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实施方案

采购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购实施方案

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次专项检查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过程中,根据政府采购改革发展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这既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客观需要,又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建立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

《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年来,采购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节约财政资金、防止腐败方面发挥了基础性、有效的和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时间还不长,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采购行为不够规范,恶意串通等违规违纪行为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环境,损害了公共利益,也败坏了政府采购制度的声誉,阻碍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专项检查的任务和目的

此次专项检查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广泛开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以下简称采购人),采购机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检查的基础上,摸清和掌握政府采购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查找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操作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薄弱环节;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使采购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自觉增强依法行政、依法采购意识;针对自查和重点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严肃查处不规范的行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通过检查,促进采购人、采购机构进一步掌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提高依法采购的意识和能力,纠正错误观念和不正当交易行为,堵塞管理和操作执行中漏洞,促进廉政建设,确保各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得以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专项检查的范围

此次专项检查的范围是:采购人、采购机构*年和*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

四、专项检查组织与实施

区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共同成立“*区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领导小组”,负责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应指定相关处室负责组织本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和情况报送。

五、专项检查工作安排

(一)自查自纠。5月13日-6月5日为自查自纠阶段。采购人、采购机构在认真组织学习《政府采购法》和有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对本单位*年和*年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开展自查自纠,主要内容包括:

1、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依法实施采购的情况,是否存在规避政府采购行为;

2、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情况,是否存在不编漏编现象;

3、采购方式选择和执行情况有无违规行为;

4、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执行情况,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是否都执行了集中采购;

5、采购组织程序、信息、专家抽取等环节执行情况,是否执行了制度规定,有无违规行为;

6、工程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情况,有无规避招标等违规行为;

7、上级专项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情况,是否都执行了制度规定;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落实情况,是否都执行了制度规定;

9、受理质疑案件的答复处理情况;

10、采购机构财务开支情况,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

11、其他有关情况。

采购人、采购机构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自查自纠情况归纳整理,查找问题根源,写出自查自纠报告,并填写自查自纠有关表格(电子版)(采购人填写表格1、2、7;集中采购机构填写表格3、4、7)。

区财政局负责将自查自纠表格上载到*区政府网站政府采购专栏。

各单位于6月5日前报送政府采购自查自纠书面报告和电子化表格。

(二)重点检查。6月6日-7月31日为重点检查阶段。自查自纠结束后,专项检查领导小组要根据实际确定重点检查范围,其中,采购人的重点检查覆盖面要达到所有采购人的20%,以及所有集中采购机构。市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将组织督导组,对县(市)区进行指导和督导。

(三)整改提高。8月1日-8月31日为整改提高阶段。采购人、采购机构要结合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以及重点检查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情况要以书面形式于8月31日前报专项检查领导小组。

(四)验收总结。9月1日-25日为验收总结阶段。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完成后,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组织验收总结工作,总结分析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形成分析报告,于9月25日前报市专项检查领导小组。

六、专项检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建立领导负责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专项检查有关工作,建立自查自纠工作责任制。各主管部门在做好本机关自查自纠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所属单位的领导和指导,督促所属单位做好自查自纠工作。

(三)依法行政,公正严格。区财政、监察、审计在专项检查中,严格履行查办程序,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严格。

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政府采购 行政事业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并将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在单位治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从行政部门和岗位权力设置、内部流程控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会为全面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从国家层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为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标准,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贯彻实施《规范》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风险管控意识,以及强化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规范》将预算、收支、资产、基建、政府采购、经济合同等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财政管理各相关政策规定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单位的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水平,也对六项重要业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采购业务是《规范》中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风险控制领域。内部控制的核心机制就是牵制制衡,主要形式是流程规范。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具体实施方案,以供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同行参考。

一、梳理业务流程,确保覆盖政采全部环节

内部控制是将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按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并按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对分散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有机连接。通过流程使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实现关口前移,所有控制在流程中解决,而不是事后。因此梳理政府采购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政府采购业务相关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就成为落实实施方案的基础。

在充分了解本单位目前政府采购业务的基础上,建议采用泳道式两维流程图的形式对政府采购业务形成清晰的书面流程描述。以职能带为泳道来界定部门或岗位在流程中的职责划分。一个维度是职能带(部门或岗位),包括财务、监审、基层采购单位等部门,还包括单位领导班子。另一个维度是流程的进程,具体包括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确定采购需求、确定组织实施形式、确定采购方式、执行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履约验收、资金支付、政府采购机构管理、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政府采购信息安全管理、政府采购质疑投诉管理等11项业务流程。

