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中噪音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I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开放暖床上治疗1个月左右的新生儿,培育箱中的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开放暖床上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发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听力损失46例和轻度听损失34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噪音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集中诊治重症新生儿和对高危儿进行监护的医疗单元,医疗设备多,噪音难免。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和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提高的同时,如何减少存活儿的病残率是 NICU 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新挑战。国外文献报道,NICU 中新生儿听力下降的患病率为20%~40%[1]。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200例早产儿,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出生后即在我院N I CU住院,并在培育箱或开放暖床上治疗 1个月左右的新生儿,培育箱中的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开放暖床上的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

1.2 以上两组均须符合以下条件:(1)无头颈部发育异常、中耳炎、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病史及耳聋家族史;(2)除外窒息、巨细胞病毒感染、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256.6μmol/L)、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度以上颅内出血等病史;(3)体质量在1~1.5kg之间;(4)胎龄≥28周。

2 方法

观察组用耳罩罩住早产儿整个外耳并固定在婴儿头部固定架上进行呼吸机治疗(根据耳形大小选复苏面罩型号,用实木堵塞复苏面罩进气孔来做耳罩)。对照组则用网罩头部固定气管导管呼吸机治疗,两组常频呼吸机治疗均符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2],其他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均相同。两组间发生听力损失及PVH2IVH和PVL例数结果进行比较,对存在听力损失及脑损伤者予脑细胞保护剂治疗(神经节苷脂20mg+5%葡萄糖注射液30mL静脉点滴),10~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月,持续 9个月。

3 结果

3.1 听力损伤标准 轻度(听阈20~40dB HL),中度(听阈41~55dB HL ),中重度(听阈56~70 dB HL),重度(听阈71~90dB HL),极重度(听阈90dB H以上)。

3.2 超声诊断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提出的早PVH-IVH与PVL诊断建议[3]。

3.3 两组听力评估发现对照组的总听力损失46例和轻度听损失34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

3.4 两组头颅B超检查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发生PVH-IVH和PVL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

3.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Roizen[4]根据在NICU调研的结果,认为耳聋的发生,除去遗传因素、脑膜炎、巨细胞病毒及其他感染外,耳毒性药物和噪音也是其高发因素。Kent[5]等通过研究发现,NICU噪声对新生儿听力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均有损害。改善监护环境降低噪音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改善一方面,使医务人员意识到外界的高水平噪音来自于她们的活动,另一方面,改良技术设备,例如调整机器噪音、隔离门窗、提供环绕小床的门帘及暖箱内放置吸音泡沫材料碎块等。

本临床观察可知,NICU嗓音可造成早产儿轻度听力损伤,还可导致早产儿PVH-IVH与PVL发生率上升,而配戴耳罩可以减轻这些不良影响。改善NICU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可减轻患儿的并发症,降低伤残发生,对新生儿疾病的康复和生长发育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Mehl AL Thomson V.The Colorado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ject,1992-1999;on the threshold of effective population-based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J].Pediatrics,2002,109(1):E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56-357.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脑室周围2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34-36.

[4] Roizen NJ.Nongenetic causes of hearing loss[J]. 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2003,9:120-127.

[5] Kent WD,Tan AK,Clarke MC,et al Excessive noise levels in the neonatal ICU[J]:potential effects on auditory system development J Otolaryngol,2002 Dec,31:355-360.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生儿科;护士;疼痛管理;调查分析;应对策略

疼痛作为一项重要观测指标,近年来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第五项生命体征,成为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不容忽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1]。尤其是新生儿科患者,持续疼痛对新生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影响新生儿治疗依从性,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病率和重复住院机会[2]。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疼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方案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完整且合理疼痛管理系统,而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管理认识成为完整体体系核心问题[3]。为了解我院新生儿科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认识,为疼痛管理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新生儿科护士共89人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问卷对我院新生儿科89人护理人员进行调查。89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分别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年龄分布于21~55岁;其中儿内科护理人员23人,儿外科护理人员15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25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26人;工作年资<10年的有41人,中位数6.8年,占46.07%,工作年资>10年的有48人,中位数13.6年,占53.93%;本科及以上学历47人,占52.81%,大专学历24人,占26.97%,中专学历13人,占14.61%,其他学历5人,占5.62%;共发出调查问卷89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98.88%。

