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学;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完备,对于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性。景观生态规划可以用于指导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园林景观达到多样化发展目标。

1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

1.1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学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于促进城市园林快速发展、消除环境污染、优化环境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美化城市,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体系,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长远需要。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更有优势,可以有效节约设计成本,保证园林景观更好地符合地方环境现实需求,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建设施工难题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园林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而且还要符合城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只有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审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才能满足城市绿化内在需求,做到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科学分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性标准,有助于加强对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指导。同时,运用生态学方法,可以实现地方绿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做到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统筹,更好地发挥地方植物元素的应用价值。另外,在生态学视角下,可以进一步根据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排放的有毒物质情况,发挥园林景观改善环境作用,对于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蚀问题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态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向综合性景观设计的转变,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征,实现树木的优化配置。首先,现代景观生态学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全球定位技术,收集可以用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数据,这对于解决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结构布局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园林景观规划在生态学的关注下,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设计的转变,园林景观规划更注重垂直结构的植物配置设计,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营建符合长远需要的生态发展模式有重要价值。最后,生态学理论还可用来检测园林景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对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完善设计方案。

2景观生态学指导下园林设计规划原则

2.1自然优先原则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遵循自然优先原则,注重实现自然条件与园林规划的有机结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园林规划的实际价值。例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地方自然环境气候与现有园林资源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进行园林景观规划。从地方植物特点与土壤环境特征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运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环境,从当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树木等条件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现有生态资源的应用价值,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符合生态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学价值。景观生态知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实现详细、合理、全面综合的设计目标。

2.2生态协调原则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规划设计应当实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做到人的审美需要与园林自然属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满足人们园林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全面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多样性目标,能够结合不同的生态知识,满足人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需求。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应当注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又注重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才能达到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在生态学知识的体系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融合发展原则

生态学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整体平衡和满足园林发展持久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保持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园林景观的整体协调。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态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自然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资源协调性,使整体效益得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在生态效益的视角下,运用生态学知识,审视现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漏洞,从而实现各种生态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美化园林景观

一方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设计上,应当结合人们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美学需要;另一方面,运用理论标准衡量园林景观设计,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审视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更好地达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例如,云南倘甸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全面借鉴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思想,主要结合转龙镇区位优势,借助转龙镇树木林立和水系纵横的特征,发挥东川红土地资源价值,以大山的情怀和红土的厚重为基本设计理念,重点营造以湿地漫步、休闲水岸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保留原有植物为方法,搭配常绿树种,达到展示纸马古道观景的目标。

3.2优化景观要素

生态学原理视角下的园林景观规划应当把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质量。首先,应充分了解园林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当维护园林的多样性特征,凸显园林景观的个性,同时,合理运用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元素。其次,将多样性与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机结合,在重构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满足地方生态系统发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在发挥生态效益最大潜能的基础上,使生态环境建设趋于全面合理化。例如,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绿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绿线,重点加强了对龟龙湖公园、洛龙公园、入城公园绿化植物的规划保护工作。

3.3完善绿化植物建设

生态学涉及动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观赏学等领域,这些具体的生态学知识都可以用于园林绿化植物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不同生态学原理,全面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综合性效果,切实发挥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价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时期规划新建74个重点公园,围绕滇池草海环湖湿地、风景林地为设计主线,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现有格局,实现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综合布局规划思路。以“碧鸡秋色、金马朝辉、滇池夜月”为主题,重点种植常绿开花乔木,从而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城市规划

一、园林景观生态思想及发展

1.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

人类和所有动物相同,他们在宇宙中出现时,只是作为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可是,发展到当下,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都已经岌岌可危。由于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大自然带给他们的资源,渴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智慧与本领越来越大,再加上地球上的人数与日俱增,便开始无视其他生命的自然规律,把自然环境异想天开的进行自我改造,以至于全球各个角落都变得面目全非。现在,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地球不是自己的,人类不可能在地球上单独存在,他们与其他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不能破坏以任何一种生物的环境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至此,一个备受关注的词语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态”。只要人类想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一词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首先,“环境问题”在世界成为研究的焦点,而环境意识是改善环境的基础。人类从心理,意志,情感,知识等方面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把握的总和就是环境意识。它是以和谐发展为前提,生态平衡作为基础和核心,全面且具体的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

2.园林景观的发展

在30-40年代间最早提出了“景观生态”一词。但从1980年之后,景观生态学自己的规律性才真正被研究和总结出来,一门有别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应运而生―景观生态学。研究设计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变化是它的特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充裕已不再成为是人们的梦想时,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与能源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始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认识。

园林格局是园林元素的空间布局,园林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园林景观的格局或者发展过程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变,所以,景观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其过程和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

