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性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确定这些变量呢?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主要指标有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但考虑到净利润是个绝对数指标,往往和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小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那些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要少的多,我们并不能就这样判断大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定比小公司要好,所以本文在选定指标时没有将其一起考虑,而以另外三个指标来构建模型,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三者同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从主成分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可构造企业经营风险状况综合指标F,F是综合因子f1、f2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如下:
关键词:负债经营;合理负债;企业管理;适度负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0日
在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出现不断产生对资金的需求。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筹借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负债经营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筹集资金,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并且负债率越高,风险越大。
一、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企业之所以会选择用负债经营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因为负债经营融资速度快、成本低、方式灵活等优点。
1、便于筹集资金。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企业在持续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夸大生产,他所需要的资金仅靠企业本身累积的话,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就算企业经过日积月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错过了投资商机,也就没有意义了。负债经营就能更快地获得资金,使企业能迅速地抓住各种时机更好的发展。
2、保持企业控制权。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导致股权的分离,就势必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原有股权比例,企业的控制权也不会变动,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3、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当企业负债经营时,举债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而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这种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的固定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4、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因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支出属于财务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企业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从而取得部分免税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
5、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负债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这种因为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实际贬值的后果,不是企业承担而是债权人所承担了,所以这种情况对企业是有利的。
6、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企业的筹资成本包括债务资金成本和股权资金成本,企业借入资金,按期偿还本息,债权人风险较小。企业支付的利息在成本中列支,需要负担所得税。企业除还本付息外,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而发行股票在税后还要支付股利。因此,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二、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1、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时,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这样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股票持有者就对股票希望降低。
2、财务杠杆负效应降低收益率。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经营状况进入低潮,那么负债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就会远远的小于企业所产生的利息支出,那就需要企业权益资金创造的利益对这项支出进行补偿,就进一步地降低了资本收益。而固定的利息负担又会使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下降速度加快。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使得权益资金收益率的下滑。
3、无力偿债的风险。负债筹资企业,采用举债的方法筹集资金,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负债投资项目不能把握好的经营状况,以及准确的估算起资金利润率,就会导致企业负债经营产生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企业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都会使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进而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风险。结果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且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4、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导致企业债务越来越高。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如果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企业若想再筹集资金就会很难。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成因
1、经营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债务规模过于膨胀。债务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债务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债务的规模过大,会导致投资规模或闲置资金的增多,利息费用支出增加,导致收益降低而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债务比重越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受益变化的幅度也增大。所以,债务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
3、筹资方式运用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劣,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比例不合理。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5、负债期限结构配比不合理。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6、利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筹资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筹资风险将会加大。
7、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入的外币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入额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8、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四、企业负债的适度性
合理有效的负债经营将使债权人、债务人都从中获利,获取经济上的回报。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方式,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念,选择合理负债。合理举债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还会推动科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对负债经营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流量角度考虑,企业偿还当前到期债务是要用现款支付的。比如,企业拥有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大量存量资产,并不能说明其当前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强。因为,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还必须通过比较该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做出判断和度量。从企业内部看,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内控架构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决定着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决策。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化为前期投入资金,销售后将现金回笼,所以注重资本金使用效率,尽量在其商业模式中降低资本金的投入,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现金流回笼。在信贷紧张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管理者需要从“生产-销售”现金循环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比如产品生产、内部管理、市场环境等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缩短现金流动周期,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把现金流尽快回笼。在产品营销策略提升中,尽量减少现金流出或延迟现金支付,鼓励资金尽快回笼。