1.2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名为“关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认知调查”,是由本院专业工作人员参照了美国达拉斯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疼痛管理专科的关于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材料结合本院具体情况设计[4],分为六个部分,共60题,每题1分,总分50分,分别为疼痛基本理论知识(15分),疼痛评估(5分),镇痛药物干预措施(10分)、非疼痛药物干预措施(10分)、镇痛药物(15分)和疼痛心理关怀(5分)。问卷经预实验证明Cronbach为0.89,内在一致性信效度测定符合标准。并通过与新生儿科主任及护士长沟通后取得支持,已向新生儿科一线在岗护理人员强调了本次调要性,可保证回收有效问卷内容真实可靠。

1.3材料的回收

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实名填写方式,当场发放与收集的方法,问卷填写时间为15min。问卷发放前已再次向调查对象强调了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共发放问卷89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98.88%。

1.4问卷评分

问卷经调查组人员按统一标准评分,调查组人员由护理部抽调有统计及临床经验工作人员组成,所有调查组人员均未参加问卷调查。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了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统计推断等方法。

2结果

2.1新生儿科护士新生儿疼痛管理认知水平调查

问卷得分率情况接受问卷调查的89名新生儿科护士问卷平均得分为(28.45±1.65)分,平均正确率为50.17%。其中得分率>60%的仅有5人,最高得分50分,六大部分得分率均≥60%仅2人,得分率<60%有38人;六大部分得分率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疼痛基本理论知识(60.89%),疼痛评估(54.67%),镇痛药物干预措施(52.8%)、非疼痛药物干预措施(43.65%)、疼痛心理关怀(35.65%)、镇痛药物(30.25%)。得分率最高的三个项目和得分率最低的三个项目见表1。

2.2新生儿科护士新生儿疼痛管理认知水平与学历和工作年资的联系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本科以上学历护士平均得分(40.55±1.75)分,平均得分率为72.58%,较其他较低学历组正确率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工作年资越长护士较年资较短护士得分率高,平均得分率为72.4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关于“镇痛药物”部分,平均得分率仅有30.25%。见表2。2.3调查组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背景情况本次调查的89名新生儿科一线在岗护理人员,其中有25名参加了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课程,32人以不同方式接受过关于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6名新入人员参加了岗前培训。能熟悉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有45人,最常用的是口述分级评分法和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数据表明,49名护理人员表示在校期间未系统接受关于疼痛管理类知识。调查结果说明,来自新生儿科不同部门和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管理认知水平无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新生儿科护士疼痛管理认知水平普遍有待提

高本次调查数据表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管理认知水平普遍偏低,问卷平均得分为(28.45±1.65)分,平均正确率为50.17%,这可能与其在校期间未系统接受关于疼痛管理知识和上岗后极少有机会接受相关教育有关,特别是“镇痛药物”部分,平均得分率仅有30.25%,表明一线在岗护理人员对于镇痛药物的选择、个体化用药量、何时给药、不良反应、成瘾性等方面知识均极度缺乏[5]。另外,非疼痛药物干预措施和疼痛心理关怀两部分得分率也相对较低,体现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文化的精髓掌握不充分。因此,在开展护理工作和疼痛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整体提升在岗护理人员疼痛评估和心理关怀方面的整合能力,重点完善在岗护理人员对镇痛药物方面的知识,个性化地设计培训课程已达到提升综合认知能力的目的。

3.2新生儿科护士新生儿疼痛管理认知的应对策略

要从根本上解决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首先应该完善学校教育,加大上岗后业务学习的普及范围,并健全关于疼痛管理认知水平的考核体系。3.2.1学校教育本次调查数据表明,在岗护理人员最欠缺也是最需要完善的是镇痛药物和镇痛药物干预措施以及疼痛心理关怀三方面的内容。缺乏统一且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偏差的疼痛管理认知。建议各大本专科院校给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增设关于疼痛管理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人文关怀方面,最好能做到个性化方案[6],丰富实践素材,以便让学生在校时就完整且系统地接受最基本的关于疼痛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实习和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3.2.2医院在岗教育医院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在岗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院内讲座、科室业务学习、邀请专家授课、实地案例讲学、业务水平竞赛、在职继续教育、岗前培训等为一线在岗护理人员设计培训课程,特别是针对调查中表现出劣势的低年资和学历相对较低的护理人员,强化学习和训练[7]。使之达到从正确且恰当地评估新生儿、采取合适的非药物镇痛措施、遵医嘱给药和进行疼痛心理关怀各个环节的突破和提高,有效地帮助新生儿减轻痛苦,全面提升疼痛管理的能力。3.2.3健全疼痛管理认知的考核体系医院管理者应想方设法提高在岗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她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临床疼痛管理中来[8]。因此,健全疼痛管理相关认知水平的考核体系意义重大。首先应强化对于疼痛管理宣传力度,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并落实行动,通过不断学习的同时加强临床实践,提高护理技能,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考核与奖励,深化理论、丰富经验。

