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保健养生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医;发展;疾病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11-02
目前我国已经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政府也将高速老龄化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面对逐渐增加的老年人群体,中医也应该积极应对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事实上,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经销商开始瞄准老年人这一巨大市场,大肆推销保健品,但是由于部分保健品生产成分不合格或无法根据不同体质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更不能以养代治,效果并不如人意。而中医在老年人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优势和特色,若大力发展则能为改善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做出巨大贡献。
一、加强中医科普及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西医见效快、效果立竿见影等特点使得市场上西药随处可见,医院也都是采取西医的临床疗法,国粹中医在很多人眼里只停留在药效慢、制作时间长、味道苦等特点上,群众缺乏对药理知识和药材的基本了解,有时甚至对中医有所偏见或盲从。事实上,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治疗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在老年保健、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等方面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比如在老年人保养方面认为应“调摄情志,修身养性”,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容易发脾气、固执己见,因此欲治其疾,先治其心,注意保持情绪舒畅,乐观开朗,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在治疗方法上遵循“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中医强调以人为本,综合辨清疾病的邪正关系,注重个体性、阶段性、动态性、及最优化,给予不同的病人,提供适合自身的最佳治疗,能弥补西医救治之不足。在实际治疗中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植被或人工种植的许多植被都可以被用作药材,因此药材易得且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西医来说较为低廉,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较为紧张的难题。二是中医治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对老年人身体功能衰弱且慢性疾病多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全面养护和整体恢复。三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药养生保健和预防医疗认为应在疾病尚未发生之间就应该提前预料到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老年人一旦生病就容易造成并发症且身体功能严重衰退,因此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养生能力和抗病能力才是有效保障健康之道。
基于以上,中医对于老年人益寿延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医院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时应该将这些知识普及给病人或其家人,建议其选择中医治疗,同时也可以在医院走廊或者宣传栏上介绍中医知识,使得病人对中医优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医院也可以组织义务的中医知识普及活动,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中医。
二、开展“中医进社区“、“中医进农村活动”。
老年人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差,医院病人多、空气污浊,老年人如果频繁出入或长时间呆在这里极易造成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新的疾病感染。此外,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紧张,大部分医院都人满为患,经常存在床位不足、排队时间长的问题,而且要经过挂号、检查、问诊、缴费等,不仅会引起患者焦虑情绪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对于年迈体衰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通过开展“中医进社区”的活动或者设置相关的社区医院,使得群众能够就近看病,减少了程序繁琐,不用长时间等待,床位紧张的难题也可迎刃而解。
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非常适用与农村老人,我国的农村老人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在年老时更易患上各种疾病,而如今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这部分老人就成了留守老人,看病远、看病贵就成了一大难题,而中医一般价格低廉、可以在家制作、副作用小,适合农村老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有力的增加了中医治疗的覆盖范围,拉近了患者与中医的距离,自身的效果体验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的良好疗效。
三、发展现代中医,契合老年人身体特点。
