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油茶;栽培;产业发展;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1-01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油茶除了可生产上乘食用油之外,还是优良的工业原料。油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且利用山地栽培,不与粮棉争地。泾县是国家规划油茶适宜栽培区之一,近年来泾县已发展油茶基地333.33 hm2。作为泾县发展的新型林业产业,就把握机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1 油茶栽培技术
1.1 造林地选择
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厚度超过60 cm、排灌方便、近山、丘陵地区的向阳坡。不宜选用土层浅薄的阴坡、高山、山顶、山脊和陡坡。
1.2 品种选择
油茶属于两性花,异花授粉尤其是异株授粉结实多。因此,必须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点、抗性强、产量高、含油率高、油质好的优良品种,并且每隔1 hm2配置5个以上花期相近、果期相近的品种。
1.3 整地
整地包括全垦、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方式。坡度较小的的丘陵山麓一般采用全垦的方式整地,并间种豆类;穴状整地时,为了增加穴内土层深度,可在穴下方用石头、砍除物砌成一道拦水埂(半圆形,长约1 m);带状整地时,带面宽约1 m,带间只砍不挖[1-2]。整地前要将杂灌全部砍除,因油茶幼树偏阴有利,带状和穴状整地可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待油茶成林后再逐步除去。油茶栽植株行距为2.0~2.5 m×3.0 m,种植密度为1 200~1 650株/hm2左右。整地栽植都必须挖穴,其规格为60 cm×60 cm×60 cm。
1.4 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选在春初。栽植时尽量选择小雨天气,最好在雨后或阴天栽植。可选择阴雨天通知苗圃起苗,取苗后抓紧运回,立即进行假植(用湿土将苗木根部围住);栽种前茶苗根部要全部用水田或水塘中较肥的田泥和塘泥均匀蘸浆。栽植时宜选用二年生苗,栽植前为了减少蒸腾,要修除叶片、干梢、根尖、部分侧枝,以提高成活率。植苗要领:穴土细碎,苗干栽正略为深栽,根系舒展,分层捶紧,根土密接,上覆松土[1-2]。
1.5 抚育管理
一是要防止人、畜危害,做到造、管、护一齐抓;二是要垦复施肥。每年3月中旬结合垦复(深度20~25 cm)进行施肥,以施复合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施饼肥和有机肥;三是每年5―6月、8―9月要分别进行1次除草松土,松土要求不伤根、皮、枝,蔸边浅,冠外深;四是前3年可间种豆科、绿肥等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五是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确保合理种植蜜度[3]。
1.6 整形修剪
修剪应在茶果采收后到春梢萌发前进行,此时营养物质多积累在根部,不影响油茶生长,同时还能避免病菌感染。整形修剪要根据油茶的品种和树形而定,首先要形成高80~100 cm的主干,以方便管理及机械化集约经营。要严格控制油茶早期结实,以促使树体生长发育,使养分集中用于抽发壮枝,扩大树冠。幼林要全部修掉脚枝、病虫枝,酌情修剪密生枝、交叉枝、重叠枝[1-3]。
2 泾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泾县油茶种植没有大规模推广,一是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油茶栽植前期投入很高,需投入1.5万元/hm2以上的资金,且前4~5年都没有产量,直到8年左右才能达到标准产量[4],农民因为看不到远期的效益,而不愿意投资油茶;二是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泾县油茶产业仅处于原料基地建设过程中,只有当油茶基地达到规模生产,形成加工配套,才能取得较高的比较效益。
3 泾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思路
3.1 提高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
茶油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油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泾县有栽植油茶的传统习惯和产业基础,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又宜于规模化发展。因此,要大力宣传油茶高产、高效的典型,改变认为油茶低产低效的传统观念,提高靠科技为油茶增产增效的认识,扩大、加深对发展油茶种植的认同度。
3.2 强化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型”的思路,把油茶作为林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纳入全县农村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抢抓开发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逐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对重点乡镇,引导鼓励以行政村组建油茶基地建设合作社,带动油茶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3.3 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与油茶优质、丰产、高效关系密
切。油茶实行粗放经营,则生长慢,产量低,盛果期短,大小年明显。只有实行标准化栽培、集约经营,根据不同油茶品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1-2]。
3.4 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要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以实现油茶苗木生产良种化、标准化和基地化管理,提高造林中良种的使用率。进一步开展油茶平衡施肥、树体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现油茶商品化生产。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制订油茶栽植管理各项技术标准,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加强油茶种苗运用质量管理,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
3.5 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政策引导,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建立项目扶持机制,统筹涉农的退耕还林及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科技研发等投资项目,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泾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叶茂,叶力明,郭国荣,等.赣中地区高产油茶造林技术[J].国土绿化,2010(11):44-45.
