-03

作者简介:袁伟(1984-),男,河南开封人,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环境。

0 引言

近年来,环保问题备受国家和个人关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的誓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的行动纲领,环保再度成为两会“强音”。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自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环境问题,而公民环境生态意识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更需要深入去了解,以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

1 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测评体系的构建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1]。该方法主要通过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通过人们的主观判断和科学计算给出备选方案的优劣顺序。将定性问题进一步的准确定量表示,适宜那些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决策性问题,AHP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AHP法确定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相关指标所占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率标度技术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列出相应指标,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的重要性含义及标度如表1所示。

1.2 指标选取和层次模型的建立

本文对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研究,主要是在河南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资料查阅、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获取原始数据,以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区域特点、地方政府环保支持力度等方面为依托,分析影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学者在不同方面对公民环境意识展开调查研究,因此对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影响因素的界定也不相同。本文研究小组参考学者意见,并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对各个指标进行分析整理,在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评价指标中选取经济(N1)、区域(N2)、政府(N3)、文化(N4)4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经济方面选取工业、农业和环保设施投入3个为二级指标;区域方面选取省会郑州、一般城市、乡镇、农村4个为二级指标;政府方面选取政府宣传、政策环保2个为二级指标;文化方面选取家庭、学校、社会方面为3个二级指标。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3 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目标层的亲要素与因素层的各个子要素进行成对比较的结果。按照目标层的亲要素与因素层的各个子要素进行成对比较的原则,将指标体系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2]。依据表1中指标相对重要性含义,各层判断矩阵为:

1.4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i行各首先计算判断矩i行各元素的乘积mi再计算其n次方根Wn,对向量ω=(ω1,ω2,…ωn)T进行归一化得权重向量ω=(ω1,ω2,…,ωn),分权重值等于单排序权重值与相应总权重值的乘积。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n)\n-1,(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λmax为该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C.R.=C.I. R.I.(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一般在C.R.=0时,可以称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性矩阵;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是满意一致性矩阵;当C.R.>0.1时,称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由公式算出:CR(N)=0.0417,CR(N1)=0.047,CR(N2)=0.039,CR(N3)=0.039,CR(N4)=0.000,CR(N5)=0.047,所得值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权重数值有效。层次单排序权重值、分权重值及总权重值如表3所示。

2 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测评体系的量化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各指标权重量化分析以后,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各种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综合量化体系中,经济影响指标(0.453)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影响从经济层面上来说,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文明也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区域影响(0.262)高于政府影响指标(0.167)和文化水平影响指标(0.118),这是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低于经济的发展和不同区域对其的影响。

在经济影响的二级指标中,环保投入(0.594)和工业(0.249)这两个指标占的权重比较大,环保投入直接反映的是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经济支持的力度,也是衡量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强弱的最重要的指标。工业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这2项指标在整个体系中也处于重要的位置。在区域的二级指标中,省会城市(0.459)权重较大,而县镇,农村指标权重较小,这说明省会城市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比较强。在政府的二级指标中,政府环保投入(0.75)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宣传(0.25),这反映出实际的行政措施,对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影响更为凸显。在文化的二级指标中,家庭(0.528)是权重最高的指标,并且远远高于其它两个指标。由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强弱之分已经成为公民关注的主要问题,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强弱。对区域的关注反映地区行政级别越高,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往往越强。指标的选择倾向实际上反映出河南公民环境生态意识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河南省近年来各地区统计的数据,分析整理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应用所构建的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综合评价体系,对河南省19市地区的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水平进行测评,河南省各市各城镇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情况如表4。表中总得分等于各项指标得分与相应权重乘积之和。

按照得分情况,河南省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总得分>0.54,包括郑州、洛阳、平顶山、开封、南阳、新乡、三门峡,其中郑州的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得分遥遥领先,说明郑州城镇化水平最高,但郑州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第二层次0.19<总得分<0.49,包括西平、栾川、鲁山、宝丰、内埠乡、西峡六个县镇,这几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好;第三层次0.16<总得分<0.24,包括老刑村、曹营村、蔡店村、小王庄村、侯庄村、郭家庄,这几个地区在河南处于较差地位。

目前,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培育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文化、经济、区域、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几个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对河南省部分地区的环境生态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整理和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河南省环境生态意识评价体系。针对研究的结果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注重家庭教育、学校增设相关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其次,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环保资金、设施和技术的投入;最后,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保投入所占的比例,对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及农业生产地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要提升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各个地区应针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的具体实际,改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提高地区文明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积极开展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凤珍,范慧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字:文化消费、收入、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理论

