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指导思想

引言

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员在其任期内必须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法规赋予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组织治理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内部审计深入发展、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既要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对其的奖惩或去留;又可借此项审计划清经济责任的界限,为继任的主要负责人解除后顾之忧。由此可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审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情况。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受组织部门委托开展审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审计部门不能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时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量,主动性较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步形成于其他审计联动的模式如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审计项目的资源整合。所以,为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制度设计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明确对下属单位负责人进行审计,经保证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的重大经济决策是受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为了避免自己的行为不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必要的时候,可以事先告知审计部或监察室等内部监督单位,也维护了国家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制度安排的权威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加强企业管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同时检查企业负责人是否在任职期间守法、依法管理企业;开展审计可以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耐心沟通,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并责令其认识企业管理缺陷的存在,及时亡羊补牢,可以总结和教育企业管理层加强管理缺陷的整改,可以给企业打上“预防针”。

二、经济责任审计指导思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两种,前者是企业负责人已经离任,后者是企业负责人很可能继任。企业负责人任命目前多数未指定任期,一般不离任不需审计,且受企业内部审计资源也是有限的影响而未实施审计。公司高层领导想借下一级单位负责人换人之际,派审计人员前往实施审计,摸清自己的队伍是否廉洁,守法,以及判断下级单位负责人的企业管理能力,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者是出于自己新官上任,下级单位必选由自己任命的人选接管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重要子公司或部门,以摸清被审计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由于,时间的紧迫,企业很少能留给审计部门足够的调研时间,基本上是接到审计任务,立即赶往被审计单位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同时,新上任子公司领导也一同到任。这样的审计,很大程度上消弱了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依据的作用。针对各种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我们不断科学地改进审计工作的方法:

(一)审计程序过于累赘

审计通知书发放前,按程序应当做前期审计调查,调查后根据委托部门的情况,将审计通知书发送到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同时抄送给现任负责人和委托部门及相关配合审计的部门等等,且在到现场审计开展前,有条件的话,必须在被审计单位召开进场审计会议,传达经济责任审计的精神及被审计单位需要配合的工作。审计组如果能在离任领导干部离任前一个期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与离任领导交换意见更为方便,毕竟审计发现的问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有利于向离任领导干部提供相关材料或形成书面意见。

(二)配合力度受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重视程度的影响

有些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已经离任,只要没违法,任职期间的绩效与本人和单位关系不大,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有些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交换意见的时间安排不重视,推脱、延时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领导干部“新官不理旧账”,认为离任审计是“马后炮”,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我认为如果能在薪酬体系设计的时候,效益部分应由经济及责任审计的意见来决定是否发放,给予审计一定的经济裁量权限;如果离任领导即将到其他的公司任职,应该考虑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而决定是否派遣,这样离任领导会给与一定程度的配合。

(三)审计收集审计证据难

有的企业管理相对比较混乱,内部控制比较弱,有些资料不保留或保留不完整,对审计结论有很大影响。有些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较长,时间跨度大,有的事项发生在多年前,查证工作难度大且花费时间长。我们认为应当在任命领导干部的时候,应当实行任期制度,所有领导干部,三年为一个任期,到了任期,不管是否继续任职与否,先让企业内部审计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时间与被审计期间有效缩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下一届任期不在发生类似错误,同时,给经济责任审计取证带来一定的便利。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一)审计对象确定缺乏规范

对那些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任职几年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前还没有规范。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和党委工作部门与审计部门确定审计对象所考虑的因素也有偏差。人力资源部门、党委工作部门也感到困惑,有效领导干部的任命的决定并不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或党委工作部门来决定,最终的人事权由公司更高一级领导决定,而决定前不会告知审计部门,目前企业没有事先告知审计部门的机制和制度。

(二)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宣传不到位,容易让被审计领导干部产生疑虑:是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还是自己有重大经济问题,容易产生一定的不安情绪。由于产生不安情绪,被审计领导就会在审计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隐瞒一些可能对他本人在经营上给公司经济利益造成损害的事项,或故意推脱责任,或借故不与审计实施人员配合等。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2篇

(一)审计计划和准备阶段

审计计划及准备阶段最主要的是联系企业内部控制实际,制定审计计划并做好审计准备。各审计年度年底前,各部门联合制定出下年审计计划后,书面提交委托书,再对内部审计部门正式授权。接受授权后,审计部门开始拟定审计计划。拟定计划的过程中,应把握三点:一是按不同审计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二是确定审计重点,重点考虑年度重大变化或重要影响;三是综合考虑审计内容、方法、流程。

