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发展策略

企业发展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发展策略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第1篇

2013年,标杆房企把握各种渠道融资契机,建立银行贷款、海外发债、再融资等多元融资体系,凭借较强综合实力获取大规模发展资金,且资金成本优势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标杆企业涉足金融业务,创新融资平台,为更长远、更稳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大额银行贷款资源集聚,标杆房企优势凸显

2013年,银行贷款仍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11月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为17667亿元,占总筹资金额的16.14%,同比增长33.8%。(见表1)

标杆房企大额银行贷款融资优势突出。华润置地、恒大地产等具备良好增长动力的房企成为银行信贷青睐重点客户,如华润置地于2013年2月再获40亿港元贷款,除了良好的业绩支撑外,年内拟推9个新入市项目、全年达800亿元的可售资源也增加了银行机构的信心。实力雄厚、经营稳健的在港上市房企凭借良好的信誉或优质项目也获得海外银团大额资金支持,远洋地产于4月份为旗下成都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获得22.5亿元银团贷款,项目发展的良好前景为融资成功奠定了基础;随后世茂、龙湖等优质房企陆续获得大额银团贷款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融资结构,为更快、更稳的业务扩张提供了保障。

2.依托海外平台发债融资,龙头房企获取大规模、低成本资金

境外资本市场融资仍面临较好的窗口期,房企海外发债持续升温,万科、保利、绿地、万达等龙头企业首次通过境外子公司发债,成本优势显著。随着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以及延迟退出,境外资本市场低利率环境得以持续,内地房地产企业掀起新一轮海外发债热潮。2013年,共有35家海外上市房企发行海外债券,共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1278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了113%。“万保金招”四大龙头房企通过海外融资平台,顺利实现海外发债融资,并且凭借企业品牌影响力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实现低成本融资。

3.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企业资本市场价值持续彰显

2013年以来,境外市场IPO融资活跃,共有7家房企登陆海外上市平台。这些顺利登陆境外资本市场的企业,除了拥有良好的基本面之外,还在于其业务或运营模式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如金轮天地控股、五洲国际等企业凭借特色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获得投资者认可;当代置业、时代地产等企业通过细分产品领域,挖掘高潜力业务,形成特色品牌形象竞争优势。

二、标杆企业强强联合、积极拿地,重点关注一二线热点城市

2013年标杆房企业绩普遍向好,积极融资也进一步保障了资金充裕,为企业扩张提供重要支撑,加上土地市场较为活跃,标杆企业在热点城市积极拿地,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1.标杆房企积极拿地,土地投资金额大幅增长

2013年以来,房企对于未来市场预期持续看好,积极拿地扩充土地储备,拿地面积、金额同比大幅增长,万科、绿地、恒大、保利等龙头企业在土地市场最为积极,中海、华润等企业也较为突出。2013年1月-11月,十家代表标杆企业拿地总面积达11178.7万平方米,拿地总额超过37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36%、101.71%,较上年全年超出18.68%、47.21%。其中,万科新增土地储备规模持续领跑全行业,前11个月共拿地2773.28万平方米,拿地总金额达850.42亿元;绿地1-11月拿地面积达2188.01万平方米,土地投资总额超过594亿元,分别同比大增71.04%、102.28%。(见图1)

2.拿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看好重庆、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城市

从新增土地储备城市等级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企业新增土地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更看好热点城市的发展潜力。一、二线城市消费需求强劲,并且去化率较快,企业回归一、二线热点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新增土地储备面积一二线城市占比69.9%,万科、保利、中海、绿地等标杆房企继续深化一二线城市布局,而恒大地产年内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倾斜,拿地面积占比为47.76%,较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支出占36%,较去年提高近27个百分点,显示出恒大在充足资金保障下回归一线城市的决心。(见图2)

从新增土地储备在五大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标杆房企持续关注中西部区域热点城市发展潜力,在其他区域的布局略有减少。2013年,十家代表企业在中西部区域拿地总量达4348.78万平方米,占比38.8%,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拿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区域的重庆、长沙、昆明等热点城市。同时,标杆房企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布局较上年有所减少,2013年1-11月十家代表企业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拿地面积占总拿地规模比例分别为21%、16.3%、15.8%,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3.强化联合拿地、优势互补,提升拓展质量

