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文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庆市三十二中校园文化和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张连英
副组长:李强、池鸿滨
成员:程其莲、何开容、张彬、曾维明、牟松、陈学宏、韩雯娟、彭长胜、郑富明、粱泽华、罗广林、陈燕
一、 指导思想
方案的制定以党的17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立足点,并体现三十二中“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二、总体目标:
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的校园群体文化。
三、建设方案:
(一)精神文化建设
1、 校园建筑物的命名:a区综合楼、食堂、b区综合楼、教学楼;雕塑;(办公室)
2、 校园相关场所及道路的命名:运动场、花园、各功能室及道路;(办公室)
3、 文化橱窗建设:对校园文化橱窗的内容、更换时间、责任单位等作制度化的要求;(办公室)
4、 校园“植物牌”的制作:对校园内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制作“植物牌”,对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等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做成牌,挂在树上。(教务处)
5、 有关校园节日及庆祝活动:继续搞好具有我校特色的科研节(教科室、教务处)、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师生元旦文艺汇演(德育处)、教师春游、教职工篝火晚会,教职工演讲比赛(工会)、师生绘画书法展览及等现有的文化活动,努力开发新的文化活动,如教师普通话比赛(教务处)、教师体育项目比赛、师生摄影展(工会、德育处)、学生科技制作展(教科室、教务处)等;
6、 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素质的各种文化社团;(团委)
7、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充实相关内容。(德育处)
8、建立校史荣誉室(办公室、总务处)
(二)、物质文化建设:
1、 a、b区的大门及区域:绿化、文字、雕塑、浮雕、灯饰、水景等;(办公室)
2、 建筑物及百米起点和启智楼外墙体:口号、标语、绘画、浮雕、绿化等(办公室)
3、 楼道门厅:学生绘画、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相关制度、塑像及有意义的宣传画(德育处)
4、 校园雕塑: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雕塑、名人雕塑、景观雕塑(办公室)
5、 校园绿化:有特色的绿化如桂花树绿化带、黄果兰绿化带、玉兰树绿化带等(总务处)
6、 办公室文化建设(办公室)
(三)、行为文化建设
1、 礼仪:师生的着装、发型、见面用语等要求(德育处)
2、 集会:师生集会时的行为要求(办公室、德育处)
3、 自习:自习时的行为要求(教务处)
4、 就餐:就餐时的行为要求(德育处)
5、 寝室:寝室生活的行为要求(德育处)
6、 上课:师生上课时的行为要求(教务处)
(四)、制度文化建设(办公室及相关处室)
加强建设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
1、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和规定
2、 检查、补充、修改和清理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3、 建立建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4、 努力营造科学的制度文化环境,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实施,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四、方案实施时间:3到5年根据学校综合楼和塑胶操场修建完成的情况逐步完成。
五、方案实施阶段:
1阶段: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10年3月)
2阶段:向全校教职工宣传方案,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改。(10年3月—4月)
3阶段:行政会、教代会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审议通过。(10年4月)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育人;特色办学
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等方面,更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上。新时期,积极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精髓,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凝练独具特色的全新大学文化,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以特色大学文化培育特色人才,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发展方略。
一、创新文化育人办学理念,构建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
1.固本强基,争创“特”字,传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的重要讲话明确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高教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因此,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丰厚的人文资源,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以特色文化丰富大学文化内涵,并使之成为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独特资源。
南阳楚汉文化底蕴丰厚。南阳师院成立了汉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汉文化研究,建成了一批具有南阳特色的汉文化博物馆和学术窗口。汉文化研究中心传承并创新了南阳地方文化,为此建立的研究基地及其研究成果也成为师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南阳出产的独山玉为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学校成立玉文化研究中心,从文化角度研究玉石,丰富其文化内涵,进而开设了玉雕艺术本科专业,为发展玉产业、弘扬玉文化培养专业人才。南阳是“曲艺之乡”,民间曲艺种类和曲目繁多、影响深远,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学校以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 “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落户学校。
2.自育育人,争创“优”字,挖掘凝练学校办学传统
大学的发展史是大学文化生成、积淀、传承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不断优化、实现自育育人的过程。现代大学都高度重视教育思想的先导作用和办学理念的培育,专门挖掘整理校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并将其凝练发展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解放前4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先后提出“敬业乐群”的校训和“自育育人”的教育思想,“大仁、大智、大勇”的校园精神,“公诚朴实,耐苦勤学”的学风,“训练自己,教育大众”的教育理念,“以身施教”的教学原则,“信仰教育神圣,从事神圣教育,为大时代青年之神圣任务”的教育目标等,致力于培养能够开启智慧、教育大众、救国图强的教育人才。解放后,学校坚持育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后,学校确立了“实现三个转变,培养四强师资”的教育思想。新时期,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向上;教学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三大人才观,不断优化大学文化内涵。
3.与时俱进,争创“新”字,吸纳创新现代大学精神
南阳师范学院长期在南阳卧龙岗上办学,始终把传承南阳先贤伟业和卧龙岗文明作为育人要旨。学校通过挖掘整理办学各阶段的教育理念、校风、校训,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大学精神,形成了“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通过挖掘南阳地方特色文化精髓,尤其是以“南阳四圣”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精神内涵,即“智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科圣”张衡“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博学创新精神,“医圣”张仲景“造福人类,关爱苍生”的仁爱情怀,“商圣”范蠡“广智务实,为富行善”的高贵品质,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二、突出文化育人实践特色,构建大学文化“活性传承”体系