进入审计准备阶段时,应注意搜集和利用企业已有内部控制信息和可利用资源,从而把握审计重点。此阶段基本流程如下:首先确定审计小组及其组长;其次,根据审计计划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开始审前调查,对重要性水平给出初步评判,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预估;第三,基于上述基础,对审计方案进行编制;第四,举行审计小组进点会,将“审计通知书”下发至被审计者及其所在部门;第五,签订书面协议,协议的关联方一是被审计者及其组织、二是内部审计机构;第六,于组织内部公示审计项目。

(二)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强调将内部控制运用到审计全过程中,考察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及效益如何。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应充分衔接审计实施,同时按如下流程进行工作:首先,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薄弱点,从而对审计重点进行明确,同时充分利用内控制度中较完善的关键节点及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审计;其次,分析性复核,并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切实分析企业的运营现状及其领导作风,发现被审计者是否存在重大违纪等,以便为下定审计结论提供参考;第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四,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第五,汇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实施阶段尤其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审计流程,关注细节。

(三)审计结果上报及后期审计阶段

审计完成后,应充分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给出并上报最终审计结论。其基本流程应是:首先,提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向被审计者及其组织征求意见;其次,正式给出审计报告;第三,对审计档案进行整理;第四,于企业内部公示被审计结果;第五,被审计机构反馈审计报告、审计建议执行情况,审计部门可在认为必要时,提出后续审计计划;第六,审计部门向上级领导书面汇报审计结果,应在报告中详细指出审计过程中组织运行及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书面建议。

二、对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

首先,建立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并于每年年底予以更新。各企业应于每年年底编制企业审计报告,除将下一年度的风险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外,还应明确相关领导的风险控制责任,以便于重点审计。报告编制时,应以两方面数据作为参考:一是审计风险库;二是审计报告。其次,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包括三方面:第一,对与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与领导者风格这两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第二,掌握被审单位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业务流程设置、执行。第三,除对内、外部审计结果进行收集外,还要对前任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进行整理和汇总。

(二)综合考虑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兼顾整体和局部

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仅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出现;另一方面,应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工具,其有效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兼顾整体和局部,才能避免审计内容分配失调。

(三)深入研究并细化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3篇

一、??题的提出

农业企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社会要求农业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呼声越来越高,农业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处于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类似的制度压力,为什么有的农业企业能够积极履行CSR,而有的企业则出现污染环境、生产伪劣产品等不正当行为?事实上,CSR行为是企业的一种决策选择,是企业内在认知和动机的充分体现。受发展阶段、经营目标以及企业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农业企业对履行CSR的认知、态度和动机存在差异,导致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在当前转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该如何选择与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相匹配的路径履行CSR以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首先根据企业特性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力机制,并进一步构建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模型,以期为农业企业更好履行CSR提供有用指导。

二、农业企业履行CSR的驱动力

Carroll认为CSR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的期望之和[1]。CSR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是企业履行其它三种责任的基础,法律责任次之,伦理责任处于第三层级,慈善责任处于顶层。作为经济组织,无异于一般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盈利是农业企业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都发迹于农业,成长于农村,无论这些企业当前的状态(规模、经营范围、收入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怎样,都始终无法割裂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天然联系[2]。多数农业企业在享受一些额外权益(例如免税、优惠信贷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如农业技术推广、带动农户等),因此很难将农业企业定位为单纯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本质上是“三农”的企业,农业企业CSR行为也势必打上“三农”的烙印,其责任范畴与“三农”息息相关,比如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新农村建设等,“三农”责任成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Carroll对CSR内涵的界定为基础,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在给定的时间内,社会对农业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法律、伦理、“三农”、慈善方面期望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动机与行为选择是对应统一的,任何企业行为都有其内在的目的和动机,是企业经营目标和发展需要的体现。农业企业履行CSR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企业不同需求,农业企业选择承担相应的CSR。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个人需求层次理论模型,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3]。美国耶鲁大学的Alderfer在Maslow的需要层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组织情景有关的人类需求概念,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4]。企业组织是一个人格化的实体,企业目标和发展需求不同,其决策选择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实际上,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机,是企业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体现。一方面,农业企业是政府实施部分农村社会经济政策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企业积极履行CSR,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并获得一般企业所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和政治资源,包括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稀缺信息资源等,同时也维系、巩固和强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农业企业所获得的资源正是企业生存、相互关系以及成长发展所需要,即农业企业履行CSR受经济目标所驱动。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成长于农村,与农村社区存在着传统的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出于回报乡土、回馈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等动因,农业企业积极履行CSR以满足农村社区乃至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比如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参与慈善捐款等活动。因此,可将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动机归纳为经济动机和社会动机,具体见表1。其中,经济动机主要指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包括追求企业盈利、保持竞争力、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社会动机主要指回报社会、满足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包括带领农户致富、慈善捐赠等。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农业企业履行CSR最基本的需求和动机,而社会动机则是农业企业近乎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具有原发性,与农业企业诞生的背景及使命有关。对于一般企业而言,社会动机往往是在经济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所衍生的需求,而农业企业则不同,社会动机与经济动机虽不能等量齐观,但都是农业企业履行CSR的主导动机,贯穿于农业企业发展的始终。

