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5-01
骨科住院病人中,深静脉血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主要为老年人。深静脉血栓发生栓塞后,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有可能引起猝死,治疗处理困难,所以必须要进行该病的及时预防,并且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为对象,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4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周岁。6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和其他基础病变,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抗基础疾病控制、功能锻炼、抗凝药物的使用等。患者有症状时,医护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及时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栓,按一天2次的频率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的密切观察。
2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预防和治疗后,没有并发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有的患者均正常恢复,所有患者静脉血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
3讨论
31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复杂的机制,一般包括高凝状态的血液、静脉血流的淤滞和静脉壁的损伤。患者肌肉处的静脉丛是其深静脉血栓的来源。骨折后,在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很高。其中近端静脉是发生其他血管器官栓塞的主要来源。由于手术刺激使得将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致使其黏附性得以加强;若手术致使患者脱水或失血则会导致患者血液出现浓缩现象,从而使得血细胞数量相对增多。由于手术中出现全身性麻醉或联合阻滞致使患者的肌肉呈现完全状态或致使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现象,因而减缓了静脉流速;患者经受下肢骨科手术后其下肢制动,加其长期卧床致使其下肢肌肉始终保持在一种松弛状态,从而致使其血流滞缓。若骨科手术中由于机械性操作使用不当需使用止血带,但这样不仅极易挫伤静脉壁而且还会致使血小板出现黏附现象,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致使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和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和相关合并疾病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肥胖、高龄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患有心血管病和代谢病等。
32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医护人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求患者食用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以巩固基础疾患的治疗效果。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手术结束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可采用充气加压泵或标准长腿弹力袜来减少患者的血液淤滞。若患者出现了深静脉栓塞的问题,就应做到及早治疗。采用的低分子肝素持续泵入的作用是抗凝,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溶液的作用是避免血小板凝集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重要措施。一般术后2天左右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药时间一般为一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全身各处以及切口部位有无出血情况,要特别注意有无颅内出血的症状,同时监测血液凝血时间。有症状的患者要求患者休息,勿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及时地进行溶栓治疗和生命体征的检测。鼓励多饮水或增加静脉输液量,减轻血液黏稠度。
参考文献
[1]韦喜艳预防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8):29
[2]田会,赵振英,王兆娜,赵捧新,张采红,王浩汀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6):30
[3]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5)
[4]王彩莉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7):5975-5976
[5]刘海波,赵枫,曹杰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6):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ding nursing care applied to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Methods 60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Joint underwent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n both groups on the day before surgery, 1d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level of nursing 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the nurses gave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grading nursing ca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The incidence of DVT,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scores of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surgery, 1 ca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had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while no patients ha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of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t 24h, 1 week after the surgery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respectively. Leg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swelling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the uninjured side 4-7 day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ividing the level of nur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is of good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which also fully reflects that the level of nursing corresponds to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 availability of nursing resource is improved thereby patients can be provided with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nursing service.