1.加强整体规划,突出“全”字,全面启动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而“文化育人”则是当前高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长期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工程。围绕建设以地方特色、师范特色闻名全国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明确了“实施文化育人工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思路。这为学校在特色办学语境下,进一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把文化育人工程纳入“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子规划,构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增强了文化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实效性。
2.修订培养方案,突出“实”字,提高师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教师文化素质养成、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文化育人目标检测、育人工作考评机制为模式的大学文化育人工作链条,把大学文化贯穿课堂教学、融入师生身心,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格导向、品质激励、价值认同、情感陶冶的育人功能,培育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优秀人才,切实把文化育人这个“虚”功做“实”。一是创新育人理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扎实做好培训,提高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对教职工集中开展校情教育、师德教育、学风教育,重点引导和强化新进教师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新育人观念,增强教职工的文化育人意识。
3.拓宽育人途径,突出“活”字,积极开展系列大学文化活动
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德育工作,在育人上突出“活”字。以实施德育工作“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依托南阳文化举办文化讲座、博士论坛,邀请国内汉文化专家及南阳籍著名作家来校作报告,让学生在与文化名人、经典的对话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质。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建设汉代雕刻艺术馆、恐龙蛋博物馆、独山玉文化馆、校史馆等特色馆藏,定期向学生开放,形成一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以明经诵典为主要手段,传承文化,敦厚学风。四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生物多样性优势打造生态园林化校园;突出南阳文化内涵,建设校内人文景观,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南阳自然资源和文化精华的景观缩影,实现环境育人。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如开展卧龙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艺术节、“张衡杯”科技创新大赛等,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构建大学文化“人文化成”体系
1.以人为本,推进制度文化创新,创建大学文化育人友好生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学校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实施细则》《“三育人”工作条例》《和谐校园建设规划》等规章制度,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为依据,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实施“三育人”工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同时,修订完善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章程,探索建立文化育人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和工作体系,形成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并富有人文关怀和创新活力的育人制度文化体系。
2.营造氛围,倡导和谐文化观念,铸造特色大学人的精神标识
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自育育人”的辩证统一。“以文化人”就是用文化来教化人,强调优秀文化和良好风尚对人的重要影响。“自育育人”是指作为深受大学文化浸濡感染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生动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实践中,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也成为影响、感染、教育别人的文化。以特色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生,每个大学生身上都有学校独特的文化烙印和精神标识,都承载和履行着自育育人的功能。学校倾力打造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实施“和谐兴校”工程,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注重发扬“人和”优势,以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等为载体教育引导师生,与人为善、以邻为伴,讲情操、重气节,人人都为和谐校园增砖添瓦,为文明家园增光添彩,进而形成近者悦、远者来、人气旺、事业兴的良好发展环境和育人氛围。
3.文化引领,发挥浸濡感染功能,打造地方高校文化育人品牌
坚持特色办学之路,实施“特色名校”发展战略,把打造地方特色作为学校的办学方略和工作重点,融入地方乃至全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使学校办学特色从地方走向全国、创出品牌。学校立足南阳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和区域优势,重点打造伏牛山昆虫生物学、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保护等特色研究,精心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的学科品牌,在大学文化的地方特色建设上做到三个结合: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与校园主流价值取向相结合,夯实特色文化建设基础;陶熔鼓铸的文化功能与人文精神的标识凝练相结合,丰富特色文化建设内涵;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培育人才的目标任务相结合,实现特色文化育人,打造育人品牌。一是大打文化品牌。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挖掘办学传统中鲜活的文化因子,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大学精神,凝练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建立地方特色文化、学校办学传统、现代大学理念、社会主流文化彼此融合、良性互动、相互生发的大学文化“研发创新”体系,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使其成为地方优秀文化的集中地和辐射源,引领、影响社会文化。二是彰显育人品牌。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大学文化的本体育人功能,即“人文化成”——“文化者,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也;文化者,人化也。文化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突出育人工作的实践特性和文化特色,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培育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明显南阳文化烙印的独具特色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卧龙学子”品牌。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地域特色 内涵发展 彰显特色