客观上对文化消费一种解释是说文化消费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就会相应的增加消费,其中包括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都知道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是属于精神层次的消费,是高于物质消费的一层。文化消费的主体主要是以收入水平较高,接受教育时间长的人群为主。所以,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们收入的提高时,即也会使消费支出增加。这就为本文研究收入对文化消费影响提供了一个经济理论方面的支持。

二、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作为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生活的个体,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应该说并没有减少半分,人们内心依旧渴望文化和知识对自己的影响。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并不因为的时代的更迭而改变。在现代社会,在经济高度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穿暖衣服的这种基本生活需求。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点和新的满足点。

本文是主要通过研究收入对文化消费影响程度的大小,来观察在文化消费领域收入是如何影响消费的,进一步了解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计量分析

根据1993-2011年居民文化消费及人居收入的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以下回归分析。

(一)变量间相关系数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中等收入)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Y与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X 的相关系数为0.9767386983586031,呈高度正相关。这表明利用线性模型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适合的。

(二)绘制散点图

根据操作原理中的方法,可以绘制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 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认为Y和X 呈高度线性关系。

(三)建立回归方程

对统计数据做回归, 根据回归结果可得到下面的估计方程:

(1.679020) (2.623276)

根据 =0.954214可以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000,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方程回归效果显著。

(四)参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根据变量显著性检验可以推出:在 的置信度下 的置信区间是( ),其中, 为t分布表中显著性水平为 ,自由度为n-k-1的临界值。如果给定 ,查表得 ,

从回归分析中得到

因此可以计算得出 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1263516,0.245789)显然,参数 的置信区间小,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置信区间下, 的结果精度高一些。

四、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1.679020) (2.623276)

根据公式可知, 的符号为正,即与文化消费成正比关系,且数值在[0,1]之间,符号经济发展规律。

,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文化消费增长0.065862个单位;

综合以上分析,该模型设定符合经济意义,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

(二)统计检验

1. 拟合优度检验

由以上回归结果, , 。 、 的值越接近1。表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越好;反之, 、 的值越接近0,表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越差。

样本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都非常接近于1,说明本次回归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很好。

2. F检验

假设: = =0,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 ,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性相关。

通过样本求出 统计量的数值后,通过 > 或 ,(n为样本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来拒绝或接受原假设 。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 的情况下,查表知 ,回归结果中 ,显然有 > ,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影响。

3. t统计检验

针对解释变量 设计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

= = =0,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 = ,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性相关。

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 ,得到临界值 ,(n为样本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通过样本求出 统计量的数值后,根据 来决定拒绝或接受原假设 ,从而判定对应的解释变量是否应包含在模型中。

查表知 ,样本回归结果中, 的 统计量分别为2.623276,即 > 。从 的 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也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 通过了t统计检验。

五、经济预测

根据计量预测,已知的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07.2元,可预测出2012年的Y是1785.45元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在19年间文化消费得到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的贡献尤为突出。在预测中,2012年我国的文化消费依然会平稳增长。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 动态博弈 货币一体化 两岸四地

自2009年7月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我国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而2011年中国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初步形成,更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本文围绕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问题,使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假定来分析在大中华区建立两岸四地统一货币的可行性分析。

相关文献综述

Frankel和Rose最早于1997年提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概念,他们从最优货币区的两项重要标准—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周期相关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指出最优货币区标准会随时间而改变,并提出了货币区中可能存在自我强化的内生性假说,即国家间的贸易一体化和经济相关性之间同向发展,那么一国事先不满足OCA标准,加入货币区后可满足OCA的各项标准。Artis和Zhang(1997)研究发现欧盟国家商业周期相关性1980年开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的不对称冲击在不断减少;Frankel和Rose(1998)选取了21个工业化国家,得出国家之间贸易联系越紧密,经济周期越对称的结论;Rose和Engel(2000)对世界范围的货币同盟成员间的贸易联系和经济趋同性进行实证研究,证实货币同盟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是使用独立货币国家该值的3倍,且货币同盟成员之间的商业周期更加同步;Alesina、Barto和Tenreyro(2002)考察了货币联盟和贸易额的关系,发现具有合理的商品替代弹性假定的条件下,贸易往来紧密的国家将从使用同一货币中受益更多。

