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对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7例,股骨颈骨折21例。DVT的诊断: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严重患者患肢肿胀,皮肤发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戒烟,给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1]。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且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

3.3 术后护理 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及肌肉挤压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血块堵塞[2]。防止髋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术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5 DVT的观察 DVT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紫绀,腓肠肌压痛;继发肺栓塞时可出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3]。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如发现血栓形成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当发生DVT后,将患肢制动并平放于床上,嘱患者勿按摩、加热,不能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6 DVT的护理 一旦发生DVT,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突发胸闷、剧烈胸痛、青紫、心跳过速,两肺有哮喘音,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则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给氧,气管插管或切开,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4]。

3.7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同时指导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术后第2天,从疼痛感觉最小的患肢股四头肌开始锻炼,作等长收缩,3次/d,每次20 min;术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练习,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2周;术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总之,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372.

[2] 罗琼.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3] 贺爱兰.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使下肢深静脉栓子形成而致深静脉栓塞,血栓形成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⑴血流缓慢;⑵血管内膜损伤;⑶血液凝固性增高。而骨折和手术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我院在一年内共发生三例因骨折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两例康复,一例截肢,因此,加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预防DVT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骨科护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75例,其中有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均为女性患者,发生DVT的时间为术后3~14天,1例为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9旬患者,发生DVT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明显,患肢皮温低,循环差,因未能及早处理,最终发生患肢坏死而截肢,其余2例临床症状典型,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经保守治疗后疗效满意,痊愈出院。

2 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对策

2.1 术前健康教育 由于骨折患者因外伤、应激、麻醉及手术等使全身血液形成高凝状态,创伤和手术后下肢长时间的制动,导致肌肉丧失收缩能力,“肌泵”功能严重障碍,使血液瘀滞,易发生DVT[ 1 ]。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DVT的诱发因素和严重性,使其了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戒烟,以防血脂偏高增加血液黏度。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快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液回流。

2.2 患肢的护理 病人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不可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为保护足背静脉血管,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2.3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有研究认为,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回流,逐渐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病情许可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骨折及术后患者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抬高患肢。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穿刺。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3],因此,对于DVT的高危患者(包括老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术后可预防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以预防DVT发生。

2.4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DVT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注意保暖,患肢制动,嘱家属切忌热敷,按摩,随意搬动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全身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态、呼吸、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烦燥不安等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观察患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博动,每天测量记录患肢周径变化。硫酸镁湿敷患肢,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4]。使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期间,定时复查凝血四项,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小结

DVT是骨科患者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易致残、致死,丧失劳动力,且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此,应加强骨折术后患者发生DVT的预防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魏俐仪,潘晨霞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及护理1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21-22.

[2]陈玉春.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2010,16(01).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 DVT形成;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07-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起病迅速,后果严重,目前在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应用到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以预防术后DVT形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6例,男62例,女24例;年龄61~77岁,平均69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11例,胃穿孔修补术2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20例,肠粘连松解术16例,阑尾切除术13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入院时重点评估患者危险因素。本组共有高粘血症、高脂血症患者38例,糖尿病21例,43例患者有抽烟史,烟龄23~42年(平均烟龄32.5年),这些因素被认为是老年腹部手术后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有高粘血症、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降血脂、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3)腹部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症状及危害,以引起患者及家属对静脉血栓的高度重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术后床上被动和主动锻炼的顺序、要领,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静脉血栓的好处。对抽烟患者讲述尼古丁对血管刺激引起血管痉挛的危害,指导患者有效戒烟。教会患者判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如酸胀、沉重、疼痛等不适。

1.2.2 术后护理干预 (1)早期。术后早期卧床休息期间,注意膝关节处于微屈曲状态;抬高双下肢,使双下肢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2~30 cm以促进患者双下肢静脉回流,降低静脉腔的压力[1-2]。本组患者麻醉清醒、病情允许后均给予有效的低半坡位并抬高双下肢。(2)四肢按摩及功能锻炼。责任护士指导照顾者给予由远端至近端的顺序被动按摩,按摩部位主要是四肢,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定时床上活动,做足趾伸屈、内旋、外展,踝关节背屈、跖屈、抬腿,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等动作[3]。(3)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协助患者尽早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加快静脉血流速度,减轻水肿,改善学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坏,防止血栓形成[4]。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2 d意识不清,2 d内由责任护士定时给予科学按摩:自患者的脚趾起,经跟腱,由上而下,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患者清醒后指导其在床上主动活动后再下床活动。3例患者中有1例发生DVT。(5)饮食护理干预。选择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进食易消化的温凉软食。本组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均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

1.3 诊断标准

(1)无DVT:患者术后双下肢无肿胀,无不适主诉,血管彩超显示无血栓形成,无血流异常。(2)DVT:患者术后下肢特别注意左下肢有肿胀,皮肤温度较正常偏低,足背静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患者有下肢不适主诉,血管彩超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

2 结果

本组出现9例DVT,DVT的发生率10.5%。其中7例仅有左下肢酸胀、沉重感,2例有明显的下肢疼痛和皮肤温度增高,经血管彩超显示血管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后,由于采取护理措施及时,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配合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很快恢复正常,无一例留下后遗症。

3 讨论

DVT是一种常见于术后的周围血管疾病,继发于DVT的静脉瓣功能不全及肺栓塞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2]。患者下肢DVT的形成不但影响疾病的预后及功能,严重者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肺、肾等重要器官栓塞,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老年患者这个高发人群,DVT的预防更加重要。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护理实践提供了有效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最佳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并减少DVT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29.

[2]文素芳,经荠,唐桂荣.高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回流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191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