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汉语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教师;学生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知识内容繁杂,而课时少,学期跨度大,一直是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学习的重点难点课程。多年来,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主要分为古代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两部分。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历朝历代的文学名家的文学作品了解和掌握文学规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手段。由此可见,古代文学的教学应以学习文学作品为主,了解文学史为辅。而现在大部分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还是以讲授文学史知识为主,讲授文学史所占课时较重,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过少,仅仅在文学史讲授过程中涉及到某篇作品才会简单讲解,导致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特色、写作手法、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书本知识能较好的掌握,而对文学作品知之甚少,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古代文学教学往往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上的内容当成定论去精细讲解,使得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当成定论,从而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缺少思辨和创新能力,也降低了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再者,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整个古代史长达几千年,其涉及到的文学作家、作品、流派、文学现象纷繁复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由于其时代变迁和民族因素等原因,古代文学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加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故而,古代文学课堂大多“满堂灌”,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为主,这也是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层面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日常娱乐项目越来越多,作为在校大学生的90后和00后,对新鲜事物本就怀有好奇心,加之本身自制力较差,使得追赶潮流和时尚的大学生们很容易沉迷于现代的娱乐手段不能自拔。而与多样化的娱乐手段相比,课堂上的古代文学知识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他们放弃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再者,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现代人讲求实用主义,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虽然就业范围较广,但相比理工科毕业生,工资待遇方面往往较低,所以很多学生出于就业考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证(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就业资格证等等)、考研、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社会兼职、班干部工作等等事务上,以增加就业几率和薪金待遇,因此往往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
二、古代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改变课程设置
第一,古代文学课堂应该以作品讲授为主,文学史为辅。优秀文学作品应该精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所有篇目学生都应细读,做到流利诵读、讲解,个别优秀篇目应达到能背诵的目标。要让古代文学课堂回归文学本位,注重文学作品的讲解和挖掘,切不可将古代文学的讲授变为古代文学史的教授,要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精髓,为古代文学研究注入新活力。二,以必修课为主,课后作业、选修课和讲座为辅的教学模式。古代文学涉及的内容繁杂,而课时有限,重点的必讲的知识内容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次要的内容可以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分小组进行学习。对于文学经典系列,如诸子散文、《诗经》、《史记》、唐诗、宋词、元杂剧、名著等可以开设选修课,使感兴趣的学生有自由选择权,这样更有利于学习。学术性较强的创新的观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呈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式改变这种情况。一,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起来。例如在讲解诗词作品时可以配上图像和声音;讲杂剧和小说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影视片段进行播放等等。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二,增加讨论课和学生讲解作品课等多样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改编或演出一些经典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编、创作、演出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古代文学的情景中去,去体会和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美,从而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组织、表达、赏析能力等等。四,利用学校的网络自主教学平台,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将课程的相关资料或课上未讲到的内容录制成视频放在平台上供学生们课后学习使用,也可以在平台上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
古代文学教学呈现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跟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各大高校表面上是科研和教学并重。但往往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科研材料,对教学上的评价一般就是不出教学事故,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师评职、评优、导师遴选等等均与科研成果有关。一位教师课教得再好,学生再认可但只要没有科研成果,各项荣誉和晋升职称均与其无缘。所以现今高校的教师更注重搞科研,出科研成果,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往往不被重视。这样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教学上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故而,学校应该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价等同于科研评价。将教师的课堂评价、教研成果、教学奖项作为评职晋升、评优评先进、导师遴选等的指标。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抓教学、搞教研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总之,要真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改变课程设置、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从而使古代文学教学呈现出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波.论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下境遇及改革设想[J].科教文汇,2009.
[2]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3.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敬请关注!!