1、企业的应收、应付账管理。一般企业会在产品卖出之后某个时间范围内回笼资金,供应商供货后则在某个时间范围内支付货款。企业应根据其市场能力,争取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和延迟对供应商货款的付款。
2、资本金管理。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股本金一般是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来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现金资源的方法就是寻求股东的资本支持。在目前环境下应该尽快与股东方、相关的监管机构商谈,提前把股本金和现金流安排好。
3、资产与负债管理。负债经营是企业持续发展中必然选择,实现企业筹资融资,让资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良性循环,如何合理负债是负债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有利,改进资金结构确定举债额度,合理地掌握负债比率。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采取最好的方式进行举债。
(1)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用较低的成本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流动负债较少。
(2)资金来源:企业可以根据借入资金的多少,借入资金的时间长短,以及能够承受的利率,按照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向资金市场拆借。
(3)资产结构:如果一个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较大就应该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的方式借入资金,还要避免利用短期债务。流动资产较多的企业就应多利用流动负债进行筹资,加速企业资产的周转,保证债务及时偿还。
(4)资金的期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运用一定的负债,才能使企业负债结构合理。而稳定的现金流量便于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反之,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企业就会处于经济困难,借入资金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5)利率:利率的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举债方式。比如,当长期负债的利率和短期负债的利率相差较小时,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长期负债。反之,就会使用流动负债,降低资本成本。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能力是不能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又是资产结构的中心,企业必须尽量把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企业要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现金流量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以确定合理的负债模式。再次,企业还应加强运营资金的管理,保证足够的偿债资金以及能够及时偿债。严格的管理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运转速度,合理确认资金的投资量和投资方向,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红霞.现代经济[M].湖南:湖南省马王堆医院,2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关系到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是否成功。没有一种经营方式、管理理论可以一成不变地指导企业永远经营下去,所以企业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用于开拓创新,实现自身的升级发展。
(一)生产经营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企业生产经营上产生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资源主导型过渡为现在的自主创新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手工加工型变为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型,由之前的一味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环保、绿色、低碳的产业,同时逐渐向战略型产业迈进。生产经营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其他方面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随着生产经营的转变,使得企业的其他方面也必须相应转变,才能促成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企业思想观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局面,企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在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
二、判断企业是否成功转型的六个因素
(一)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
在企业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体制和管理体制直接关系企业的未来前景。在市场经济快速变化的今天,企业应当重视自身风险意识的加强,在不可预知的危机到来时,企业应当积极调整生产规模,升级生产方式,例如尝试企业内部各项资本并购重组,以达到资源产品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这样积极的以全新面貌迎接市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完善发展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对推动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方面我国许多知名企业通过实践已得到充分证明。他们通过优化资源重组坚决砍掉制约本企业发展的薄弱子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有利于本企业向国际市场的公司使用合作,洽谈,兼并等方式实现联合重组从而向先进知名企业迈进。
(二)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企业的成功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命运,我国国内某知名企业,重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从企业第一项专业创新产品问世以来,积极推动本企业的创新发明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领先同行业领域并在国内行业内部制定行业规范标准。这些成果和荣誉的取得源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不断重视和加强,这项创新战略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还为其他企业的经营思路提供了重要借鉴。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拥有创新意识,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活力,才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三)用人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因素影响
企业的用人机制及人力资源高水平是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人才素质水平提升和操作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状态,才能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激情,企业也才能够顺利发展。
(四)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其中之一巨大变化就是生产组织模式。如果企业转型后,还按照之前的模式进行生产,则相关理念管理难免落后,这就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升级转型,因为落后的产生管理理念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必须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变化而变化。中国作为第二位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其资源的使用不容小觑,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对较低,这是目前企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相关产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忽略经济效益之外的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使得矿产资源急剧减少。现在,企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前景,中国的经济体制也从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除煤炭等矿产资源外,以轻工业为首的企业也需要面临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比如浙江天能集团,则是率先进入企业转型的重要单位,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成立于1986年,地处浙江长兴。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电动车用电子电器以及太阳能储能电池的研发销售。在2007年该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后,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发展迅速。目前该集团已经成立了20家国内的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可以说该企业正是由于转型成功,才能向国际化大型上市公司发展,成为业界中的翘楚。正是这些公司紧随时代步伐,紧靠“绿色能源环保”标签,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被市场认可,最终存活下来。
