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5-01

在我们医疗实践中,大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抵触情绪强烈,否认有病,拒绝治疗,其实一般的精神疾病中只有少数急性发作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只要能正确面对,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不用住院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按时服药

指导监护人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并妥善保管好病人的药物,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地坚持服药,决不能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停药。告知监护人及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作用,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定期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精神防治中心复查,听取医生的指导。

2 充足睡眠

睡眠是保护大脑、恢复精力、恢复体力、维护健康的基础。而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幻觉和妄想的支配,精神状况常处在兴奋、躁动、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之中,所以需要更多的睡眠来加以调节,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从而加速疾病症状的缓解或消失。

3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大部分只是大脑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的,脑实质并无损害,只要坚持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此外,这里需要家庭和单位、社会正确对待患者,对周围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也使患者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 生活规律

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劳动、娱乐、休息时间。

4.1 按时起床,劳逸结合,多到户外进行锻炼或体育活动,保证大脑有充足的氧供应,也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减轻病态体验,缓解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新陈代谢和神经机能的恢复。

4.2 不要看情节紧张、恐怖、惊险的小说、电影、电视等,不要过多的思虑,减少大脑不必要的负担。

4.3 禁烟戒酒,烟酒不仅刺激神经系统,增加大脑的兴奋过程,还会降低或破坏抗精神病类药物的药效,因此要戒掉烟酒。

5 树立正确人生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认知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既减轻家属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适应能力,更能消除患者可能带来的社会安定方面的问题。

5.1 在养病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古怪脾气和孤僻、易怒、怯懦、任性等不良性格。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心胸开阔,靠自己去调整心理状态。多听优美悦耳的音乐和歌曲,可以帮助消除忧愁和烦恼,并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6 观察和记录病情

患者在休养过程中,如突然出现的头疼、头昏、多梦、失眠、心烦意乱、敏感多疑、爱发脾气、记忆力不好,工作效率下降,无故哭笑、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或幻听、幻视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到精神病院或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检查,以便及时治疗。同时指导家属监护期间发现病情的变化和病情记录。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23-01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危险[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外逃、自杀等不安全事件发生,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设计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表格的设计:见表样

注:1.评估项目内容用文字描述,按严重程度标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症状及相关因素,没有写无。每周评估一次。2.护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交接班。③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强巡视,使其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⑤指导患者发泄愤怒的方式,无法自控时,给予保护性约束。⑥服药时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饮食护理,对吞咽困难、拒食、暴食的患者,专人守护进食。⑧对意识不清、体质虚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护理。⑨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压疮护理。(如无包涵,请文字说明)

2表格的应用:

2.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先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讨论学习,认可后,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应用及填写方法。通过学习,全体护理人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及防范记录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对象:所有住院治疗、护理级别为一、二、三级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栏部分填写:常规填写病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时间、住院号,填写完整,不空项。

2.4表格部分填写:①风险栏: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进行评估,按评估情况在相应的评估项目内容栏中标明低、中、高度,没有填写无,同时将风险评估程度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以便指导各班护士对病人进行重点护理。②护理措施栏:在表格下方列举了发生风险采取的护理措施,用数字记录执行了的护理措施,如数字序号未列举的护理措施用简单语言描述。③书写频率:一、二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一次,三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两周评估一次。④评价栏:由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时,同时对上次的评估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2.5表格管理。风险评估单护士评估完毕后夹入病历中,方便查阅。病人出院后将此表取出由科内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让护士对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点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况下,有利于对其进行重点护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医疗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护士评估后,对存在风险的患者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便于护士重点对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3责任护士每周进行风险评估一次,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有一个全面动态地观察,正确采取护理措施,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4有效指导护士工作的重点,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力,减小护理工作强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是按2010年卫生部启动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简化护理文书,鼓励医院结合实际,采用表格化护理的情况下设计与应用的,书写简单,减少了护士的书写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

综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科学,经临床应用,切实可行,能直观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指出护理工作的重点,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腹腔镜术后DVT患者和18例有DVT倾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 发生DVT的患者高龄、肥胖、下肢静脉炎、手术时间长,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是腹腔镜术后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结论 抗凝治疗对防治腹腔镜术后DVT有效。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腹腔恶性肿瘤;高龄;血栓性静脉炎;肝素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为30%~50%[1],静脉造影证实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病人中7%~10%术后出现DVT。肺栓塞的发生率0.4%~0.7%[2],由于约70% DVT病人无任何临床征象[2],故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实际上很难估计。腹腔镜手术中由于气腹对腹腔内静脉的压迫作用,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有时还要采用头高足低位,从理论上讲术后静脉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应高于常规手术。由于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因而很难判断其发病率。但腹腔镜手术中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比常规开腹手术多了一个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再由于患者高龄、肥胖、下肢静脉炎、手术时间长、合并心肺疾患,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升高[3]。故对腹腔镜术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腹腔镜术后DVT的治疗及预防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9~2004年间腹腔镜术后并发DVT的患者11例(治疗组)及2003~2005年间腹腔镜术后有DVT倾向的患者18例(预防治疗组)。治疗组发病年龄55~75岁(平均63.5岁);体重55~90kg(平均63.6kg),恶性肿瘤8例(72.7%),其中结直肠癌4例、胆囊癌3例、阑尾肿瘤1例,良性肿瘤3例;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等;发生部位以下肢静脉多见(81.1%)。预防性治疗组年龄53~77岁(平均63.8岁);体重43.5~80kg(平均62.7kg);恶性肿瘤17例(94.4%),其中结直肠癌9例、胆囊癌8例,良性肿瘤1例(5.6%);临床上无下肢疼痛、肿胀等异常表现。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1)对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同位素Tc扫描或静脉血管造影等确诊。(2)将高龄、肥胖、下肢静脉炎、合并心肺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者,归为有DVT倾向者。