3.3提升新生儿科护士新生儿疼痛水平认知的意义

医护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采取最合适的方式为病人减轻痛苦,特别是面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积极且合理的疼痛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就对新生儿的镇痛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镇痛药物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和智力等的发育。其实不然,新生儿疼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了临床护理的质量,成为临床监测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恢复以及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疾病的完全治愈率[9]。因此,提高在岗一线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孙静,李菀,等.113名儿科护士的患儿疼痛管理认知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67-169.

[2]金利萍,赵友谊,黄丽华.住院早产儿疼痛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26(5):894-902.

[3]张蕾蕾,张语桐,麻海春.小儿围术期疼痛管理的进展[J].吉林医学,2009,30(21):2711-2713.

[4]唐菲,赵彩虹,俞晓燕.心理护理与评估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6(3):261-262.

[5]赵旻.癌症疼痛管理中的障碍因素[J].现代医学,2009,11(27):342-344.

[6]黄艳芬.护理人员对疼痛患者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给药态度研究[J].现代医学,2010,9(16):421-423.

[7]伏雪纯,李敏.不同疼痛管理对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的比较[J].现代医学,2012,18(21):427-429.

[8]胡晓燕,花芸,陈晓莉.儿科护士疼痛管理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9):92-94.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研究内容:收集研究期内转接诊医院的全部相关资料,包括危重新生儿转诊登记表、转诊反馈表、新生儿转运过程记录表、新生儿转运病历摘要等,并对参与研究的单位进行表格填写等培训,每个机构由专人负责本机构资料收集汇总及质量把关,每季度进行表格填写质量反馈,每半年组织转、接诊医院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一步规范转运流程。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转诊患儿一般资料

4所医院研究期内共分娩活产婴儿37609例,占全区同期分娩人数的60%,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42人(0.38%),其中男98人,女44人;胎龄37.6±3.0周;早产儿占33.1%(47/142),胎龄33.1±2.3周,出生体重2010±503g。自然分娩56例(39.4%);剖宫产76例(53.6%);产钳助产10例(7.0%)。出生时窒息9例。转诊时年龄<6h者占24.1%(34例),6h~者占9.3%(13例),12h~者占25.9%(37例),≥24h者占40.8%(58例)。

2转诊疾病分类

早产、需外科处理的新生儿疾患及呼吸系统疾病占转诊新生儿原因前3位。其中早产儿47例(33.1%),需外科处理的疾病(包括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和需外科处理的严重气胸等)共26例(18.3%),呼吸系统疾病(包括RDS,胎粪吸入综合征、湿肺、宫内感染性肺炎等)共21例(14.8%)。见图1。

3转运方式

八一儿童医院利用自己的救护车和转运团队主动转运(简称八一模式)71例(50.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利用120急救系统派出专业人员和转运设备主动转运(简称北三模式)24例(16.9%),转诊医院派出自己救护车及人员转运47例(33.1%)。

4转运时间

患儿从接诊病房至救护车的时间为3.1±0.8min;从救护车至接诊病房的时间为28.0±11.1min。

5转运前及转运中治疗

资料完整的120例患儿中,转运前38.3%的患儿给予头罩或面罩吸氧,11.7%的患儿使用T组合复苏器。转运中气管插管下复苏囊加压给氧为主要治疗手段。见表1。

6结局

转诊后死亡13例(9.1%),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5.6%)。13例转诊后死亡的患儿中,死亡原因以需外科急诊治疗的疾病占第1位,占死亡病例的53.8%(7/13),其中先天性膈疝2例,胃破裂1例,肠梗阻1例,腹裂1例,先天性大动脉转位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2例,感染败血症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及遗传代谢病各1例。出生6h以后转诊的患儿与6h以内转诊患儿的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vs11.2%;χ2=0.576,P=0.734)。三种不同模式转运的新生儿死亡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2)。死亡新生儿转诊途中耗时与存活新生儿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0.0±9.2minvs27.6±11.5min;t=0.829,P=0.409)。

