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发展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连锁商业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等诸多原因,与国外大型跨国连锁集团相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不足:
1、经营规模小效益低
连锁经营的实质是规模效益。一般认为,连锁分店发展到14个时,才能开始盈利,发挥规模优势。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店铺数15个,但不少连锁企业仅有3―4个分店。我国规模最大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和上海联华超市商业公司,至1997年仅有248个和230个分店,即便是今天,我国拥有分店最多的“上海联华”也只有1225家分店,而美国的“沃尔玛”连锁集团已经拥有3989个分店,法国的“家乐福”有9061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7-11”拥有连锁商店26442个,香港每家还锁企业拥有的店铺数平均也在200个以土。相比之下,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上与国际连锁公司差距很大,普遍得不到规模效益所带来的利润。
2、管理方式不科学
我国连锁企业有的组织形式上虽然开始连锁,但是经营方式上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使顾客在统一商号连锁店里,得不到一样标准的服务。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是连锁经营规范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发展起来的连锁店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导致成本没有明显降低,不能充分体现连锁优势。
3、配送中心建设滞后
配送是连锁的纽带。国外成功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形成采购、库存、商品后加工、集配等一系列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成为化解产销差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适应规模化经营的最关键环节。而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在与其他方面的建设比较中显得相对滞后,多数连锁企业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有限;有的店连集中进货也做不到,经营上相当分散;多数店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或现有的配送中心难以高效运作;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入世对我国连锁商业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我国的连锁商业来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将来与国外大型跨国连锁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连锁商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价格展开的,而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规模和管理,因此,面对的冲击也主要来自这两方面。
1、资金实力和规模经营的冲击
外国连锁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实力强大,交易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往往通过扩大销售额,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同时,国外连锁集团在规模上也具有明显优势,对国内连锁业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2、营销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冲击
国外连锁企业一般都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佼佼者,其经营理念不断发展、更新和成熟,不仅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而且还有先进的营销指导思想,完整的公司文化,长远的营销目标,完善的营销组织,高效的营销运作体系,科学而又严密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各环节紧密连接,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对策
1、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化
发展我国的连锁业必须实施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大型的、有实力的连锁公司和连锁集团。发展大型连锁集团必须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灵活运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拍卖、破产、资产重组与划转、股票上市等多种途径,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特许连锁等方式,尽快提高连锁业的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经营和效益。
2、实行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经营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只有坚持规范化原则,才能不断“输出”和重复利用连锁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无形资产,充分发挥出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竞争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在管理中,在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立足本土积极创新
我国连锁企业既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规范企业行为,降低经营成本,也要立足自身优势,发掘创意,开拓思维,发挥本土文化之长,通过经营观念和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在自己的主战场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研究国际市场经济环境,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国际营销规则,不断丰富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使自己发展为跨国连锁商业集团。
关键词:乡镇商业 现状 发展潜力 连锁超市 矛盾
乡镇商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当前乡镇商业的发展状态还不够理想与乐观,其经济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在于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为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本文展开如下分析:
1、乡镇商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乡镇商业在形式上比较落后且布局不科学:我国经济发展体制特殊性决定了乡镇商业发展的特殊性,为了满足地区性基本消费需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批发与零售结合,零售与服务结合的特殊商业模式,主要形态包括批发部、杂货铺、专卖店、以及农贸市场等。同时,从布局上来说,乡镇商业的网点布局相当分散且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小规模的网点,多处于任意开设的状态下,相互之间交叉分布,布局混乱。
1.2、乡镇商业店铺大多规模较小,经营手段落后: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除农贸市场以及商场以外,绝大部分的乡镇商业店铺规模较小,经营面积不足30平米,且经营产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虽售价较低,但品质无法保障。
2、乡镇商业发展潜力
结合具体的研究资料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潜力可以概括为: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乡镇商业具有较大的商业盈利空间:结合有关研究人员所取得的调查研究数据来看,当前4/5比例以上的经营业主都保持在盈利状态下,且超市的盈利多在8~10万/年,即便是小卖部这一类经营业主,也有1~2万/年的盈利水平。
2.2、乡镇商业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从消费者收入的角度上来说,乡镇市场所面向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比较理想,同时一般家庭用于生活日常花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同样比较理想。
3、乡镇商业现状与发展潜力矛盾的解决
3.1、发展连锁超市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
结合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来看,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依托于乡镇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量的农副产品,特别是农村规模养殖以及规模化种植的发展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然而,这些利用价值相当高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于乡镇市场,没有发挥提高乡镇商业收益水平的效果。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乡镇政府在引导商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仅从产品角度入手对生产行为进行组织,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乡镇政府没有认识到商品流通环节在促进乡镇商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仅关注产品的生产,没有结合乡镇地区的实际情况,搭建一个适宜的流通平台。由于缺乏商业流通平台,导致这些产品以及自然资源无法转换为资金。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解决乡镇商业当前发展阻滞与潜力并存的这一矛盾,需要认识到:乡镇地区所依托的各种农产品、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都是连锁超市经营的主要商品,这也意味着乡镇商业可以尝试直接与周边的连锁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连锁超市对于粮油、蔬菜、水产品、肉类、禽蛋类、果蔬类等产品的需求都可以通过乡镇商业市场加以满足。在构建连锁超市商品采购基地的基础之上,可以结合乡镇地区不同的优势资源,促进加工工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品,然后利用合作连锁超市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辐射至其他的区域性市场。在这一过程当中,连锁超市成为了乡镇市场相互之间产品连接的关系纽带,产品生产乃至加工能够与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双方互惠互利:即对于连锁超市方而言,由于直接联系产品产地,故而能够降低各类商品的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率;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在农副产品收购有所保障的情况下,地区性商业市场能够被激活,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有相当显著的提升趋势。
3.2、发展连锁超市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
有关研究中指出:对于连锁超市而言,物美且价廉是其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对于乡镇市场上所谓的“连锁超市”而言,其并不具有这一优势,即便是新进入的连锁超市,由于缺乏品牌效益以及企业信誉,导致其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连锁超市在乡镇商业市场上展位脚跟,则其物美价廉方面的优势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效应:其一,由于连锁超市具有形象的保障,故而即便在所销售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商品假冒伪劣的问题;其二,通过连锁超市的销售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商品的适应性,从连锁超市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是相当关键的。故而认为,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还能够是乡镇商业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物美价廉的追求得到满足,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连锁超市决不能够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而销售低质或劣质的产品,且经营的时候也需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结合乡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生活需求,引进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他们虽在乡镇消费,但同样能够得到高品质的享受。
4、结束语
本文围绕乡镇商业的发展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认为乡镇商业的发展现状在于经营落后且竞争力低下,但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即商业盈利空间大,购买力强。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潜力,促进乡镇商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通过发展连锁超市的方式激活乡镇经济实现增收增效,同时达到满足消费需求确保消费利益的目的。以上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周艳红.浅谈我国乡镇商业地产[J].商场现代化,2011,(23):66-66.