老年人医疗方面有三最:最高的患病率,最高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最高的伤残率,而且往往存在发病过程缓慢、形体脏腑功能衰减、多脏器受损多种疾病同存的特点,因此在老年人治疗上应坚持健康长寿而不只是长寿的目标,在治疗上坚持以养为主辅以药物“冬令调补,冬病夏治”,方法上可以坚持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疗法。针对老年人常出现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血管意外等要及早预防,如中医强调的运动、饮食清淡、注意保暖等。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等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要做为现代中医主要研究方向。而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以传统的大阴阳为纲,辅以西医的治疗手段,中西结合。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但随着科技、经济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坚持大力发展现代中医才能确保中医不落后与时代,同时也要对中医进行规范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革故鼎新,进一步融入世界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四、提高社区中医人才素质。
社区中医人才是“中医进社区”计划的主要贯彻者,也是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和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推行者,但是现在的社区中医人才往往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专业能力不强的情况,在西医大肆盛行的当今社会,社区中医人员很多都是由西医直接转化过来。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坚持西医理疗,甚至将西医疗法强硬嫁接到中医上,不仅没有达到中医治病的效果,错误的疗法甚至让抵抗力的弱的老人病情加重,因此社区中医人才必须改革。选拔科班出身的中医人才,西医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后才能上岗,员工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专业知识,参加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治疗手段等补习班或者阅读相关书籍,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在为他们治疗过程中要主动关心老人,除了对已经患的疾病治疗外,还要询问他们的一些日常活动、饮食规律、睡眠状况等判断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及时指引改正,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理念。对于一些听力有障碍、视力障碍、表达不清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要耐心沟通、及时帮助,必要时也可以告诉他们的子女家人。
五、要注重中医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的第21个年头,人口学分析认为未来医疗资源中将有50%的资源用于老人,这是对我国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政府及中医工作者对老年人个性化诊疗方案问题亟待解决的要求。在我国,随着80后一代步入中年,父母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独生子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要独立承担两个家庭父母的养老,而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此外,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并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在持续增加,中医认为老年人养生的关键是“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但是在长期处于寂寞、孤单、生活无人料理的情况下尤其对于丧偶的独居老人来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心理长期处于忧郁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加大。一边是子女无力承担的医疗成本,一边是老年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造成了老年人医疗中的弱势地位。
中医在治疗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尽可能的为病人选择价格低、见效快的药材,减少病人的医疗成本和治疗周期。一方面可以借助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社会团体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帮助手段,比如可以在社区、敬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为老年人提供定期检查、咨询或者设立专门的治疗岗位,也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红十字会、老年人基金等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资金、药材的帮助。对于一些孤寡老人、心理抑郁的老人可以和心理专家或者志愿者合作,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使得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上收获全面健康,事实上这才是现代医学对健康的全面定义。
结束语:
老年人是特殊人群,社会应该主动关爱老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尤其对中医而言应该利用自己在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上的优势,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高丽敏.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从医疗保障视角[J]. 中国卫生经济. 2009(03).
[2] 张文汉,辜鸣,胡素君,黄小平,汪婷婷,徐凯. 深圳市梅林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07).
[3] 赵美玉. 焦作地区不同生活区域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1(16).
关键词:音乐;养生益寿;中医心理学