讨论

从1898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率先建立NST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NICU的建立,各地新生儿转运随之蓬勃发展。既往多项研究发现转诊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为前三位原因[3-6],聂川等[7]对广东省2007年全省转运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在一级和二级医院中,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占转出疾病的前三位,而三级医院转出疾病基本以先天性心脏病、膈疝等先天性缺陷外科疾病为主。祝益民[8]报道接诊转运危重患儿3777例,其中新生儿外科疾病占4.5%。本研究4家医院前三位转诊原因依次为早产、需外科处理的新生儿疾患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需外科急诊处理的患儿占转诊疾病第二位原因,占转诊后死亡病例第一位原因,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完全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区域内整体围产医学水平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关,因此因窒息转诊的病例明显减少;另外本研究所选4所转诊医院中,2所综合医院建立了新生儿病房(室),能处理一般的新生儿疾病,1所妇幼专科医院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能处理新生儿内科的急危症;其次可能与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目前开设新生儿病房的医院多不设新生儿外科,需要转至设有儿外专科的医院进一步诊治有关。由于对新生儿需外科急诊处理的疾病相对病情危重,初诊医务人员对转诊时机选择不及时及这些患儿多为被动转运等因素可能是本研究中外科疾患死因第一的原因。马继东等[9]报道了其所在新生儿外科率先在与部分医院合作开展先天性畸形围产期干预的系统化管理,对生后可能立即出现危险情况或需尽早手术者,新生儿外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提前到达分娩现场进行主动转运,取得良好效果。朱小春等[10]转运257例危重新生儿外科疾病患儿,治愈率为82%,也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区域内新生儿转运队伍已将其服务范围延伸到当基层医院高危母亲来不及宫内转运时由转运团队直接参与新生儿复苏工作[11]。国内广东省已基本建立了以主动转运为主,转运对象由单纯的产后新生儿转运逐渐延伸到包括介入产房的高危儿保驾式转运和宫内转运的全过程服务[12]。本区域危重新生儿转诊以两种形式的主动转运为主,一是做为目前北京市主要接诊医院的八一儿童医院主动转运模式[2];另一种主动转运模式是由海淀区域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作为区域新生儿救治中心,借助120急救系统并由其配备必要的新生儿转运设备和人员,此种转运模式优点是投入少,转诊半径小。本研究还发现两种转运模式的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北三模式可做为一种新的转运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中被动转运模式仍占33.1%,其转运后新生儿死亡率稍高于主动转运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外多项研究证明专业转运队伍能明显改善转运新生儿到达上级医院时的病情危重程度,降低转运后的新生儿死亡率[13-14]。因此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建立区域性的NST,淘汰被动转运方式。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换血;治疗;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c)-0062-03

[Abstrac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bilirubin in the body which is caused by excessive production,and poor excretion of bilirubin. It should be trea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when it is found, otherwise, sequelae of nervous system may be caused by excessive bilirubin. In this paper, a review on the recent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and new developmen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quelae of nervous system.

[Key Words]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Exchange transfusion; Treatment; Newborn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问题之一,在我国其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出生后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肝脏清除直接胆红素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增加,导致生理性黄疸。而当患儿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时,更易发生黄疸或使黄疸加重,部分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大量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使婴幼儿发生手足徐动、抽搐、智力落后、听觉障碍等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光疗、换血、药物、新生儿抚触、基因治疗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更加多样化,且光疗、换血、药浴、茵栀黄、益生菌等常规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临床上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更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研究对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及新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1 光疗

光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好的治疗,作用原理是让脂溶性的胆红素通过光的作用,而变成溶于水的异构体,然后通过胆汁排泄或尿液排出,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目的[1]。

1.1 光源类型

通过不同的光疗来源将光疗设备分型:①荧光管,是根据颜色将光源分为蓝绿光、蓝光、白光、绿光等几种;②发光二极管 (LED) 或金属卤化物灯泡;③金属卤化物灯泡;④能够将患儿全身覆盖的设备上的高亮度LED灯[2]。以往研究显示,蓝色光谱 (460 nm)是胆红素吸收可见光最强烈的区域。LED作为一种新的光疗来源,越来越多于临床使用,并被欧美发达国家广泛推荐应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