三、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

1.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20世纪80年代,Adizes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同生物一样都遵从“生命周期”规律,也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5]。一般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中,在初创期,求得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且循环周期长,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不少企业夭折于该阶段;在成长期,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确立市场地位,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成熟期,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处于稳定状态,市场风险与管理风险较小,发展增速缓慢,但经济效益仍较好;在衰退期,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产品市场萎缩,发展呈负增长的态势,效益急剧下滑,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如果企业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化解企业危机,企业将进入蜕变期,实现持续发展,反之亦然。受经济实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履行CSR的行为选择应与其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动机一致,否则极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初创期,农业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与发展,处于该时期的农业企业的生产能力较弱,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盈利较不稳定,综合实力较弱。为了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的重点在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农业企业通过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从而达到占有市场份额,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该阶段,农业企业的经济性动机较为强烈,社会性动机则不明显,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的核心责任和关键行为。此外,农业企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大部分资源依赖于农村,农业企业有意无意地承担部分“三农”责任,比如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等。处于该时期的农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强,CSR意识较单薄,企业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履行责任的范围相对狭隘。

随着农业企业的成长和盈利,企业进入了成长期,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销售收入出现大幅增长,农业企业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此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运营也日趋成熟,企业的决策方式和发展目标发生显著变化,农业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关注的焦点也从内部管理逐渐向外部环境转移。农业企业的需求出现升级,经济动机仍是关键,但是社会动机开始变得清晰和强烈。农业企业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既有企?I发展和成长的需要,也有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诉求。因此,农业企业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遵循社会的价值观、农村的信任结构以及惯例。伦理责任成为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重要构成。此外,农村社区资源非常丰富,既有自然资源,也有社会资源;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农业企业大多数的生产资源能够通过社区和自然环境获得,不但可以从农村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也能够吸纳农民成为股东或是员工,社区居民也是农业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或是潜在的消费者。随着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与农民的互动需求增强,农业企业对“三农”的原发性情结被激发,积极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的教育事业、参与社区的公益慈善捐款等活动。中国人的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这种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存在于血缘和亲缘关系中,也存在于地缘关系中[6]。同样地,个体的差序格局被延伸到组织结构中,农业企业承担的“三农”责任也呈现差序格局的特点,以所在的农村社区为中心,逐步向社会延伸。此阶段,农业企业的能力仍有限,对“三农”承担的责任仅局限于所在社区。

进入成熟期,农业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市场风险与管理风险大幅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企业整体效益较好,但企业的发展增速放缓。此时,农业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也变得复杂,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回馈社会。在该阶段,农业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投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参与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等。其“三农”责任从所在社区扩展至周边的农村、甚至更大的范围,如果说成长期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局部的,那么该阶段履行的社会责任则是全面的。在此阶段企业的经济动机弱化,社会性动机明显增强。

