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治疗有效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磺酸氨氯地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硝苯地平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我国总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5%以上。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呈逐年递升的趋势,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先报倒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2008年8月到201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19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分布为68.9±10.9岁。所有研究人群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和分级[1]。
1.2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治疗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次*d),连续服用8周;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治疗方案:采用硝苯地平10mg/次。3次/d,连续服用8周。若治疗2周后无效则加大药物使用量。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为舒张压下降值<10mmhg并且降至正常值或舒张压下降10~20mmhg;再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为以上两个评价标准均不符合。
1.3治疗控制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配对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对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研究人群一般资料分析
2.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例数为58例,占93.6%;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7例,占82.5%,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存在差异(p<0.05),见表3。
表2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对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占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4例,占24.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表现为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的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不注意控制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而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因而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
临床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为硝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等,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可以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作用远远大于心肌[3]。其与钙通道的相互作用决定于它和受点结合和解离的渐进性速率,因此临床药理作用逐渐产生,持续时间较长,利用率高[4]。本论文选择1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患者研究。对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于硝苯地平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2]王蕾,刘悦.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62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02-10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66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并影响全身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心脑血管的发生和死亡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故对高血压的有效防治备受关注,近年来,在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达标最为关键;而联合用药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血压达标。2009年5月~2011年5月采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双氢克尿噻及美托洛尔4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患者360例,从而获得良好效果,并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0例,男200例,女160例,年龄40~8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方法:联合用药是将卡托普利片25mg,3次/日;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次/日;美托洛尔片12.5mg,2次/日;双氢克尿噻片12.5mg,2次/日。
结 果
在360例高血压患者分析中发现,本组采用4种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于患者。结果治疗2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血糖、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心电图有明显ST段压低的较前上移约0.05mv,治疗前有明显头晕、心慌、乏力、气短、夜眠差的患者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有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故SBP平均下降10mmHg,即可以使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风险下降30%,中风死亡风险下降40%。证明了降压治疗可以使中风发生率下降30%~4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20%~30%,心血管死亡率下降30%~40%[1]。其中高血压发病的多元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人体的血压受到自动调节、肾上腺素能机制调节、盐机制调节以及体液、激素机制调节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高血压的产生也就有可能与其中一种或多种机制有关,且相关的程度彼此不一,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抗高血压治疗疗效极大的个体差异,以及单药治疗较低的降压达标率。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通过干预多种升压机理,提高了抗高血压治疗的疗效。同时,多种药物以较低剂量的联合应用,减少了因高剂量产生的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在药物的联合应用中可以将彼此的不良反应进行抵消,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目前的高血压指南明确提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140/90mmHg,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130/80mmHg。为了降压达标,5大类降压药物都可作为抗高血压治疗的初始用药;但对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2级及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联合用药作为起始治疗[2]。新版ESH/ESC指南对起始治疗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益处做了如下描述:①两种药物小剂量联用,避免应用单药全剂量时出现不良反应;②对于血压非常高的患者,联合治疗可以避免寻找有效单药治疗的徒劳,或减少器官损伤;③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将两种药物制成一个药片,简化了治疗并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④联合两种药物起始治疗,可使患者血压尽早达标。
讨 论
为使血压尽早达标,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应用2种或更多种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是当前及今后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趋势,今后几乎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绝大部分Ⅱ级(BP 160/100mmHg)或Ⅱ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即使Ⅰ级高血压,但同时合并3项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伴有临床心血管病的高危、极高危患者;60~65岁以上的收缩压较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的患者。均需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达标。并能减少许多因大剂量单一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疗效确切,且能兼顾患者并存的其他疾病,对于控制血压,尤其是中、重度高血压非常重要。这是治疗高血压、防治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必然需要。另外理想的降压疗效,良好的依从性,最终将有效降低或逆转因高血压产生的靶器官损害。而且目前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分为对血管容量系统的影响,及对神经、体液系统的影响,对不同系统起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如利尿剂与ARB则通常能取得更好的降压疗效。能使高血压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依从性,而患者的依从性对成功的降压治疗是至关重要的[3]。鉴于高血压发病的多元性,以及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能够通过叠加效应,有效降低血压,降压效果比单药剂量加倍的效果要强5倍。5种主要降压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起始和维持药物。
综上所述,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的优点在于,不同的降压药物,其作用机理可以实现互补;降压达标率高,不良反应少;患者长期用顺从性好,有效保护靶器官并可较为显著地降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只有将血压长期控制住,才能减少脑卒中、心脏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1.