1.2 光疗手段

进行光疗是,光疗的效果与新生儿暴露的体表面积呈正相关。除双眼用眼罩和外生殖器、会阴用尿布遮盖为避免视网膜、生殖系统受损,其他身体部位应尽量。但是,暴露面积通常是有限的,所以建议每隔2~3 h更换一次患儿的姿势,尽可能地增加光疗的面积。Boonyarittipong等[4]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双面光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面光疗。

1.3 不良反应

近期不良反应包括母婴分离影响泌乳、不同程度的低热、轻度腹泻、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钙血症、核黄素减少、青铜症;长远危害有黑素瘤、视网膜损伤、皮肤癌、动脉导管未闭、成年生殖能力损害、免疫功能失调等[5]。同时Csoma 通过对58对接受过蓝光治疗的同卵、异卵双胞胎的横断面分析,确定蓝光治疗为黑色素瘤的高险因素之一[6]。

2 换血

换血的主要目的是换出体内血中的大量胆红素、游离抗体、致敏红细胞等,有助于间接胆红素和白蛋白联结[7]。传统的换血途径是选用脐动、静脉或其他较大动、静脉进行,但易引起感染、血管栓塞、心律紊乱、败血症、血管穿破等诸多问题。因此,近年来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已成为效果更好的换血方式。Chen等[8]调查显示,通过外周动、静脉换血与脐静脉换血比较,前者对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更加显著,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近期Abbas等[9]研究表明,两阶段单倍循环血量换血比传统的单阶段双倍循环血量的换血更加有效。

3 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证实,药物治疗仍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项重要措施。总结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征,将药物治疗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控制胆红素的生成

研究表明,金属卟啉对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防止血红素转换成胆绿素,进而减少胆红素生成[10]。目前锡卟啉、锌卟啉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经过动物实验虽然已证实该两种药物对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有降低作用,但是临床研究资料少,还无法对其不良反应以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一步了解[11]。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资料来证实金属卟啉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3.2 促进胆红素的结合

3.2.1 白蛋白 在血浆中,每1 g白蛋白能结合约8 mg左右的胆红素,所以白蛋白增多,可增加其与胆红素的结合,从而减少间接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Shahian等[12] 经过对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分析得到,将白蛋白于换血前1 h 供给 (1 g/kg) 能显著降低换血后的血清胆红素值,并能将光疗时间显著缩短。

3.2.2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是结构性雄烷受体激动剂,能被肝细胞摄取和贮存,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T) 的活性,增强肝摄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减少肠肝循环而加速排出体外。

3.2.3 安妥明 安妥明是过氧化物酶体的受体激动剂,能诱导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T)的活性,促进胆红素的联合。

3.2.4 中药 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草药最常用的是茵栀黄及其混合物。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机制有可能是结构性雄烷受体激动剂,引导UGT和毛细胆管多重抗药相关蛋白 (MRP2)的活性,促进胆红素结合[13]。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茵栀黄的临床疗效[14]。同时,中医认为,黄疸发生主要是由于孕母感受湿热传给胎儿,或者婴儿在胎产过程中及出生后受到湿热邪毒感染。婴儿脏腑娇嫩,脾的功能还不完善,湿热之邪入里无法输化,郁积体内,熏蒸肝胆,导致胆液排泄,表现出黄[15]。所以治疗黄疸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疏肝利湿、益气健脾。中药透皮治疗主要是利用新生儿皮肤嫩薄,体表面积大,药物透过吸收较容易的生理特点。国内有研究报道[16-17],在新生儿早期应用中药水疗,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使用简单,价格低廉,无过敏性和刺激性及毒性等反应[18-19]。

3.3 阻断肠肝循环

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菌群生长,减少肠肝循环,加速胃排空,粪便黏度降低,促进肠蠕动,加速肠道中胆红素排出[20-21]。

3.4 其他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 可阻断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抑制致敏红细胞被吞噬细胞破坏,防止溶血发生,将血清胆红素峰值降低,早期应用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22]。

4 新生儿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相应激素释放增多,胃肠蠕动、排便次数增加,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造成的后遗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23-24]。

5 基因治疗

上世纪末,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在研究试用定点诱变方法替代具有催化活性的某一氨基酸残基,使血红素加氧酶同X-酶失去催化活性,以减少胆红素产生,预防新生儿黄疸[25]。

6 展望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规治疗目前仍推荐光疗为首选治疗方法,同时建议需联合药物、仪器、药浴、手法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避免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手段定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22.