在拿地模式上,年内万科、保利、首开、中海等标杆房企强化合作拿地,在重点城市获取了多个优质项目,同时有效分散了资金风险。2013年,房地产企业逐步向一二线城市回归,热点城市地价大幅上升,高总价高溢价地块频现,为保障增加优质项目、降低开发成本,更多房企加入到合作拿地的队伍,2013年融创、绿城、首开、万科、保利等标杆企业在一、二线热点城市都有联合拿地案例,其中首开股份2013年先后联合万科、保利、住总集团在一线城市四次拿地,不但能够借助标杆企业专业优势提升自身实力,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拿地成本和开发风险。

三、适时布局海外市场,有效锁定客户海外置业需求

2013年,部分标杆房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期通过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来获取新的业绩增长点。截至2013年底,已有万达、万科、绿地、碧桂园、富力等10余家内地大中型房企,在海外拥有房地产项目或明确的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上百亿美元,且预计投资规模还将持续增长。当前标杆房企“出海”参与境外房地产的开发,无论从目标区域选择、潜在客户的培养,还是产品类型的确定等都颇具特色。总结其关键要素有如下几点。

1.选择投资区域目标明确,注重经济及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目前标杆企业的布局国家及投资区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济大环境稳定且开放,二是多集中在海外华人定居聚集的国家及区域,主要包括北美、亚洲、大洋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具体城市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的悉尼及墨尔本,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新山市,韩国的济州岛,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等。

2.聚焦海外华裔及移民族群,满足海外置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量海外投资者、移民群体、境外游群体的涌现,中国高收入阶层在海外投资置业成倍数增长。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置业要求,标杆房企选择通过投资海外项目锁定此类目标客户群,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完成中国市场的海外延伸。这种企业拓展方向与目标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既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又能够发挥标杆企业现有优势,还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的不确定性,保证风险可控。

3.加快国内成熟产品线的复制,保障海外拓展的可控性

标杆房企基于目标客户的潜在需求,将海外开发的项目定位为与自身现有成熟产品较为类似或未来重点拓展的产品系列,提高海外项目运营的可控性:碧桂园在马来西亚的项目均为企业在国内成熟开发的类型,其中雪兰莪州的万挠碧桂园及加影碧桂园均为碧桂园高端纯别墅产品;新山市金海湾项目是当地市中心唯一海景综合体,其产品类型是十里银滩、十里金滩模式的海外延伸。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第2篇

一、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江苏省的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度较高。江苏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集聚效应明显。即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主要为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等)、机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塑料制品等)、冶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和部分接包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其中,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形式存在,如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苏州的丝绸、亚麻生产集群,常州灯心绒、牛仔布生产集群等;医药、化工等行业则是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值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如医药行业主要为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和扬子江药业集团,石化行业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为主。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机械制造业有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如南通是纺织基地,主要提供初级加工品,常州为牛仔布的生产基地,提供中间产品,而无锡是服装加工基地,生产出最终产品,且这些传统行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域集中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石化、冶金等传统重工业则主要为大型企业,地理分布较分散,但是集中度相对较高;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主要为外商投资企业,负责零部件加工,属于接包型企业,处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价值链低端,没有完整的价值链。

二、江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的产业集群较发达,即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较集中,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纺织业过度竞争。江苏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年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1.4%、21%,且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苏南、苏中城市,地理集中度较高。但是,江苏省的纺织业也存在着中国纺织业的通病。首先,纺织行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大的部分小,普通加工等低附加值部分大,如江苏省知名服装企业只有红豆、波司登两家。其次,中小企业协作能力不强,且过度竞争现象严重。第三,纺织机械生产水平低,大型生产机械需要从国外进口。