校园是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构,是维系学校发展、兴旺的精神支柱,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将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起到导向、促进、规范和教育的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
1、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随之滋生。社会文化虽然绚丽多姿,但雅俗并存,其中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很困难的。学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有丝毫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2、现实意义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药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3、各界关注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后,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各界人士热切关注,随之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孰不知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它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一)加深认识,精心组织
番禺是岭南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岭南校园文化是熔时代风标、中华风骨、岭南风采于一炉的统一体,是番禺教育进入了高原后新起点、新使命、新境界的浓缩性称谓。番禺区教育局制定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行动纲要》提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个艰难的工程,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员工要精诚团结,全力以赴,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更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从各方面提供切实保证。
化龙镇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浓郁的岭南风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各校(园)要根据“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要求,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注重校园环境布置、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精神塑造,切实按要求完成上级的“规定动作”,创新开展“自选动作”,定期组织召开“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 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参观学习,吸收并提炼传统岭南文化内涵,培育文化积聚优势,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性、前瞻性和时代性。
(二)根据实际,找切入点
关于如何紧密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努力挖掘提炼番禺传统岭南文化内涵,建设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进一步梳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寻找切入点,归结起来,有以下途径:
1、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合实际,彰显个性
(1)利用本地、本校已有文化资源。我们有的学校所在的区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若加以总结提升,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某小学所在的潭山村是全国闻名的乞巧文化村,文娱、艺术氛围比较浓厚,逢年过节都组织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做大戏、唱粤剧、舞狮子、摆“七夕”、扒龙船、游飘色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反映了人民的聪明才智,倡导了知书达礼的美德,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积淀,可以转化为校园文化特质因素,把民俗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教育,推进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民俗文化精神,展示校园特色文化魅力,拓展民俗文化内涵,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品位。
(2)恢复、发展本校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最大不同之处,是有顽强的本根文化意识和感恩意识,即以祖国、民族、家族、故乡、母校为根,始终不忘其出生、成长、哺育、教育之恩,若能充分把握这种文化意识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其途径、方式、方法、以至效益,都是无穷无尽的。如学校在建校和办学过程中有不少华侨同胞参与捐资,具有深厚的华侨人文底蕴,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把孔子文化和感恩孝道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弘扬儒家文化活动教育,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学校文化的特色品牌。
(3)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项目建设校园文化。如本镇某小学是全国毽球运动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可以把毽球文化融合到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毽球文化三字经”诵读活动、举办毽球文化节等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品牌。
(4)创造、发展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化资源。每个学校的文化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可供持久挖掘并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发展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化资源。
2、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渗入课程,走进课堂
在教研过程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从学校办学历史和现状中挖掘提炼出学校的核心要素,形成特色文化建设思路;又可以根据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学校周边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打造岭南生态教育文化,让学生在经历“走进自然、体验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成长、成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建构模式,重点打造
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没有模式就没有范式,没有范式就没有可操作性,没有操作性就没有再生性。以下三种模式可供学校参考:一是“专家引领模式”。通过“专家引领——科学规划——发掘提炼——形成体系——打造品牌”实施模式,确立文化教育价值取向。通过发掘提炼文化元素,培育学校文化根基,搭建文化活动实践平台,保持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最终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品牌;二是“课题研究模式”。通过“整体规划——行动研究——形成成果——打造品牌”实施模式,继续开发与利用区域内具有岭南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三是“校本开发模式”。通过“特色定位——反思提升——形成规律——打造品牌”实施模式,做强、做大学校文化特色。
