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9.付勇.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战略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这都为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创新的必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促进自身获得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被客户接受并使用。但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对其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市场所要求的持续性产品创新也迫使商业银行需大量推出创新型的产品,而这都提升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不同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而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也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因此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十分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商业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种产品为例,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其风险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求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认识与防范。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案例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搭配使用,在对当前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及电话商业银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所面对风险的一般性特质,进而针对每一种产品创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精炼出研究所需要的案例,从而保障结论的完备性与普适性。
二、理论透视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理念,学者们最早针对国外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并纷纷撰写著作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分析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不无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总体金融环境逐步呈现出开放式的状况,因此学者们基于变化了的背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体系是十分有益的。面对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不断汲取对方在产品创新中的优秀做法,从而带来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张晖的研究指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式环境下,能够借助外力来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外资商业银行恰为金融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帮助。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刘立新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垄断式特征,而这显然无法与纯粹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联系,从而外资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而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自身。在以上观点的影响的下,学者们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策略给予了充分关注,观点也较为一致,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革新以及对于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产品创新的实质性问题加以关注,如风险问题,而仅仅聚焦于产品创新的动因或功能,需要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从新资本协议角度出发a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巴曙松(2003)认为新资本协议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并总结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认为我国应主动、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杨毓(2004)在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并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我国应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计量方法模型、风险制度等方面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滕赶远、谭方东(2002)分析了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会受到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方法的介绍、检验和比较以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等实证研究中。李志辉(2004)对浦东发展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商业银行运用的证券因素模型和收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模型更有效的结论。董彦文(2005)分析比较了新资本协议中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衡量法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基于VAR的极值理论中的POT模型,并探讨了各自在我国的实用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建议。武剑(2005)探讨了内部评级法下的核心变量LGD(违约损失率)的测算要求、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论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下LGD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结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供了建议。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18-02
一、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动因分析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带来的审计风险
1.创业板上市企业经营业务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着棘手的技术风险。高科技产品在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够投产成功,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继续研究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可能迅速过时而被淘汰,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和利润波动较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创业板企业受到行业影响比较显著,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境外市场,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品收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业绩急剧下跌,刚上市两个月的晶盛机电,业绩迅速变脸。使得投资者对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提出疑问。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受行业限制的影响。无形资产比例过大无疑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的投机心理导致的审计风险。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入市门槛低,监管不严格,甚至相关的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由于证券市场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管理层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粉饰报表,财务造假,甚至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以谋求成功上市。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着手套现,从证券市场为自己圈钱。因为“深口袋效应”,一旦所有者利益遭受损害,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也会受到法律诉讼,这给会计师事务所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带来的审计风险