据联合国1999年的统计,世界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已占全球国家的三分之一;据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12.9亿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1%,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年国家。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心理平衡失调,易患有各类疾病,常久治难愈,情绪紧张、焦虑,原有疾病又易复发。另外,老年病人阅历丰富,心理活动复杂,单用药物治疗仅能改善病理现象,无法改善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失调。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情感表达力的艺术,悦耳动听的乐曲使老年人在悠扬美妙的乐曲声中精神放松,消除紧张情绪,陶冶心志,并且可令人呼吸舒缓,全身肌肉松弛,紧张的大脑皮层得以放松,从而增进人体内环境稳定。因此音乐不失为调节老年人心理,改善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开展音乐养生研究对于发扬祖国医学中的预防与保健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与养生益寿的理论探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教授阿特拉斯经过长期的研究后认为音乐能使人长寿。最初他发现音乐指挥家斯托拉科夫斯基活到了96岁高龄,这给他以启发,引起他探讨音乐与寿命关系的兴趣。后来他发现高寿的乐队指挥家很多,如卡拉扬活了81岁,瓦尔特活了85岁,安塞梅特活了86岁,托斯卡尼尼活到89岁。于是统计了已故的35名著名交响乐队指挥家的寿命,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比当时美国男人的平均寿命要高5岁。中国古代音乐家大多数社会地位不高,属于“下九流”阶层,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帝王们相比,有天壤之别,但相反古代音乐家比帝王们的平均寿命高出11.3岁。音乐家一般说来并不像养生家、医学家那样刻意研究长寿术,而是在优美、协调的旋律中自然获得的长寿,显然,音乐具有明显的养生益寿作用。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志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关系;《礼记·乐记》中也记载“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等等。形成了中医“音乐与情志养生”理论。音乐能养生益寿同“声”与“心”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音乐通过“声”影响人的情绪“心”。当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中可以证实音乐具有保健作用。《乐记·乐象》篇云:“乐者,乐也。”说明音乐与喜乐相通,音乐通娱乐,使人快乐,音乐对创造愉快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身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其次,人的情绪“心”通过音乐“声”得以表达,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事物和现象在人们“心”中形成一定的感受,然后畅达情志而发为音响,《乐记·乐本篇》开篇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再由“心”将其转化为声音,通过特定的旋律组合起来而形成音乐。音乐的形成包括“物”动和“心”感两个环节因素,不同的“物”引起人们的不同体验,即“心”感,产生不同的音乐。音乐正是通过“声”与“心”的相互作用影响人的健康,从古代孔子《乐记》的高雅之论,到今天所谓“流行音乐”的通俗行为,均可看见乐以忘忧、益于心身而健康长寿。故《论语·述而》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二、音乐养生益寿的科学诠释
音乐养生益寿的效应主要通过四方面作用实现的,即物理效应、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社会交际效应。
首先,研究者发现人体各器官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而老年人的振动频率常常发生紊乱。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在优美的乐音和均匀的节奏作用下,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如声带发音、胃的收缩、肠的蠕动、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与其产生有益的共振,起到一种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达到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改变器官工作的紊乱状态。如当人们听到古典协奏曲的一些舒缓乐章时,身体就会趋向于按照它有序化的节奏活动,比如跳动过快的心脏就会逐渐减慢,人体就会放松,大脑就会得到安谧。这种物理效应使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使身体状态和情绪反应发生有益的变化,大大增进了身心健康。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能调和情志、畅达心绪、开发智力、协调人际关系、沟通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绪调理。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人们的所思所感,较之语言,更易寄于音乐。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很多,容易造成怒、惧、惊、忧等不良情绪,过激的情绪不利于人的健康,此时选择适当的音乐宣泄感情,在优美的旋律中使心理趋于平衡,使生理趋于协调,从而调整人体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某种平衡状态,自然能养生长寿。