[2] Bhutani VK,Commitlee on Fetus and Newborn,American Academyof Pediatrics. Phototherapy to prevent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2011,128(4):e1046-e1052.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lirinem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more weeks of gestation [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4] Boonyarittipong P,Kriangburapa W,Booranavanich K. Effectiveness of double-surface intensive phototherapy versus single-surface intensive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J Med Assoc Thai,2008,91(1):50-55.

[5] 熊焘,唐军,母得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副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5)∶ 396-400.

[6] Csoma Z,Toth - Molnar E,Balogh K,et al. Neonatal blue light phototherapy and melanocytic nevi:a twin study[J].Paediatrics,2011,128(4)∶ e856-e864.

[7] Murki S,Kumar P.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infants with severe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Semin Perinatol,2011,35(3):175-184.

[8] Chen HN,Lee ML,Tsao LY. Exchange transfusion using peripheral vessels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newborn infants[J].Pediatrics,2008,122(4):905-910.

[9] Abbas W,Attia NI,Hassanein SM. Two-stage single-volume exchangetransfusion in severe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2,25(7):1080-1083.

[10] Wong RJ,Vreman HJ,Schulzs,et al. In vitro inhibition of heme oxygenase isoenzymes by metalloporphyrins [J].J Perinatol,2011,31 (Suppl 1):S35-S41.

[11] Stevenson DK,Wong RJ. Metalloporphyrin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J].Semin Fetal Neonatal Med,2009,15(3):164-168.

[12] Shahian M,Moslehi MA. Effect of albumin administration prior to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term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Indian Pediatr,2009,47(3):241-244.

[13] Cuperus FJ,Hafkamp AM,Hulzebos CV,et al.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J].Curr Pharm Des,2009,15(25):2927-2938.

[14]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研究协作组.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63-668.

[15] 唐慧娟.自拟退黄汤在新生儿黄疸中应用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11,9(13):46-47.

[16] 李芳,和杏花.中药泡浴配合汤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J].光明中医,2012,27(2):288.

[17] 周建平,向华居.中药水疗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35-7836.

[18] 黄仕孙,高桂娥,吴曙粤,等.中药退黄外洗液皮肤给药刺激实验[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23-25.

[19] 吴怀楚,吴曙粤.新生儿退黄外洗液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中药,2012,19(15):92-93.

[20] Indrio F,Riezzo G,Raimondi F,et al. Prebiotics improve gastric motility and gastric electrical activity in preterm newborns [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9,49(2):258-261.

[21] 闫魂娟.微生态制剂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1):77-79.

[22] 吴秀芳.静脉丙种球蛋白两种方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6):362.

[23] 农志飞,吴要伟,潘利忠,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防治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09-311.

[24] 刘莹,黄银娟. 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7-1878.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妈咪爱;黄疸;早期干预;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72-03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疾病。国内资料表明生后第1 周内发生率40%~65%,甚至可高达87.6%。对新生儿黄疸的评价、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未有统一的见解, 迄今为止,对于何时干预新生儿黄疸,使用何种方法,国内外尚无明确共识。有文献报道,当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时,新生儿有可能发生脑损伤。因此,对于黄疽患儿应该高度重视[1]。早期预防和尽早降低胆红素水平非常重要。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因新生儿本身血脑屏障通透性大,可引起严重损害,从而影响智力发育[2]。因此临床上早期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是预防减少新生儿核黄疸发生的重要手段。经临床实验对比,经皮胆红素测定值与静脉血测定值无显著差异[3]。我院每天实行新生儿医生进行产科查房制度,同时采用经皮黄疸仪对胆红素进行动态监测,从而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了最佳时机,应用妈咪爱早期干预黄疸,反复经皮测胆监测,同时密切观察和随访可能比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更为重要。现将我院开展妈咪爱用于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具体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6月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入选患儿标准:除黄疸外无其他症状和体征。查体: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脾无肿大。共980例足月儿,胎龄37~42周,日龄5~24h,体重2500~4000g,平均日龄(16±7)h,平均体重(3250±630)g。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486 例,男274 例,女212 例;对照组新生儿494 例,男257 例,女237 例。两组新生儿胎龄、日龄、体重、Apgar 评分及黄疸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实施经皮黄疸测量仪(TCB)测定,测定时间为每天08:00~09:00(在晨洗前),1~2次/d,监测时间为出生后1~5d。 比较两组新生儿经皮黄疸指数。