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探索性学习,有益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是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和耐心培养的。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作品讲授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深层领悟能力。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水浒传》之前,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相关文献和著作的查阅,整理分析水浒戏的发展流变,并引导学生来思考水浒戏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李逵)和“小说”中人物在性格特征上的区别,或是分析作品人物的“同而不同”,[2]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以此作为选题,鼓励学生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梳理观点,写成小型论文或是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出发,艺术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但同时又会产生由于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应对不及和限制想象等方面的弊端。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教学效果最佳化。
1.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万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课件的复述者和演示者。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思考才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多媒体,不可滥用、泛用。
关键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高校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中文系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早年汉语言专业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又设置《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然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涌现,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被截然分开。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新闻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教师给此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一是庞杂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的矛盾。比如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新闻班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时两个学期,每学期五十课时,学习内容从先秦文学至清代文学。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此有限的课时,如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目顺晌教师授课的难题。二是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并非他们的专业课,在学习时,一方面学生存在轻忽之心,不肯尽全力,布置的任务不易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新闻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毕竟要薄弱一些。文学史教学的缺失,亦增加了作品选的授课难度。另外,本院为新闻专业选择的教材为韩传达、谢孟、严冰编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材之一。教材内包含了大量学生中学已学习过的经典篇目,以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蜀道难》《行路难》等皆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名篇,如何让这些学生早已熟悉的诗歌焕发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三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属于传统课程,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如何让古典文学与新闻专业融合,成为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特点,我们提出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特色、重视多媒体教学等方案,力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评析各时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重视古代文学史的梳理与理论的归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则重视作家,汇集经典文学作品,详加注释,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予以配合与辅佐。前者宏观,后者精微;前者史论结合,后者则鉴赏擅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须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融合,以便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深入学习。比如初唐文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选择了初唐四杰、宋之问、张若虚、陈子昂等人的经典名作。倘若脱离了文学史空讲作品,教学容易浮在表面,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进入初唐诗人作品之前,笔者主要为学生讲解唐代诗歌的繁荣、唐诗史的分期、初唐诗坛概况三部分内容。在唐代诗歌的繁荣方面,笔者特别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1](P255)引发学生兴趣,并顺势将《唐诗杂论》推荐给学生。在唐诗繁荣的原因方面,笔者特别介绍了科举考试对唐诗的影响。举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为例。此诗如一副精美的双面绣,善用比体,以“洞房花烛夜”对“金榜题名时”。全诗以新娘自比,新郎比张籍,舅姑比主考官。整首诗委婉含蓄,一方面涉及唐代婚俗。新娘必须要在次日清晨在丈夫的陪伴下拜见公婆。如《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另一方面涉及唐代的行卷。举子及第,不仅看卷面文章,还会考虑名流推荐。朱庆余以所作之诗询于张籍,含蓄巧妙,韵味无穷。学生亦加深了对唐诗繁荣,诗赋取士的感性认识。在唐诗史的分期方面,笔者引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序》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并梳理各段代表诗人及作品,使学生能俯瞰唐诗,掌握大局。在初唐诗坛概况方面,笔者提醒学生读唐诗不止应关注盛唐诗歌,还应明白盛唐诗歌的繁荣实有初唐百年的铺垫。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使得学生了解唐诗之来龙去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不少篇目是学生中学学习过的篇目,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品出旧诗篇中的新含义,值得授课老师深思。笔者认为在作品选解析之时,融入文学史相关知识,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篇经典之作学生可谓耳熟能详,特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名言警句,其中究竟是 “见”还是“望”更是令人琢磨思量。笔者讲解此诗时,立足于对陶诗平淡玄远境界的开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功臣,外祖父为风吹落帽之名士孟嘉,贵胄之家的“穷”实与平民的“穷”大有差别,因此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值得玩味,“心远地自偏”则让疑问豁然开解。“远”不仅是魏晋玄学中的普遍概念,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而且此句亦影响了宋代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为远谪岭南的王巩与柔奴所作,特别赞美了柔奴的恬淡与静美。“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实与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关于“东篱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史中最早描写的作品。