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散文精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日,学校给高、初三学子进行了离考试还有一百天的誓师大会。在会上,我感触很深,并不应为高初三,而是那位从西南政法大学来的老师谈的话题————梦想、努力、坚持!
在工作当中,我们真的常常会不自觉的感到没有了梦想,没有了追求,有的只是需要重复的工作……在听演讲的过程中,脑海里又在询问,在教育的路上,应该坚持怎样的梦想,能坚持多久?真的,有梦想,只是我们的追求的第一阶段,有努力、有行动,才可能与之越来越近,然唯有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会使梦想变成现实……
我们常常犹豫,但是,回想起来,品味起来,还真的没有找到一直都在坚持的理想!如今,似乎有了,可是又充满了挫折。是的,人生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挫折,领悟当中给予的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既然已经坚守了,就请坚持住,不为什么,只为活得更精彩……
今日演讲的老师,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充满力量!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个春暖花开,万物生辉的时刻,我们齐聚于此,隆重举行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为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们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出席此次大会的除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外,还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我们进行大会第一项,请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鸣炮。
请坐下。
大会第二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学校校长xx同志为高三学子们激情壮行。
大会第三项,请高三年级教师代表xx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四项,请高三年级学生代表xx同学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五项,请高三年级学生家长代表xx女士发言。大家欢迎!
大会第六项,请高二年级乐思尧、郑翔友、邓邦辰三位同学代表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为学长、学姐呐喊加油。
大会第七项,高三年级全体学生宣誓,领誓人,高三年级主任熊辉。
老师们、同学们:伴随着同学们响亮的誓言,我们的誓师大会就要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勇夺胜利的豪情必将写满这剩下的一百个日日夜夜。让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并进,让六月的鲜花和美酒庆祝我们的成功,让母校因我们的成功而辉煌!
下面我宣布:宜春一中2021 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按要求有序离场。
高三誓师大会个人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像离弦之箭,随风飞远;岁月如东去之水,永不回还。不知不觉间,高考仅有百日。在这个庄严时刻,我们三中师生齐聚在这里,将用我们的豪情和壮志,用我们的勤奋和进取,放飞我们渴盼已久的共同梦想。
我能够作为高三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我们的誓师大会,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进一步激励我们高三师生,以火样的激情、必胜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旺盛的斗志,努力拼搏,收获我们今年高考的辉煌。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其实,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的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意志的成功!过去我们做的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改变。现在,高考已经近在眼前,最后的决斗开始了,冲锋的号角吹响了。100天的时间,可以收获累累,可以突飞猛进。我们从寒冬走来,更珍惜春天的灿烂,我们向六月奔去,更相信人生的奇迹。我们曾用智慧培养理想,曾用汗水浇灌希望,曾经踏过书山坎坷,也曾渡过学海茫茫,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我们的青春会因努力而精彩,人生会因拼搏而辉煌,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踏上百日的征程!
下面让我们以理想的名义对自己提出以下五点要求:
一、紧密配合,加强沟通,不到最后关头切勿轻言成败
高考冲刺紧要关头,我们全体同学都要关爱自己的班级,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交流谈心,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为我们最后的复习迎考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和环境。过去的高三两次统考,不管我们的成绩如何,它仅仅代表过去,不能说明将来什么,更不能代表高考,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几步才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谁大意和松懈一下,谁将落后,谁将万劫不复。
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最稳健的步伐将理想进行到底
我们全体师生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追击,从新的起点出发,向新的目标和制高点冲刺,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投入专注,心无旁骛,摒弃一切诱惑,简单生活
我们各个班级、每个同学必须快速制定并切实落实科学、完善、周详的冲刺复习计划,在这过程中决不能打丝毫的折扣,必须100%地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日日有所进,周周有提高。
四、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与强者竞争,向自我挑战
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总能找到时间,因为他懂得时间的点滴效应,他知道只要自己每天比别人少浪费一分钟,那么一百天他就比别人多出一百分钟来,他就可以比别人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所以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便能累积巨大的成功。
五、珍惜考试,调整心态,锻炼技能,形成规范
同学们必须根据自身及学科的特点,对自己的薄弱学科进行持续的自我补差,尤其是对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学科给予时间上倾斜和保证,务求实现补有成效、补有提高,补有突破,以求做到灵活运用,增强得分能力
同学们,希望之门已经开启,胜利在招手,理想在召唤。我们渴望着,在百日之后,我们三中的学子们能用你们那聪明的智慧与美丽的心灵书写下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父老乡亲最耀眼夺目的风采。
同学们,高考其实和人生一样,三分凭运气,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敢拼一定赢。让我们以无可挑剔的成绩和不容争辩的实力来创造自己的未来。让我们真正做到“今天我以三中为荣,明天三中以我为荣”。
同学们,照一照镜子吧!你会发现青春正盛!把一把脉搏吧!你会感觉激情正浓!青春给了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了我们力量,我们就要执著地拼搏追求;青春给了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收挑战。青春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花就要绽放,是树就要撑出绿荫,是水手就要搏击风浪,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
冰雪消融,化作千顷碧波;朗朗书声,铺就锦绣前程。望同学们增强时间意识,拼搏意识,鏖战百日,铸我辉煌!
