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从而进一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改革新途径,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安全防护再上新台阶。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一是采用对学生及教师的问卷调查法,了解体育教学情况;二是观察法,即通过听课、检查教案、看设施建设、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情况,并和体育教师交流,充分了解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及关注情况。
三、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部分初中和小学生进行调研。
四、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95.8%,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回收率93.3%;从调查问卷和观察交流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学生调查的数据看到,78.3%的学生认为每周体育课节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有21.7%学生反映出仍有个别体育课存在被挤占现象。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近七成学生上过篮球、排球、足球、田径课,乒乓球等课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存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监管力度不大,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活动课预期的目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全达标;体育教学课堂随意性大,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五、现状成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统考科目,忽视了体育教学。中考加试体育以后,体育课得到重视,但平时还是不够重视,只是到了初三,加强锻炼,突击练习获得高分,考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甚至取消了体育课。
2.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几乎均为兼职;教学中也只能给学生教教操,跑跑步,或者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体育课成了玩耍课,到了期末,简单的考一两项,划个分数,体育课就结束了。
3.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不到位。属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学校也没有自身创收能力,体育教学成果很难展现出让人瞩目的成绩,仅有的一部分教学经费也都会分配到以语、数、英等主要教学科目上,因此小学体育工作开展比较艰难。
4.安全问题扩大化。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安全问题重于泰山,体育课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学生稍有运动损伤或出现不安全因素,家长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推向体育教师,因此,有些运动项目如单杠、双杠、足球、远足等项目在学校不敢开展,造成体育课因噎废食的现象。
六、措施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意识到体育教学关乎全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振兴和国家兴亡。同时面临中考体育改革,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实施教学,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举办短期或稍长时间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安排年轻而且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师参加,聘请省市体育专家前来授课,尽快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弥补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或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鼓励自主研修,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3.要求各校每学期对体育教学投资达到一定比例。每学期定时购置、更换数量达标的体育器材,给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每年两季运动会,篮球赛、体操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分配足够的经费;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服装费。
4.安全问题人人有责。体育教师抓好课堂组织管理,把安全意保护识渗透到生活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尽量避免课堂上的运动损伤和不安全因素;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估不能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应查明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多种原因;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议家长购买简单学生意外伤害险;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意外伤害时有发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或体育教师,给体育教师一个大胆工作的宽松条件。
糖尿病为何
易并发心脑疾患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首先是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受损,这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初始环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不仅导致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还会导致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连接细胞的介质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细胞间的联结被破坏,血管内皮就会变得坑坑洼洼,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和血小板等又极易凝结附着在内皮受损的部位,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破裂时会堵塞血管,造成心脑供血不足,但是一旦破裂,释放出来的脂质、斑块碎块将形成血栓,随血流运行,可在顷刻间堵塞血管,如果堵住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堵住脑血管就会出现脑梗塞,出现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持续高血糖会刺激斑块破裂,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另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性心梗、脑梗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心梗、脑梗患者,专家认为,这是心脑组织中的微血管被高血糖破坏的结果。
患者应提早
采取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要想避免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生,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合理安排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淡不宜咸,宜缓不宜急,宜粗不宜精,宜暖不宜寒,宜茶不宜酒;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缓的有氧运动;积极减肥、控制体重,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更容易诱发心脑疾患,因此减肥也是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戒烟,吸烟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尽量戒烟避免血管损伤。
第二,积极用药,控制血糖达标,血糖控制得越好,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越少发生。糖尿病患者应该按时按量用药,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mmol/L,将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7.0%。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胰岛功能会不断减退,很多人口服单一西药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需要联合用药,可配合具有整体调节作用的中药降糖药一起应用,比如津力达颗粒,该药可补益畅通脾络气血,能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能明显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改善糖耐量异常,促进血糖达标,该药还可调整血脂代谢,减少并发症发生。
第三,控制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控制血脂的目标值为:总胆固醇
[关键词] 糖尿病;运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010-02
规律的有氧运动、胰岛素治疗和糖尿病教育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治疗管理的重要原则。过去50年的几项研究都显示运动疗法在T1DM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健康人中规律的运动所带来的身心益处也同样体现在T1DM患者。现今,运动已被纳入T1DM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可参与所有运动项目。然而,基于T1DM的特殊性,在运动中一些潜在的不良事件仍有可能发生。因此,认识和掌握有规律的合理的运动疗法对T1DM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1 运动对T1DM患者的益处和风险