1.执业能力不强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我国创业板一般IPO审计中,不仅仅会涉及到会计方面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信息产业、农业、建筑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已经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辅助审计的话,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证券市场对于公司治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新增了内部控制审核业务,但是相关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但由于不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在实务操作中更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没有足够的职业关注很容易导致审核失败。
2.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公司治理结构等不够完善,在IPO前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进行上市辅导,很容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和上市企业形成审计合谋。因为保荐机构的利益来自于创业板企业顺利上市的中介费用,注册会计师的收入来源于相关的的审计费用,只要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包装,使企业顺利上市,他们的利益才能实现。一些动机不良的发起人和上市公司的高管很有可能利用创业板市场较低的发行标准,恶意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进而圈钱套现。
(三)审计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创业板是个高风险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创业板市场本身在我国设立时间不长造成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风险。我国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限制了一个较低的标准。主板市场上市要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但创业板仅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 000万元,最近两年增长率不低于30%就可以。主板要求连续三年赢利,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而创业板只是要求连续二年赢利,总额不低于1 000万元。这种“宽进”的政策,使得一些抗风险能力不强,或者发展不稳定的企业得以上市。也使一些无良企业在上市之后恶意套现,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保持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能否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关键。因此,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要求。一方面,要做到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咨询、会计系统设计、纳税筹划以及IPO前期辅导上市的注册会计师不能隶属于最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负责审计和被审计的企业没有太多利益的往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该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性。在创业板审计中,会遇到各个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某个中介机构“偷懒”或者“搭便车”的现象。所以,进行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合同约定书中明确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控制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审计失败。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一方面提高从业者的审计技能;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政策新规。使注册会计师从业者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次,要严格控制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时间。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对企业的审计前必须经过足够长的从业时间,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合规与否需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经验来进行判断,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1.健全内控制度。创业板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在IPO之前普遍存在内控缺失,公司治理不完善的现象,所以在IPO前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上市辅导,如果在此过程中,切实为申请上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各部门提供充分有效的企业信息,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保证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获得可靠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范发生审计风险。
2.提高创业板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金,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大多数创业板上市企业而言,上市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创业板中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必须把健全人力资本结构,吸纳和引进全方位人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环境的政策监管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析
本文为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项目(项目编号:20130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9日
目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进行创业,可以说是创业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因其所受到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与创业政策的影响,使其所受到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创业群体。为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风险管理。不过,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因此,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管理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分析
创业风险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对于经验、能力、资金等各方面都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而言,时刻都将会遇到创业风险。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只有0.5%,这个比率如此之低,足以说明大学生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主要遇到的创业风险有如下方面:
(一)项目选择风险。创业项目选择风险是指: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不去了解市场,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创业项目,甚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掌握的资源状况作出决定,那么其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会非常艰苦甚至会走向失败。
(二)技能不足风险。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出来就开始进行创业,期间还未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完全转变,其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眼高手低”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评价。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思考问题理想化,对困难估计不足。另外,大学生还缺乏创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同时,这种缺乏不仅仅是表现在职业技能、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同时表现在人生阅历、心理承受等方面。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其技能不足影响了他们,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三)环境风险。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社会环境、企业治理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创业的中后期,其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创新活动以及一些敏感性产业。在我国,还会对大学生创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的是政治环境,我国政治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环境的变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影响都很大,更深远的是,这种变化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无法预料和改变的。