1.2.2 诊断标准 (1)静脉血管造影: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血流缓慢;近端静脉狭窄,但因阻塞而不显影,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支循环血管阴影。(2)同位素Tc扫描:同位素静脉血管造影一样显示阻塞部位局部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影像,有时只见侧支循环而未见明显充盈缺损。(3)B超及彩超:B超二维成像显示静脉管腔内实性低回声;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

1.2.3 治疗方法 在无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主要采用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如速避凝60~100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当患肢与正常下肢周径相差2cm后改为华法令5mg,每日1次,口服。两种药重叠用药3~5天,疗程3~6个月,口服华法令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一般为18~21s,不超过30s,如果口服抗凝药期间需外科手术应停药7天。(2)普通肝素抗凝治疗:负荷量100u/kg,快速静脉滴注,维持量为每小时10~20u/kg,持续静脉泵入,每4~6h三管法监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维持在20~30s为佳,当持续滴注达到治疗水平时,APTT的监测期改为1~2次/d,疗程通常为7~14天,改为华法令口服并与肝素重叠3~5天。

1.2.4 预防治疗方法 于手术中采用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性袜等物理方法和对高危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采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的方法,于手术后第1天(术后约20h)给予速避凝100u/kg,每日1次,皮下注射,10~12天为1个疗程。

1.2.5 监测指标 (1)临床指标:治疗组观察患侧下肢的周径、皮温、色泽、多普勒检查血管变化及有无新血栓形成;预防治疗组主要观察下肢周径,术后腹腔引流量,有无出血或局部血肿,切口拆线天数是否延长,并选用彩超检测有无血栓形成。(2)实验室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3、10天分别在注射速避凝后3h测定抗凝血因子Xa(抗-FXa)、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天分别测定血常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方差检验。

2 结果

2.1 腹腔镜术后下肢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平均年龄为63.6岁;平均体重63kg;原发腹腔内恶性肿瘤85.3%;故高龄、肥胖、原发病为恶性肿瘤等为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高危因素。再加上腹腔镜手术中建立的气腹使腹内压超过下肢静脉回流的压力,头高足低,腹腔镜操作不熟练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2.2 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DVT诊断与治疗 (1)采用彩超诊断8例,占72.7%。采用同位素Tc扫描诊断2例,占18.1%。采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诊断1例,占9.1%。其中1例彩超没有发现静脉血栓改血管造影确诊,本组病例彩超的准确率为87.5%。(2)治疗:1例采用手术取栓子,占9.1%,10例采用抗凝治疗,占90.9%,术后其他部位又有血栓形成,再次手术。10例采用抗凝治疗,占90.9%,其中4例为速避凝治疗,6例为普通肝素治疗,10例抗凝治疗期间无一例有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其中7例治疗7~10天,患肢明显消肿,超声显示广泛侧支循环建立,10例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倾向。

2.3 腹腔镜术后有DVT倾向患者的预防治疗情况

2.3.1 临床指标 术中使用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力袜等物理方法,术后预防性使用速避凝抗凝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伤口局部血肿,拆线时间延长,无一例引流量增多、肢围增粗,彩超检查均为阴性。

2.3.2 实验室检查指标 (1)抗-FXa、APTT、TT,于治疗第3、10天,在皮下注射速避凝后3h测抗-FXa活性,分别为0.405u/ml和0.455u/m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分别为43.6s和37.7s,均比治疗前(33.0s)延长(P<0.05);TT分别为12.4s和13.5s,均较治疗前(10.1s)延长(P<0.05)。(2)血常规变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在治疗第10天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手术前、后无变化(P>0.05)。

3 讨论

3.1 腹腔镜手术与下肢DVT的关系 多数文献报道都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因而很难判断其确切发病率。尽管如此,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静脉淤滞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比常规开腹手术多了一个易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根据本研究中治疗组病例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原因:(1)血流改变。本组中考虑多为高龄、偏肥胖,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使腹腔内压超过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的压力,使下肢静脉扩张,血流淤滞,再加上卧床、头高足低位、手术时间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2)静脉血管壁的损伤。静脉内压力增高使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再加上手术操作,尤其是肿瘤手术范围大,肿瘤组织本身出血坏死后产生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凝血活酶,促使血栓形成。(3)高凝状态。尽管采用弹性袜和下肢加压装置等措施,与治疗组相比,腹腔镜术后血液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明显缩短,表明腹腔镜术后病人处于高凝状态,我们体会尽管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仍处于高凝状态。而且肿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还有一些病人伴随下肢血管疾病、心肺疾病、术中出血等。患者术中、术后更易并发下肢DVT,系DVT的高危人群。

