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园规划方案

动物园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园规划方案

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种植规划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和解决,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自然景观环境的向往、追求的愿望相应地随之升级。

在高层建筑林立的城市当中,交通状况改善进程缓慢,城市中噪音和污染并重,适合人们休憩娱乐的户外公共活动场所逐渐减少;而现今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多,他们当中儿女大多不在身边,需要交流沟通和打发时间,公园便是首选休闲场所;城市中人们渴望拥抱自然,渴望呼吸绿色空气,更渴望心情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公园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1综合公园的概况

综合公园因其面积较大、自然风景较多、具备综合性的设施而命名,为全体市民能利用的公园,可发挥休息、散步、集会、运动、游戏、展览、观赏等机能。

综合公园一般位于主干道附近,其一侧或一侧以上均面向道路,容易为市

民所到达。主要功能包括休息功能、儿童游戏场功能、运动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其他服务功能,相应的功能设施包括广场、座椅、休息所、草地、平台、散步道、喷水池等园林布置和休养设施;钓鱼池、儿童游戏场等游戏设施;田径场、各种球场等运动设施;小型植物园、动物园、农场、水族馆、气象观察台等教育设施以及饮食店、停车场、厕所、电话、服务台等服务管理设施。

2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为了避免使公园成为孤立的点,应承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准确把握公园在城市中的定位,并注意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密切配合,可利用地形、水体、绿篱、建筑等多种元素加以处理,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避免用高墙把公园完全封闭起来。

2.1准确合理的定位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是指其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问题,也就是城市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中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一般根据城市整体层面的公园布局并结合公园内容进行。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其服务对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一般的综合性休息公园、纪念公园、游乐公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植物园、盆景园等。要准确的给出公园的定位,就不能拘泥于公园本身特点就事论事,还需要应用“系统论”方法,从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上来研究确定公园的特色。在具体的规划中,应从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外部情况与内部情况两方面来作分析。在外部资源分析中,着重对文化资源、游人资源、服务业资源、土地利用状况、交通资源等作出了解和分析。在基地内部环境资源中,对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现有活动资源等进行分析与总结。

2.2弹性原则

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中,应该从公园所服务人群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各种阶段性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着重强调的是灵活性,且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投资和实际需求的变化。

2.3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中,每一个规划项目都要从如何健全和完善公园方面考虑。这里的健全和完善,可以理解为“使其整体化”。城市综合性公园具有体现和传承当地历史传统风貌的作用,因此对它的规划必须坚持整体把握的原则。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㈠在任何设计中,整体的得失要比局部的好坏重要的多。城市综合性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它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不仅要处理好公园内部各种具体地段的规划与公园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研究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在规划的过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保证规划地段城市肌理的相对完整和统一。㈡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具体是指整体效益的原则,即在公园的规划过程中既要保证其所在区域的整体环境景观效益外,还要保证社会的整体效益、经济效益、历史文化效益的有效发挥。总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成功的规划应能形成基于所有元素和影响力的方案,产生一个新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完整的系统。

2.3.1 公园与周边地区景观格局的整体性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注重城市公园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因为公园是城市的一部分,它应与城市的其他景观融为一体,与临近的建筑物、道路网等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入到城市之中,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点。

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提高城市公园的利用率、公园景观的开敞性,城市环境的景观美化有很大关系。城市公园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要素,并与其他要素之间,形成了互为图底的关系。同样,城市综合性公园周边地段的景观对其的景观构成具有重要影响。

2.3.2公园延续城市文脉特征

城市的文脉,就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型的、隐型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

就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而言,人与景观的关系、公园建设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的来说,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关系,必然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强调公园规划的文脉,就是强调公园是整个城市景观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公园景观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承连续性。城市公园规划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并支配着城市文脉的发展。

2.3.3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游客是生活于其中的主角,他们是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园的动力和源泉。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职人员工作日的减少;老龄化人口的逐年增多;对独生子女保护意识的增强;交通的发达带来旅游者的增加;气功和交谊舞的普遍发展等,都要求公园改造中对人的行为给以科学的判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就是提升改造的公众参与性,在公园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习惯、以及公园使用情况,在尊重和满足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效改善游赏环境,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游客创造一个环境舒适、文化气息浓厚、特色鲜明的游赏休憩场所。