1.1 运动的益处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饮食和运动)之一。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血糖控制,调节能量平衡,增强肌肉组织对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2]。再者,运动可以减轻体重,促进心理健康,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3]。所有这些运动效应均有益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但有研究报道,尽管运动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但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所测的长期的血糖水平却没有改进,可能的解释是血糖的维持需要运动、膳食和胰岛素应用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效果[4]。
1.2 运动的风险
虽然提倡T1DM患者参与各项体育锻炼,但是运动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在运动前所注射的固定胰岛素剂量未予调整,T1DM患者可能会在运动时或运动后5~24 h内发生低血糖,可能与运动时机体处于高胰岛素水平,或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失常,或者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有关[5]。另一方面,在代谢控制不佳时,可能有胰岛素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进而导致高血糖和酮症的发生。此类情况甚至可能发生在代谢控制良好的患者,特别是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因为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肝糖原输出超过血糖的利用率进而导致血糖升高[6]。
另外,运动有可能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恶化。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运动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对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剧烈运动能够促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加视网膜脱离和眼底出血的风险。虽然缺乏关于运动和糖尿病肾病关系的对照研究试验证明,但对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剧烈的运动与尿蛋白排泄增加是相关的[7]。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产生广泛影响,如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运动时心率、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胃肠功能受损,运动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8],而且对有心脏病变隐患的患者,运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9]。
2 运动对T1DM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
T1DM患者由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要皮下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补充。运动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而外源性胰岛素的释放却不受生理性抑制,若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时动用的肢体内,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胰岛素吸收。运动时机体耗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促进血糖摄取,有可能在运动时导致低血糖。运动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减少,为了使肝脏和肌肉糖原的储存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机体主要利用血糖重新合成糖原,加之胰岛素敏感性的持续存在,在未充分补充碳水化合物时,有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发生[10]。另一方面,如在胰岛素注射后高峰期进行过强运动,此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又因过量的胰岛素妨碍肝糖的生成和输出,使血糖下降,最终可导致低血糖。此外,与非糖尿病者相比,T1DM患者血糖水平的恢复能力有限,发生低血糖后神经内分泌(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自主神经(交感神经活性)和代谢调节(糖原和脂肪分解)反应较迟钝,将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11]。
T1DM患者如在未注射胰岛素,或者运动前体内胰岛素太低时进行运动,运动时因体内胰岛素缺乏,升糖激素升高,肝糖原输出增加,但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不能相应增加,可出现进行性高血糖症;同时运动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浓度升高,严重时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3 T1DM患者对运动相关风险的预防措施
对患者实施运动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运动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充分调动患者的运动积极性,并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和评估,是预防运动相关风险的重要措施。
T1DM患者对运动的适应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糖尿病的病程,胰岛素的类型、剂量、注射时间,进餐的时间和种类,体能状态,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此,应根据T1DM患者对运动的具体反应实施个体化运动方案。
除了对运动实施个体化策略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仍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监测血糖、胰岛素注射剂量和部位、适当的饮食补充等,能够有效预防运动导致的低血糖或高血糖。
运动最好安排在胰岛素注射后和餐后1~3 h。在以往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减少常规胰岛素剂量的10%~40%。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时可能动用的肢体,防治胰岛素迅速入血,可有效地阻止血糖被迅速摄取利用。
血糖监测是预防运动潜在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运动前,理想的血糖范围是6.7~10.0 mmol/L。当血糖14.0 mmol/L时,可能是机体处于低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代谢紊乱,运动必须在补充足量的胰岛素、血糖下降且酮体阴性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血糖作为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运动中补充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是防止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手段,而采用控制胰岛素剂量的方法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12]。运动时间在30 min适合于T1DM患者,一般可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运动持续时间大于30 min,特别是运动强度不同于平常时,为了预防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可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在中等(最大心率的60%~75%)或更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可每30分钟补充20~60 g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在运动前血糖接近正常,每15~30分钟也可补充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20~60 g。然而,无论是否作为常规需求,患者都应该在运动时和运动后常规准备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补充。
低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适合于T1DM患者,而对于某些运动项目,特别是职业竞技类或涉及警惕性较高的运动,如摩托车、潜水、攀岩、搏击和举重项目等,由于有低血糖或者视网膜出血的潜在风险,故不宜参与。
4 结束语
规律的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过,对运动潜在的风险也需警惕和重视。因此,医护人员及T1DM患者必须充分认识运动对机体血糖代谢的影响,实施个体化运动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患者有一个合理和适当的运动方法。
[参考文献]
[1]Giannini C, de Giorgis T, Mohn A, et al.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J].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7,20(2):173-184.
[2]Valerio G, Spagnuolo MI, Lombardi F,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7,17(5):376-382.
[3]Rodnick KJ, Piper RC, Slot JW, et al. Interaction of insulin and exercise on glucose transport in muscle [J]. Diabetes Care,1992,15(11):1679-1689.
[4]Landry GL, Allen DB.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ercise [J]. Clin Sports Med,1992,11(2):403-418.
[5]Wasserman DH, Zinman B. Exercise in individuals with IDDM [J]. Diabetes Care,1994,17(8):924-937.
[6]Mitchell TH, Abraham G, Shiffrin A, et al. Hyperglycemia after intense exercise in IDDM subjects during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J]. Diabetes Care,1988,11(4):311-317.
