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90-02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如纸和笔,离开笔,纸则毫无生机。倘若离开计算机,各行各业则有如被当头重击,举步维艰。在中职学校,作为各专业必修课的计算机基础课,更显示出其尤为重要的学科地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绕。因此,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尽管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确立。社会上仍旧普遍认为,初中毕业升高中,考人大学是成才之路,而进入职业学校完全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迫不得已”。因而,中职学校现在面临生源的文化素质较差,并且严重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业都没能认真完成,有的学生甚至连键盘和鼠标都不会用,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基础严重参差不齐,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自制力
多数学生在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仍旧延续以往的学习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想混一张毕业文凭。这种“混日子”的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否则,兴趣动力难于长期坚持。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习成果的检测都要通过理论考试来验证。按教材先讲授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会给学生造成计算机很难学,抽象的误觉,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因此,我们不能单单一味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更应该首先改变我们自身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面临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都是在教室进行的,尽管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丰富理论知识,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机硬件理论还是觉得犹如天书,提不起兴趣。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地拿一台演示机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一个学生竞问我:“老师,什么时候上机呀?”顿时,全班响应。我才恍然大悟,自认为借助计算机,已成功地演示硬件的组装并讲授其功能,还是让学生兴趣不浓厚,并且听完就忘。我尝试着改变了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的前几堂课都要讲授理论知识,我则在第一次课就把学生带人了机房,学生立刻提起精神。首先让学生开机,过程中让大家仔细观察机房的设备,导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并简介其功能。让学生打开桌面上的软件,同时讲授常用的软件归属哪类。学生再不是死气沉沉地听我讲,而是参与其中,并主动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既讲授出了知识点,又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据此,我深刻意识到,既然是计算机课,就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与计算机亲密接触吧,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浓缩知识点 计算机基础课主要讲授了几大常用软件的使用,Windows、Word、Excel、PowcrPoin工等。对于每种软件,知识点都比较繁杂,教师可以把一类知识点归类并串联到一起,这要求教师必须精读教材,精通知识点。比如,讲Windows操作系统,直接归纳为七大操作:选定、新建、删除、拷贝、移动、重命名文件和更改文件屙性。一次实际操作课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其精髓,并且让学生觉得计算机操作其实很简单,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Word2003的图文混排中,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班级板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利用已有素材,力求与众不同,各具特色,并在设计探索中,既复习了已学知识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他们的完成任务结果不同。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情况下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案例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最好采用跟学生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题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兴趣浓厚又容易接受,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设计案例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思想贯穿始终。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通过跟实际专业相关联的案例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掌握了操作知识点,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一帮一学习机制的贯穿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
1教学设计原则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角度设计出更加易于理解的知识点,激发学习的情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练习。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考虑学生观看视频的情感因素,设计视频时长要控制在8~10分钟。利用翻转课堂实现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原则,在进行学习设计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基本学习情况。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梯度地设计教学任务,给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浅显易懂的实例练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给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实例练习,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创新和应用能力。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翻转课堂中教学反馈评价应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课前学习教师在线指导收集问题,课上现场交流观察中反馈问题,课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采取辅导帮助。
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以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Excel的学习为例。基本知识技能:通过对Excel应用软件的学习,了解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日常应用,采用理论讲解、实例训练、交流学习等方式,掌握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电子表格的创建、保存及管理,单元格格式的基本设置,常用函数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图表的创建,美化表格并打印等。过程与方法设计:在课前学生先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通过视频按照操作完成课前基本知识练习。在学习中自主探索Excel软件的功能,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习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小组方式展示交流讨论,巩固与强化训练。情感与价值观设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教学对象。调查分析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针对基础条件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实际,以设计简单班级课程表格、值日表格等基础性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Excel。
(3)课程内容。通过案例实施“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表”,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由浅入深实施操作。①设计意图: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表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性表格,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使用的电子表格,学生非常熟悉,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个表格,了解Excel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②课程目标:基本知识技能——可以针对课程涉及基本理论知识自学,观看视频自学Excel工作表的创建、保存及基本操作,掌握单元格格式的设置,电子表格美化并打印。过程与方法设计——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教师亲近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方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小组汇报总结,评价和反思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情感与价值观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完成实例的练习,并按照学习要求完成小组作品,在作品展示中,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4)教学策略设计。①课前准备。运用集中练习了解学生整体的Excel操作水平。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翻转课堂的了解。学习任务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在制作教学视频与任务单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有层次地设计好学习任务内容。②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任务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播放教学视频、练习例题完成课前自学任务。带着问题到课上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通过交流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水平。③教学反馈与评价。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向教师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要多肯定学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极点评,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优化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总结中,提出下一次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3翻转课堂的作用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过程,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教学工作评价分析,能够查找分析出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运用作品的考核成绩,根据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的修订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便成为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所要探索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并且进行全省统一考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学校接受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先导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课程,着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简单的理解就是,计算机基础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每名同学都应该熟练驾驭的“工具”。