根据以上流程描述,按照政府采购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确定政采业务中的提出需求部门为各部门、管理部门为财务处、执行部门为办公室、监督部门为监审处,并将管理机制融入到上述11项流程的每个业务环节中,细化业务流程各个环节部门和岗位的设置,明确其职能范围和分工。

二、落实岗位职责,识别关键环节和风险点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第二步,就是在流程梳理结果基础上,系统分析政府采购业务风险,确定风险点,明确责任主体,制定防控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具体执行过程主要可以从采购预算编制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两方面来实施,具体如下:

(一)采购预算编制与计划管理

三、监督执行落实,完善内控执行机制

通过全面梳理政采业务流程,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财务处)、执行部门(办公室)、监督部门(监审处)各自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规范政府采购流程,并由内控规范领导小组对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从具体业务流程中识别关键风险节点,通过科学的集分权管理和权责对等的归口管理,对风险点加强制衡与审核。内控体系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8种控制方法,实现政采业务的全过程控制,有效降低单位整体风险。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政府采购会计管理体系,财务部门的参与使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实现前向和后向的延伸控制,包括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清查制度、绩效分析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会计活动。

政府采购具体执行层面专业性、政策性强,实际工作中,建h在收集现行的中央、地方政府采购相关规章政策的基础上,将政策汇编成册,并按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其他方式等采购方式分类做出政策以及流程指引供单位相关人员学习运用,确保制度执行落实到位。

四、及时总结经验,全面建成内控体系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动态平衡单位内部各分管领导、各职能管理部门和各级所属单位之间的管理权限,全面提升单位管理水平。《规范》第四条规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内控应贯穿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全部流程,可以选取以上政府采购业务内控建设作为模板,其他业务流程参照此模板进行,最终建立覆盖单位层面控制和所有业务层面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找出风险节点、制定防控措施,将风险控制融入到制度、流程,落实到岗位。在业务流程清晰描述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8种控制方法,在业务中嵌入内控要求与规则。该方法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贯彻实施《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2]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99号

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床用血和血液安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省经济发展、人口增量、医疗资源、医疗用血需求实际情况,统一调整全省采供血机构设置布局,建立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资源有效利用的采供血体系。

(二)保证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缩减采供血机构数量,提升采供血机构软、硬件水平,相对集中检测,形成以省级血液中心为龙头,市级中心血站为基础的格局,从管理机制和硬件建设上杜绝可控制因素造成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三)保障血液供给。合理设置采供血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分站、采供血点),合理布局储血网点,既方便无偿献血及血液采集工作的开展,又确保急救用血,保障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及时、合理、安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保证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不断上升。

(五)采供血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采供血机构设置要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兼顾成本,减少血液偏型的发生,避免血液浪费。

二、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

(一)机构设置。

1省会城市设血液中心1所;其他10个市各设中心血站1所;在部分县(市、区)设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分支机构(见附件)。

2未设分支机构的县(市、区)设立储血点,并设立固定或流动采血点。

3在省血液中心内设立特殊血液成分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1个。此外,全省单采血浆站限设1所。

(二)管理体制。

1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独立法人机构,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保障临床用血,指导医疗用血,并承担辖区内分支机构及储血点的血液质量控制。

2分支机构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人、财、物整体划归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分站和采供血点,由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对其实施全面统一管理;人、财、物由县(市、区)投入并管理的分站和采供血点,以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为主,商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后决定其人事任免和分配方案的制定,血液质量的管理由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负责。

3储血点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原则上挂靠在县(市、区)第一医院,可与医院输血科(血库)共享人员、设备等资源。所在医疗机构负责对储血点的日常管理,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并开展业务与技术指导。

4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及其分支机构、储血点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人员编制根据业务情况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根据其业务收支状况予以合理保障。

5固定或流动采血点为采供血机构的派出机构,所需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由所在县(市、区)提供,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对其实施统一管理。

三、具体步骤

(一)撤销县级采供血机构。

*年底前,以设区的市为实施单位,撤销现有县级血站、县中心血库,血液检测集中至市级以上采供血机构。

(二)设立分支机构。

1在现有县级血站、县中心血库的基础上设立省血液中心、市中心血站的分站或采供血点。设置时由省血液中心、市中心血站与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申报,并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2分站在原县级血站的基础上设立,采供血点原则上在原县级血站或中心血库的基础上设立。

3分站承担一定区域的血液采集、储存和供应任务,采供血点承担本县(市、区)域内的血液采集、储存和供应任务。

4分站、采供血点在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严格统一质量管理下可开展血液分离业务,但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三)设立县级储血点。