随着企业发展增速的放缓,农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出现萎缩的迹象,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企业进入衰退期。为了避免企业发展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此时农业企业的经济动机较为强烈,开始出现战略上的调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谋求企业的蜕变,农业企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经济责任是农业企业的重中之重,农业企业的需求和动机与初创期相似,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成了该时期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成长动力、需求以及能力呈现不同特点,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行为选择也不尽相同。故此,根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需求,构建基于动机、生命周期、路径选择三维度的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在初创期,农业企业的动机较为简单,以经济动机为主,社会动机表现不明显,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经济利润和社会的认可,尤其是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该阶段,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责任;(2)随着农业企业的成长并盈利,在成长期,社会动机逐步成为驱动农业企业行为的主导力量,无论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抑或是出于“三农”的情结,农业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履行伦理责任、小“三农责任”和战略性慈善责任;(3)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后,处于较为稳定的成熟期,企业的经营决策发展变化,社会动机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回馈社会、满足社会的期望,农业企业进一步履行慈善责任和大“三农”责任。

2.农业企业履行CSR的路径选择模式

根据农业企业CSR生命周期模型,归纳提炼出农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履行CSR的行为模式,分别为基础模式、战略模式和企业公民参与模式。

基础模式主要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农业企业履行CSR的初级模式,所涵盖的内容是农业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基础模式的履行是农业企业生存的保障,是企业取得合法性的前提,对农业企业经济实力的要求不高,几乎所有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具备履行的能力,适合所有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尤其适合处于初创期和小规模的企业。

战略模式主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战略性慈善责任和小“三农”责任。在战略模式中,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仍是农业企业的基本责任,而伦理责任、“三农责任”、慈善责任的履行范围和强度则与农业企业发展战略和“三农”情结密切相关,除了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外,发挥产业辐射功能,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参与农村社区慈善活动等是战略模式的主要内容,履行的内容、范围、对象更为广泛,因此,选择战略模式的企业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同时需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一模式通常适合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

相较于基础模式和战略模式,企业公民参与模式的作用对象更多,拓展至社会层面,除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外,不求回报的伦理责任、大“三农责任”、慈善责任的履行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参加社会公益组织或活动、参与慈善捐助、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援助教育机构等是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企业实施企业公民参与模式的成本较高、投入较大,因此,该模式通常适合于成熟期的企业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力的企业。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4篇

制定一份完整的经济责任制方案一般需要五个流程,简单概括如下:

⑴结合本年度财务预算,对上一年度的生产基础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进行风险评估上报公司领导,根据领导意见整理完成生产单位考核方案第1稿。

⑵公司考核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对方案第1稿进行讨论,修正、完善,提交生产单位要求限期反馈。

⑶对各生产单位上报的反馈情况进行整理,考核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对反馈情况逐条讨论,提出考核组建议,拟订完成考核方案第2稿,提交公司领导。

⑷根据公司领导意见修改完成考核方案第3稿,再提交各生产单位。

⑸公司领导与各单位当面沟通,协调,促成达成一致意见,考核方案定稿,文件下发。

第⑴⑶属于统计数据的收集阶段,其主要工作量就是整理、收集、汇总上一年度所有生产相关基础数据,如产量、消耗、成本、质量等及生产关键时间段的其它相关工艺设备等详细数据,对生产状况异常数据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剔除,最后保留下来的就是正常生产状况下加权平均数据,初步拟定年度考核指标。

第⑵⑷属于统计数据的分析、表述阶段,对主要物耗、成本指标一一进行讨论,初定指标为什么取这个值,取这个值的依据是什么,新一年的生产工艺有没有大的调整,有无必要进行指标补充等,有些生产数据表面看起来正常,一但结合生产调度记录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有纰漏,对这类特殊数据一般要参考最近三年甚至五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层的分析处理。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指标合理性及单项奖扣分数的测算、分析,如果生产单位完成指标奖励多少,未完成应如何扣罚,是否需要设置奖励或扣罚的底线等,形成初步文稿提交公司领导。

第⑸属于统计的解释数据阶段,这时考核方案已基本定稿,主要关键的指标不会再做大的调整,按考核流程来讲应该是公司领导去生产单位沟通,协调,促成达成一致意见,实质上是去各生产单位对考核指标进行宣布,对主要关键指标进行必要的解释。考核指标年年缩紧是大势所趋,生产单位肯定有意见,公司领导就从公司财务总体预算及上级部门对我公司下达指标这一角度进行解释,企业必须前进、要有效益,大家不要只看到局部利益,企业这条大河有水,车间这条小河才能不干涸,大家一起努力要干的比去年好,这就样新一年度考核方案终于定稿下文。