[2] 杨军.油茶的育苗栽培及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11(12):123,125.
关键词:麻竹笋;产业;思路;揭阳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1-02
麻竹笋(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属禾本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缅甸北部、菲律宾等地。我国是麻竹笋的主要原产地,尤其是广东省揭阳市出产的麻竹笋,属较为珍稀的食用笋品种,因营养价值高、味道更为鲜美而被誉为“岭南山珍”。揭阳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的目标,审时度势,强力推进麻竹笋产业发展。2012年,把麻竹笋主产区――揭东区埔田镇列为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的重点示范镇,并确定麻竹笋作为该镇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14年,揭阳市被广东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省市县共建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市之后,揭东区埔田镇积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掀起麻竹笋生产热潮,目前,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基本现状
1.1 资源主要分布情况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主要分布于揭东区埔田镇、以及由该镇辐射带动的锡场、云路等周边镇,全市总种植面积约2 333hm2。其中,埔田镇是远近闻名的麻竹笋生产专业镇,种植面积约2 000hm2。埔田镇位于揭阳市区黄岐山森林公园北侧,享有“都市后花园”的美称。该镇总人口约6.4万人,区域面积81.3km2,其中耕地面积1 553hm2,山地面积4 533hm2,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翠竹连片,自然生态系统良好。2001年该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2010年荣获“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称号。
1.2 麻竹笋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埔田镇以被揭阳市列为首批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镇为契机,抓紧谋划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埔田经济发展。目前,该镇已建成了2 000hm2的麻竹笋示范基地,从事麻竹笋生产人数达15 500人。据初步测算,2015年度,该镇竹笋总产量达7.2万t,同比增长4.4%,总产值达6 840万元,同比增长10.14%;竹笋加工企业20多家,专门从事竹笋生产的合作社6个;获得无公害认证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有6家规模生产企业参与电商交易。除小部分鲜笋就近供应农贸市场外,绝大部分用于制成竹笋罐头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世界各地。
2 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埔田镇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在揭阳市对各县(市、区)发展农业“一镇一品”工作情况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该镇的主要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稳定种植面积,提产量保质量 2012年以来,埔田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该镇“一镇一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对全镇麻竹笋的种植情况作一次深入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淘汰了老竹笋园67hm2,新种竹笋100hm2,从而稳定了全镇2 000hm2竹笋种植面积。为有效防范笋园连年种植容易滋生病虫害的风险,2014年初,该镇组织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笋园进行彻底除虫喷药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继应用揭阳市农业局的竹弧蠹蛾防治技术等科研成果之后,又创造性地利用“药布圈竿”方法防治母竹枝叶病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年来土层蛀笋虫和上部枝干病虫为害导致竹笋品质下降、减产的难题。同时,还注意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适时邀请上级有关专家到田头为广大种植户召开笋竹种植现场会,零距离为广大农户授技解惑,使竹笋的产量、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 打造链条效应,促进品牌升级 一是加快埔田饮食一条街建设,为竹笋美食特色文化带动产业腾飞打造新跳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镇增加竹笋特色美食餐厅15家,至2015年底,以麻竹笋为主要特色美食的餐厅总数超过100家;在市各界的促进下,竹笋美食效应不断扩大,揭阳市辖属各县(区)的主要美食街,以埔田竹笋为食材的特色美食店,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6年3月,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该镇成立了餐饮协会,加紧打造“埔田特色美食名镇”品牌,强力推进竹笋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二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上新台阶。竹笋产品产量和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为埔田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揭阳市推动农业“一镇一品”工程扩容提质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埔田镇竹笋产品出口创税超1 500万元;2015年,翔辉、裕中、裕洲和骏佳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中3家为麻竹笋加工企业,这4家企业总税收超过8 000万元,占了该镇全镇税收总收入的75%;2015年度,揭阳市全市经揭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竹笋罐头达48 979t,货值9 170万美元,同比增长23%。埔田镇还十分重视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在注册成立埔田镇竹笋协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农民合作社,至2015年底,该镇累计已经注册的合作社16家,进一步巩固了竹笋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申报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并已成功申报“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埔田镇还积极打造“旅游埔田”新名片。该镇围绕“中国竹笋之乡”的品牌和2 000hm2竹海、6 667hm2蕉林的农业自然景观,进一步发展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题,以竹笋文化、农家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着力协助万竹园景区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促进“埔田竹笋”品牌不断升级,以旅游业带动和增强“埔田竹笋”品牌的知名度。