【关键词】中间业务;现状;问题;策略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现实意义
中间业务的英文原名“Intermediary Business”,意为居间的、中介的或的业务(陆世敏、尚福林2002年)。我国中间业务的现代含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其业务经营却具有多重意义。(1)商业银行过去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收益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开辟了不同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这是银行改善盈利结构、提高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2)中间业务作为对资本无要求的盈利业务,其还具有服务性强、风险相对低等特征。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银行利润和优化资产质量,从而可以防范和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3)客户获得的中间业务服务越多,对该商业银行就更加依赖,因为许多大客户对资产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有更多需求,这促使银行和客户利益目标一致化,因此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忠诚度。(4)中间业务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证明其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转变并且强调了其并非以完全以盈利作为目标。塑造的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对银行存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中间业务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市场的发展需要全方位金融服务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而银行所提供得、担保、信息咨询作为中间业务恰好弥补了这一矛盾,满足了现代化的市场需求。(2)银行的中间业务客观上限制了客户的资金保存在银行账户中,从而使得中间业务产生了集中资金的功能,可以进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中间业务打造的银行的良好形象又可为银行信用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3)中间业务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清算系统的建立,交易收付瞬间即可完成,加快了经济主体资金的周转速度从而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4)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单个企业凭借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做出的决断可能出现资源的错误配置。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使得同市场上各个行业都保持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关系银行帮助其客户克服投资决策时所遇到的信息不充分,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均衡运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把中间业务仅仅看成主要业务的配套业务,但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现代化改革的市场需求,开始向以收入为导向的阶段转变增加银行收入成为主要目的。2009年以来,高收益中间业务如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成为利润的重点,项目增加至500多种。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建设银行的工程造价咨询务、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业务,具有市场竞争力。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1)内部制度建设存在不足。当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缺乏健全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指导。商业银行业系统从上到下缺乏总体规划,各分支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2)开发手段和硬件设施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各个网点之间的技术水平的区域差别大,影响了中间业务整体发展。硬件设施和科技手段落后,使得对信息的采集、反馈变慢,影响到决策者利用信息及时处理问题的效率。(3)金融创新能力较差。银行的创新能力差使得其服务难以适应国际的金融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速度。难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4)相应的法律、规范不健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对中间业务的概念、业务的范围、收费的标准、监管的责任都应存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看法,明白增加银行收益才是银行生存的必由之路,从而认清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是满足客户日益增长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也应是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来源。
(二)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调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中间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混乱,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有效,体系统一的规划,为银行业提供指导原则。要求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关系,管理和监督中间业务的操作,并且在考核体系中纳入中间业务,以绩效激励带动组织管理的发展。
(三)加强市场调研,加大创新中间业务品种的力度
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快步伐,搭好平台,打好基础,形成机制,尽快实现中间业务从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四)增强服务观念,搞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其根本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要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才能有“有米可炊”。中间业务营销的力度需要以人为本的加强,而不是面向所有客户群的炮轰。根据客户层次,发现企业的各项需求偏好,向客户推荐产品,还要宣传新的中间业务品种的功能,适当引导客户的消费方向。
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的竞争是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方向。外资银行的进入,深化了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因此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进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应该设计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稳健发展,使中间业务作为提升综合实力推动力在促进整个金融市场平稳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2]贺强,等.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理财业务 现状 创新 风险 建议
一、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习惯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而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判定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指称的中间业务实质上是指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而我国之所以长期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范围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发展缓慢造成的。
一、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1)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的需要。随着近期央行多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流动性,以及“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速放缓,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业绩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像过去那样靠国家投资带来需求,靠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已不是长久之计,以后必须更多关注服务业、中小企业。这是一种理念的调整,既有外在环境倒逼的需要,更是银行业内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介入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领域,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的大量出现,挤占了银行的传统信贷市场,银行不再是经济活动中唯一的融资中介。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利润增速放缓。因此,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将拓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摆到战略位置上是解决之道。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西方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润越来越少的压力之下,唯有在抓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将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创新作为扩大盈利空间的重要途径。
(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本金,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银行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当前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而这样做又会加剧盈利瓶颈。为了达到资本比率要求,又不减少盈利,在商业银行“分子政策”与“分母政策”的两难抉择中,中间业务以其收入来源稳定可靠且无资本要求的优势,必然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选择方向。因此将中间业务创新提上日程,是商业银行锁定资产负债比例、倡导低风险业务经营策略的关键议题。