再次,中医学认为不同的音乐对生理有不同的作用,正如《乐记·动声仪》云:“宫为君……其声宏以抒,其和清以柔,动脾也;商为臣……其声散以明,其和温以断,动肺也;角为民……其声防以约,其和清以静,动肝也;徵为事……其声眨以疾,其和平以切,动心也;羽为物……其声散以虚,其和断以散,动肾也。”此以小朝庭模式说明了五音对五脏的作用,促进人体脏腑气血的有序化,有益于心气的恢复,脾胃的运化,肾水的固摄等作用,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音乐通过有规律的声律变化,调节人的大脑皮层、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性,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分泌出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达到调节血液循环、清除疲劳、加强新陈代谢等作用,从而改变人的过分的情绪体验,纠正机体能亢进或低下的功能状态,显然,音乐对人的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最后,音乐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作用,不少老年人由于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和与人的沟通而常常产生了孤独感和情感障碍,参加音乐活动使他们容易和别人接触,成为联系社会的一种手段,他们有机会和别人共同享受愉悦。有研究者认为音乐治疗是“移情易性”的最佳手段,对音乐的体验是那些常感到苦闷、抑郁、孤独人们的良药。
三、音乐养生益寿的应用原则
音乐具有养生益寿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对老年人有益,音乐养生益寿必须遵守有选择、有节制的原则。正如我国古代音乐理疗家医和所说“有选择、有节制地听音乐,有利于健康,反之,对身心有害”。研究者发现在节奏疯狂、音调怪诞、强分贝音乐下工作的摇滚乐与爵士乐的乐队,队员精神变得更加紧张不安,情绪急躁易怒;心率不齐、血压不稳和听力减退等生理功能衰弱的症状明显增多;这种高分贝音乐的影响,也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类似老年人才可能出现的
听力灵敏度丧失的情形。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利于人体健康;相反,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大多平稳、愉快、健康,很少患病,所以从医疗和保健的角度来看音乐是需要选择的,古典音乐是有益于老年人保健的。另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恰当的音乐,因为音乐对不同年龄段人的养生意义是不同,胎教音乐对胎儿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优美的旋律直接作用于胎儿,使之气血协调,作用于胎儿肾气,使之固藏;另一方面,通过对母体气血、肾中精气的调和作用,进而有益于胎儿的发育。少儿音乐主要是通过和谐的旋律,使之气血调和、肾气密固,有益于开发智力,健康发育。老年人由于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较深的体会,故音乐不仅能直接作用于老人的气血,而且可以通过情感的调理、使情操升华,促使心身两方面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此外,音乐养生益寿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与不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适度,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尤其是喜怒哀乐等情绪,应“中节”有和。故《乐记·魏文侯篇》云:“于色而害于德。”过激的音乐是不利于心身健康、心性修养的”。:
四、养生益寿的音乐曲调选择
一首抒情、柔和、优美的音乐,能使人身心平静、舒畅;一首悲伤的音乐,能使人伤感。轻快、明朗的大调式音乐常使人愉快,沉缓、暗淡的小调式音乐常令人忧伤,据此音乐有快乐的和悲伤的特征类型。根据音乐既是情志的产物,反过来音乐又可影响人情志的原理,一方面可通过“以情胜情”来调节情志,即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去克服或纠正另一种偏胜的情绪。比如当情绪低落时可以选择欢乐、活泼、昂扬的音乐:如广东小调《步步高》、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疏导的原理,即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来帮助同一种偏胜情绪的宣泄,例如当人悲伤时,可以选择较舒缓、暗淡的音乐,如《二泉映月》、德彪西的《月光》以及一些轻音乐等,以此来达到情志的改善与和谐。
传统医学还发现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各有不同的医疗效果,如宫、徵调式色彩较明快、一般给人高兴,欢乐之感;羽、角调式较暗淡,一般给人舒缓,平和或迟郁的感觉;商调式而介乎两者之间,兼有两者之长。显然不同的音乐对五脏的作用是不同的,凡欢快明朗,轻松活泼,节奏较快的乐曲对心脏大有好处;高亢悲壮,雄劲有力的曲调对肺部十分有益;凡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的曲调对脾胃极为有用;柔和细腻,亲切甜蜜的曲调对肝胆很是有利;清幽纯澈,哀怨凄凉的乐曲时肾脏较为适宜。中医心理学充分利用五音(宫商角徵羽)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来调节人们的情绪,例如,对平素肝阳偏亢,有肝风内动的老年人,可以让其多听商音,肝属木、商音属于金,金克木,就能起到平肝阳,熄风的作用。又如当人们悲哀伤心过重时,易耗伤肾阴,可选用激奋向上、铿锵有力的乐曲加以调节,多用徵调式和宫调式,以消除此种消极情绪。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台湾风潮公司推出了一套《中国实用治疗音乐系列》,包括《金乐》《木乐》《水乐》《火乐》和《土乐》。
音乐养生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一种实用的音乐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治疗方法。这种治疗的灵活性、选择性较大,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经历、音乐修养、审美能力和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乐曲;要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参与性或感受性的音乐疗法,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音乐养生效果。
总之,音乐对人体的调节是多方面的,它最终使人们的身心两方面处于和谐的状态,而和谐、动态的平衡是生命长寿最重要的原则。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感,用音乐传达信息,用音乐鼓舞斗志,用音乐愉悦生活。今天,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借助这种高雅艺术形式去争取长寿,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钱学森,马永兴,俞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
[2]王福彦.祖国医学中的疾病预防与保健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57.
[3]李盛仙.名人与音乐健身[J].现代养生,2004,1:22.