2.3 大搞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2.3.1 改造路段 投资2 800多万元改造县道114线埔田村到刘厝寨村路段。该项目的建成,有力地促进更多客商到该镇投资置业、休闲旅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2 兴修水利 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竹笋生产能力。至目前,该镇投入资金4 000多万元,已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2015-2020年节水减排工程项目规划,夯实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排灌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埔田镇委镇政府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揭阳市麻竹笋生产快速发展,使该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老化,使竹笋生产部分依赖 “天父赐水”的现状未能根本扭转,这将影响到生产能力的正常稳定;二是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生产装备陈旧,笋农科技水平低,传统竹笋产品难以满足新时期人们追求高品质消费的需要;三是经营体制上尚未建立起加工企业与笋农之间较为牢固的纽带关系,使鲜笋市场价格波动不定,产业链潜在风险较为严重;整体产业体系档次及内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关键词: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思路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主要就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疆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中的“黑”指的是石油,而“白”则指的是棉花,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以及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呈现持续高产及稳定发展的趋势,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新疆的棉花产业成为国家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棉花是棉纺织物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棉区重要的生产目标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国家粮食产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几个区域棉植面积及规模,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依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都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区域,承担着国家棉花供给的重要任务。新疆地区对于棉花生长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适合多种类型的优质原棉生长,而且产量、品质都较高,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已经完成棉花基地建设,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区域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区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技术集成体系,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等生产问题。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技术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技术体系等问题。此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棉农、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上棉花的购销主要依靠传统的购销方式,因此棉花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区域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新疆地区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行业内部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应做好带动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棉花产业链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前的企业与棉农利益分配机制,缓解企业与棉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应重视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中,做好布局优化工作,按照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将不同纤维类型及生产质量的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优势产区,构建专用棉区域生产带,重视品牌效应的重要作用,扩大新疆地区专用棉的影响范围。三是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及管理体系,保证棉花品种的选育质量,做好原棉生产、加工过程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提高原棉的加工质量。此外,棉花产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标准及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做到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真正提高原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棉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单就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仅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43-8344.
[2]马爱琴.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纤检,2015(9):46-47.