[7]Viberti GC, Jarrett RJ, McCartney M, et al. Increased glomerular permeability to albumin induced by exercise in diabetic subjects [J]. Diabetologia,1978,14(5):293-300.
[8]Colhoun HM, Francis DP, Rubens MB,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heart-rate variability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 study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Diabetes Care,2001,24(6):1108-1114.
[9]Kannel WB, McGee DL. Diabetes and glucose tolerance as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 [J]. Diabetes Care,1979,2(2):920-926.
[10]Corigliano G, Iazzetta N, Corigliano M, et al. Blood glucose changes in diabetic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ngaged in most common sports activities [J]. Acta Biomed,2006,77(Suppl1):26-33.
[11]Briscoe VJ, Tate DB, Davis SN. Type 1 diabetes: exercise and hypoglycemia [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7,32(3):576-582.
提早预防,配合医嘱
白教授提到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紊乱发病率的增高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针对“三高”的防治措施没有广泛实施,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没有到位。而对于脑卒中这类突发性的疾病,白教授强调,预防是关键。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S”(Speech) 对答是否流利,口齿是否清晰;
职工中心医院(延安)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症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老年糖尿病(DM)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老年DM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与非老年DM患者相比,老年DM患者心脑并发症多,老龄相关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常见,低血糖反应易感性高[1],且往往病情比较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我们对我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47例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60~76岁,平均65岁;2型糖尿病42例,1型糖尿病5例;伴发高血压脑动脉硬化20例,冠心病1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肝功能不全5例,慢性胃病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呼吸道感染5例,热量摄入不足15例。
临床特点:心慌、乏力、出汗10例、精神异常15例,昏睡11例,昏迷5例,神志模糊、口角歪斜及四肢无力6例,全部患者进行血糖检测,结果为0.9~2.8mmol/L,平均1.5mmol/L,尿糖阳性5例,尿酮均阴性,电解质钠、钾、氯、钙在正常范围,肾功能检测尿素氮>7.85mmol/L8例,肌酐>133mmol/L5例。所有病例进行了头颅检查,严重者进行CT扫描,均无脑部病变。
低血糖处理[1]:先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根据情况需要重复应用,然后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发生时血糖
结果
本组47例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后,46例病情好转,均恢复病前状况,1例因基础病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
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手足颤抖、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其次是神经精神症状。本组老年低血糖症患者中有32例缺乏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以精神异常、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症状为突出表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老年人常并发自主神经病变,使交感神经对儿茶酚胺等物质不敏感,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缺乏相应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2]。②老年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10例低血糖反应是由于进餐延迟,食欲欠佳,食量不足所致。因为糖尿病患者一般早饭进食少,仅占全日热量的l/5,而治疗一般都集中在上午。有一日三餐不变的口服药,早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有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使血糖下降。而这类病人早餐前血糖并不低,若没有及时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等症状,容易漏、误诊。③不合理用药。胰岛素用量绝对或相对过多。a.胰岛素用量过大,本组5例低血糖昏迷患者均为睡前或餐前胰岛素用量过大致意识障碍;b.注射胰岛素部位改变引起的胰岛素吸收过快,本组3例低血糖反应是注射于臀部,活动后出现。DM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报道,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严重低血糖反应较常规治疗组高3倍[3]。④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格列本脲易发生低血糖症,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半衰期长,易体内蓄积,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可延长其半衰期并增强降糖作用。如同时服用增强降糖药物作用的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阿司匹林等药物,更易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4,5]。⑤somogyi效应(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间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1型糖尿病,特别是在强化治疗中不适当地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⑥老年人体弱多病,低血糖症状常被其他疾病症状所掩盖,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直至出现嗜睡、昏迷才发现。
预防措施:①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教育非常重要,住院期间宣传糖尿病低血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低血糖的危害性、诱发因素、常见症状及自救措施。加强他们对药物治疗和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自我识别和自救能力。教会病人使用快速血糖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并帮助病人建立血糖记录本,并根据记录找出血糖变化规律,为医生调整药物用量提供可靠的资料。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低血糖反应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出现频度较大。注意患者的神志和活动情况,如:有无脸色苍白、出汗、乏力、昏睡等,甚至昏迷,及时发现无警告症状的低血糖反应及低血糖昏迷,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③加强血糖监测。餐前、餐后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前后不同时间进行血糖监测,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准确选择剂型,抽取剂量要精确。胰岛素泵易精确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低血糖发生率。④病人可随身备用应急食物,如:馒头、糖水、苏打饼等,并灵活应用缓冲饮食,在大量运动或饥饿时加餐,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严重者立即静推或静滴高渗葡萄糖。⑤患者在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中外出时,一定要随身携带糖尿病证明卡,卡上要注明是糖尿病患者,现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便于发生低血糖昏迷时,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
2姜涛,马文.老年低血糖症22例.疑难病杂志,2003,2(4):244.
3范立彬.药能治病也能致病.优降糖致老年低血糖昏迷2例.新医学,1996,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