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文学知识

基础文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文学知识

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第1篇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第2篇

一、以“三坚持”为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坚持以教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扩展;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不理想,就着重复习哪方面,深入了解学情,突出重难点;一定要坚持以兴趣为主,选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最有能力的学生。

二、复习内容要系统化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有些知识学生已经会了,或者学生自己稍加复习就可掌握的,教师就不要过多浪费时间,要给总复习做一个大大的减法,也就是说,总复习就好比修墙,哪有缺口就重点补哪。为了有的放矢,有效复习,我把小学高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分为四部分:字音复习、词语复习、句子复习、课文复习。

(一)字音复习

字音复习主要是消灭教材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这一环节,我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自己以组员为单位,把易读错的字音整理在复习本上。第二步:学生之间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督促、补充并检测。第三步:教师全体检测。对于过关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对于没过关的学生,鼓舞士气,对于反复错的字音则要反复强化练习,并引导学生做好标记,以便下次复习时提醒自己注意。

(二)词语复习

1.圈出来

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自身出发,圈出书中盘点里容易写错的字,对于易错字的易错偏旁或笔画学生间互相交流提醒,反复识记。

2. 反复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词语只动嘴不动笔写是万万不行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练写,可以听写,可以看拼音写,写时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圈出来易写错的字,不断动笔强化。

3.对比练习

复习一个字,要把它穿成串,当然,我建议在学生对书上的新字的字形已有了深刻印象之后,再适当拓展。比如“咳嗽”的“嗽”,这时候就可以和“漱、喇”这几个字进行比较,分别组词,对比练习,再次夯实字形。

4.结合词义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识记字形,不写错别字,还要帮助学生分清重点词语的感彩,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义,能结合一定的语境来进行词语辨别。比如“恍然大悟”的“悟”和“庞然大物”的“物”,如果学生理解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容易混淆了。

(三) 句子复习

1. 日积月累

关于每一单元的日积月累的句子,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背会,写会,关于易错的字,就像识记易错字形一样,圈起来,反复强化。

2. 基本句子练习

扩句、缩句练习,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改,“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等句子练习,因为基本方法学生早已掌握,只要稍作练习即可。转述句、修改病句等因为学生错误率较高,则要重点复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回顾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重点句子,强化训练,巩固练习。

3. 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

仍然以教材为根本,抓住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此类题型加以模式化。比如,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就可以分为三环。第一环: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语言、动作等表达方法,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第二环: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句子基本意思)第三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内涵、人物品格等)。这样,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学生就有章可循了。

对于句子练习,可以先专项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练习,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掌握的检验,又避免了学生思维定式,且具有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课文复习

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 文字 语法 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94-01

文言文历来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各种考试的重点。同学们喜欢文言文的那种朗朗上口的文字却很难领会其中的深意。毕竟,那些文字的创造者和我们之间有着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时空距离,我们只能透过浅浅的文字去感触他们当时内心的澎湃。如何缩短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理解古人深邃而神秘的思想。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将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以保证文言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果想拥有一个轻松地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就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看似广泛,实际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起来,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和语法两个方面。

1 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文字是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文字的千变万化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给我们讲现代人阅读古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掌握好了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游刃有余。文字方面的主要包括:迭音词、连绵词、一次多义、一词多类、同义词、单音与复音词等等。

迭音词,是指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重叠、不能拆开,一般用来模拟形态或声音,如“含情脉脉”里的“脉脉”就很形象的刻画那种深情款款的眼神,“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里的“迟迟”就描绘了一个幽幽的盼望春天的心态。

连绵词,是指一个词里的两个字不能拆开,用来描述情态形状等。例如, “踌躇满志”里的“踌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

一次多义,在古文中这一类词比较多,指一个词可以从本义衍生出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相互关联,而且衍生出来的意思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体现出来。例如,《醉翁亭记》里面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

一词多类,一词多类和一次多义相似,都是一个词语有两个以上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词多类的各个含义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例如,“疾”字的含义,在《荀子·劝学》里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是快速、迅猛的意思,“疾恶如仇”里的“疾”是痛恨的意思,《论语 》里的“伯牛 有疾,子问之”之中的“疾”是疾病的意思。

同义词,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很多,例如表达偷东西这个含义的词就有“偷”“盗”“窃”,不是光景不好的词有“贫”“穷”等等。

单音与复音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的语言主要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主要以复音词为主,而古代的单音词连接起来和现代的复音词相同,但意思完全不一样。例如,《战国策·齐策》里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的“地方”其实是由“地”和“方”两个词组成的,“地”就是现代的地方的意思,而“方”则是方圆的意思。

2 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语法就是将文字组合成语句的规则,是任何一个语言体系里面最基本的东西。学好了语法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文字。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语序倒装这几个方面。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常见语法掌握。

“使动”和“意动”,使动是使之动的意思,意动是指“以之为何”的意思。《赤壁之战》中的“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的“走”是“使操军逃跑”的意思。《伤仲永》中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其中“邑人奇之”是“邑人以之为奇”的意思。

名词活用的一个最多的方面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就是使眼色的意思,“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的第一个“乳”就是喂奶的意思。