一天傍晚,下班走到楼下看到她和邻居几位大娘聊天,问她:头痛见好了吗?她说,更重了,饭都做不了了。我问:你的血压高不高?她说是低血压,才60、90。我又问:最近测了吗?答没有。这时邻居家住一楼的大妈说家里有血压计,说着就回家拿出来。一量高压(收缩压)160mmhg,低压110mmhg。结合她以前的血压情况这个血压太高了。她当时也紧张得不得了,我一边安慰她一边领她急忙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检查的结果和我测量的是一样的。
医生给开了0号的降压药,嘱咐怎么服,整个看病过程就完成了。这个经历使我想了很多,高血压患者现在真的很多,但治疗上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医生治疗的方法单一,只要是高血压的患者就用降压药,也不对患者进行追踪,也不管患者的愈后如何。高血压的治疗不是一过性的行为,需要医患的沟通和医生对此病的认识程度,这决定了患者的愈后如何。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医生对高血压的治疗还停留在原始的水平,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回顾高血压治疗经历的几个阶段:
最初只有少数几种药物,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片、罗布麻片等,发展至今已有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CCB等六大类100余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套餐疗法”,70~80年代的“序餐方法”(阶梯方法),发展至90年代以后的“自助餐疗法”,完全实现了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的转变。
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近年来,几种较为有效的中药制剂已被许多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常规降压方法和治疗原则。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1)降压西药+降压中成药或按摩、针灸。(2)降压西药+活血化瘀中成药或单味中药。(3)降压西药+食疗、中药药膳。
“群防群治”“同病异治”
我国高血压治疗经历过“群防群治”,即千人一药、千人一方的阶段,它在我国高血压治疗中起到过积极和肯定的作用。随着对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掌握,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高血压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被人们逐渐发现和认识。因此,个体化、种族化的“同病异治”方法被临床医生采用,成为高血压治疗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改良生活方式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如音乐疗法、限盐、控制体重等,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是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原发性高血压占大部分(约90%),但近年研究表明,继发性高血压中大部分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因此改良生活方式已成为有效防治高血压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措施。
单纯降压治疗多靶点治疗与预防并重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高血压治疗的认识局限于降低血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人们发现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眼底和外周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必须逆转靶器官损伤和保护重要的靶器官。因此,合理选择有心、脑、肾等保护作用的药物也很重要。
1 抗高血压药物评价
1.1 利尿剂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比大剂量能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吲达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对糖、脂质代谢无不良作用,为一长效理想降压药。
1.2 β受体阻滞剂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死(MI)具有二级预防作用。与利尿剂、钙拮抗剂合用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吸烟往往会降低其疗效。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若谨慎给药,逐渐加量,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并使心功能改善。
1.3 钙拮抗剂(CCB) 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与欧洲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服用尼群地平2~3年后,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效应,脑卒中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0%,同时心血管事件、癌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对所有高血压各亚组患者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预防脑卒中的益处。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抗高血压机制除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慢缓激肽降解,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外,还与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舒张因子生成增加有关。ACEI能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底膜的糖化,有效地延缓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伴有蛋白尿患者肾脏病变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试验提示ACEI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近年推出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血液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I较为接近,但对心脏与肾脏的远期益处与ACEI相似,这类药物较之ACEI的优点是没有咳嗽不良反应。
1.6 α受体阻滞剂 降压确切,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者可能有利。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困难。
2 初始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应用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从20世纪50~60年代的“套餐疗法”, 70~80年代的“序餐方法”(阶梯方法),发展至90 年代以后的“自助餐疗法”[2],完全实现了从单药治疗向多药联合治疗转变。
2.1 初始药物治疗 原则上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而不强调一线药物的作用,坚持以个体化为治疗准则。任何一类均可作初始药物,使用顺序如下: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CCB、α受体阻滞剂。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报告指出:患者的初始治疗,如果没有用其他药物指征,应该选择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因为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这两种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耐受或无效时,再使用ACEI、CCB、α受体阻滞剂。
2.2 长效药物 在药物剂型上提倡1天1次的长效制剂,其优点在于:患者易于接受;比短效制剂降压更持续、更平稳,并有可能保护靶器官;服用长效制剂能避免服用短效药物的患者因漏服或在夜间可能出现突发性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2.3 小剂量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可以通过联合用药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将可能存在的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反应很差,或是耐受性差,可换另一类型药物,而非加大第一个药物剂量或加用第二个药物。现有较为合理联合用药包括:常规联合用药,如ACEI加利尿剂、ARB加利尿剂、CCB加β受体阻滞剂、CCB加ACEI、CCB加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等;非常规联合用药;如合理的联合使用非降压药物如他汀类、硝酸酯类、阿司匹林以及镇静剂等[3]。
参考文献
[1] 胡春松,高润霖,刘力生.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63-365.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高血压
高血压是社区居民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世界上流行最为广泛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长期性和危害性,血压又被称为“无情杀手”,是一种危害社区人群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列为国家社区慢性病管理和预防的重点疾病。它与人群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行为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通过2种不同社区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对比,发现家庭随访教育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能大大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1次/年的>65岁老年人体检发现符合WHO的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并经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A组)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52例, 平均年龄(62.10±8.03)岁, 平均病程(8.23±6.01)年;对照组(B组)12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63.02±7.10)岁,平均病程(8.25±7.11)年。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干预措施
1.2.1干预方法 A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同时每季度次进行家庭随访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的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和相关指导;同时争取家庭成员的参与以取得支持和帮助;发放健康教育资料,B组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加每季度1次电话随访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同时随访时间1年。两组在治疗随访过程均无退出者。
1.2.2干预内容 健康教育资料和家庭随访干预着重通过以下5个方面进行:①讲解高血压病的发展趋势及不遵医行为造成的后果;②介绍高血压病的预后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③限盐,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④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等;⑤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患者家中要自备血压计,定时测血压3次/d,分别监测降压药作用最弱时点的血压。
1.2.3观察内容 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血压水平、血压达标情况以及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
1.2.4效果评价 包括:①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价;②疗效评价;③高血压病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书面问卷的形式进行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
2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情况见表1、表2。
由表2可见,干预后A、B两组依从性、血压达标率、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但A组改变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19.55、5.69,P均
3讨论
社区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重要参数。经过强化干预管理,干预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控制率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干预管理有成效。从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也不相同,通过综合的护理干预及治疗后的患者血压控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积极地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是控制高血压病的最有效途径[2]。家庭随访近距离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高血压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同时可以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促进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及行为改变,从而影响血压控制提高临床高血压治疗效果。书面健康资料的教育虽然简单易行,但因为受患者重视度的影响效果有较大的不同,其针对性方面同样存在缺陷,从而影响血压的控制。
目前我国社区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社区护理干预中,定期的、规范化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逐渐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达到知晓、信任、行动的统一,最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本次通过对不同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提示:家庭随访的健康教育方法优于定期的书面资料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