[Key words] Grading nursing care;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Prevention; Venous thrombosis
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易诱发血栓。《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发生率是43.2%。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依据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61.10±11.41)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2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分级护理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9.50±13.40)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双髋同期置换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1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一般护理方法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管理等健康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级别护理,给予饮食、、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
1.2.2 Autar量表评价标准 Autar量表对于手术科室较适宜。主要包括年龄、活动受限度、体重指数、手术、特殊危险因素、外伤、高危疾病这7个评估项目[1]。其中“外伤”只是在手术前评估,“手术”是手术后评估项目。评估计分时取患者各个项目的最高分,总分不超过10分是低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0%,总分在11~14分是中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不低于15分是高度危险,DVT发生率高于41%[2]。
1.2.3 护士培训 首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基础知识,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Autar量表应用评估方法、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流程、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评估表填写等。教育培训能增强临床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对全体护士进行分级护理方法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了解护理级别与护士层级相对应的划分方法。
1.2.4 Autar量表评估方法 于术前24 h、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1周分别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及手术史、活动能力,得到BMI(体质指数),根据Autar量表逐一对项目评分,然后累计各项分数得到首次评估结果。
1.2.5 术后分级护理方法
1.3 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1.3.1 术前护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印制的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3.2 术后护理 ≤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①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②将患肢抬高: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N窝处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③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以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④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以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⑤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⑥疼痛护理:疼痛属于一种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会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或肌张力升高,对患者的功能锻炼造成影响。将患者疼痛减轻能够落实护理计划,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将患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11~14分为中度危险。护士除完成基本预防外,增加物理预防方法实施护理。①通过测量大腿周径来判断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方法:由同一位护士每日同时、同部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15 cm处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患者自觉患肢有肿胀、疼痛感且活动后更甚,皮肤有发绀,潮红、表温上升,提示有发生DVT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每日1~2次。③建议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15分为高度危险。除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外增加药物预防方法。研究显示,大约50%的DVT在术后第1天出现,30%在术后第2天出现,这就提示早期预防的重要性。①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情况;注意是否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②术后复查X光片,最好采取床头拍片。③手术后立即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持续治疗12 h,次日改为2次/d。④对抗血栓药物预防性使用,通常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d(从手术后直到下床活动)。并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Autar评分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体重指数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utar评分比较
术后24 h、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级护理组术后健侧与患侧腿围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DVT的预防被认为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和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深静脉血栓知识了解,以及其重要性的认识[3]。术前的骨科病人由于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等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态[4],发生DVT很容易。但是DVT的发生有一定隐匿性,所以对DVT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
通过Autar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有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赖丽英等[5]经Autar量表评估、干预后,显著降低脑出血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发生DVT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6],日本分级护理主要从病人的生活自由度、需要观察程度将其分成四级三度,这两方面合并共12级,如A1、B2……人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属于不同的两个方面,有的患者需要完全的生活帮助,对于病情则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下“护嘱”的能力[7]。
表2显示,术后24 h及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表3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明显。对每例下肢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个体风险性进行连续客观评价,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采取干预措施。术后48~72 h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
表4中,根据患者术后Autar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对照组。次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级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确保基础护理规范化落实的同时,完成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的病情监测、对治疗与康复效果的观察、对机体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得到与护士接触的更多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改变,采取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对机体状况评估,以降低危重、长期卧床、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达到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综合护理;骨科;下肢大手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58-02
静脉血栓栓塞指的是血液在非正常状态下在深静脉内发生凝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下肢回流障碍性疾病,同时也是骨科大手患者在术后常见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包括类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种,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会对生命造成威胁[1]。该次研究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模式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研究的94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44~91岁,平均63.8岁;患者体重43~89 kg,平均61.1 kg;干预组患者中男33例,女14例;年龄43~89岁,平均63.3岁;患者体重42~91 kg,平均61.4 kg。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手术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术前:① 心理:将病情的基本情况、手术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将接受同一项手术治疗成功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将其修复成功的术前、术后对比照片向患者进行展示。使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显著增强,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在积极的为其进行治疗,保证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2]。② 饮食:做好相关的饮食指导,进食一些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忌烟、酒、辣椒等刺激性相对较强的食物,每天水的摄入量应该保证充足,使血液的粘稠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③ 宣教:由责任护士将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症状表现、相应后果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工作要保证全面无误,尤其是一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如年龄较高、有吸烟史、体质肥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外伤程度严重的患者,预防工作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3]。④ 适应性训练:通过术前训练使患者充分适应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由于不适应在卧床状态下大小便而导致出现尿潴留或便秘症状,或在用力排便过程中导致腹压水平明显增高,而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不利影响。(2)术后:① 常规护理:对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术中用药情况、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使用情况、人工假体和骨水泥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对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据实际病情及手术具体方式帮助患者安置正确舒适的,对伤口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使引流保持通畅,防止出现由于引流不畅而导致的伤口出血、肿胀现象,形成血肿而对静脉回流造成影响[4]。② 下肢保护:尽量避免通过下肢为患者输液,使血管内壁的完整性充分保持,避免患肢穿刺或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操作,输注过程中有可能对血管产生刺激的药物在应用前应该先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5]。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护理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住院恢复治疗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常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1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9%;干预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3%。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住院治疗费用和手术恢复治疗时间
常规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分别为(10519.47±424.51)元和(7169.16±395.42)元,两组住院治疗总费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临床骨科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接受大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是对该类患者在手术后实施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手术治疗能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的必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进行对不同的病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对经验教训进行及时的总结,达到使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学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防止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的出现[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13(13):382-383.