(五)企业“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三化”发展对提升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包括工作的信息化、精益化和人文化三方面的?热荨M平?企业“三化”发展,可以协助企业快速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紧跟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平稳运行,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规范化要求,这是信息化的包涵内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反复操作、管理能力,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企业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加强企业的人文情怀。企业也是以人为服务的产业类型,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需要人性化的待遇,“以人为本”的发展诉求,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塑造企业发展。
(六)专利创新体系的建设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文化魅力,必须拥有自身的专利技术,而专利工作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体系重要的一部分。寻求企业的“个性化”追求,才能让企业生存更加持久、具有商业价值。同时,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的保护,市场的竞争更体现在行业产品的竞争,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所以加强专利创新体系建设对于维护企业发展权益,升级转型都至关重要。这些因素的平稳运行,离不开企业内部专利的创新体制。任何企业,若不求发展,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则早晚会沦落于历史的长河中。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存在现金流普遍“吃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利润增长背离等问题。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需要企业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实施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减少应收账款和存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运用延期支付手段,并积极开展对外融资。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问题;对策
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如果经营性现金流入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则产生经营性现金缺口,而当现金缺口的情况趋于严重时就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总体上较为稳健。但是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出现了明显异常。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的达到7.5%,这表明我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正面临严重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合实际地提出预防和应对经营性现金流危机的措施和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企业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罕见的经营衰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经营性现金流问题异常突出。
(一)经营性现金流普遍“吃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吃紧“的困境。以上市公司为例,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中有758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占52.1%,另有563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38.7%。另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09年3月9日,沪深两市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228家公司中,有103家公司2008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占45.2%,其中有49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21.4%。也就是说,2008年约有半数的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近两三成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这表明经营性现金流拮据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显著存在。
(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披露,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6757.92亿元,同比深度下滑45.6%。其中,203家中小企业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4.43亿元,同比深幅下降了165.5%。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38.29亿元出现了巨幅下滑。尽管这56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尚不能代表所有上市公司的全貌,但也可以略见一斑。
(三)经营性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净利润增长背离
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145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25%,然而,这些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比下滑45.63%。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12.93亿元,同比增长25.37%,但这56家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同比下降132.28%。也就是说,2008年我国企业在取得经营利润增长的同时却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利润增长与经营性现金流趋势出现明显背离。这种背离暴露了企业在取得利润增长的同时,资金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隐忧。
二、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问题的预防与应对
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发展和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之一。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打造稳健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除了与企业自身运作能力、融资能力等因素相关外,还与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运作,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相反,处于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会普遍觉得“生意难做”,经营性现金流容易入不敷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遭遇多年未见的严峻形势,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产品社会需求急剧萎缩,各行各业经营情况相继出现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骤然增加,为了扭转经营性现金流的不利局面,企业急需调整经营方针,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众所周知,当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不足以弥补现金缺口时就容易引发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因此持有足够的现金余额是预防经营性现金流危机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低的现金余额往往难以应对企业财务状况波动,更难以抵御财务风险,而持有较高的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无疑是稳健财务策略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现金是流动性最强而收益性最低的资产,持有过多的现金,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机会,因此,企业持有现金余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现金需求来合理安排。