3种植规划

3.1广场空间的植物配置

乔木层一般为规则的纵横列植方式形成特殊的空间感受,选用树形相对整齐,遮阴效果较好的落叶乔木,如:银杏、栾树、合欢搭配一定数量的雪松、香樟、广玉兰等常绿乔木,以保证冬季的景观效果。林下片植自然的花卉、地被植物,如:丰花月季,牡丹、金丝桃等。台地花园三五成丛的种植观花乔木,如:樱花、垂丝海棠、桂花等,适量点缀色叶植物,以相对丰富的植物品种以及截然不同的配置手法,勾勒出广场边界线。

3.2生态岛空间的植物配置

该区域植物设计用 “重地被、弱中层、强上木”的立体空间构成结构。旨在营造快乐、浪漫、野趣的环境氛围。本着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叶纷纷、冬枝苍劲的原则,以香樟等常绿树为基调树种,片植水杉、樱花、木槿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野趣,形成花叶缤纷的浪漫美景。驳岸形态自然潇洒的芦苇以及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增添美感。

3.3水生植物的种植

蜿蜒的水景美丽多姿,涌动的水系岸边配置旱伞草、葱兰、鸢尾、纸莎草等水生植物,以突出“水”的灵动,造型独特的花船摆满鲜艳的时令花卉使整个水系生机勃勃,趣味丛生。

4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市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 ,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德胜科技园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政策区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东区位于德胜门外大街以西、新外大街以东,北二环与北三环之间,面积约1.5平方公里。西区在西直门外大街以北,东起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与海淀区相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德胜科技园地处中心城区黄金地带,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东南门户,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作为中央办公区,聚集了中央的50多个党政机关,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金融管理机构。西城区商业繁荣、金融业活跃、信息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先进、房地产业强劲、文化旅游兴旺、科技信息咨询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从而使德胜科技园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

科研力量雄厚,应用技术突出

园区及周边分布着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北京煤炭设计院、华北电力院等国家级科研设计单位,具有雄厚的技术转化潜力和产、学、研结合潜力,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越

德胜门箭楼、北海、什刹海、历代帝王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映托出西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动物园、双秀公园、人定湖公园、北京海洋馆显示出浓郁的人文环境;西城区智力资源密集,教育发达,北京著名的四中、八中等中学享誉海内外;这些条件为德胜科技园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交通快捷便利、枢纽作用明显

德胜科技园东区新建的德外大街快速路贯通二环、三环路,和京昌高速公路相连,从德胜科技园可以直达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昌平科技园;德胜科技园西区的西外大街是新扩建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动物园交通枢纽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公共汽车枢纽站,建成后始发线路预计12-15条,设计日运载量为26万人次;西直门建设的以城铁、地铁、国铁、公交为集合的西直门交通枢纽,更具特色,设计日运载量为30万人次,从该站出发的城铁,可直达中关村核心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很方便的到达永丰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园、建材科学城等几个主要专业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德胜科技园蕴育着无限商机。

西城区政府十分重视德胜科技园的发展,强调以服务为根本,努力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德胜科技园的组织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德胜科技园领导小组"。由著名的两院院士任顾问,西城区区长为组长,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规划、政策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

第二层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主任,政府相关部门、公司等24个单位的主管领导组成。负责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研究、协调落实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落实对企业的高效优质服务,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市(区)财政拨付的部分专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等。

第三层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它是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德胜科技园管委会的全部日常工作。管委会办公室下设西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为企业提供注册、咨询、办公秘书、融资担保、技术中介等服务职能。

德胜科技园是西城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发的六个功能街区之一。"以诚信立园,靠创新兴园"是德胜科技园的建园宗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住宅,滚动推进"是德胜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方针。

德胜科技园总的功能定位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开放型精品园区,包括四个方面:

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办公、研发和经营总部密集区;高新技术与产品的专业展示和营销集散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介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业孵化乐园。

德胜科技园东区(德外地区)是高科技产业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如芯片设计、软件研发等)、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在技术链和产业链中同其它园区形成优势互补,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高端部分;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与民营科技企业设立研发、办公、经营总部;以创新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注册、会计、法律、咨询、技术评估、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现代服务业;同时,盘活园区内存量资源,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使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乐园。

德胜科技园西区(西外地区):是重要的科技贸易区,结合现有的旅游商务区功能,利用环境与人气,重点发展科技会展、信息咨询中心、技术与产品专业市场,形成具有强大聚集和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集散中心。

德胜新城是德胜科技园的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由区属企业控股的北京德胜投资有限公司承建,南起德胜门箭楼,北至安德北路,南北长880米,东西沿德外大街向两侧延伸60-300米。项目占地38公顷,规划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规划区以知名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智能化办公总部大厦为主,以酒店公寓、商业服务、楼宇配套为辅。德胜新城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通过招标征集的,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公司参与竞争,市场定位策划是委托专业的测量师行-戴德梁行进行的。计划通过3-5年建设,德胜新城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通讯发达、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中心。