详细阐明了新诗选修教材的重要意义,继而由此来彰显语文教材改革的深远宏旨。
关键词:选修;新诗;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5-01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改理念,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最见精彩处就是选修课本涉及到古代原典、写作学、古代文化及按照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电影等体裁精选的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丰富厚重而又系统性的给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简略线路图。因为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受高考指挥棒的拘囿,加之教师对此的教学探索还远远不够,选修课的璀璨星空被大大地压缩了,所以,在这里我借助于新诗教学再谈一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新诗的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口耳相传,诗的血脉流淌至今。古典诗歌和散文成了文学史上的两座奇俊的高峰。由于历史的悠长,长达两千余年的古典诗歌几乎成了诗歌的代名词,而发轫于1917年《新青年》上的新诗就有点相形见绌了。新诗主要的贡献一是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一是以形式的自由代替了格律。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国家正临多事之秋,新诗的发展在贵族化与平民化的夹缝中,在纯诗话与大众化的罅隙里,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诗潮的纠葛和斗争下艰难前行。历史虽短,而命运多舛,经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诗人和《现代》诗人的拓展,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的伸延和七八十年代《今天》诗人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续,新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简单地说新诗传统的关键词就是现代、自我、情绪和自由。
但到了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原因有很多: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倍感压力,自是远离了文学,小说由于其特有的故事性受到一定的钟爱,相对而言,新诗就疏离的多了。还有,除了专门的研究者和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能说清楚新诗的历史和独有艺术特征的读者数目寥寥。更何况新诗使用的诸如悖谬、并置、反讽、转喻等写作技巧让很多读者不明所以,并由此带来了对新诗的误读和误解。此外,诗歌的自身问题如身体修辞等也遭致了大众新诗低俗化的讥评。回顾历史正是为了面对现在。在高中阶段,能借助于一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给新诗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并通过其中精选的诗篇给学生以诗美的感悟和启示,善莫大焉。这本选修课本中,编者以社会、亲情、爱情、土地和苦难为主题将新诗分为五个单元,这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考量的,也因为这些是中学生所经常接触的题材类别,不至于造成隔膜,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所选诗歌皆为精品,易于朗诵和记忆。每个单元后面附有一些基础的诗歌知识,如新诗的表达、新诗的意象、新诗的语言特征等,使中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应该说,这本教材的编排和架构有深意存焉。它不以新诗历史的简括为目的,而借对新诗的阅读和鉴赏感受新诗独特的美学特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二、新诗的意义
说起新诗的美学意义,需从诗歌说起,方能正本清源。诗是什么?里尔克说诗是一种经验,郭沫若在《论诗三札》里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还有人说诗是一种发现,诗是一种情绪。古今中外,对诗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众说纷纭。其实,诗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诗。
1、诗是情感的隐秘表达 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有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潜在要求,忌讳情绪的直接宣泄和无节制表达,古诗多讲究情绪的含蓄蕴藉、婉转曲致并以此为其美学特征之一。新诗坛虽有郭沫若等人《女神》式的狂飙突进和殷夫等人为无产阶级诗歌所作的大声疾呼,但从新诗的艺术性上来看,诗歌的主潮是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诗歌重视的是暗示和象征,这需要读者能破解这种语言的遮蔽,达到与诗人情感的高度相契。
现代主义诗歌由于暗示与象征的运用,读者对诗歌的阅读就需要一定诗歌知识的积累,否者就云山雾罩,无从着手。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诗、赏诗的过程。这也正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读诗就变成了一个美的寻找旅程。
2、诗是一种对时代生活的敏锐发言 诗歌被认为是时代的灵魂。在西方,诗人被认为是通灵者,是上帝的代言人。诗歌的地位较散文、小说、戏剧为高,自有它的道理。因为诗歌承担着对这个时代的敏锐感受和表达,而诗歌的篇幅又不很长,在有限的容量里做一深刻的思考,殊为不易。诗歌为这个时言,这个发言并不一定是直接的。诗人的感受是敏锐的,他们往往受着内心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但伟大的诗人都是内心情感的忠实记录者。他记录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反映和真实思考,拒绝伪饰,不与历史合谋。
不管诗歌的抒情主体是小我还是大我,他们都抒发的是自己所生活时代的真实感知。小我书写的是时代血管的躁动,大我书写的是时代的风潮。诗歌与时代联姻,但由于其思考的普遍性和哲理性,故又能超越这个时代,发出诗性的神光。
关键词:网络;教学;任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4-01
为了深入研究运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从结果看,网络教学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在内容系统性、形式灵活性和指导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在整合内容、改进形式、拓展深化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富有成效。
一、紧贴需求系统规范,把网络教学内容整合好