一、法律层面上:
(一)保健品法律概念和一般人认定的概念有出入。依据相关法规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除了注册成的保健食品外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但是保健品、保健用品目前却没有明确的明确定义,甚至有观点认可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简略说法。实际生活中,公众特别是保健品消费主力人群认为的保健品却并不仅仅是保健食品,还有从中药概念延伸而来的各类滋补膏方,从营养概念延伸而来的药食同源产品,从康复概念延伸而来的部分医疗器械,从玉文化延伸而来的的玉床、玉枕,从按摩推拿概念延伸而来的按摩椅、按摩床等,但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其实没有与之对应的法律概念,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也分属不同领域,因此在日常监管中就不可避免地凡事监管人员和消费者“鸡同鸭讲”的状况,而且固有印象很难改变,尤其是老年人。比如一些消费者对明确属于保健食品范畴的“劲酒”、“红牛”等商品直到现在还是与固执地认为就是普通食品,而对属于普通家具的玉床、泡脚桶等却非要戴上“保健品”的高帽。
(二)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实际、人群期望有一定差距。现行法律体系没有保健品的专门法规,最明确的是《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体系中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而其他所谓的“保健品”只能运用相关的医疗器械、药品、广告等法规进行监管;实际监管中除了保健品质量、虚假宣传之类可以依法查处的问题之外,更多的投诉以及矛盾聚焦在保健品的销售方法、价格效果等方面,但因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服务跟不上老龄化时代等客观原因,这类矛盾很难依靠简单的处罚、检查来解决。此外,保健品虚假宣传页存在着发现难、取证难的客观现实,以XX市场监管所今年关停的某保健品会销中心来说,检查人员每次检查都未发现任何违规宣传的资料、标牌,询问前来参加集会的老人也都是口口声声为保健品商家说好话,甚至还委派过所内职工便衣检查都未发现任何线索,可从周围商家的反映和部分群众的举报能分析得到该会销中心存在违规宣传的可能。在无法顺利掌握违法证据进行查处的情况下,为了周边群众的期望和与会老人的利益,XX所监管干部只能加大检查力度,并在每次检查时拿过保健品营销员的话筒开展保健品知识的宣传,明言会销场所常见的“陷阱”,鼓励现场老年人去正规药店、超市选购同类保健品,经过几个月的密集巡查才促成该店关停。
二、消费者层面上:
(一)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保健品与人体健康仍存在一定难度。得益于近几年的银发消费专项整治行动,在经过新闻、报纸等媒体宣传和宣传栏、上课、走访等基层宣传的多方位知识普及,老年人对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有了一定了解,对各类传统骗局也有了一定防范意识。但是囿于小城市老年消费群体(特别是农村拆迁户集中地带)多为文盲、半文盲或低学历人群的局限,他们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展,对保健品与人体健康关系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混淆保健品无害和有益的概念。根据法律相关规定保健食品不能像药品一样存有副作用,不少老年人就认为保健品(不仅仅是保健食品)既然无害就都是有益的,而且是对所有人有益的,再加上一些保健品的诱导性宣传,老年人更加任务保健品吃(用)得少就益处少,吃(用)得多益处多,根本不去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是否适合、多久起效、具体效果如何,甚至有老人因购买的保健品快要超出保质期而大量服用引发不适的案例。二是代间交流比代际沟通更有效。老年人群体之间具有更多相似性更容易引发同理心,所以不少保健品营销依然会利用免费试用、免费试吃聚集老年人,营造轻松氛围让老年人相互交流并加入暗示或诱导,引发老人盲从心理达到营销目的;而负责正面宣传和监管的执法人员往往比老年消费群体年轻,存在一定的代沟,无法对老年人因自然衰老产生的各种机能衰退产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老年人在心理上也更不喜欢年轻人的教导。