(四)资源风险。这里所说的资源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贫乏而产生的风险。社会资源是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是社会资源广泛,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类公民,需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政府、社会团体、供应商、销售商等等,企业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调动足够多的社会资源。然而,初出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资源毫无疑问是相对的少,尽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一些地方,也有政府创业机构的支持,但这些帮助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尤其是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并会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之后,不得不怀着受挫后的复杂心情而离开。
(五)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可以说,财务风险贯穿在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渠道。其中,除去家庭支持外,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获得途径都需要一定的资质和担保,这对于刚进行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管是银行,还是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都需要有实业或者其他企业机构的担保。当今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会导致在创业初期就遭遇失败。因此,财务风险普遍是创业前期的“命门”。
(六)管理风险。创业管理风险是指:在创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可能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但是大部分是来自于书本,过于理想化。他们怀抱着一腔热情和抱负“纸上谈兵”,造成经营理念淡薄、产品营销方式呆滞、信息闭塞等,特别是大学生知识单一、经验不足、资金实力和心理素质明显不足,更会增加在管理上的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种风险,这不仅仅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也与大学生生活和创业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自身原因。内因是主因,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来看,大学生创业中容易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眼高手低,盲目乐观。比尔・盖茨的神话,使IT业、高科技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创业金矿,以至于不少学生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大学生如果对自身经验和能力认识不足,对创业的期望值又过高,一开始就起点较高,很容易失败;第二,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缺乏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习惯对其产品或项目做市场调查,而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第三,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几率正大大降低。团队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自信心较强,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大学生创业时资金准备不足、市场应变不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缺乏对创业项目的深度审视和市场前景的理性评估以及良好的创业心态,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我国的高校往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个人而忽视团队,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大学生在自我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惯常毛病,从而影响其发展;二是社会机制,尽管政府以及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事实上,这种鼓励往往是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作出的无奈应对之策,在其创业的配套上,则没有多大的举动,如法律完善,政策的鼓励性制定等等。尤其是在一些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培养上更是缺乏,职业精神和道德秩序的缺失是形成创业风险的前提。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竞争生态圈,不是简单地在政府所提供的若干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追求利益,它更应该体现为法律与道义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整体协调。目前,对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讲,要想事业成功并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三、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要求大学生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创业,从而减少风险的损失。
(一)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通过实际案例理性分析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让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二)创业能力和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是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市场是瞬息万变和残酷的,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因此,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三)创业风险管理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实力较弱,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项目,从小本经营做起比较适宜。
2、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风险往往是由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具有的劣势造成的,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具备各项创业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如,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公关能力,只有这几方面的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技高一筹,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准备好创业必备的硬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分的硬件准备,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硬件主要是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避免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金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想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王牌。
4、打造核心团队。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团队应该有动态的发展观,团队组成应随着成员的实际贡献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在创业时,用科学手段构建和谐团队,打造核心团队,可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同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是有风险的。创业教育不仅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垫脚石,也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新生力量。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继续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使创业教育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高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培养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晓云,张涛.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9.1.
[2]赵卫冲.大学生创业风险规避[J].经营管理者,2010.11.
关键词:高职 创业 风险意识 调查研究