网络信息海量、内容庞杂,在为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使学员选择难度加大,特别是必备急需的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必须搞好内容的规范整合,使学员上网就受教育、点击就有收获。一要把知识点向基本理论解读链接。分门别类收理论原文原著、理论读本、教育教材以及相关辅导资料,让学员在系统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务必保证学员不懂就能查、一看就明白。二要把关注点向热点难点透析聚焦。将教材和相关辅导录像上到传局域网,为学员提供思想困惑的权威解答。及时收集教学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安排教员“在线答疑”。三要把兴奋点向先进文化熏陶引导。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收集文学名著、中外名曲、红等经典作品,精选喜闻乐见的电子杂志,供学员品读欣赏。鼓励学员将原创的书法绘画、撰写的诗歌散文、摄制的影视短片、创作的动漫作品等上网,组织展评展播,在相互交流欣赏中提升精神品味、陶冶思想情操。让学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熏陶和升华。
二、突出主体科学设计,让网络教学形式活起来
建立网络学员用,建好网络为学员。必须着眼激发学员用网络学习热情,积极构建自主开发、平等交互、快捷高效的网络平台,努力形成人人竞相参与、人人当好主角的生动局面。一要开办多维开放的“大课堂”。开展立体化、远程式、自助式网上教学。做到一点授课、全面覆盖。让学员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教学。二要架设互动交流的“连心桥”。广泛开展在线讨论交流活动,使学员在倾吐真情实感中促进自我教育、提高精神境界。三要创建对抗比赛的“竞技场”。设立“网上赛场”,将闯关竞答、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搬到网上,采取网上打分投票的方式,评选擂主,建立龙虎榜,大力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四要开通汇聚兵智的“直通车”。针对网络隐匿性强,学员更愿意倾吐心声的实际,开设相关栏目,了解掌握学员思想反映和对教学的期待需求,为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员需求,为大家所乐于接受。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2009年《考试说明》相同,没有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工明显,考查点表述界限分明。其考查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内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段做浅层次阅读和理解,以读懂内容为出发点,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检验,一般不涉及深层意蕴。从《考试说明》中的示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应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第二轮复习备考应把这类文章的阅读作为训练重点。
(二)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轮复习要指导学生养成“三读”“四注意”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三读”:初读,整体感知明思路;再读,题文对照找区域;三读,认真分析排干扰。“四注意”:注意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结合文本中观点性的内容勾画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信息整合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与2009年相比只有一点微小的变化,就是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探究能力的考查,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培养。
其他要求与2009年相同,具体表现为:
1.从试卷结构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安排在第一卷;2.从分值看,保持在25分左右;3.从选文体裁看,侧重考查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4.从考查目标定位看,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备考建议:
1.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小说与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结合《考试说明》和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思三个层面整体把握文本。
3.要特别重视培养感受和体悟文学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情思美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和运用由语言而想象而情思的循序渐进的鉴赏习惯和方法。
4.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利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
5.注意分点作答,表述要力求准确、通畅、有条理。
三、古诗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的《考试说明》继续将“名句名篇默写”归入古诗文阅读这一版块。文言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还是2009年高考的三个方面,即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1.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表述出现了变化。今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将原来“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一句中的括号部分删除了,这一“提示”其实在古诗鉴赏时也同样要特别留意,此次删除应该不是淡化。这点值得备考师生注意。
2.调整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2009年的《考试说明》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明确规定为“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与2009年比较,2010年《考试说明》“附录二”的“古代诗文篇目”中对“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背诵的篇目。这样,使教师指导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备考建议
1.文言文阅读。
⑴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
⑵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精选语段让学生动手做完整的翻译训练。
⑶注意文中人、事、理的关系,分析文章内容。
⑷通过形象特点把握文旨,通过选材的详略把握文旨,通过章法结构技巧把握文旨。
2.古诗鉴赏。
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咏诗韵以声求气》三篇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古诗词的文章,对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很有帮助。建议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诗歌题目、诗句内容、诗人生平、时代背景、诗后注释里的有效信息。