(二)不同人群对保健品经销价格溢价是否合理存疑虑。在基层处理保健品投诉过程中发现,保健品退货引发消费纠纷的往往是价格,而不是质量或服务。投诉人往往认为保健品经销者销售的保健品价格过高,存在欺骗老人行为,要求退货,而这位投诉人有时候并不是购买保健品的消费者本人。商家的理由则是一直以这样的价格销售此类商品,拒绝退货。同样的商品在不同人眼中价值相差巨大,仅仅因为价格引发是不是“合算”是不是“欺骗”进而投诉的,这在所有商品中保健品是独一份。有时候同样的商品在某些老年消费者眼里就是比较能接受,只要他们觉得自己用得舒适、有好处,也许这群人还会自愿做商家的免费推销者,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买这些保健品,毕竟花钱买健康是老年人最愿意做的。而部分老年人和大部分老年人子女往往相对理性,认为老年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偏要花钱买那些看不出明显效果的保健品就是被骗了。其实在那些要求退货的投诉事件里,也会有老年人不大乐意退的,因为他们认为是保健品还没起作用是使用(或食用)时间不够长才没见效,有些固执的老人还会认为要求退货的儿女就是不孝子,就是看不得老人给自己花钱。于是为了缓和家庭矛盾,不少投诉人往往会希望监管部门出手整治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让老人不要盲目去买。这就引出一个法律与监管的问题,物价中的溢价如何合理界定。一件古驰、普拉达的皮具其物料成本是其售价的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但没有人质疑定价,因为市场和品牌溢价就是那么多,但保健品市场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且健康溢价如何界定非常困难,就如同1448万元的救命药让舆论哗然一样,成本低、研发高能救命的要都有人质疑。何况没有明确研发成本、没有各种国际品牌、驰名商标加持的各类保健品。
三、经销者层面
(一)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部分经销者盯紧拆迁农户。生活方式改变的不适应导致拆迁农户更容易成为保健品营销骗局的对象。以XX为例,近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扩张极快、老人保障水涨船高,一半的老年保健品消费群体是近些年拆迁进城的农民。这些原来只会种田、节约惯了的人成了有钱、有闲阶层,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休闲娱乐来打发空余时间,子女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们,他们更没有兴趣去培养一些音乐、美术、摄影等爱好,因此当保健品经销商组织一些免费体验、免费讲座并提供一些视听影音设备时,老人们往往呼朋引伴,聚到一起听讲座、唱红歌、听越剧、看老电影等,很像一些社区、公园里常见的夕阳红沙龙。这些拆迁农户前半生往往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是文盲半文盲,之后的大半辈子也基本和土地打交道,所了解的其他知识非常少,系统的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而身体机能的衰退又让健康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此这些人对“免费讲座”非常推崇,可这些夹带私货的保健品营销集会上传递的健康知识往往会诱导他们做出错误的购买决定。此外,由于这些保健品商家打温情牌,对这些商家进行执法检查时,部分老年人还会竭力为保健品商家背书,在这些商店进行保健品宣传时有些人还会不耐烦。
(二)流动违规会销偶有发生,监管较难。在日常监管中有一类比较常见的外来保健品推广会议,类似品牌推广会,召集相关服务对象介绍产品、打开市场,正规的营销聚会不售卖产品,基本不会引发纠纷和举报投诉。但在实际中,偶尔会发生外来流动商家短期(5天-15天左右)租借某个宾馆、酒店或者空置店面然后吸引老年人,然后以“保健”的名义推销非食品类商品,比如以“保健鞋”的名义高价推销老人鞋,然后在老人或周边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溜之大吉,等监管部门去了解情况时,现场任何营销广告、资料都没有,甚至连留给短期出租方的电话都已经打不通了,很难找寻线索;而且由于营销时间短,购买人数不大,商品单价不是特别高(太高老人会提高警惕不买),有些人也没有精力继续追究。虽然这样的保健品违规会销经营很少发生,但是无论是事前防范、事中发现还是事后追查都比较困难,于是XX市场监管所几年来从提高老年消费者警惕心和加强宾馆酒店自律这方面着手,使近年几乎没有发生过相关案例,但是不排除会有往农村小集镇、新农村聚集点发生的可能。
以上保健品问题在小城市爆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农村原有生活方式被打破所引起的,这是老年人对健康娱乐的追求、对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现有的知识普及、老年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表现,因此在随着小城市中心城区加大保健品市场监管宣传、老年活动中心不断新建以及周边农村快速富裕的情况下,保健品商店开始了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监管保健品市场,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列举几条破解上述问题的方法。
一、普及浓缩简化的概念和条款,宣传重点向农村推移