2统计学在经济责任制考核实施过程中应用

公司经济责任制红头文件一下发,下面各部门就要严格执行。公司设有专门的考核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制具休考核实施过程前后历经20天左右,每月的考核具体实施过程大概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6日,公司考核组对各单位上报生产、安环、质量等考核原始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归集、初步校审,同时通过内网转发各相关单位;

7-9日,形成各单位预考核信息统计表,通过企业内网上传至被考核单位,要求各单位对相关考核统计信息进行核实、确认;

10-13日,被考核单位对考核信息统计表进行反馈;

14-16日,公司考核组对各单位反馈意见进行统计、汇总、核实。

17-18日,公司考核组召开专责会议对被考核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逐一讨论、分析,形成考核结果,提交公司总经理;

19-20日,公司总经理对考核结果审定,签发,考核结果外挂专栏进行公示。

这整个经济责任制考核实施过程中至始至终贯穿着“发现数字、分析数字、用数字说话”这一核心理念。现以2014年7月本企业实际考核中原始数据审核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8月初收到公司各单位上报的各专业考核原始数据统计表近40份,按照常规程序先对各考核信息统计表进行“单表审核”及“表间审核”。

“单表审核”主要是对相关数据采取环比与同比法,即本期数据与上月数据、上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见下表:

[产

品\&项目\&单位\&本月

实际\&环比\&同比\&上

实际\&比上月\&去年

同期\&比去年\&尿

素\&耗氨\&kg/t\&592.6\&591.4\&1.2\&574.2\&18.4\&耗蒸汽\&kg/t\&1628\&1515\&113\&1502\&126\&耗水\&t/t\&8.5\&7.5\&1.1\&7.8\&0.7\&耗电\&kwh/t\&237\&229\&8\&186\&51\&精

醇\&粗醇耗\&kg/t\&1027\&1024\&2.4\&1038\&-11\&蒸汽耗\&kg/t\&1536\&1283\&252.3\&1806\&-270\&水耗\&t/t\&3.5\&1.1\&2.5\&5.0\&-1.1\&电耗\&kwh/t\&25\&23\&1.9\&20\&4.3\&]

从上表中可看出,7月尿素与精甲醇两产品所有消耗均比上月高,尿素消耗也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精甲醇各类消耗除电耗外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针对消耗上升的原因,一方面要求计量科对表计进行重新核实,另一方面去生产工艺设备等部门了解数据变动较大原因,7月尿素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调整,由原来的双系统生产改为单系统生产。精甲醇数物耗数据上升主要是6月统计员工作失误,上月相关数据有误,本月进行了调整。

“表间审核”即各对原始数据统计表之间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各类物耗、质量、事故考核信息统计表表面上看起来无关联,实质上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没有一定考核经验是很难发现的,如事故考核统计表如显示本月一车间本发生一起生产事故,另一张该车间的物耗、成本统计表数据如正常甚至指标更优的话,这时肯定有一张表是有问题的,对企业来说,任何一起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对生产造成冲击,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物耗成本上升,有时还会致使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下降等。想要第一时间发现这种各考核信息统计表内容有冲突就是靠平时的工作经验yulu.cc积累来的。针对这类情况的处理在确认对方提供考核统计信息无误前提下,一般是搜集更多的相关数据整理成当月考核存在问题提交考核组会议进行讨论。

另,针对各考核统计表表格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针对纯数字级的审核可借助EXCEL的“条件”、“链接”、表格之间自动引用及使用RANK、IF(AND)等函数,不仅大大的缩减了工作量还进一步的提高了数据统计准确率。

3统计学在经济责任制考核结果跟踪中的应用

本公司下属单位大大小小近20个职工1400多人,各单位内部奖金考核发放是否公平、公正、透明,发放流程是否规范?职工个人对奖金的发放有无意见等等?,全公司要靠考核员一一去核查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法”就派上了用场,对单位整体的检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职工人个奖金发放检查采用整群抽样,即以班组(或轮班)为单位将职工分成若干个群,进行整群抽样,对被抽中的班组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推断整体,随即完成整个公司奖金发放结果跟踪分析材料。

4结语

当前经济责任制考核已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经济责任制考核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的的一些薄弱环节,如考核统计信息的监督、咨询职能,主要指标的统计分析是否到位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让统计学更好的发挥在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更上一层台阶。