(二)钢铁等传统重工业集中度较低。由于钢铁行业进入壁垒高,规模经济比较明显,所以钢铁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应该处于较高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江苏省内就有江苏沙钢、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钢铁公司,且规模大小相当,所以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

(三)电子信息等制造行业的同构性、附加值低。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为23%,且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地域集中度较高,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集群2010年总产值占江苏省GDP总量的3.92%、4.14%、3.48%。苏南地区成为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但是苏南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苏南地区制造业以FDI为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控股44家,私营企业969家,外商投资企业1660家,可见外商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以出口为主,如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量前100家企业中,电子信息制造行业72家(其中苏州57家),外商投资行业或外商并购本地企业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其次,苏州等电子制造业集群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较低,如2008年利润率仅为6.65%,在江苏省制造行业中排倒数第三(家具制造业利润率为6.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28%)。第三,苏南电子产业集群内部同构程度较高,即生产相同产品的行业聚集,而不是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大多集群内部的企业多是国外企业下包网络中的加工厂,如2009年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68.8%用于出口,这些加工企业之间的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如昆山工业园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仁宝、富士康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产品多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就连规模最小的产品也用来直接出口。所以苏南的产业集群内部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只是相同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已,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苏南地区的传统优势将丧失殆尽,如不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三、商业银行支持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一)明确商业银行的策略方向。每个产业集群都有集群主导的或是比较有优势性的产业,而集群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常常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国家产业政策通常指明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支持和限制的重点行业,并对各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内部结构提出指导性意见。国家产业政策是产业集群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是从宏观角度把握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在政策有效期内发展条件优越,风险相对较小,这一行业的公司客户是商业银行积极营销的客户群;属于国家允许发展的行业,一般市场竞争比较充分,风险程度适中;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往往发展空间较小,风险程度较高;国家明令禁止发展的行业和产品,行业风险极高,属于“禁行区”。商业银行要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随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以分行为经营主体,立足当地实际,积极选择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第3篇

一、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民间金融支持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产条件、生产规模、技术支持、信息透明度等等,而在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固定资产少,抵押担保能力差,因此往往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资金流动快,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具有资金来源灵活、交易成本低、交易快速简便、金融支持类型多等特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也就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要想使得资金来源得以保证,就必须要处理好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民间金融似乎就是为中小企业所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非常紧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最为及时、快速、便捷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资金支持手段,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可能会有别的金融支持形式出现,但是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2.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有着很强的可行性

由于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再加上民间金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决定了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也有着很强的可行性:第一,在民间金融发展中,中小型企业是最为合适的投资对象。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同时还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业务活动范围小,所以很难获得政府以及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型企业得以更好地为国名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有限的投资对象,而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相同的性质、地位特点以及产权结构等也就决定了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有着很好的投资基础,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民间金融最好的投资对象;第二,民间金融有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快速平稳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都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消费观念落后,更多家庭愿意把经济收入都存起来,以便为日后的养老做准备,而不愿意过多消费。这样也就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三,不断规范化的经济市场政策保证了民间金融的良好发展。尽管民间金融出现的时间很早,但是以往的发展模式一直都不太规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产生否面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民间金融也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而且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不断加以完善与成熟。

二、民间金融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同样民间金融也是如此。民间金融在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会使得中小型企业由于所要承担着高利率的借贷利息而面临着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这对于经济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总的来说,目前在中小型企业中发展民间金融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经济市场制度现已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对于民间金融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其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监管不力的地方。这就使得很多地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民间借贷、非法融资、洗黑钱现象,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发展。

2.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营业负担

由于多数的民间金融借贷利息都很高,这样就为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到期无法偿还而违背贷款协议时,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甚至会使得资金链发生断裂,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3.民间金融容易导致混乱无序的融资局面出现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缺少必要的监管,而民间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是当地居民个人经济财产,这样就会使得银行存款数量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到银行实际的放贷业务以及收益活动,导致一直以来都依靠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大型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使得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要对于民间金融进行规范,使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潜在作用,对于发展策略进行优化。

1.政府需要对于民间金融发展加以规范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此外还要对于其发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使其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所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民间金融机构