二、城市景观

城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是居民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要素,例如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等。这些要素通过人类与自然的循环演变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拥有人类生活特征的统一体。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具有共同的性质,并且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内,这就是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在区域尺度上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尤其体现在它的镶嵌性和格局中。

三、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绿化

1.城市生态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伴随城市进步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环境造成了大量有害物质,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受到严重危害。抛弃污染源和建立应用新的生态平衡系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现实证实抛弃污染源是不可能的了,建立新生态系统便成为了必行之路。生态学,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自然生态环境循环系统表现更加充分,但人类的城市环境循环系统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城市环境循环中,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作用。植物通过其生理的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是城市中其他生物所不能代替的。对于人类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条件来说,植物的覆盖率是人类城市绿化的当务之急。

2.城市绿化的发展

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化。在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已经面目全非时,人类意识到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城市绿化已经是以环境保护,维持人类生态、身心平衡为目的进行发展,而不再单纯停留在休闲游览的基础上。

谈到环境,“风景园林”在我国已经是由古传今。而在日本它称为“造园”,在西方国家又称为“园林景观”。对于自然环境的修复,风景园林的改造占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发展到今天,城市绿化从“风景园林”逐渐转变成“园林景观”。

随着人类对生态学研究的深入,逐渐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它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花园式设计,而是寻求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生态平衡设计,从“小我”意识转变到“大我”观念。

四、生态学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前,生态平衡的要求在重中之重。保护现有自然环境,使它们尽最大可能少受到或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因为在改造后想要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很长时间。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进行充分的保护利用,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

2.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改善利用现有环境

循环再生是生态平衡理论的核心,所谓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能够使能源与物质进行循环利用,杜绝一切污染,不必要的破坏,在循环利用原有环境资源的同时,减少新材料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对材料生产的能源索取,其他材料也要达到环保要求。

3. 土壤的设计

土壤是植物生命的源泉,生态设计中,植物是主力军,土壤是否适合植物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土壤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是否肥沃,二是保水性能如何。如果说土壤是植物的载体,那么现在该分析植物的主体了。根据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该植物的生长土质。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土壤是基础,在改造首先就要对现有的土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再根据现场和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策。如果整体土质都不适合植物生长,通常做法是将其替换,把旧土挖出换走,或者有必要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如果只是一部分土质不合适,那么就可以直接在旧土上覆盖种植土。

4.水的循环设计

在生态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对自然环境建设有优越的改善,水设计的合理利用也尤为可观。比如在这几方面:水质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对水资源的作用也非常大,它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自然环境进行净化,也可以净化污水的同时对植物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结束语: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郊建设;农林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

纵观国内外崇尚自然,发展现代生态城市和现代农林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客观发展趋势。阐述创建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及园区类型,并提出园区规划的步骤方法。

久居城市的人们更加向往田园风光,节假日郊游休闲、沐浴大自然、浏览园林景观、享受农林多土气息之乐,已成必然。纵观国内外发展趋势,深感发展城郊生态观光园区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1国内外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发展

重视自然、强调生态观,人类已开始了积极寻求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德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开发和规划大规模农场,并设置观光景点和野营项目来吸引游客,其“市民农园”在都市或近郊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意大利以“农业旅游”注重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片然环境、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的结合。英国以“田园城市”的理论,构成城与乡的结合体,规模不超过一定程度,四周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保持原有乡野风光特色。法国巴黎的“城郊农业”十分强调生态、景观、休闲、教育方面的功能,既有高度城市化。又有发达的农业。波兰的“果菜园”是城市的农业休床观光旅游形式,市民可以在其中劳动、休闲、度假、居住。美国的“广田城市”,即带有田园风光的城市,在城市边缘地带营造绿色观光农业林带;另一种是“农业游愁”,主要是度假农庄、观光牧场的经营。加拿大主要时采取“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采用一些纯自然生态和土著传统文相结合的景观。新加坡是“农业科技公园”,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相结合,创建具有观赏、休闲和出口创汇的多功能十大高新科技农业开发区。马来西亚是把“国农级农业公园”建成富有热带特色、少数民族居住地的集农、林、牧、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

在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观光内容多种多样,类型有:休闲胜地、农舍或乡村旅店、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观赏和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休闲农场。内地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海南、陕西、江西、四川、浙江、河北、重庆、福建、湖北、湖南、辽宁等地出现了多种类型、并走向多元代和经常性经营的观光农业园区。