企业的经济责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保责任 环境审计 审计风险

一、引言

所谓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审计还在关注经济活动中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时,发达国家已经逐渐的将政府审计重心转移到以环境审计为代表的新的审计领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审计署从传统审计关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出发,加入环保性的内容,从而走在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世界前沿。可以说,环境审计已成为当代世界先进国家政府审计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党的十报告也指出:“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为以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治理并提供“免疫”功能为目标的环境审计事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本文依托对受托环保责任双重主体的理解和新型环境审计关系构建,研究环境审计风险模型构建和风险管理问题,引领环境审计事业加快发展。

二、环境审计中受托环保责任双重主体界定

受托责任理论在审计关系构建上具有重要地位。正是受托环保责任的存在,才有了环境审计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公众对受托环保责任的愈发关注和重视,才有了环境审计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在受托环保责任问题上,政府主要是履行环境保护的规划和管理责任,而企业主要是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政府,抑或是企业,二者同为接受社会公众委托,履行受托环境责任。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在受托环保责任链条上处于什么位置。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监管者,还有的学者认为其是环保政策与规则的制定者,也有的学者认为其是重大环保措施的实施与推动者。事实上,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在职能上基本覆盖了前述所有方面,因此,概括起来看,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是作为政府的代表,履行受托管理环境的职责,所管理对象可以是环保数据、环保项目,可以是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也可以是地方企业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

由于上述受托环保责任双重主体的存在,环境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者、委托人、审计客体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审计者接受社会公众代表的授权或委托,对环保部门管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企业保护环境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目标的审计活动。

三、双责任主体下环境审计风险模型构建

(一)来自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启示

现代审计主流技术模式是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下对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是实施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根据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以揭示出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被审计者编制的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称为没有履行好受托经济责任的可能性,以及在被审计者没履行好受托经济责任前提下审计者没有检查出来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环境审计与财务审计类似,其审计风险大小也应取决于被审计者没有履行好受托经济责任的可能性和审计者没有检查出来的可能性。只不过,目前的环境审计中对“受托经济责任”的理解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基本涵盖了保全责任、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报告责任和控制责任等八项责任。

(二)环境审计风险模型构建

引进了双责任主体之后,审计者实施的环境审计项目就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审计者只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第二种是审计者只对政府环保部门履行管理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审计;第三种则是融合前二者所述情况。

1.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环境审计项目,审计风险模型可表示为: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检查风险。此处的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即违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有关企业保护环境的相关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可能性。此处的检查风险,即审计者因为专业胜任能力等原因导致的没能发现问题的可能性。

2.对于第二种类型的环境审计项目,审计风险模型可表示为:审计风险=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检查风险。此处的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即政府环保部门在政策制定、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保资金运用等方面,存在违背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可能性,此处的检查风险同上。

3.对于第三种类型的环境审计项目,审计风险模型可表示为: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检查风险。此处的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界定均同上。

在以上三个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中,第一种模型在审计实践中已经得到应用和重视,第二种模型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中,第三种模型在实践中已然存在,但没有引发足够重视。原因在于,当前面向政府环保部门的绩效审计开展得不普遍,对政府环保部门在一些审计项目中的“被审计者地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四、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环境审计风险模型,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和检查风险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主要变量,要控制和降低环境审计风险,关键问题是找到影响这些变量大小的因素。

(一)影响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的因素分析

首先,企业发展常常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企业扩大厂房增加产能,就会增加废物排放或其他污染。这是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存在的固有因素。其次,企业是否拥有健全有效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以及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深入到企业管理者及其他员工心里,是导致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再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政府环境保护管理是否严格,政府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是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影响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的因素分析

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在政府保护环境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管理风险表现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偏差上、运用资金的效益上、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科学性上、环境保护监督的有效性上等诸多方面。

(三)影响检查风险的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环境审计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环境审计的主体一般由政府审计机关接受委派实施。审计形式主要为专项审计与跟踪审计。与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环境审计投入力量不够,审计依据不够充分,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落后,缺乏对审计结果的评价机制。造成环境审计目标不清,范围不明,程序简单,技术落后,检查风险较大。

五、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与建议

在分析和处理环境审计风险时,首先要重视审计者不能控制的风险因素,也即与被审计单位违约风险和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管理风险有关的因素;其次,要下大力气完善环境审计有关的审计标准和方法体系建设,以有效降低环境审计的检查风险总体水平。