德胜科技园除了完全享有中关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西城区政府也十分重视改善德胜科技园的投资和发展环境。2002年4月区政府重新修订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奖励实施办法》、《优先解决高科技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博士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享受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全方位人事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入区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西城区政府重视财政投入。从2002到2004年,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园区发展,其中3000万元用于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设立西城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资金,在德胜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资金支持、人才引进、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融资担保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等多方面扶植德胜科技园区的发展。

德胜科技园开园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中国工程院落户德胜科技园,著名的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国数据广播网络公司等高技术公司在德胜科技园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具有快速成长性的创业型高新企业,园区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孵化体系的建设。在德胜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组织协调下,至2002年底,北京康华伟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金丰和科技孵化器公司、北京普天德胜信息科技园、北京有研科技园五家孵化器正式挂牌,其中利玛自动化技术公司已获得北京市孵化基地资格认定。

为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西城区政府十分重视德胜科技园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目前,科技园管委会已同银行、担保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解决科技企业的创业融资信用担保问题。西城区政府、北京市商业银行和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签定了三方合作协议,并设立了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德胜科技园接待受理中心。西城区科委下属的西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转,为入驻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注册、会计、法律、咨询、融资担保受理、技术中介等社会中介服务。

西城区经济服务大厅,同时也是科技园区企业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服务,有58个开放式办公窗口及21个辅助工作台。为企业提供了透明、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解决了政府机关过于分散、工作效率不高、企业办事不便的问题。

结合数字中关村、数字西城建设,区政府在园区内搭建了创新服务体系电子平台,建立专业化、交互式的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信息互换、网上办公、虚拟制造等技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

作者简介:吴承照,教授,电子邮箱:wuchzhao@vip.sina.com;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作者简介:臧亭,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构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是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行业各项标准得以发挥功能的保证。风景园林行业横向和纵向范围不断拓展、分工趋于细化,对风景园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构建标准体系,理顺各标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对行业今后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指明方向,实现整个行业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使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水平,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

1现代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范畴

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和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在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在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MichaelLaurie(1986)认为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应当包括景观评估和规划、场地规划、景观细部设计和城市设计四种实践类型。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没有明确的界定,丁绍刚(2009)将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分为规划、场地设计、要素设计、工程和管理五个部分,较为详实完整的概括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从景观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园林工程、养护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实践对象将国内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划分为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工程与管理四个方面。

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包括城乡与自然地。具体可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

场地规划设计是结合场地特征,针对该项目方案的用途需求做出的综合性创作过程[1]。主要是对城市中的开放空间、附属绿地、道路进行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城市设计、废弃地景观改造、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古典园林及历史遗迹保护设计、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道路及附属绿地景观设计、康体游憩专类场地设计等。

景观要素设计是在各类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景观要素进行的更为详尽的设计。包括专项设计和具体设施的设计。具体可分为种植设计、环境设计、建筑与小品设计、游憩设施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园林工程与管理主要负责园林的实际工程建设、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后期的维护与更新。具体表现为园林材料、园林工程技术、施工建设与管理、养护与管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上述四个风景园林的实践方向同时也是从大区域的规划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实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四个方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完整的风景园林实践范畴。

2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现状特征与问题

2.1研究现状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卓国祥[2](1986)将城市规划视角下对环境噪声标准的研究延伸至风景区,结合杭州西湖实际案例,探讨风景旅游区环境噪声的允许标准,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从近30年的研究来看,风寒园林的标准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从研究的实际范畴来看,上世纪末对于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以对各项制定实施的标准进行说明为主。潘家莹[3](1994)和刘载芳等[4](1992)分别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的数据来源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进行说明,以确保方法和数据的科学性。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已经逐步向规划设计方面拓展,包含评价、规划、设计、设施、工程图纸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起初笼统的绿地绿化标准研究发展到现在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公路绿化、城市公园、园林标志等不同对象的标准制定与实施研究。袁振国[5](2001)结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标准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细化的具体措施。殷云龙、王双生[6](2004)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交通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资源和政策等制约因素,综合制定公路绿化建设标准的方法。王菊萍等[7](2010)从深圳公园建设与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深圳综合公园建设标准的相关建议,为今后综合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爱新觉罗毓宇[8](2012)通过分析风景园林标志系统设计中的解读,阐述了风景园林标志标准的应用对策。从研究的层级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制定各类风景园林地方性标准的必要性与建议[9]。在标准体系研究方面,周向频、任婷婷[10](2012)尝试从风景园林行业、工程制图标准2个领域着手,构建出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张凯旋[11](2007)对国际标准体系以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风景园林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突出园林行业的纵向层次,对风景园林所涉及的众多领域(横向层次)关注不够,实际上不同领域由于其关注问题与内涵不同,相应标准要求也不相同。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下一阶段的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框架,依照这个框架逐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相关标准。