形容词多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中的“苦”“劳”“空乏”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寓意为使…苦、使…劳累、使…空乏的意思。而“积善成德”中的善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含义为“善行”。

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活用为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句中,“出”与“入”分别指“产品”和“收入”。又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与“讥”的含义分别为“诬陷的话”和“嘲讽的话”。

语序倒装其实在文言文里面是经常用的,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几个方面。倒装句一般都是有所强调,例如在主谓倒装句中主要用来强调谓语,增强语气。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的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的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之中。在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如“何其然也?”,其中何为是为何的倒装,可以翻译为: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等等。

总之,要想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习好文言文的文字和语法,“文字是基础,语法是规则”,只有将它们掌握牢固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郑玉莹.怎样学习初中语文[N].学知报,2011.

[2] 苏培坤.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N].苏州日报,2005.

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第4篇

一、教师机智引导促进学生牢固识字(识字)

案例一:沈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中的“鹬”字。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先看一个字“鹬”,谁会念?

师:去掉一个鸟字旁,谁会念,动动脑筋,都会念。

师:真了不起,去掉鸟字,就是声旁,这位同学能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学。

师:再去掉上面的矛,这个字在现代往往写成这样一个字――,现在有一部非常流行的电影,知道吗――《泰》。

师:现在最初的鹬字还记得吗?伸出右手书空,先写一个矛字,再写一个字,右边是一个鸟字。我们很少碰到这个字,今天碰到了就要记住它。中国的汉字非常奇妙,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记住。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利用刚才的拆分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站去继续学习、研究。

评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是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识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字,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趣味识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必然。学生是识字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体验相当重要。在本教例中,沈老师运用“拆分法”,让学生在拆字、识字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两个新字,而且掌握了“鹬”字的构造规律,字形、字义及字音便很难忘记了。

此外,课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更让学生意识到“留心处处皆语文”,老师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识字的能力和自觉识字的意识。

二、教师机智引导促进学生朗读入情(朗读)

案例二:李老师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第11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句子,读得不投入)

师:你觉得当时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1:爸爸的话是不允许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我”当时是被逼无奈的。

师:你再来读读,尝试把作者的无奈读出来。

(生1再读,读得还不投入)

师: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件宝贝,爸爸让你马上放弃它,你会怎么想?

生2: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师:但爸爸下了命令,不能不放弃,怎么办?

生3:就算放弃,也是极不情愿地放弃。

师:好,哪些词突出了作者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生3:我觉得“慢吞吞”“依依不舍”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就把那种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读出来。

(生3读得声情并茂)

(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评价后齐读)

评点:本案例的朗读指导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懂得,触摸母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读。要注意,朗读不能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真正地读到灵魂里,李老师懂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朗读,深入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机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表达)

案例三:教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进行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学生明白了壁虎、鱼、牛等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后展开讨论)

师:假若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样说?

(学生议论纷纷)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来保护自己,要是把尾巴借给了你,我就没有安全感啦。”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上次我的尾巴断了以后,我好难看,现在好不容易长出来了,怎么能借给你呢?那样我很难过的。”

(学生笑了)

生:假如我是小壁虎,我会说:“小花猫,别难过了,我把尾巴借给你,反正我的尾巴可以再长出来的。”

师:你真大方,挺会替别人着想的。小花猫一定会感激你的。

生:我觉得小壁虎会说:“小花猫,其实我也想把尾巴借给你,可是我们的尾巴的作用根本不同,就算借给你,你也不能用的。”

评点:这样的结课很新颖,也很巧妙。“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样说?”这一趁热打铁的提问适度地延伸和拓展了课文内容,开放性很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完美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酣畅饱满、淋漓尽致。小朋友的争相发言,闪烁着强烈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可以说,这一极具训练价值的延伸拓展犹如一个引爆器,把当时的课堂气氛推向了。

看来,结课不应该仅仅是课文的总结,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将各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学智慧与所谓灵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培养良好的敏捷的应变能力,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主动权。

基础文学知识范文第5篇

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笔者在平时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一、积累语言素材

教材中的古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初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中的停顿,句子的节奏要把握好。反复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熟读、背诵、记忆,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古诗文积累,不单纯是为了中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通过“诵读、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腹有诗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二、积累词语

有学者研究发现,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另外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

1.一词多义:单音多义是古汉语实词的特点。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指拜访,“顾野有麦场”的“顾”,本义是“回头看”,但这里指“往旁边看”。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是不同的。理解、掌握多义词的繁多义项,可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

2.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演变等。对于初中的学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只要求他们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句中的“谢”解作“道歉” 与现代汉语“感谢”“凋落” 完全不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解作“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妻子”的意思是指男人的配偶;《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假字:“通”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字的通假就是两个字的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本字和借字必须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假字一定要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便要还家”的“要”通“邀”,“被坚执锐”的“被”通“披”,“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通“缺”。注意积累学习通假字,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4.成语、警句: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作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应用,注意积累这些词语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例如:《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中的“明察秋毫”。《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径通幽”等,这些现在都还有很广泛的应用。

三、积累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