2.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应考心理过强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省级统一考试科目,学生考试成绩成为很多学校检验授课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应考心理过强,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分数的提高上面。教学的目的已经偏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宗旨。
2.2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化
面对全省统一考试,教师与学生向分数全面倾斜的情况下,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学生在统考中成绩优秀,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计算机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即使成绩合格,甚至优秀,我们的教学也不算真正的成功。
3.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
3.1资源利用合理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也应该发生变化。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平台,这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它不但能够实现传统教学的全部功能,而且还能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独特功能,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推进教学信息化有很大的作用。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应该灵活恰当的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将任务布置下去,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在开始学习教学内容之前,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将教学任务布置下去他们就可以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获得能力,最后完成任务。教师在此期间不断关照所布置的任务,关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和内容难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等直至最终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他只要接受教师在课堂中给予的一个个小任务,研究它、解决它、体会它、总结它,最终升华,就可以由简单的小任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 分组练习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差异可按照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学的前期可将一些掌握较好的学生分成几组,掌握较差的分成一组,掌握较好的几组学生相互竞争,自我学习,掌握较差的一组在练习时由教师进行亲自辅导,排除困难。在教学的中期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把班级成员进行重新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一般选掌握较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小组长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讨论,协助老师落实小组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开展组间竞赛活动等。在教学的后期对各小组进行测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逐一解决。
3.3问题设计趣味化
问题设计不当,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指向不明,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设计课堂问题?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但应该重点考虑中等水平学生,这样低水平的能有所提高,中等水平可以复习巩固,高水平的可以进行基础强化。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要问有所答。
3.4作业布置生活化
作业是学生学习基本材料后的实践材料,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非常重要。
“生活即教育”,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从根本上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各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生活化计算机基础作业设计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让计算机基础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教师在完成课标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余作业,作业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使学生可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这样作业布置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9-01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这对于我国中学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学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初中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信息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教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了解得不多;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尽头,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几乎不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采用多维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计算机应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角色做起,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包括网络搜索、多媒体视频、同学间互动讨论等各种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探索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规律、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方法及操作要领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驾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用启发式和发问式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评价和赞扬,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互助讨论、网络搜索、主动疑问等方式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探究精神,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创新,注重实践。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尤其是讲课时,不能重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激情、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会精讲精练,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巩固。比如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对文本的编辑方法、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关键内容时,教师要对此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探究完成后能熟练掌握,尤其是word对特定文本的编辑方法,方法
讲到位,包括对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等操作方法都要让学生领会并能应用,这才能保证这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17-01
一、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实践教学
以往教师备教材,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案,注重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却很少考虑所教学的知识离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因为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能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动化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寻找兼职工作,在此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啊?”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于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制作简历,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也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和验证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发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计算机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里了,怎么找呢?”等问题。
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了他们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操作机会。例如,为了配合学校的禁毒活动,要求全班学生用WORD制作一张A4纸的手抄报,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学生的兴趣特浓,有的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片、分栏进行编排,有的插入艺术字和图片,有的利用图片的环绕效果排版等。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操作,优化自己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图片和文字重叠时,图片挡住了文字,这时就引导他们想办法使图片置于最底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中的“四周型”“紧密型”或“穿越型”环绕,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后还是认为效果不好,因为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对比太鲜明,这时引导他们想出将图片设置为‘水印’。有的学生遇到需在版面的右边某处写进另一小段文字时,引导他们巧妙使用“绘图”工具栏里的“文本框”,插入“文本框”后在文本框范围内写文字就可以了。但有时框线影响美观,这时就引导学生使用“线形”和“虚线线形”将文本框线进行任意美化。若不想要这个文本框的方框,就引导他们想出用‘绘图’工具栏里的“线条颜色”设置成“无线条色”或“白色”。最后将手抄报打印评定等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欣赏一段时间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探究操作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很大的促进。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