1.3 测试器材

经皮黄疸仪JH20-IB: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

1.4 测试要点

通过专人测量,用力均匀一致。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检测误差。测试部位在新生儿额部(两眉之间)、鼻尖、胸部( 胸骨中部),取3个部位的均值,并作好记录。

1.5 干预标准

治疗组当生后第1天大于85μmol/L, 第2天大于137μmol/LL,第3、4、5天大于171μmol/L时,加用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 0.5g/次,2次/ d。

1.6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3~5d,皮肤黄疸明显减退,经皮胆红素测定值220.6μmol/L。

1.7 转科标准

患儿经皮胆红素测定值>220.6μmol/L。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

2 结果

实验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黄疸值在24h内,达到干预标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48h、72h内,应用妈咪爱干预的治疗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对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应用TCB可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的动态监测,并且应用妈咪爱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黄疸值,并减少其不必要的住院。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在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广泛存在,以皮肤黄疸为主要表现。黄疸首发于面部,逐渐发展到躯干、四肢、手心足底。皮肤黄疸程度与血清胆红素值密切相关。经皮黄疸仪检测就是通过测量皮肤黄疸指数来反映血清胆红素值的高低[4]。动态监测了解新生儿黄疸进展程度,及时掌握最佳治疗时间,减少核黄疸的发生。经皮黄疸仪操作简单、便捷、无创伤,可减少反复静脉采血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皮肤感染机会。虽然经皮胆红素测量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取代血清胆红素测定,但是其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经皮胆红素测定可以用来反映血清胆红素的高低,当检测指数达到一定的峰值时,再进一步通过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胆红素,一旦发现新生儿经皮胆红素达到早期干预设定值,予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绝大多数表现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UCHB),早期新生儿UCHB 的产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关系密切,其中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导致重吸收UCHB,排泄及转化减少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深入研究这一机制的有关影响因素,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重大意义。新生儿胎粪中含有胆红素80~100mg,相当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量的5~10 倍,只有一小部分经肠黏膜重吸收从门静脉进入肠肝循环,但由于新生儿肠道无细菌,生后如纳奶时间晚,纳奶少而使肠道菌群不能正常建立,均会导致新生儿肠肝循环加快,增加胆红素重吸收,成为黄疸加重的诱因[5]。予妈咪爱口服优化肠腔环境,重建菌群平衡。我院从2011年开始采用妈咪爱口服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因此,建立肠道正常菌群,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措施之一。

妈咪爱属微生物制剂,主要由粪链球菌、乳酸菌、枯草杆菌构成,并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和矿物质钙, 可在肠道内定居建立和调整肠道菌群,并能通过抑制肠道有害细菌和促进有益菌群生长,参与胆汁代谢,降低肠道中B-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而使结合胆红素还原尿胆原排出体外。乳酸菌可以产生大量乳酸,调整肠道内pH 值,促进大肠蠕动, 减少结合胆红素分解,促进排便,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酸化肠道,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而具有退黄作用。妈咪爱散剂内含乳酸培养物3.75mg,含活菌1.5×108个,其中含粪链球菌1.35×108 个,枯草杆菌 0.15×108个,此外还含有Vit B1 0.5mg、Vit B2 0.5mg、烟酰2.0mg、Vit B6 0.5mg、Vit B12 1.0μg、Vit C 10mg、乳酸钙20mg 和氧化锌1.25mg。本品冲服后9min 即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进入稳定期仅为16h,在短时间内优化肠腔环境,重建菌群的最佳状态[6]。当结合性胆红素经胆道系统排泄至肠内,在小肠基本不被吸收,到达回肠末端和结肠内被肠道内的细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解除葡萄糖醛酸基,随后细菌将其还原成无色的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量及平均治疗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妈咪爱促进肠蠕动,具有促进胆红素转化和排泄作用[7]。我院应用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治疗组无一例新生儿发生核黄疸和死亡。从以上临床结果显示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是降低新生儿黄疸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妈咪爱早期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在医院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帽,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7-444.

[2]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85-186.

[4] 丁国芳,张苏平,姚丹.我国部分地区正常新生儿黄疸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624-627.

[5] 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88-89.

[6] 于亚滨.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