2.2标准制定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第一本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标准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早期标准主要有《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CJ12—1986)、《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CJ14—1986)、《城市容貌标准》(CJ16—1986)等。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笔者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地方标准进行筛选和归纳。上述两图分别显示的是自1986年我国第一部风景园林专业的标准颁布至今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相关标准逐年制定的情况。进入2000年后,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每年出台的标准数量较之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其中,图2显示的是国家级(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制定的情况1)。可以看出,国家级标准的出台数在2000年到2005年达到峰值,其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而相较之下的地方级标准却发展迅猛,尤其是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标准的出台数量已明显高于国家级标准。从各类标准的制定情况(图3)来看,工程管理类的标准出台的时间早、数量大,其次是细部设计类。而景观规划类和场地设计类的标准虽然起步略晚、数量较少,每年出台的数量相对稳定。

2.3标准制定快更新慢

一般情况下,标准出台实施后每隔3-5年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核以判断是否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目前的标准更新较为缓慢(图4),现行的217项标准中,更新过1次的标准有16项,更新过2次的标准有5项。

2.4园林工程与管理类标准多,规划设计类标准少

由于风景园林综合交叉的特点,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某些标准难以界定,因此风景园林标准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截至2014年1月1日,我国共颁布涉及资源环境、规划设计、设施设备、工程技术、园林机械、植物、管理等风景园林相关标准159项,其中国家标准93项,行业标准66项2)。此外,现行的可查询到的地方标准有57项。

按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类型划分来看,园林工程与管理类的标准较多,而规划设计类的标准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相对滞后,标准数量少,内容宽泛,远没有形成系列,加之更新缓慢,难以覆盖行业整体、指导具体操作。

2.5标准体系不健全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03年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在城镇建设部分对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结构进行了归纳(图8)。该标准体系含有技术标准26项,分为城镇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综合三个部分。该标准体系明确了风景园林涵盖领域,协调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标准与城市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中相关标准的关系。但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归入城市规划标准体系,风景园林信息化建设标准归入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园林工程主体标准归入风景园林技术标准体系,不适用于构建完整系统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加之近10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分类更加细致化,使得该体系结构显得过于粗放。新的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基于当前以及未来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对其进行重新分类。

(1)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不足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所涉及的领域仅有21类(详见表3),而对2013年发表在《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上的文章所涉及的实践范畴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中国园林》(2013年1-12期)共涉及45类,《风景园林》(双月刊2013年1-5期)共涉及31类,现有的标准无法满足整个风景园林实践的需要4)。因此,今后风景园林标准的编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尽快建立各专业方向的标准。

(2)标准的种类过于单一

从现有的标准种类来看,规划设计类的标准类型过于单一。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例,国内现行的标准仅有《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一项标准,其内容难以顾及整个规划设计内容。而国外发达国家涉及的有关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标准种类丰富、关系明确、各有特色。以美国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相关标准为例,其包含的标准种类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管理、从整体到专项、从国家到地方、从游憩到设施和安全等,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风景园林未来的标准编制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尽快健全各系统下的各类标准。

2.6风景园林标准多头管理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我国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各自的职责范围。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是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特征。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企业、地方归口单位批准设立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特定领域或范围的标准化归口工作,包括跟踪对应世界主要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动向和我国的有关标准进程,受委托起草相应标准,解释、宣贯重要的技术标准,开展相应级别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化的课题研究等。2009年5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于成立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8)等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复函》(国标委综合函[2009]3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10月16日,风景园林标委会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城镇风景园林设施的分类、评定、保护、监测和管理(不含旅游服务)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

目前,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出台或归口任何一部关于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标准。现有各类风景园林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主要有: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林业局(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住建部(建设部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建设部城镇建设技术标准、建设部给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建设部地产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国家水利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8)、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3基于风景园林实践范畴的标准体系架构

3.1基于标准制定的风景园林分类系统

风景园林是一门结合了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操作方法多样,其实践范畴的分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标准的体系方面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实质是构建每项标准使用范围之间的关系。随着标准的使用范围的缩小,其内容也应当更加详实、更加具有针对性。风景园林按照实践范畴分为4个方向: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4个方向可再细分出24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根据以下4种情况再进行细分:

(1)根据上一级对象不同构成元素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的类型,如村镇景观与环境规划、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等。

(2)根据不同资源属性划分

资源属性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场地中资源类型的不同、资源重要程度的差异通常也是操作者选择不同操作方法与流程的依据。如不同资源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度假区和森林公园,不同资源的废弃地等。

(3)根据不同地域或气候特征划分

园林中的植被对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和人工环境也受到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差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分类的标准之一。

(4)根据特例或专项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通用的管理或技术类别,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加强或特别说明时采取的划分方法。

3.2工程建设类标准体系结构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将标准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层关系,将标准的性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层级上的划分,上层标准的内容包括了其以下各层标准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术要求,并指导其下各层标准,共同成为综合标准的技术支撑。

这种划分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类的标准体系结构。因此,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层级划分方法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范畴可以构建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的三维坐标系。

基础标准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建筑结构术语和符号标准等。

通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专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等。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层级的专业标准同时也是其下一层级的通用标准。

3.3国家级标准与地方级标准的结构关系

国家级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两大类。地方标准是在国家级别标准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更加详实的标准。整体而言,地方标准是国家级标准的专用标准,但同时,各地的地方级标准也应当自成系统(图11)。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的三层结构中,基础标准所包含的术语、制图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是制定后续各项通用和专用标准的基础,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以及为了便于风景园林行业的统一规范操作,笔者建议各地方不需要在国家级基础标准的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术语、制图或分类标准,地方标准编制的重点应当在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和专用标准。

3.4风景园林各类型下标准的种类

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系统从范围上应当包含整个实践领域,从类型上来说应当囊括该范围下的各类操作,从内容上应当包括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为了构建出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势必要探讨各标准结构所需包含的标准种类。

基础标准主要是对使用范围内的基本术语、类型、图纸等做出规定,因而基础标准一般分为术语标准、图形标准和分类标准三种类型。专用标准是针对通用标准而制定出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更为具体的标准规范,因而较之通用标准,专用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灵活。在实践环节中,不同的对象与类型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所对应的通用标准所包含的种类各异。

(1)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规划层面上通常的实践操作是对对象进行总体或详细规划。由于这一层级的研究对象尺度较大,资源种类丰富且对生态与环境考量较多,应当制定出有关的环境与资源的评估、评价标准。此外,对于这类规模较大的场地,某些要素的系统规划对于其风貌、管理与服务上的统一协调也是必要的,如游径规划、游憩规划、设施规划等标准。因此,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范畴下的标准应当包含:环境或资源评价标准、总体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标准、游径规划标准、游憩规划标准、各类设施规划标准等。

(2)场地规划设计

这一层级的操作内容较上一类型更为具体,并且与人类活动更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制定出各自规划设计的标准外,游憩规划设计、各类设施规划设计以及景观风貌、安全和无障碍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也是标准编制的方向。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对象如废弃地、古迹等,对其场地本身环境和资源的评估和分类标准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方面也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3)景观要素设计

细部设计的对象通常较为明确,因此一般情况下编制出各自的设计规范即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低碳、乡土、智能、安全的设计是此类型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景观要素设计尤其是硬件设施类,标准化、产品化是其发展的方向。

(4)园林工程与管理

在园林工程方面,除了通用的施工建设、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外,对于特殊地质、建筑、环境等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编制规范。在后期的维护、管理和服务方面,除了制定出通用的管理维护措施标准、园林质量评定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外,对于重点对象如保护地和古城古迹的管理者的操作规程,公园等的质量监管工作,风景区和度假区的服务管理等,可编制专门的管理标准。

3.5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结构与差距

风景园林的分类是标准分类的依据;工程建设标准结构和国家与地方的标准关系共同构建出标准的层级框架;依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操作内容确定了各层级下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依据上述分类和层级关系构建出风景园林的现状标准体系,从中可以发现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的差距(表3,表4,与表2可以做对应分析)。将表3、表4与表2进行对应分析可发现,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现有的标准涉及的实践范畴不全,对于设施产品、材料、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较多,而对于行业主体的规划设计类的标准存在大量空白。同时,现有的标准不够深入,大量缺乏针对具体对象的专用标准。由于国家级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各级地方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各项标准而自行编制国家级空白的标准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帮助地方各项标准得以系统化运作,但也存在着各地地方级标准雷同,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建议逐步完善国家级标准,具体化、特色化地方标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