[2] 丁兰英,胡红英,刘健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5(16):154-155.
[3]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10,13(12):145-146.
[4] 蒋秋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121-122.
[5] 张瑜婷.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西南军医,2010,12(16):1262-1263.
关键词:前瞻性干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评估;预防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为两种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主要是癌症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发病具有一致性。据ACCP统计数据显示,院内接近10%的患者死亡于肺动脉栓塞,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死亡率在住院期间为12%,死亡率在一年内为29%~34%。笔者为了能更进一步研究,选取了我院不同年度的同类病患者共250例形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与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156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2例,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疾病常规护理;选取我院同时期患者13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5例,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观察组患者进行疾病常规护理之余术前还需进行危险评估。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如下。
1.2.1干预措施
对照组只进行疾病护理常规,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至少7天以上。把重点放在恢复功能重建与全身支持上。提前对一切并发症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诊疗与护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有压疮、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术后感染和术后围绕功能。观察组除进行疾病常规合理还需进行术前危险评估并实施前瞻性干预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对入院患者进行严格评估,并确定有高度病危的患者;2)对刚进行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恢复期间应多对肢体功能进行锻炼,从而达到血液流通的目的。3)若需要静脉输液,为了不产生机械性损伤与血栓形成,应避免在同一条血管上多次穿刺用以减少损伤血管内皮。4)肥胖或者心肺功能不健全的患者,为避免血栓发生应为患者选择适合其腿径的加压弹力袜,并时刻观察其血液循环情况。5)对患者时刻观察其病情。
1.2.2术前前瞻性VTE评估和宣教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排查,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对于特殊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的知识宣教,比如老年人、肥胖患者、原有创伤、制动、以往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手术预计时间大于45分钟的患者,让其掌握脚踝内旋、外旋、背伸和腓肠肌、肱四头肌等的简易运动方式。患者应戒烟、戒酒、控制血脂和血糖。
1.2.3 术后VTE综合性防范
1)注意肢体的摆放,抬高患肢,为了不影响小腿的深静脉回流不应单独垫枕;2)进行早期锻炼,麻醉复苏后没间隔30分钟做足趾活动5分钟;手术六小时后开始做10~15组/次,2~3次/d 的踝泵运动;腓肠肌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肱四头肌等长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肌群收缩保持 10s/次,10次/组,4~5组/d;多做咳嗽动作,情况允许下可下床运动。3)物理干预;用弹力绷带包扎,锻炼期间,家属可对其患肢肌肉进行挤压运动,10min/次,1次/2小时 。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对照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观察组无1例肺栓塞发生;对照组有2例肺栓塞发生,其中无深静脉血栓前兆的患者有1例。两组比较静脉血栓栓塞症总发生率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越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就越高(P
表一 两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与其VTE危险分度相关性比较
4.讨论
下肢骨科大手术其实特指骨盆和髋臼骨折手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膝关节骨折及韧带重建手术等。形成深静脉功能不全,会妨碍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慢慢会形成静脉血栓,甚至导致残疾,而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因为深静脉中的血液凝结,堵塞静脉腔,使静脉回流受到阻碍。深静脉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形成。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是非预期死亡与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经本次研究表明,术前进行前瞻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评估是必要的;可根据病例进行教育干预,做好预防措施,用以改善患者手术后血液高凝的情况和静脉血液停滞缓慢:手术后应开始功能锻炼、预防性抗凝、适度补液、使用弹力绷带、合理的摆放、足底动静脉泵等。在患者完成骨科大手术后,应注意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防范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静脉血栓栓塞症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原有是否带有残疾、年老耐受力减弱、是否有外伤史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为患者手术后静脉血栓栓赛症发生率与手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正相关,所以即使加强防范,也有一定的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笔者体会,应对高度患者与及高度患者加强护理:
1)应该做到仔细观察尽早诊断: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应该观察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肢体肿胀程度,如果两侧的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相差大于1cm,应及早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表现,水肿、小腿疼痛不适、Homan征阳性、静脉扩张,也有一部分会因为肢体有创伤而忽略血栓的表现。
2)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加强护理,对于对照组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继而会引发肺栓塞症,对其应加强护理。对该种患者应正确给药;卧床休息,把患肢抬高到肺平面20~30cm;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和对血栓形成的患肢进行静脉输液;注意不可着凉;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使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时,应观察是否是肺栓塞。
3)根据文献表明约有70%被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所以应严密观察骨科大手术患者。时刻注意患者的表现,备好应急装置,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皮囊等。
5.参考文献
[1] 刘金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3):91—93.