由于中小型企业种类繁多,因此就需要民间金融朝着多元化复合型方向转变,从而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在民间金融机构基础之上建立起民间小额贷款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资金数额非常小的项目发展需求,从而避免因借贷数额较大而为企业小型项目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3.逐渐实现民间金融市场化定价

政府要逐渐放开对于民间金融的定价管辖,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自身情况而实现自主定价,从而将民间金融利率实现市场化与自由化发展。同时还要鼓励民间金融不断进行创新,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4.建立起民间金融与中小型企业的中介机构

各地政府部门需要提高民间信用力度,在各个乡镇地区建立起中介担保公司,发展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氛围,同时也可以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保障其资金安全。利用中介机构进行担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信用度,拓展其融资渠道,避免中小企业因抵押物少、担保能力差而影响到其自身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使得民间金融能够真正在民间企业中发挥出自身作用。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第4篇

1.1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当商品经济进入网络时代后,企业商品从稳定的供应垄断经济转换为临时的供应主宰经济,大批量定制开始取代传统的大批量销售和大批量制造。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从企业的科技、规模和资本转变为消费者的终端需求,企业需顺应消费者需求,并在科技、规模和资本的基础上实现商品服务方可取得市场主导权。换句话说,在网络经济的引导下,消费者的需求是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指标。

1.2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打破了以往的市场局限和交易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相关服务部门和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要求较高,网络交易系统会对相关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消费者及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兼容和整合,将网络市场转化为消费者、服务者和供应者的利益平台,打破以往的经营方式,为社会经济寻求新的突破口。网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使商品供应链和经济规则发生质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两者的整合又决定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趋向。

2网络经济时代下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

2.1网络设施建设的加强

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数量较为可观,但我国网络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均未能完善,常造成网络滞后等技术性问题,而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范围也相对较小,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重视我国网络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缩小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网络差异。国家可通过制定和贯彻网络经济发展策略的方式,最大化的提高国内网络信息的使用率,为国内网络经济快速、稳定、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

2.2资源共享制度的完善

我国网络经济的平稳发展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更新和共享,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管理效率,减少企业资源的重复筛查工作,对国内网络经济市场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平台。我国需建立起良好的资源共享制度,以便更好的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而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也是实现企业间互利互惠的重要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国内网络经济水平。

2.3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能力相对薄弱,而国内网络经济技术也受到研发能力的制约。因此,国家需加强对网络自主研发技术的关注,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出新的营销模式和培养出新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此外,企业也需调整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鼓励公司内部的网络研发工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提高国内网络经济的自主研发技术,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

2.4网络经营行为的规范

网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处的是虚拟网络平台,这也对网络经济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现阶段国内网络技术尚未完善,还未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极大的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需规范网络经济的经营行为,对网络犯罪采取严厉的打击工作,以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安全发展。

3总结

企业发展策略范文第5篇

一、整合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战略思维层面,资源整合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经济活动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关联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1+1>2的效果。

按照这一概念,企业资源整合可以划分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对外部资源的整合。所谓内部资源整合是指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活动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且各环节上的资源配置比例合理,而且促进各环节之间资源的流动顺畅有序,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企业的外部资源整合指根据企业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将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将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等相关企业、单位作为管理对象,纳入企业的业务体系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

近几年,我国对外加工出口企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多数企业始终处于供应价值链的末端,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而一些企业则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了在某一产业和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2004年,经过组织结构调整后的中粮集团,开始了对企业的整合之路,通过对外有限扩张,对内积极整合,将集团内分散在上百家子公司的资源集中到粮油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与酒店、金融服务等4大经营领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资源整合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在国际化和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资源整合更是在“狂风暴雨”中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坚实利器。

在经济衰退背景下,企业资源更加稀缺,因此,需要企业在认真调研和分析内外部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的资源整合,做到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领域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产业集聚,做强做大优势业务、产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及时退出、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和子企业,退出非主业、低收益、缺乏增长潜力的产业投资。