屈原《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并拓展开去,唐代黄巢《咏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南宋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甚至《红楼梦》中的“诗社”、《聊斋志异》之《黄英》。张潮《幽梦影》评价“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2](P5)自陶渊明之后,“东篱菊”成为了隐士之花,代表着士人疏野淡泊、清高傲世的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为尾联,很容易让人忽视。笔者引入《庄子・知北游》,知北游而求玄,问于黄帝,不能得道,问于无为,无为不答,非不答,不知答也,知又问于狂屈,狂屈则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细细品来,陶诗之“欲辨已忘言”实滥觞于《庄子》。作品选与文学史的融合,拓宽了作品选的容量,加深了作品选的深度。又如在学习陈子昂的作品之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对陈子昂的认识主要在于其《登幽州台歌》。笔者在课堂上板书杜甫《陈拾遗故宅》“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推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并进一步提问,诗圣宽容,但韩子严谨,为何他们同时把陈子昂推到盛唐诗歌启蒙的地位?难道仅仅在于这首《登幽州台歌》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习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领会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推崇汉魏风骨,呼唤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盛唐诗风,在唐代诗歌坐标上给予陈子昂恰当的定位,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研究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现状以及反映其本质特点的规律,研究包括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在内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普遍规律,以及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等。”[3](P11)新闻工作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实践性。笔者给新闻专业学生授课,努力将古代文学作品选与新闻专业特点相融合。
一是立足作品选,联系当下。新闻之“新”在于时效,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人须密切关注现实,联系现实。笔者在给新闻班授课时,努力将作品选的专业性与新闻专业的时效性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唐诗繁荣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介绍《全唐诗》,有意避开一系列艰深而专业的论文,而是挑选了自媒体红人六神磊磊的《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在梳理了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康熙皇帝对《全唐诗》的搜集和编订后,请所有同学一起读文章的结尾“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4]学生反响良好,一方面对于唐诗繁荣有了诗意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同行六神磊磊的例证也使得学生颇有亲切感。又如学习《世说新语》时,笔者讲到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一则,“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温英武善战,权倾朝野,事业上如日中天,婚姻上尚南康公主,可谓人生赢家。殷浩则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平民。对话就是在这样鲜明的背景下展开,桓温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无权无势,落魄潦倒的殷浩{什么与人生赢家桓温争锋?最喜欢的是殷浩那句缓缓的答语“我和我做了这么久的朋友,我觉得还是宁愿做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原来人可以跳出功名权势、金银富贵,甚至儒家三立的期许,如此纯粹地欣赏自己。笔者扩展开去,联系当下,引入澎湃新闻《当读书人遭遇土豪饭局》,“读书和经商,并不矛盾,求知和求财也并不对立。两者不可通约,我们没必要将它们预先捆在同一根价值链条上比个高低胜负。”结合古今,与学生共勉,欣赏自己,自信从容。
二是融入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新闻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涉及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工作,对于新闻人自然提出了能说会写、敏锐大胆的要求。笔者采用体验式教学,尽力将新闻专业的实践性与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笔者多采用吟诵式体验教学与话题式体验教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收录了大量的诗、词、曲,它们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特别适合吟诵。吟诵关涉到旋律、节奏、音律,是对诗词曲最美的呈现,更可以加深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就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5](P1)在教学时,笔者有意播放叶嘉莹、霍松林等大家的吟诵,希冀学生在吟诵声中获得对诗词亲切的体会,在润物细无声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好。在课堂上,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讲到李白的《将进酒》、高适的《封丘作》时,特别邀请班上个性豪迈、嗓音雄浑的男生起来吟诵,并请其他同学点评,同学们气氛热烈,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吟诵水平,又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的感悟。除了吟诵式体验教学,笔者还有意识地引入话题式体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辩论的热情。比如在讲到“三曹”中曹丕、曹植的作品时,笔者将兄弟两人的诗歌对比鉴赏,并特别引用了王夫之的评语激起论辩。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云:“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学生对才高八斗的曹植非常熟悉,因此此论一发,引起大家浓烈的兴趣,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力挺曹植,一组支持曹丕,在阅读原典,查阅资料后予以论辩。在论辩中,学生一方面了解到王夫之的评价有其特定的时代与审美背景,但也有一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曹植、曹丕的诗歌成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另外补充了曹丕的《与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曹丕出身富贵,与曹植相争,终得帝王之位,并得以迎娶甄后,事业和婚姻皆可谓圆满,但曹丕个性中有一种特别的“锐感”,能于尘俗的圆满中感受到人生的终极悲哀,禀之气质,不可复制,难怪王夫之目之为仙。比如此书怀念与吴质一起的南皮乐游,妙思六经,弹棋博弈,食瓜品李,何其乐也,但曹丕却听悲笳微吟,顿感乐往哀来。另外,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得上讲台鉴赏作品,至少一次,作为平时成绩,不拘形式,或一人主讲,或两人合作,或多人访谈。比如有学生讲解《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两人搭档,一人播放PPT主讲,一人则在黑板作画,给予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四、重视多媒体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传统模式为“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此种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实与新闻专业的活泼、生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努力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希望利用多媒体的光影声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件处理方面,笔者坚持用PPT授课,在制作课件时,既囊括教学要点,又考虑课件美观,并尝试与学生合作,将学生新颖活泼的创意吸纳进来,使得课件尽善尽美。在图片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直观图片,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时,学生大部分为南方人,见惯了杏花春雨江南,但对于大漠孤雁塞北实有隔膜。为了让学生领略到边塞诗歌的真意,笔者特别放出了几张敦煌鸣沙山的照片,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秀雅清澈的月牙泉,有沉默强健的骆驼,笔者一边放照片,一边和学生分享自己游览敦煌的感受。