(3)利差敞口持续缩小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挑战。长期以来,“息差为王”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不二选择,而央行多次加息中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的不对称性,体现了央行压缩存贷款利差,引导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路。货币从紧政策稳步推进,银行盈利模式唯有在“差钱”中谋变。银行本身并不产生价值,服务实体经济才产生价值,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至关重要。促进中间业务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和意识,也是为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铺路。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降低银行业的存贷利差,降低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通过中间业务的创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净利润中的比重,从传统金融服务业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创造全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4)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不断兑现,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深入,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外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面对国内、国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涉外经济活动迫切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所以,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既是压力也是契机,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应对国际金融激烈竞争的需要,也必将在推动我国银行业内部改革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概况与制约因素
(1)从业务种类来看:受传统经营思维模式以及严格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发行、兑付证券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一些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存款留存时间短的代收代付项目占比高,占用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而在利用银行信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服务,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产品较少,未能形成服务价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此外,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的收入占比比较小,也是其发展局限之一。
(2)从业务收入来看: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差。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一般在5%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汇丰、花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0%。再从分类收入占比来看,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担保业务的收入近乎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的90%,交易类、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明显滞后。
(3)从产品创新来看:在产品创新方面,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快,个性化创新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中间业务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合理估计,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创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银行无法设计出跨领域、综合性产品,很多创新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或者“换汤不换药”,使中间业务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
(4)从营销与管理来看:引导和创造需求的意识不强,产品研发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分散性,使得不少产品在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重复开发、重复投资;产品准入前的调查分析工作不够,市场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导致部分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市场认同度不高;缺乏统管的中间业务部门,中间业务的研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营销与管理欠完善,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反应迟钝;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5)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跟不上中间业务创新的步伐,导致中间业务隐含潜在风险。相关金融法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领域、新情况、新发展未有详细规定,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点,缺乏稳定性和预见性;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带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对于银行业积极创新业务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特定环境之下,监管层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依然严厉。公开资料显示,银监会要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2011年底前从表外转至表内,这一条款使此前发行量巨大、为银行中间业务贡献较大的银信理财产品迅速消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卡业务,也由于各银行以量取胜的发卡策略使监管层担心不良率增加而设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政策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考察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发现: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效益核算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无疑为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今后发展指明了思路。
(1)中间业务创新体系化建设: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可尝试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动和协调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使中间业务形成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强化中间业务的专业管理,一要完善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流程,引入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建立产品持续改进机制和后续评价机制;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列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激发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中间业务营销格局。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行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为目标,在市场定位上充分利用本行已有的营业网点,从城市包围农村,按照先从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产品服务上准确把握同业竞争焦点及同业中间业务开展动态,加强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在竞争策略上坚持出精品、创品牌,培育龙头业务和特色项目,扩大市场影响力,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经营理念上将中间业务营销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依托各自的独特优势资源,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3)加强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角,正是由于中间业务不断创新的结果,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逐步放开,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开发针对外贸发展生力军的民营企业特点的外贸担保类创新产品,为其参与国际竞争、规避汇率风险提供理想的金融工具。如开发以动产、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为抵质押的信用产品以缓解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推出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另一方面,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现资银行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可积极拓展对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企业上市包装、信用等级评定、资产评估、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为信贷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实现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要求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后盾,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网络;还要加强中间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实现中间业务的产品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风险。中间业务由于品种多、差异大、自由度高、透明度较差,加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尚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因此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银行机构自身要加强内部风险监控,坚持开拓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一要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测,严格操作程序的协调与制衡,对创新产品及时追踪检查,并依据一定的风险计量模型,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二要加强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尤其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中间业务的报告制度,可通过增设或有负债报表,及时报告如信用类、交易类等可能转为表内负债、潜在风险敞口较大的中间业务的运营情况。这样一方面可确保中间业务各项风险指标在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健全了中间业务风险敞口和银行整体损益情况的联动分析机制。
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改善盈利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一方面,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必须有更多的收入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利差。所以,通过中间业务创新,加快转变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广通,孙宗印.对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5).
[2]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3]江西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收渠道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8).
[4]于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J].消费导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