(一)对审计者不能控制风险因素的考虑

1.增加政府环保部门参与的审计项目数量,加大环境审计投入。当前,影响环境审计风险的突出因素是环保部门与审计部门工作相脱节,环保部门的受托责任履行得不到审计者的应有关注。今后应创造条件,努力增加政府环保部门作为被审计单位,或作为审计者可利用的专家身份,参与到环境审计项目中。只有这样,生态环境保护的可审计性和审计成果才能得到较好体现。同时,政府应加大环境审计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编制审计部门成本预算时宜对环境审计成本支出单独考虑。

2.加快构建环境会计制度,改善审计者可利用的资料条件。长期以来,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制度没有将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并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的消耗也没有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也不要求企业对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必要的披露。虽然近年来,为了强化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国家环保部门强制要求重污染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但众多企业依然选择不披露或者简单披露。披露的信息多是涉及环境政策、环境活动,对环境计划和结构框架、财务事项等信息披露的几乎没有。当前,应以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将传统的会计制度加入环境保护的因素,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重新设计,将涉及的环境内容列入会计要素,设立独立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将环境信息作为必须披露的内容,有效地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这就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降低环境审计风险。

3.整合环保法律法规,形成稳定与充分的审计依据。环境审计依据是环境审计工作中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然而,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法规、制度能够对环境审计依据进行直接具体的阐述。虽然《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环境审计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现实中被审计单位环境信息提供不充分以及环境指标确定标准不明确等原因,使得审计工作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加大了环境审计风险。当前除了财务审计之外,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面临的共同难题是:缺乏统一和完整的审计依据,由此造成审计判断缺乏依据,许多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揭示。应在政府主导下,及早出台企业及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受托责任细则与违约罚则细目,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应从会计准则角度加以规范。

4.着力加快“三位一体”环境审计组织体系构建,改变审计力量不足状况。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审计主要由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实施,而审计机关受制于人员、资金、精力等多方面原因,难以保证应有的审计力量,从而在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审计资源严重不足,加大了检查风险。当前,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实施“以鉴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公允性”及“以鉴证企业环境保护相关控制有效性”为内容的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事业,并逐步建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环保合规性的审计制度。

5.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突出社会责任相关控制建立与完善。要在政府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推动下,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程。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系统、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及对控制的监督等五方面要素着手不断完善。当前应突出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跟踪与监控,以促进企业内部乃至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对审计者可控的检查风险的考虑

1.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建立环境审计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利于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合规性指标、成本效益指标、内部环境指标、外部环境指标以及长期环境指标、管理责任效果指标等。评价标准要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灵活加以制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加以适当调整,对于大型审计项目,评价指标宜全面和多元化,对于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实施的审计项目,评价指标要偏重于环保资金运用合规性、效益性指标及管理责任效果指标。

2.对被审计项目的长期影响进行审计。所谓全过程审计,是在传统跟踪审计和事后审计形式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的新的审计形式。全过程审计不以被审计项目的终结而结束,在被审计项目终结之后,选择适当的时间点对被审计项目的后续影响进行补充审计。即全过程审计不仅在被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审计,而且对被审计项目的长期影响进行审计,从而得出更为可靠的审计结论。

3.加强审计者专业胜任能力建设。传统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展开审计工作,所以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财会专业出身。但是环境审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传统审计工作能力和经验,还需要众多的环境、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普遍缺乏横跨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准备不足,很难适应环境审计工作,加大了审计风险。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安排相关审计人员的技能和业务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人员进行轮岗,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4.加强工作现场以外信息利用。审计者应加强对来自环保部门、内部审计、社会媒体等多渠道环境保护有关信息的利用。实施环境审计的审计者通常难以通过会计资料获取所需要的有价值信息。必须善于分析和利用来自工作现场以外的各类环境信息,将其与所搜集与加工的信息进行整合或对照检验。

5.加快现代审计技术更新与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审计规模的扩大,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但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如果不能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或者运用了带有缺陷的技术方法,那就极易导致审计技术风险。应加大对审计人员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培训,尤其要结合环境审计的特征,合理设计审计样本,科学评价审计结果。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积极探索非现场审计,以节约审计资源,缓解审计成本预算制约。J

参考文献:

1.韩海芹.环境审计风险应对的策略浅析[J].商业文化,2011,(11):129-130.

2.祁小伟.新审计准则下的环境绩效审计[J].经济论坛,2011,(6):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