1未设分支机构的县(市、区)根据本区域用血需求情况申请设立储血点。设置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2储血点挂靠在医疗机构,储存来自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合格血液,保障本县(市、区)辖区内的临床用血供应。

3储血点储存的血液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由负责供血的采供血机构统一调剂使用,以提高血液的利用率。

4储血点不得开展血液的采集、分离、检测业务。

(四)设立固定或流动采血点。

1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及其分支机构根据区域内无偿献血及采血工作需要,设置固定或流动采血点。设置后应逐级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固定或流动采血点承担血液采集任务,不得开展血液的储存、分离、检测、供应业务。

(五)加强省、市级采供血机构建设。

1加快省血液中心的建设步伐,改善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实验室配置,为血液集中检测做好基础工作,力争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血液集中检

测。

2各市集中力量,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建设好市级中心血站,提高其软、硬件整体水平,做到区域内血液集中检测,确保血液安全。

(六)拓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业务。

依托省血液中心的技术力量,拓展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业务,提高利用能力。

(七)加强单采血浆站管理。

严格按照卫生部规定标准设置单采血浆站,加强管理。

四、实施要求

(一)提高认识,积极实施。采供血机构设置调整是一项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规划调整后,市级以上采供血机构的服务范围增大,工作要求更高,各市卫生、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设施设备,确保采供血机构设置调整工作按期顺利完成。

(二)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辖区内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管理,理顺采供血机构、分支机构、储血点的管理体制,明确采血、分离、检测、储血、供血等各环节的责任,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保证调整期间及调整后采供血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为加强我市今年早籼稻和油菜籽收购工作监管,严格落实“五要五不准”粮食收购守则,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保障粮油收购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检查时间

2015年7月20日至9月30日。

二、检查对象

辖区内从事早籼稻和油菜籽收购活动的各类经营者,以及跨区域收购的外地企业,主要检查对象为201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委托收储库点。

三、检查内容

(一)各类粮油收购主体遵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江西省粮食收购工作纪律》等情况;

(二)委托收储库点执行2015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情况,重点检查:

1.政策宣传情况。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有无通过有关媒体做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宣传,有无公布举报电话,收购场所是否张榜最低收购价价格及相应品质等公开明了的服务承诺。

2.持证收购情况。各地应在早籼稻收购前或在收购期间,组织开展一次辖区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并对从事早稻收购者是否取得粮食收购资格、是否持证收购等情况依法检查,杜绝无收购资格者从事粮食收购行为。

3.操作规程情况。检斤验质程序是否规范、公开透明,填写收购凭证、票据和签字是否规范统一、客观真实,项目内容是否齐全,各环节是否相互印证,既要严厉查处虚假收购、先收后转、以陈顶新、“转圈粮”套取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又要坚决打击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各类损害农民利益和扰乱粮食市场秩序行为。

4.粮款支付情况。收储企业支付给农户的粮款结算方式是否明了,粮款结算是否及时,绝不允许拖欠粮款或给农户“打白条”现象发生。

5.收购进度情况。委托收储企业在预案执行期间是否做到每5日将实际收购进度按时抄报所在地的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看委托收储企业和租赁库点粮食入库数量与企业实际仓容是否存在不符实际状况,及时制止虚报库容、虚报进度等违法违规行为。

6.案件受理查办情况。主要检查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早籼稻和油菜籽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是否到位,对收购违法行为是否及时查办,对反映的涉粮问题或举报案件是否做到有登记受理、有查办处理、有结果反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对专项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指定专职部门和人员具体实施,确保监督检查工作不走过场和全市早稻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密切与所在地农发行、中储库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共同做好早籼稻收购期间监管工作。

(二)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入粮油收购现场,对正在收购和入仓的收储库点开展适时而全面的检查,督促各收储企业遵守“五要五不准”粮食收购守则和相关收购工作纪律,建立检查工作档案,详实记录检查时间、对象、结果及处理情况等。对执行粮油收购政策打折扣的收购企业要及时纠正,特别要对“打白条”、压级压价或抬级抬价坑农害农以及“以陈顶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三)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专项检查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并落实到人。对因督促检查工作不力导致粮油收购出现重大问题和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不作为、不公正执法的检查人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问责。收购期间,市局将组织有关人员采取不打招呼、不限定时间的督导方式深入到相关委托收购库点巡回督查,对发现重大违规问题的库点将直接组织查处,对因查处不力并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给以通报。

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本文由收集整理总结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