一是尽快进行保健品概念的澄清和相关监管法规的调整,清晰明了地界定保健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特殊用途食品的法律概念、行业标准,在保健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制定相应的法规,为监管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供查询、较易区分的标准。在保健品制定监管标准时也可采用分级分层的方式,以便适应保健品种类众多、监管实际复杂的情况,提高在基层监管中的实际操作性。例如可以更改微量搭售“红牛”、“劲酒”等保健食品的小食杂店的监管场地标准,允许这些面积小、保健食品占比更小的小商店不单独另设“保健食品销售专区”,而是从进销货方面加强对此类商家监管。在现阶段普及保健品知识时,对尚未完全明确的相关概念,罗列辖区保健品商家信息和宣传对象需求,用尽量简单易懂的语句概括商品信息和功能,并说明法律界限,让群众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轻易被保健品营销员左右。
二是基层监管提高向公众普及保健品与健康、医疗等相关知识的速度,在保健品会销尚未深入的城市远郊、农村提前宣传,为群众打好预防针。根据各自辖区保健品市场实际现状,整理投诉、案件的信息,综合日常监管见闻,在知识宣传普及上有所侧重,掌握保健品市场新动态提前预防。以笔者所在小城市为例,城区本来是保健品市场主场,特别是会销类保健品几乎在农村看不到,但随着城里基层监管人员与社区的联合宣传,加上整治力度加大,会销市场已有回落态势,而农村的逐渐富裕,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加上宣传力度上不如城区,保健品市场近年有往农村蔓延的趋势。掌握农村宣传与城区宣传的不同点,利用四个平台下沉联村联社区、党员先锋活动站等优势,协同其他工作在走访中扩大保健品知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在保健品占领农村市场前提前布局,让农村老人对常见陷阱有辨识能力。
二、做好价格监管,使保健品定价与目标人群相适应
一是引导市场定价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保健品厂家加大研发、提高服务、打造品牌,推动保健品市场分层发展。老龄化到来不可避免,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将来更为巨大,保健品市场可以仿照化妆品、服装等成熟市场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老年人客体推出相应产品线。在实际监管中笔者发现现在保健品投诉中因价格问题引发的投诉远超其他问题,关键原因就是保健品的高价格与其对应的消费人群不相适应,这同样也是不规范的保健品经销给人“欺骗”感觉的原因。现实中有的老年人因长久养成的节俭习惯,在买菜穿衣上斤斤计较,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而在不了解的保健品领域却一掷千金,巨大反差很容易让子女反感,特别是有的老年人是被保健品经销商用似是而非或避重就轻的宣传手段引诱购买的,这样的情形就更容易引发纠纷。健康是每一位老人都有权追求的,无论贫富,保健品市场应该为所有老年人群服务,而以研发、服务、品牌来理顺保健品市场价格问题,让更加公开透明的质量价格体系来引导老年人自由选择保健品,远比监管人员苦口婆心劝说、与违规经营者斗智斗勇等方法更有效。在目前保健品概念还比较宽泛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先把保健食品的商品梯队建立起来,将相似功能的品类列举不同产品的价格和对应的厂家,比如可以将几百种蛋白粉品牌同时列举,将对应的价格、品牌、生产厂家、主要成分、主要功能、特殊作用等一一列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者在看到某一产品时,就可以进行比较,购买时做到心中有数,宣传普及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根据目前保健品市场消费投诉和违法案件相关信息,适当提高保健品销售成交要求和售后服务水平。打造一个适合不同消费层次、健康发展的保健品市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政府、监管部门又不能走回计划经济老路去干预保健品市场定价,因此现阶段的保健品价格乱象和消费人群定位混乱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其他方法。加大处罚和整治虽是最常用的,但这往往针对违规事后;强化宣传和知识普及虽然可以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但总有覆盖不到的点;因此笔者认为交易过程的严加监管显得非常必要。对保健品行业可以采取特殊交易规则,比如要求任何以“保健”为卖点的商品,特别是会销场所、保健品专营商家在与老年人进行大额成交时要求有家人的知情同意,此类商品不仅包括保健食品,还应该包括以“保健”方式宣传或老人以“保健”为目的才购买的各类玉床、医疗器械等其他商品,知情同意的方式可以是现场陪同购买、书面同意书、手机聊天记录等相对合适的方式。强制保健品行业做好售后服务,以集会方式开展的销售或金额较大的商品要能进行无理由退货,对无固定场所的保健品集会营销要进行备案,甚至收取一定金额的退货保证金等。
三、发展志愿者队伍,协助营造温情社区
在保证营养均衡和充足睡眠的同时,亚健康患者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来调养身体。
身体累了“抖抖肾”