2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真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城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城市的生态建设只着眼于城区内的园林化生态,不进得、不生视效区的生态建设,与郊区脱节,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和误区。郊区具有许多生态建设的优势和条件,规划建设生态观光园区,是城郊生态建设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都市城区人口百万以上,节假日、双休日城郊休闲旅游(农林生态游、绿色休闲游、自然景观游)人数日渐增多,发展并规划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已是现代城市创建“生态市”、“园林城”、“旅游城”的需要,不仅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具有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现代都市城郊建设的现实意义。

3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3.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距城市10km以内,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内摘果、采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3.2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3休闲农场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3.4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术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3.5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6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3.7森林公园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km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3.8民俗旅游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为农业观光休闲活动内容,展现浓郁乡土风情和浓重乡土气息。典型纯正的民俗多分布在远郊,此类旅游距城20km,以外,可作为一日游的中途路经游。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任何一个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必须进行四个步骤:第一步为调查研究阶段。收集有关基地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背景资料,调查规划范围、用地情况、区位特点:主题定位、项目类型、时间和投资情况等。第二步是资料分析阶段。分析研究资料,并定出规划框架,明确规划内容,初步勾画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布置。第三步是方案编制阶段。完成方案图件初稿和文字稿,形成初步方案,经讨论、论证、修改初稿后形成正稿。第四步是形成成果文本和图件阶段。包括规划框架、风格、布局、分区规划、绿化、道路、水电、技术经济指标等文字内容和相应图纸。

参考文献

[1]孙薇.论创建园林城市与实行郊区大地图林化[J].防护林科技,2004,(6):41~42.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问题及对策

1、 当前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中由于规划的指导性不足、深入研究少或研究范围狭窄或研究方法不足而存在的一些问题:(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按传统的模式常常仅有绿地系统的规划,缺乏由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理论和原理指导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的整体规划。(2)在城市生态园林系统规划中,大多只做绿地规划,而且仅突出考虑的是公共绿地的设置、范围服务半径和面积,忽略了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间的生态关系。(3)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注重绿地率等指标,而缺乏对“点、线与面”有机整体的生态学指导。(4)目前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指标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最高值达到33%,而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左右;发达国家公共绿地人均占用量达4m2,我国公共绿地人均占用量只有0.6~3m2;发达国家绿化率达20%,我国绿化率只有5%~16%。(5)对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中各系统的认识限于传统园林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功能及美学意义上的景观布置,同时也忽略了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生态位以及种间的关系。(6)对于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等的绿化,一般只提绿地率指标.不同程度或完全忽视绿地斑块的相互生态关系及面与点线形成的生态关系.也缺乏对其跟踪调查与监督。(7)对道路、滨河等线状绿地往往强调绿地率及功能性的遮荫及美感。忽略线状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殊的生态地位。(8)树种选择时以建设方及规划方的个人喜好为主,甚至出现“长官”意志树种。缺乏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考虑,对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缺乏系统研究。

2、完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对策

2.1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就是要抛弃以牺牲环境、资源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思想与做法。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时,首先要牢固树立“绿色GDP”的经济发展观,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其次要加强法制宣传,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中努力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四。第三要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群众性生态科普宣传活动,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四应通过建设具有集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子一体的生态园林景区。供人民休息、游玩,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和积极参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能力。

2.2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搞好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的福利为出发点,追求与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应用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系统学、风景建筑学、植物学、林学、药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必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园林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学中廊道的作用、结构与斑块的关系等理论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发地提供科学选择依据.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子城市生态园林中点及重点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中点及主要专用绿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绿化带),把这些分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坚持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做好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使城市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要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设置城市生态园林。确定以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区域发展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要贯彻“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理念,要开发新技术,大力倡导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编制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规划一定要站得高,全盘考虑,即使近期实现不了,要本着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积极推进实施啪。

2.3 运用科学原理构建城市生态因林

1)以生态系统平衡为主导,构建城市生态园林系统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功能、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城市生态园林的主体结构,也是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基础,通过合理地调节和改变城市生态园林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强调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整体性,注重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以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以发挥城市生态园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 城市绿肺”,改善城市呼吸系统,消除“热岛效应”。

2)按物种生态位原理。搞好城市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生态位是指某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它体现和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问的关系。对不同分布区类型、光生态类型、水分生态类型和土壤生态类型以及物候类型的植物,可进行因势利导的科学合理安排与因地制宜的配置。能否贯彻好生态位原则,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长、发育、繁衍、定居和生态园林的兴衰与成败。在城市生态园林构建中,在追求生态美、人文美、自然美、个性美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需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色泽丰富、种群稳定的高大、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问互相补充,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在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等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选择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植物作为建群的物种,促进城市生态园林中种群的时空结构建立和群落的形成。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节律有关的时间成层现象: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生境镶嵌为基础,形成园林的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如槭树、杜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以丰富的植物为材料、模拟与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能需要。它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命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的产物,现代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