国内关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的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Frankel和Rose的基础上,万志宏(2003)通过对东亚地区进行实证检验来揭示区域内生性假设在东亚地区是否成立,结果发现在宏观经济对称性和贸易联系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即东亚地区满足内生性假设;洪林(2007)认为东亚地区只有经济开放性标准满足传统的最优货币区标准,其他指标还达不到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东亚各经济体应主动推进货币合作从而获得事后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周念利(2007)对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基于“内生性假设”进行实证研究,使用供给与需求冲击的对称性替代了Frankel和Rose的经济周期相关性,动态考察了贸易一体化与经济冲击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岸四地不满足实现货币合作的动态约束条件;崔晓燕(2008)对东亚地区进行最优货币区内生性假定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双边贸易关联度与经济周期相关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欧盟国家相比,东亚经济体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小,表明在经济条件方面东亚地区目前虽然基本满足组建最适度通货区的动态约束条件,但并不适宜组建单一、全面的最适度通货区。

两岸四地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一)最优货币区内生性假定与通货区的自我强化

Frankel和Rose(1998)认为使用各项标准来判断最优货币区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最优货币区标准间有内生性、贸易开放度和经济对称性等标准,货币一体化会提高国家间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对称性,从而提高经济周期的一致性,所以,一个国家有可能事前不满足货币合作的标准,但事后满足最优货币区的各项标准,从而获得货币合作的长远收益。

Frankel(1999)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内生性假定,并说明了这种动态关系,如图1所示。横坐标是潜在货币区的区内贸易联系(反映贸易一体化程度),纵坐标是潜在货币联盟成员的产出对称性,反映经济周期一致性。随着区内贸易联系的增加,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将上升;而随着产出对称性的增加,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成本将下降,因此使参与者加入货币区净收益为零的临界线(OCA线)斜率为负,即区内贸易联系与产出对称性具有替代关系。OCA线右上方代表潜在货币区的成员国应该组成货币联盟,获得的收益大于损失的成本;在线的左下方意味着加入货币区的将招致净损失。

假定地区1当前处于图1中的Q1点,就短期看该国加入货币区会招致净损失,但是如果在贸易联系和产出对称性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即图1中RR1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则加入货币区会减少外汇储备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区内贸易联系提高和产出对称性同步提高,降低加入货币区的净成本。当该国从Q1变为Q2时,从而使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为正。因此,在统一货币与区域内一体化、趋同性相互促进和依赖的条件下,各经济体应以动态的眼光推动货币一体化,利用贸易联系和经济趋同之间的内生性,使各经济体达到事后满足最优货币区的各项标准,从而获得货币合作的长远收益,即货币合作是自我强化的。

如果一体化的进程提高国家分工程度,导致区内各经济体产生不趋同的经济周期,即图1中RR2曲线的斜率为负,即使当前满足OCA条件,但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经济的对称性下降,则该国的未来收益为负,此货币区是不稳定的。

(二)货币合作的动态博弈最优决策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数控?实训教学质量?强化途径

因数控专业自身的实践性较强,加之学习难度大,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操作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实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实训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亟需教师以及学校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资源

要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硬件设备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职业氛围。首先,在构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以生产型设备为主,合理购置不同作用的先进设备,从而使实训基地无限接近真实的职业现场。其次,还可以建立现代制造中心小组,配备专门的科室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安排专门的机电维修人员,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另外,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积极好对现场的控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校企合作

现阶段,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缺少实践环节。强化校企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之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厂房、车间以及实验室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还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针对企业特殊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接触,学生以及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岗位责任意识,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并解决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要体现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方面面。数控课程教学不仅要体现实用性以及操作性,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提升学生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通过对数控知识相关基础性内容的学习,为未来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数控教学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选择那些可以反映数控先进理论的教材,逐步完善数控技术现有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教师队伍

机械数控教学的专业性较强,因而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中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机械数控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水平优化,从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数控教学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机械数控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教师到拥有先进的数控技术水平的高校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深入到工厂车间去进行专业技能相关的培训,从而弥补教师在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机械数控技术教师团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另外,教师要深入到班级中对数控技术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听课,并定期学习以及讨论相关教学方法,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数控实训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数控实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地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因而若是想有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元东.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机械类学生的数控实训质量[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5).

[2]宋福林,黄登红.《数控机床机械装配与调试实训》虚实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