(二)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通过编制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各项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预测和估算,确定经营性现金的余缺,并合理安排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适度预留经营性现金余额,引导各项经营性现金平稳有序地发生,从而实现对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事前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发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
(三)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四)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五)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六)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
延期支付是指企业将款项支付期推后的一种支付方式。延期支付不但可以减轻即时支付的压力,还可以合理占用应付款,增加企业盈利。延期支付可分为对外延期支付和对内延期支付两种形式。对外延期支付主要包括对采购原辅料款项、设备租赁费、广告费的延期支付;对内延期支付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工资、奖金的延期支付。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延期支付前要与相关各方协商,征得对方的谅解和允许,不要把延期支付变成拒绝支付,以致影响企业信用和声誉;二是延期支付期限的选择要利于平衡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要利于弥补经营性现金缺口。
(七)开源节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拉升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带动国际原油、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而国际原料涨价的输入性因素致使我国企业原料辅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二是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促销费用和订单维持费用。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量增加。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控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对维护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八)开展对外融资,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缺口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而经营性现金则是企业正常运作的血液。只有当企业拥有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时,企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化。一旦企业当期经营性现金出现缺口,就需要动用上一期盈余现金或者通过对外融资来弥补现金缺口。有学者认为,只要融资渠道畅通,企业就永远不会陷入现金流危机。可见融资对维持现金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除尘;脱硫;脱硝;脱汞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06-01
我国电煤消费量占总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SO2排放的90%来源于燃煤,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技术对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及全国大气污染控制具有现实而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火力发电锅炉及汽轮机组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进行全面限制,其中烟尘,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都全面实施了净化设备,2015年以前将实施汞及化合物净化设备,排放总量的到有效控制,同时也存在着治理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烟气末端治理技术在我国燃煤电力产业中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控制余地。
1 烟尘净化技术前景分析
当前在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烟尘净化技术为电除尘技术和过滤式除尘技术。电除尘技术在我国的已有60多年的应用历史,其粉尘捕集力直接作用于粒子本身的捕集机理使其具有压力损失小,除尘效率高等优点,通常压力损失小于400Pa,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但受粉尘比电阻影响较大,面对GB13223-2011新标准所规定的燃煤锅炉排放限值,局面尴尬,难以达到排放要求。
以袋式除尘设备为主的过滤式除尘技术理论上可以达到对细微粉尘的有效控制,除尘效率与滤袋附着的粉尘过滤层及压力损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粉尘排放要求严格的地区,几乎是高效除尘设备的唯一选择,滤袋的使用寿命随着技术的进步得到很大改善,工况适应能力提高,如何在较低压力损失下发挥袋式除尘设备的高捕集效率相信是除尘方向研究的重点。粉尘浓度,形成粉尘过滤层周期,达到清灰压力损失周期间的关系,以及形成粉尘层特性所带来的压力损失特点等将是研究重点,“十二五”期间将加大颗粒污染物防治力度,火电厂将普遍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相信袋式除尘设备与气流匹配,压力损失小的预处理设备复合使用将是电力行业除尘方向研究的主趋势,例如电-袋和徘络格林-袋式复合除尘设备等。
2 烟气脱硫技术前景分析
烟气脱硫技术(FGD)多达200种,然而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不过十余种,烟气脱硫的实质为呈酸性的二氧化硫与碱性物质在不同载体中接触反应,达到从烟气中脱除的目的。石灰石/石膏法是目前最成熟的湿法工艺,脱硫效率可达95%,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烟气脱硫工程中的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但该工艺复杂,投资巨大,废渣处理困难。氧化镁法由于美基溶解碱性比钙基高数百倍,液气比小,脱硫率可达99%,同时氧化镁可以循环使用,无废渣产生,环保性高,但工艺存在煅烧过程,能耗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氨法脱硫作为气-液或气-气反应,反应速率快,反应完全,吸收剂利用率高,副产物利用价值高,是一种环保的脱硫工艺,但脱硫剂氨及副产品过于依赖市场行情,选用氨法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我国电煤烟气脱硫技术现状而言,发展方向主要为充分消化吸收并集成创新国外技术,在使用寿命,稳定性及适应能力上通过逐渐积累的实践经验,设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知识产权的,与地方原料及副产物供需适宜的脱硫技术;同时催化剂研究是一个主要方向,烟气脱硫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研究表明,通过加入适量添加剂,既可以提高其脱硫效率,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进而降低运行费用,同时还能减缓钙垢速率,部分添加剂还可起到缓冲液的作用,从而提高FGD可靠性,降低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因此对添加剂的研究将具有深远意义。
3 烟气脱硝技术前景分析
对于脱硝而言,首先要充分挖掘低氮燃烧技术的潜能,控制氮氧化物的发生量。而末端控制方面,要从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综合考虑,根据低氮燃烧效果选择适宜的脱硝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通过高温(800℃-1000℃)条件下,利用氨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还原为N2和水,脱硝率可达75%;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在氧气和非均相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利用NH3还原氮氧化物,脱硝效率可达100%,以及二者联合应用的工艺SNCR-SCR法,都属于国外成熟技术,我国在引进烟气脱硝技术时,重复引进现象严重,脱硝核心技术国产化将是今后研究重点,另外,占脱硝工程造价接近一半的催化剂使用寿命问题再生性能,废弃催化剂处理处置问题,将是研究的主方向。
4 烟气脱汞及化合物可行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汞污染近些年来被世界公认为继燃煤硫污染之后的又一大污染问题, 而目前最大的汞减排问题集中在燃煤电厂烟气排放中,电煤汞排放控制技术开发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环保课题之一。脱汞技术主要包括以活性炭吸附为代表的吸附技术,利用现有脱硫设备吸收离子态汞,利用除尘设备捕集粉尘中的Hg0和促使其转化为Hg2+,改善其后续净化性能等技术。2015年1月1日,我国将全面实施汞排放限值控制,汞的检测和在线控制技术将是我国燃煤电厂汞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集中科研力量加强燃煤过程中汞的析出规律以及汞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燃煤汞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因地制宜的制定汞减排核心技术方案,对于解决生态环境汞污染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5 结束语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扩张,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雾霾天气时有发生,我国的燃煤电厂在电力行业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无法取代,电力行业烟气污染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其烟尘,SO2,NOx,Hg综合治理依旧需要长远发展。坚持协同化,一体化,节能化技术引导,提高科技与管理创新水平,加速技术引进与成果转化步伐,制定长远电力环保规划,将是我国电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刘诚林.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技术应用,2011(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