3.2 下肢DVT诊断方法的选择 以往DV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有时诊断相当困难,既往有经验的医生也难确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患侧下肢水肿、疼痛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特别是高龄、肥胖、下肢血管炎,腹腔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DVT的发生。辅助诊断方法有:(1)静脉血管造影是DVT的金标准,但有创伤病人不愿意接受,临床应用较少。(2)核素静脉显像,如同位素Tc扫描,病人痛苦少,但图像分辨率不如X线静脉造影。(3)注射12I-标记纤维蛋白原后做γ摄像,是检测腓肠肌、窝、大腿远端DVT的敏感方法,但也有缺点,如需口服碘化钾24~36h,并需暂停抗凝治疗,如腿部有伤口或血肿,标记的纤维蛋白原会出现,造成假象,且该法不能检出大腿上部的血栓。(4)多普勒超声: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血管多普勒超声已成为临床诊断DVT的主要方法。虽然这种非创性的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不如X线静脉造影,但综合应用时可检出90%~95%。采用多普勒超声时,检查者可以对肢体的各段血管进行听诊,这样可提高准确率。彩超血流显像目前已成为筛选静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

3.3 下肢DVT的治疗和预防 DVT诊断一旦明确,患者应立即住院,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急性期每天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肿胀消退后使用合适弹力袜。并开始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下肢静脉滤器置入、全身给药溶栓、介入溶栓、腔内支架成形术、抗凝等,溶栓治疗越早越好,血栓形成5天内治疗效果好。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以及肺动脉栓塞。本治疗组病例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抗凝治疗可于溶栓前、中、后均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滴,持续5~10天,以后口服华法令5mg每日1次。检测凝血4次,PT、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治疗过程中加强抗生素及辅助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停药指征:PT>对照值2倍,FIB明显下降或APTT、TT明显延长,患肢消肿、溶栓治疗3天无效。

腹腔镜手术,再加上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易患下肢血栓,因此应采用预防措施。

(1)物理预防方法:腹部手术中应用下肢加压装置预防术后下肢DVT和肺栓塞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种装置周期性压迫,促使下肢静脉的回流,防止静脉扩张,同时还能激活纤维溶解酶系统[2],对实施腹腔的大手术的病人有益[1],而加绷带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它仅适用于无需建立气腹和改变的手术。气腹解除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和血管截面积迅速恢复到基础值,使静脉淤滞迅速改善因而在腹腔镜手术中多次充气放气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预防DVT[2]。(2)药物预防方法:常规在手术后使用肝素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肝素常用量是5000u/12h,并可考虑加用麦角胺等从药理方面预防DVT,肝素可防血块形成,麦角胺可引起静脉收缩,减小静脉直径,从而减少对血管壁结缔组织的刺激及血管内皮的损害。

综上所述,由于气腹及等影响,再加上一些高危因素存在,腹腔镜手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处于淤滞状态,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栓塞并发危险性增大,采用综合措施,术前2h开始至出院使用长腿弹性袜,术中和术后初期在双腿弹性袜上使用连续气压装置,对于易患DVT的高危病人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等抗凝药物,由此可望减少腹腔镜术后下肢DVT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438。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第5篇

【摘要】为使更多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跌倒引起重视,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了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对有效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 跌倒 预防 护理

1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被划分周围环境较差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身体健康很差、灵敏性很差、居住内外条件较差都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如:室内家具摆放不当、光滑的床垫、光滑的室内装璜及地板;病房照明灯光昏暗或直射,致使老年人看不清楚东西;病房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病房走廊部位堆放有障碍物,病房内设置家具多,病室内病床间距过窄,病室墙有棱角,楼梯过陡或台阶过高,没有安全扶手。

1.2 药物性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昏、跌倒。

1.3 衣着因素 穿着过于长大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

1.4 其他外部因素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1.5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2)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多数人的跌倒与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和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反应时延长和平衡功能被损害等有关。感觉的传入不正常,老年人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能力下降;触觉下降;踝关节躯体感觉的传入通常与地球吸引力中心位置不吻合,多数跌倒者与低视觉分辨率有关。

2 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2.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2.2 加强个人防护 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 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2.3 用药护理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患者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2.4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5 加强宣教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护理人员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说明有关发生跌倒的一般知识,交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加强遵医行为。

3 护理

3.1 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对65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进行跌倒高危性的评估,从年龄、神志、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既往史、应用药物方面评估在患者一览表和床前做好防跌倒标记,引起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的警惕,使护理人员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对高危患者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2 心理护理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跌倒的危险性,发现困难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对于发生过跌倒的患者,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克服恐惧心理,摆脱跌倒的阴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护理对策,通过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花.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B):26962697.

[2] 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C):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