1.创业意识和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意识(或意愿)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引导和支配人们对创业实践的态度和行为。创业风险意识是创业者对创业前及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的感受。创业风险意识是创业意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创业活动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的认知和态度,能够促使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准确判断风险,在创业中期沉着冷静处理风险,以及创业后期有效预防风险(徐宪红,2013)。
全球创业观察(GEM)将创业者动机分为生存性动机和机会性动机,前者是创业者出于个人原因受经济利益的吸引而创业,即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后者则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看到有比目前学习、工作更好的创业机会而选择创业(金浏河,2014)。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主要还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根据笔者对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小范围访谈,有近80%学生表示曾经有过创业意愿,这其中绝大部分人在临近毕业时却在工作和自主创业之间选择了工作。创业意愿与实际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大的差距?因为大多数学生潜在的创业意愿本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一旦有了工作机会,出于求稳求保障心理(自主创业可能会面临诸如资金、人脉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一旦创业失败不但养不活自己还可能拖累家人),他们都选择先就业。所以,对创业风险片面、负面的认识是阻碍大学生将创业意愿转化实践行为的心理动因。
2.广西高职学生创业风险意识调查分析
2.1 调查设计
笔者针对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创业风险意识的问卷调查,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创业风险发生的阶段,创业风险的类型,对预期风险的心理变化,接受创业风险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样本对象是否具备基本的创业风险意识,能否识别这些风险,主要靠什么方式或途径来获取创业风险知识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指导是否到位等。调查总共发放半结构式问卷100份,样本来自广西南宁市的5所高职院校,回收有效问卷数87份,剔除回答选项高度一致、明显敷衍作答的,有效统计问卷共计83份。其中男生52人,占62.7%,女生31人,占37.3%;一年级占32人,占38.6%,二年级占40人,占48.2%,三年级11人,占13.3%(高职教育实施三年制,三年级学生大多离校顶岗实习比较难以接触,导致样本量较少,给调查结论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部分调查结果及分析
关于风险发生阶段的认识。针对问题“创业风险是指不利于创业活动的威胁因素,请问你认为创业风险通常在什么时候出现?”,根据年级维度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可见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创业风险产生的阶段认识有一些差异,比如一年级学生都会下意识回答“创业项目执行过程中”(78.1%),在项目开始前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风险的,而二年级和三级的学生有一半左右均认识到创业风险是在创业意识形成,创业活动一开始就已经客观存在了。事实确实如此,创业风险不仅包括创业前期风险(潜在的创业阶段),也包括创业转化风险,即创业意愿转化为实践行为时、创业实践转化为企业经营实践时所发生的主观、客观的不利影响因素。
关于常见风险类型的认识。大学生创业通常会面临的风险有资金风险、项目风险、技能风险、经验风险、心理风险等(杜阳、郑丹瑜、刘桂荣,2012);如果结合前面对风险发生阶段的思考,项目风险、心理风险在创业项目执行前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不同创业者感受程度有所差别。而随着项目的推进,资金、技能、经验、管理等等风险都有可能发生。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将创业风险类型设定为适应性、市场竞争、社会资源(人脉)、融资、知识储备、经验技能、团队管理7种,要求被试者按照自己对该风险含义的了解程度进行作答,1是非常清楚,4是不清楚,或完全不懂,没听过,统计结果见表1。
数据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出融资风险(虽然对创业资金来源途径不完全熟悉)、知识储备、经验技能风险的含义,一半左右的学生了解市场竞争、社会资源两种风险,但并不能准确地表述这两种风险的含义,尤其是对社会资源(人脉)风险有着片面的理解。仅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清楚心理适应性风险和团队管理风险的存在和含义。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业风险类型认识方面的差异,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风险的认知与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以及个人经历有关联。
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变化趋势。对大学生预期创业风险的心理变化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三个方面(见图2)。
首先,创业意识折线(反映一年级到三年级创业意愿的强度及变化趋势)反映出在广西高职院校中二年级创业意愿最高,三年级最低(不考虑抽样误差对数据的调整)。一年级学生由于对创业知识缺乏,不了解创业的过程、或者没有项目,自信心不够,创业意愿不高。二年级学生创业积极性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在大学中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群体,能寻找到共同志愿的团队,自信心大大增强;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开始摸索创业项目;对创业成功的渴望和自豪也使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三年级学生的创业意愿曲线出现了大幅度转折,向下低走,找到工作放弃创业。不考虑抽样误差对结果的调整,可以得出结论在广西高职院校中以二年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强烈,三年级最低。
其次,创业风险意识折线(反映一年级到三年级对创业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总的心理感受强度及变化趋势)反映出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们的创业风险意识持续上升。一年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对创业风险总体感受不强烈,三年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较高。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短对就业压力的感受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强烈,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会寻求更早就业或创业,因而创业风险意识较为突出。
最后,创业风险意识对创业意识存在影响。在两条折线交叉点的右边,创业风险意识对创业意愿起到正向的激发作用,提高创业风险意识可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交叉点的左边,创业风险意识没有下降,但创业意愿则大幅下降,前面已经阐释过三年级学生创业意愿下滑的主要原因,不排除创业风险意识也是创业意愿下降的一个心理缘由。
在调查中还设计了“大学生接受创业风险知识的途径”这个问题,调查结果(见图3,数据统计时已将未通过任何途径接受过创业风险知识的样本删除)显示自身的体验和他人的经验传输是大学生获得创业风险知识的主要两种途径。本校的创业课程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知识,反而网络上的创业课程受到一部分学生欢迎,创业课程的设计不足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应该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
3.开展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创业风险认识的阶段性特征,来设计高职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课程
与很多学校在学生进入就业择业期前开展创业教育的做法相比,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就业前期的学生面临复杂的局面,对创业风险过多担忧使得创业行动滞涩或创业意识游移不定,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相反,对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由于他们创业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这个时候正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好时机,因为兴趣所在才会更加认真学习、积极探讨。另一方面,大一学生对风险认知的模糊,迫切需要普及创业风险意识,可以避免他们一开始就受到毫无预计的严重打击,热情被浇灭而从此对创业望而却步。
再者,创业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比如一定会涉及心理、市场、财务、管理、项目等方面知识,为了培养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创业前及过程中的这些危机的能力,先要为他们垫稳基石,通过开设心理学、人际沟通、市场营销、金融、财务管理、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学生们的创业知识储备。这不是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需要设计逐步递进的教学计划,从高职的三年制学制来看,从一年级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