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经营困难,国内外很多企业均加快了资源整合的步伐。面对电脑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价格下跌,日本富士通公司的HDD业务出现亏损,该公司果断进行了资源整合和生产调整,将该业务板块出售给日本东芝公司,以便集中资源用于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业务。

国内家电巨头TCL集团之前收购汤姆逊(Thomson)的多媒体业务及阿尔卡特(Alcatel)的手机业务,但由于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以及欧洲市场的拖累,收购之后一度出现巨额亏损,并波及其他业务,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危机环境下,TCL集团积极吸取“前车之鉴”,重新统一规划了业务布局,进行了产业调整。该公司近期将旗下两大子公司――TCL国际电工和TCL楼宇科技100%的股权转让给法国罗格朗公司,所获的资金将集中用于多媒体和通讯等主业。

二、现金为王,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现金就是生命”,这不仅是华尔街的铁律,更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必须秉承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当前我国企业战略转型重组的第3次浪潮中,很多大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横向兼并,推进多元化发展,以图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但是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绝非易事,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实力,一味追求规模而陷入了“资金陷阱”。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货币市场银行信贷紧缩,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现金流一度出现紧张。这场经济危机的“洗礼”,让很多企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现金对于企业生存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现金流入,保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首先,企业要稳步发展优势业务和主营业务,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并使企业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这是前提。如果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现金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实施将无从谈起。而稳定的收入取得是从降低风险开始的,在这一点上,李嘉诚的投资策略堪称“标杆”。李嘉诚的投资理念是:不同业务有不同的回报期,对当前经济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通常回报期较短的业务,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抓住机会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比如酒店和零售等。而回报期长的业务,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较低,且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收入,比如基建和电力。这种投资战略的组合,能够为企业提供比较稳定的现金收入。

其次,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为降低流动性风险,企业要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适当增加现金资产的比重。李嘉诚旗下的子公司和记黄埔确立了“持盈保泰”的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在其目前所持有的1 724亿港元资金中,69%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只占有相当小的比重,且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积期权产品。中国海运集团充分认识到“现金”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特别是对资金的管控能力。经过努力,到2008年底,中国海运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降低至40%,持有现金超过总资产的20%,已经为应对经济危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该公司对收购扩张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确保企业资金链的顺畅。

最后,企业要采取多种举措,增加现金资产。企业应认真梳理投资业务,对增长潜力不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及时退出,通过股份减持、出售资产等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回流,增加企业现金资产以用于优势业务。据报道,李嘉诚已精简了现有投资计划中投资周期长、资金花费巨大的投资项目,比如房地产,甚至在金融危机来袭时,他不惜将旗下物产低价出售套现。从经营策略上看,李嘉诚抛盘抛地块的策略是为“屠杀”同行做铺垫,是为了在未来几年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绝对不是看空或者退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国银行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为缓解资金压力,纷纷抛售银行股,加快资金回笼。

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TCL也以“现金为王”的理念应对金融危机,为保证集团旗下通讯、多媒体、家电等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物流等两大产业集群的资金投入,该公司近期定向增发募集资金,除用于置换其液晶模组一期项目银行贷款之外,主要用于补充集团及成员企业正常运营流动资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营运资金的需要,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健全制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风险无处、无时不在。风险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企业成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方面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在企业层面上,风险管理已在国际知名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比如微软、思科、通用等跨国企业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掌握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面临重大风险事件和潜在威胁的抵御能力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内外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情况,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管理策略、风险解决方案、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确立了方向。它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对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应对此次危机,加强自身管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国大型企业应该积极学习领悟《指引》精神,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探索风险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尽快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构筑起坚实的“防火线”。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企业在经营、供应链、投资、信用等多方面的潜在风险日益凸现,给企业经营带来严峻挑战。为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控。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以《指引》为指导,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宝钢集团已经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融为一体,“谈发展必谈风险,谈风险必谈风险防范”,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广核集团也已经初步建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正在向所属的子公司全面推进;中海油集团在其油气开发风险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正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提出要在3年内建立覆盖公司各主要业务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些企业大部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