所谓“抖肾”,是用抖动的方法来刺激肾腧穴。具体做法是:双手握拳,拳心虚空,贴在肾腧位置(即平时大家说的后腰腰眼部位)后,轻轻跳动,脚尖不离地,就是双脚轻微踮起的感觉。这时双拳不动,随着身体抖动,会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这个抖肾养生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按摩肾腧穴,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所以能有效缓解疲劳、失眠等症状。同时,在“抖肾”的过程中,膝关节在抖动时带动全身抖动,全身的关节都得到了活动,特别是脊椎部位,所以对伏案工作的人放松脊椎、养护腰椎很有好处。
有膝关节损伤的人,可能无法进行“抖肾”运动,可用“擦肾”代替“抖肾”。即将两手搓热后,用掌心上下摩擦腰背肾部区域,每次都要搓至两肾的部位发热,也有类似的养生作用。
晒太阳提神
上午晒半小时的太阳对经常精神萎靡、有抑郁倾向的人很有效果。人们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能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
另外,每个人还应该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找出自己精力变化的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日活动。
劳累时敲敲膀胱经
膀胱经是一条经过背部和腿部的经络,和背部的督脉平行,膀胱经的第一侧线距脊柱中线1.5寸,分布有20个俞穴。第二侧线距脊柱中线3寸,分布有14个俞穴。其中位于第一侧线中的膀胱经上分布着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这5个重要的俞穴,敲打它们可调节五脏气机,还有益气生血的作用。
所以工作劳累、气血消耗过大而导致睡眠不好的人,敲打一下膀胱经会有不错的效果。
抽时间调节放松
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静坐,可以有效地调节全身脏腑和气血的运行。
亚健康者还可以每周远离喧嚣的城市去郊外放松一下。因为郊外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能充分调节神经系统。
腿“抽筋”为啥补钙没有用
江毅
刚过60大寿,王大爷就遇到了腿“抽筋”这样的烦心事,晚上经常会被痛醒。除了感慨“岁月不饶人”之外,到药店买钙片也被王大爷列上了重要日程。为了早日缓解腿“抽筋”之痛,每天早上老人家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老伴“我的钙片呢”:别人只吃1片,王大爷要吃2片。这样坚持了1个月,腿“抽筋”还是依旧,满怀期待的王大爷坐不住了。
一提到老年人腿“抽筋”,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想到补钙。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遭遇腿“抽筋”之痛的王大爷,为啥补钙没有用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腿“抽筋”。腿“抽筋”是指人体小腿后侧一块叫腓肠肌的肌肉发生持续性收缩数秒或数十秒,医学上称之为肌肉痉挛,此时患者可感小腿后侧剧痛,痉挛消失后,可有局部酸痛,有时可持续1~2天。
那么这种肌肉痉挛是不是缺钙引起的呢?从理论上讲,血钙低于正常可发生肌肉痉挛,最典型的疾病是佝偻病(软骨病),可这种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因低血钙引起手足阵发性痉挛,俗称“鸡爪风”,医学上称之为手足搐搦症。但是现在这种病已经不多见了。
如果发生腿“抽筋”的老年人补钙却没有效,说明腿“抽筋”不是低血钙引起的。既然如此,就没必要盲目补钙了。
当然,老年人适当口服些钙剂,弥补饮食中摄入钙的不足,对身体是有益的,一般每日摄入600毫克为好。如果每天喝2袋牛奶,就不用另服钙片了。
既然腿“抽筋”不是因为缺钙,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最常见的原因是下肢受凉或过度劳累。因为老年人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弹性下降和管腔狭窄,就好像自来水管使用多年后,管壁老化变脆而且水垢贴附管壁上造成管腔狭窄。由于血管管腔狭窄会使血液供应减少,特别是小腿离心脏较远,血运较上肢差,受凉时下肢血管包括小腿肌肉血管痉挛,供应肌肉血运差,从而引起腿“抽筋”。
另外,受凉也会引起局部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我们常说“不寒而栗”就是这个道理。说明寒冷可以使人发抖,发抖就是肌肉痉挛,人体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热量而维持体温,这也是一种人体自身代偿机制。
除了受凉以外,过度疲劳、肌肉中大量乳酸积聚也会发生抽筋现象。
除上述原因之外,需特别注意一些能引起肌张力增高的疾病。如神经内科疾患、小脑病变、帕金森病等也会引起下肢痉挛;其他比较少见的还有颈胸脊髓肿瘤、椎管狭窄而造成脊髓压迫,也会引起下肢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痉挛。
如果老年朋友经常发生腿“抽筋”,最好先到医院神经科、骨科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某些器质性疾患。防止因盲目自疗而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