[2] 黄静,林婉娜,罗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25.
[3] 李耿,喻文亮,于学军,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死亡指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7,16(5):518—521.
[4] 孙岩,刘洋,张十一,等.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现代普通外壳进展,2011,14(4):273—276..
[5] 李银红.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9,23(2):475—477.
[6] 鲍桂林,高琳琳,朱进.喘病古今文献颉粹(J).中国医药导报.2012.21.
[关键词]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3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较常见的血管疾病[1],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多见于骨科手术后。Colwell[2]报道骨科手术后在没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DVT的发生率为40%~60%。栓子脱落可以引起肺栓塞造成严重的后果,为引起临床高度的认识,笔者对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的下肢疾病患者中,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6例下肢手术治疗患者,男120例,女106例;年龄38~79岁,平均62.5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将226例下肢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116例)和对照组(110例),预防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手术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预防方法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注意伤口的冲洗和引流。术后口服华法林片2.5 mg,持续10~14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 ml 3~5 d,指导及鼓励患者做踝关节的屈曲、旋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的静力性等长收缩运动。患肢术后制动,抬高20°~30°,保持髋、膝关节稍屈曲,每天2次将肢体放平。术后1 d鼓励患者做踝关节及股四头肌的主动运动;术后3 d,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每天锻炼5~6次,10~20 min/次。所有锻炼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状态下进行,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制动,膝关节屈曲10°~15°;经患肢足背静脉留置针穿刺,以低分子肝素20 000 IU+生理盐水500 ml持续静脉泵入,速度可控制在30~40 ml/h,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直接从患肢静脉滴注,疗程10~15 d。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1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预防组116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表1),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例)
与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
3 讨论
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参与血栓的形成[3],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由于下肢骨科手术治疗,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的极端,加上术后疼痛或麻醉作用、局部肿胀肢体活动减少,使静脉血流缓慢;同时手术损伤血管内皮;手术创伤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种因素导致DVT的高发生率。
针对DVT目前预防措施较多,基本性预防是指在术中操作轻柔、精细,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4];机械性预防是应用标准长腿弹力袜在骨科手术中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压力及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间歇性充气加压泵是一种序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主要是通过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量来减少血液淤滞,防止DVT;术后尽早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强化肌肉收缩、关节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DVT;化学药物预防采用抗凝药物进行对抗血液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达到预防的目的[5-6],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以看出预防组DVT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为52.72%,和文献报道的DVT发生率40%~60%相符合,说明通过积极综合预防可以明显降低DVT,有效防止DVT的发生,防止骨科手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朱其一.手术取栓加术后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1999,21(3):528-529.
[2]Colnell CW. Rationale for thromboprophylaxisin lower joint arthroplasty [J]. Am J Orthop,2007,36(9 Suppl):11-13.
[3]蒋米尔,陆信武.下肢静脉性疾病外科治疗再发展前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5):273-275.
[4]邱贵兴,戴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31-33.
[5]谈晓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