关键词:楹联文化 特色建设 科学发展观
我校在“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着力打造品牌特色学校。学校自2009年确立了以“楹联文化育人”为学校办学特色以来,通过近三年的创建,在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基地创建、文化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年来,我校有近百位学生200首楹联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对联・民间故事》上发表;我校裴尧甫教师受邀作为《对联・民间故事》“联海新舟”栏目的特约辅导员;2008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学校”;2010年,我校被评为“宿迁市楹联教育基地”。如今,我们朝着省级楹联教育基地的新目标勇于攀登,用科学发展的新思维去重新审视我校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并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思考。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楹联文化育人”特色建设
1.科学定位。“特色”的本意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而学校的特色创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应该是培养新一代的新型人才而服务的。把“楹联文化育人”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绝不是简单的复古教育,而是一种善于科学地借用古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一种为教育服务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学校法定课程的补充和强化,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拓展,正确把握特色创建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控制实施的力度,做到“锦上添花”,不是“忙中添乱”,其本质是一种服务,其服务的核心就是“育人”,要义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根本方法是“古今贯通,文化育人”,最终目标是引领学校特色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课程,使特色建设成为一种学校文化,成为全效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2.正确理解。楹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句,也称对联。楹联作为中国的国粹,因其具有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文采,历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可以说,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确认识楹联文化内涵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楹联文化建设有着深度认同和准确理解,才有可能将楹联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文化建设、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整体框架之中,加以自觉构建;反之,如果对学校特色创建出现偏差,就有可能将特色视作附着于学校教育之外,用来装点门面的饰品。
3.循序渐进。特色学校的形成非一朝之功,它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实践、思考、提炼、秉持的过程。我们朱湖中学自确立以“楹联文化育人”为特色建设以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成长潜能的育人实践,实现了2006年的楹联兴趣小组到2009年的楹联特色学校的转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从真正意义上把它转化为一种素质育人的资源与品牌,成为特色学校的核心支撑,我们必须要以发展学生为第一要义,从根本上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精神及文化素养。在继承中拓展延伸,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去推动这一特色的发展:一是从局限于“楹联文化”这种点状思维式的研究转向与课改紧密联系的“楹联文化与多课程结合”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研究;二是以“楹联文化育人”的科学思想来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育人与管理,带动办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和内涵的提升;三是从原先的“试探性的实践与思考”走向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植入并发展与现代化等元素相结合的研究型的实践与思考。
二、用可持续发展思维推进“楹联文化育人”的特色创建
创建实践告诉我们:特色创建的成功首先在于目标定位要明确;特色创建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务实真干,井然有序。因此,我们在过程研究中用可持续发展的观来推进特色创建,具体的过程操作方案是:
1.坚持一个中心。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反复研究及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创建的“楹联文化育人”特色符合校情、符合课改新思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力和比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在特色文化发展上,我们应该坚持以“楹联文化育人”这个中心不动摇,致力于以此为素质教育载体的特色文化建设。
2.紧扣两个基本点。为了使学校特色创建向纵深推进的环境和条件日臻成熟,我们牢牢地把握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这两个基本点。首先是健全特色建设的组织体系,校长任组长,负责创建过程中的开发、规划、论评估、支持及硬件文化建设的经费审批等。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特色创建的各项活动及课程安排;其次是基于楹联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一支教育教学方面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我们依仗着一流的文科教师队伍的同时,秉承“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从本校教师队伍中再次发现并挖掘培养一批在楹联文化方面有特长、在育人方面注重研究的队伍,最终的目标是组建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朝气、业务精湛,而又乐于奉献的特色教师队伍。第三是凸现学生是楹联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楹联文化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楹联文化教育活动中培养起欣赏美、鉴赏美、创建美的能力与素养。
3.精抓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主要抓:(1)特色育人环境的建设。建设以楹联文化为内容,以板报、橱窗、文化墙、长廊、班级等为载体的学校特色文化,以此拉大楹联文化的张力。(2)进一步加强楹联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目前,我校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前期开发,从使用情况来看,教材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为了巩固我校校本教材建设的成果,使其更完善,更贴近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3)设立每班每周一节的楹联文化课,排入课表,加强督查并定期开展公开研讨课,对楹联文化课进行常态管理。(4)强化楹联文化特色课题的研究。自把楹联文化育人作为我校特色创建目标的科学定位后,我校便申请了以楹联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课题报告,该课题得到了市县两级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并获批准立项研究,一年多来,该课题从规划、实施、反思、改进等全过程推动楹联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提升了育人价值的魅力。