[论文摘要]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2010年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体育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一件大事,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商机,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大舞台。当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并紧紧抓住最后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推动北京和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但是,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尚无明确政策可循。西方各国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在政策方面给以优先、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配套体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也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但是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3.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发展迅猛并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比如从我国发行体育彩票情况来看就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大额度,广东一个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
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1.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2.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其一体育竞赛,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其二提供有偿的娱乐健身与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其三从事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应当向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应当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次,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应借助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市流通 信息化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变现形式,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的骤然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例如,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城市污染不断加重,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人口的增长,大大压缩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同时,也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成本。城市规模的扩大,外来人口的不断流入,给城市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宜居城市,“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是城市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生活者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和美好期待。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源自IBM,“智”即指城市的智商,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慧”即指人的情商,强调人的灵性与创造力,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化的新的生活模式,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教育等方面,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随着城市建设问题的不断突出,许多有识之士和机构意识到技术在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IBM就是这样的先驱者。2011年,IBM正式了IBM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 for Smarter Cities,简称IOC for Smarter Cities)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整合了IBM多款行业领先的软件产品,提供灵活的部署模型,适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城市部署,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机构为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口急速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千禧”成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大,约有近4亿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一过程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无穷动力,也为城市管理部门带来了各种管理挑战,从产业结构调整到环境保护,从交通问题到城市安全、公众服务问题,都在制约城市向更智慧、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
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服务能力、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在流通产业中都有反应。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已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我国物流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2012年我国物流业平稳适度增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
城市流通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现代流通产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智慧城市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进而创新流通产业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品牌,辅助经济发展。
智慧流通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一)依托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创新流通产业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城市设施智能化与城市市民的创造力协作与互动的结果,是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在实现方法上,构建具有更透彻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流通产业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流通产业的高度融合,是流通产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例如,作为交通领域开发“智慧”的先行者,宁波智慧物流作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启动的13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于2012年7月份正式启动《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初上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近日通过了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宁波迈向智慧物流的脚步加快了。据悉,《实施方案》主要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发展基础,提出了以感知和网络传输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应用为目标、互联共享为纽带的宁波智慧物流试点项目总体设计思路,旨在建设以智慧物流公共平台为基础,打造各综合性、专业性应用平台互联共享的“1+N”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体系,并立足宁波港口物流特色,充分发展海铁联运及双重运输等口岸集装箱运输方式。
(二)提高流通产业物联网技术,推进物联网建设
我国物流信息化在产业升级的宏观环境下,信息化浪潮应时而动,围绕制造业、商贸业等行业企业通过信息数据的集约化管理推进内部物流资源整合与优化,以及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数据整合推进供应链建设这两大主线,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物联网的兴起引发物流信息化整合进入一个新周期,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逐步整合成一个体系,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带来物流信息化的变革,推进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形成智慧物流系统。物流行业是物联网较早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物流系统采用了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传感、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新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供应链反应速度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促使全球物流行业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新技术。
目前,仓储管理系统通常使用条码标签或是人工仓储管理单据等方式支持自有的仓储管理。但是条码的易复制、不防污、不防潮、操作繁琐等特点和人工书写单据的繁琐性,容易造成人为损失,使得现在国内的物流仓储管理始终存在着缺陷。无线射频识别这一最新科技产品的投入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RFID技术可以根据仓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现仓储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中,电子标签被贴在每个货物的包装上或托盘上,在标签中写入货物的具体资料、存放位置等信息。同时在货物进出仓库时可写入送达方的详细资料,在仓库和各经销管道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阅读机,以辨识、侦测货物流通。利用RFID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采购、存储、生产制造、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向和变化。
(三)完善流通产业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工作
信息化时代也是标准化时代,流通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密不可分。目前,上海港已代表中国将该项目核心技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工作提案《Freight Container–RFID–Cargo Shipment Tag》,并已获得了ISO授权,将由我国主持起草“集装箱货运标签”国际标准,编号为ISO/NP 18186。这是我国在航运国际标准领域一个重大的突破,代表了上海智慧物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水平。此外,我国应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四)加强对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流通产业规划需要从城市产业定位、政府法律政策支持、优良产业配套环境、高质量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与适用的人力资源着手,支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客户竞争条件、市场吸引力,选定产业发展行业,在行业产业价值链上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环节。例如,四川省在《关于印发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里,明确规定在2011年四川省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增长14%的目标,并提出了七大物流发展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集群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应急物流机制建设。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构建重点领域物流体系。此外,宁波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主要用于对智慧项目合作引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应用项目建设、智慧产业基地创建、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及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宁波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则对资金的扶持原则、支持对象和方式、申报评审、项目确定进行了详细规定。由此可见,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蕴含无限商机。
结论
智慧城市流通产业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职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2.李艳.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化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3.韩向军.我国物流业提速升级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8(17)
4.韩向军.浅析我国物流业升级的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