⑶帮助学生提高通过抽换和比较的方法品味诗歌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
⑷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情感因素,复习中应注意归类。
⑸“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不能满足于会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尤其要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考试说明》分析
与2009年相比,“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中,将原来的“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较好地”这一限制词删去了。另外,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求更简明。原来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标点符号”,现在简述为“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命题”。这一变化更好地呼应了作文中对标点的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考生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对这一“基础等级”严加关注。
其余考点要求与2009年相同,没有变化。
(二)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对以往试卷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试题进行整理并归类,建立“错题集”,强化记忆。
2.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做到能分析,能运用。
3.“仿写”或“根据要求写语段”,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弄清命题意图,立好意、选好材,组织好句子”的做题习惯。
五、写作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出现了两处变化:一是对错别字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去年要求“(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今年将括号去掉,明确要求“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中的致命隐患。二是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方面,原来要求“‘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2010年将其中的“深刻的”删去了。
其余部分都与2009年《考试说明》要求相同。
1.概述部分。2010年“写作”要求继续表述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基础等级。延续了2009年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的表述。
3.发展等级。继续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十六个点,明确指出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
(二)备考建议
1.文体意识要强化。
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对“文体”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前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到今天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鼎足而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特征,避免考场上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2.选材、立意要出新。
二轮复习时可在选材立意和积累素材上下功夫。选材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立意高远,都可在短期内得到强化。作文选材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要注意新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新近发生的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表达”做充分的素材储备。
3.关键主题要重视。
比如“科学与创新”“和谐与发展”“危机与机遇”“责任”“开放”“信心”等。建议围绕上述几个主题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并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架桥”,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灵活地使用。
4.训练要落实,文面要整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新闻、播音主持、表演和编导等非中文专业的基础选修课。该课程教学面临着时代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日益丰富的影像资源。一方面是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的作家如鲁迅和徐志摩还被拍摄成了影视,如电影《鲁迅》和电视《人间四月天》。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大量的电视诗歌散文(ltv),以及少量由上课教师与学生自己摄制的影像,如改编的红色经典剧或小说dv与相关视频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影像资源,为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探索提供了可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归结为“一突出四坚持”。
一、确立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观念,突出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1](p21)。而忽视影像资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不适应时代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图像文化时代,图像在当代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读图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文学作品不断被影视‘殖民化’……越来越多的非图像文化资源被图像化地开发利用,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影视银屏,或被改编成漫画和连环画”[2](p137),给文学教学提出了时代性挑战。而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当下的阅读已经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普遍优先选择接受影像化的信息,用影像作品来代替文本的阅读。笔者的课程教学调查就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利用影像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讲课效率和内涵。因此,直面图像时代的挑战,变危机为契机,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将文字、声音、图像等综合起来,探索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和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的应然选择。