(5)开展楹联教师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楹联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班级层面上主要抓:(1)要求班主任和楹联文化课教师共同建设班级的楹联文化特色。如:班训、班级口号、板报等的氛围建设。(2)开展“特色班级”争创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形式考察学生对楹联文化知识的掌握,要求班级学员能够在班主任及楹联文化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以楹联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3)有效引导楹联文化特色的综合性的建设。在兴趣小组层面上主要抓楹联文化教育与语文、政治、历史、等各类综合活动的整合。总之,清晰的目标和任务分解保证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4.实施四大策略。特色学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的运用。“可行性强、效果突出”是我们实施四大推进策略的标准。(1)课题引领。由本人主持研究,全体楹联文化课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正在研究之中。(2)课程整合。以“楹联文化课”为主线,各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凸现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地位。(3)基地建设。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于2010年4月被宿迁市文联评为首家“宿迁市楹联教育基地”,我校将在固化已有的基地建设的同时确保楹联活动的有效开展。(4)成果展示。我们将利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载体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楹联文化特色教育成果展示。
楹联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科学的视角审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朝着更高的目标去攀登。我相信,徐洪河畔的这朵莲花会香满校园内外。
参考文献:
[1] 谷向阳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农村普通高中校的思与行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未来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普通高中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杨家楼中学的教育者认为,学校要肩负起成就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责任: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成就教师的今天、明天,更为重要的是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作为一所地处半山区的农村普通高中校,学校力求通过开展全员性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在学习和活动中拓宽视野,尤其是拓宽人文知识视野和社会知识视野,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社会工作中更好地和上节拍,不自卑、不落伍、不旁观,勇于成为参与者、竞争者,进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双成教育特色项目,是在学校开展的“打造书香校园”课题研究背景下提出的。近几年,杨家楼中学将“打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借助长期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采取怎样的策略来组织学习,采用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农村学生开阔视野,如:让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补上课程以外的人文社会知识及为人处事之道;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对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学习力进行培养,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影响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等。通过此类活动实现学校“让学生掌握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本领,培养出教师自己崇拜的学生”的目标。
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杨家楼中学探讨形成了一些丰富教师教育活动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学经典、诵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活动、“每天一支歌”活动、每天组织学生观看文化专题片活动,在教师中成立各种学术性组织(如“教育教学反思研究会”、“未来专家型教师沙龙”、“‘笔之韵’书法协会”等)促进教师成长等。“杨中人”清醒地看到,这些策略和方法还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缺乏比较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尚未上升到课程的层面,没有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文化。从这个角度讲,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提出和具体实施,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
从现实条件上看,许多农村普通高中校迫于高考的压力和受到学校办学理念、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少开展文化课以外的各种活动,使学生长期限于被课程和作业包围的单调学校生活当中。对此,杨家楼中学的特色项目建设就是要在农村普通高中校的育人方式和机制上进行摸索和尝试。应该说,这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和时代性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性发展研究的项目。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理论价值表现为: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为不同的行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农村普通高中校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经验,在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普通高色建设,生成、丰富和发展相关行动策略的理论观点,填补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有关空白。
从应用价值上看,学校办出特色,归根结底体现在培育人的特色上。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校,杨家楼中学提出的双成教育特色办学思路,正是通过先进理念的渗入、人文关怀精神的充盈、校本项目的推进,不断提升着师生的“成长感”和“成就感”,使其找到生命成长的价值;力图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的实施,回归教育的本原:对人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和对教育使命的担当。
三年规划,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
学校本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按照天津市教委“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着眼发展做规划,立足实际搞创建,通过双成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学校研究制定了《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双成教育”三年实施方案》,力求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成就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让他们“今天是个好学生,明天是个好公民”;成就教师,使他们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以此实现“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现在,成就未来”的双成教育目标。
环境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