学生表示,看完图片,他们引发了很多联想,既有“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豪迈,又有“大漠穷秋塞草腓”的苍凉。图说古典文学,使学生受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双重陶冶。在音频的运用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重视音频材料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最早文学的形态即是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乐府能歌,曲子能唱,诗词能吟。比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笔者为学生播放《甄执》插曲《菩萨蛮》,并向学生提问,这首词安置在这部描写深宫后妃的电视剧中合适吗?学生反响热烈,从词中女子形象、心境、艺术形式等方面予以探讨分析,对温庭筠词的温深密丽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另外,笔者多次播放叶嘉莹先生、霍松林先生等大家的吟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诗词的境界。在视频应用方面,笔者积极插播视频文件,以此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致精微。比如在学习《西厢记》时,笔者在课前播放茅威涛、何英主演的越剧版《西厢记》,在悠扬婉转的声腔中,在精彩绝伦的表演中,营造婉约缠绵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们提前进入《西厢记》的世界。又如讲解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笔者特别播放了刘小锋主演的《王勃之死》中王勃创作《滕王阁序》、吟诵《滕王阁诗》的片段,美轮美奂的画面,一波三折的剧情,慷慨激昂的吟诵使得学生兴趣大增,不仅站在同行的角度高度评价这部影视作品,而且加深了对王勃作品的认识。笔者也以剧情做结,与学生共勉。也许我们缺乏天才,做不了王勃,但我们可以做剧中的那位童子,初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居然跑掉了鞋子,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永远保持着那种对美的既惊且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要之,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存在传统与现代脱节等问题,笔者试着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探讨,希冀有益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
注释:
[1]闻一多著,蒙木编:《闻一多说唐诗》,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
[2][清]张潮著:《幽梦影》,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3]新华社北京分社主编:《中外新闻知识概览》,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我国母语教育的正确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可喜的成就,尤其是教材教法的研究,更是出现了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总观语文教育的现状,仍旧存在着许多疑而未决的问题,少、慢、差、费的局面并没有大的改变,教师还是在慨叹“语文难教”,学生还是在埋怨“语文难学”,社会还是在责怪“语文教学质量差”。语文教育仍旧面临着深深的困惑,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教育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回顾汉语言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母语教育也有几千 年的历史,我们汉民族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是靠着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得以流传和光大的,不能不承认,我们传统的汉语文教育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古代汉语言是现代汉语言的基础,现代汉语言是脱胎于古代汉语言的,现代汉语言的学习应该承继古代汉语言学习的成功经验,万万不可抛弃,历史是不容割裂的。
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问题,恐怕就是出在割裂了沿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育,忽视了少儿入学前的语言基础,浪费了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以致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厦一直是在极薄弱、极低劣的基础上施工,纵然建筑者们技艺高超,但总是难以摆脱少、慢、差、费的窘困境地。
思考之二: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由于社会的变迁对于汉语文教育的巨大作用力,语文教育这只航船,忽左忽右地找不到正确的航向。人们只是注重研究海洋气候和风向,而对于航船本身的特点和航向却没有完全搞清楚,语文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就翻来复去地研究了几十年。就阅读而言,应该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记语言精品,而不要去作那些繁琐的剖析讲解,少讲精讲,多读多背,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背下几百篇精美诗词,背下几百篇精典文章,终生受用。就写作而言,应有法、有序、有效地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写出越来越漂亮的文章。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并不单纯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是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审美品质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就是以语言文章为介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学科。
思考之三:怎样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
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呢?语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我以为,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根本是教材,彻底改革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必须来一个教材的革命,而不是改良。著名特级教师欧阳黛娜对此有真知灼见:“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与教育思想的蓝本,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没有一套能有效地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教材,一切有价值的构想都会成为空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夙愿也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幻。”
语文教材的改革首先要从小学开始。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这个基础没 有搞好,初高中语文教材就如同沙上建塔。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彻底地改革,必须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出民族化科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的彻底改革,必然带来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彻底改革。中小学教材整体上的彻底改革,必然会带来语文教法的根本性的变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思考之四:语文到底该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教?
大家不妨作一番考查,看看全国各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 的。考查一下学生是怎样学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培养老师的师范大学里都开设有语文教学法的课程,备、教、辅、改、考等各个环节都要一套教程。
我认为,学语文的第一要务是多读。我不大赞成“课文是例子”,读通几篇课文就可以“举一反三”,语文学习得靠量的积累。读三百篇文章和三篇文章是大不一样的。你把三篇文章读得再透,也比不上粗略地读三百篇文章。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是真理。
我以为, 这四个问题就是语文学与教的最基本的问题。能找到这四大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要素,有了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并弄清楚这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语文学与教的基本模型就可以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