二、力求适时适量,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科学性
实施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当根据各教学因素来科学合理安排,做到适时适量。课程性质不同,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处理就有所不同。在必修课教学中,以精选原著和影视作品为基础,截取一些典型片断来配合文学讲解,时间不宜太长。而在选修课教学中,则相对宽松,有时可以使用片断式影像资料,有时可以放整部电影甚至是师生自己拍摄的影像dv。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进行作家作品的教学,要回到文学作品的情境或文学史现场,适合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如果是文学思潮运动的教学则不太适宜。考虑时长因素,如果影像是电视剧就只能精选片断,如《围城》等。而电影或学生自拍的影像则可视情况全部播放。另外,选择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影像均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如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与电影《鲁迅》等,张爱玲小说改编的《金锁记》、《色戒》等,要选择据文学代表作品拍摄的成功影像。从课堂形式来看,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来补充第一课堂的不足,通过布置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观看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实施互读,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现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剧目或小说加以改编,自制dv和ltv。在中文专业上课,可联合学生工作部门举行“红色经典”或舞台剧表演大赛并全程录像,通过课外活动创造与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引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深化第一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体现主导性,在问需于学生之时,要总体把握实施互读的内容、时间、方式、节奏和数量,不能给学生以互读教学的点缀或泛滥感。
三、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连续性
实施文学与影像的互读教学,贵在坚持,要通过“五进”,做到长时间不断线。一是进课堂,贯穿各教学环节。教学前先让学生阅读观看要讲内容的文学文本和影像文本,最好是要求学生能形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文学与影像的互读并引导讨论。课后布置相关改编或写小论文等,最后落实检查批改并及时反馈评价。以《边城》教学为例,在学生课前阅读观看文学和影像文本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对于争论较大的问题(如“《边城》所展现的生活世界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和评价?”和“小说《边城》和电影《边城》有哪些异同?”)则让学生细读细看文学或影像文本,写成小论文,最后及时反馈评价。二是进活动,把课外活动视作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支持学生开展影视社团活动,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活动,开展校园影视文化活动,实现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统一。三是进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中,教师可有意识安排诸如“老舍/张爱玲/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等题目,我们目前指导完成的这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就有多篇,如《贾平凹小说〈高兴〉的改编研究》和《电影〈边城〉与小说〈边城〉的比较研究》等。四是要进科研。课程任课教师要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申报此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校教改课题,推动了教学科研的互动。最后就是要进课程考试和评价,在实施课程考试和评价时,要把是否进行互读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平时成绩的计算要把互读状况纳入进去,利用平时成绩这一手段,恰当评价和促进学生的互读学习。
转贴于
四、实施研究性教学,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创新性
研究性教学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p37-38)。在文学与影像互读的教学中,要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从文学作品到影像作品是二度创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寻找二者间的异同,特别突出“异”的教学,从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新见解。一个典型案例是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对虎妞形象的重新理解,传统观点对虎妞形象的定位是老丑怪变态。我把对虎妞的理解定性权交给学生,预先布置学生认真研读小说和观看同名电影,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印象和感受,结果有女学生感到电影中的虎妞不同于小说中的虎妞,她有可爱之处。我于是安排课堂讨论,最后许多同学认为虎妞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有超前女性性别观的现代女性,从而为虎妞评了反。又如《芙蓉镇》的教学,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比较阅读原著和同名电影,学生往往获得对作品的新理解,如有学生发现李国香对胡玉音的批判不完全是阶级政治因素使然,而是有心理忌妒的原因。他们认为老女人李国香对长得比自己漂亮且受到芙蓉镇男人们宠爱的胡玉音在政治运动开始前是一种心理嫉妒,政治运动开始后,她把心理嫉妒转化为政治批判,李国香的政治疯狂正是其作为女人内在自卑心理的外在转移。
五、以文学原著为根本,坚持文学与影像互读教学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