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城市规划 问题和策略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

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2004年,以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又一次飞跃。它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深刻的“城市革命”。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显著而广泛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更高的境界[2]。因此,加强城市宜居水平的建设,营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设部于2007年5月30日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名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科研成果,这一成果使我国打造宜居城市有了可依据的导向性标准。根据标准,宜居城市的评价是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6个方面考量。

(1)社会文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社会文明度有两种分析研究方法。一种是宏观的研究方法,一种是微观的研究方法。宏观的研究方法就是看整个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在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时期全部城市来说应是基本相同的,微观的分析研究是研究具体的城市社会文明度,即在宏观的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找出微观的个体差异,这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1)政治文明,2)社会和谐,3)社区文明,4)公众参与。

(2)经济富裕度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绝对不是贫困的城市。我们从5个评价指标来判定一个城市真正的富裕程度和经济质量。1)人均GDP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人均财政收入;4)就业率;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国家的正式统计数据,是硬性指标,所以相对来说是最好评价的指标体系。

(3)环境优美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被列为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评分比例中,环境优美度占据了30%的重要分量,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4个方面 [2]。

(4)资源承载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水土资源是宜居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人均城市用地面积;4)食品供应安全性。

(5)生活便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重要的影响因素,生活便宜度的考量涉及以下6个方面:1)城市交通;2)商业服务;3)市政设施;4)教育文化体育设施;5)绿色开敞空间;6)城市住房;7)公共卫生。

(6)公共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与百姓安居乐业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天人、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国际国内恐怖活动升级,城市公共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城市公共安全度:1)生命线工程完好率;2)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3)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4)城市政府近三年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

(7)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即累计得分)≥85分的城市,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项否定条件,不能认为是宜居城市:1)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3)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4)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3]。

3、小结

“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让大家都了解宜居城市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是为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快捷等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应当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合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多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2]。

参考文献

[1] 陆仕祥,覃青作.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1):13-14.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电网规划 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140-01

在城市规划之中融入电网规划,这样既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关系的角度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可以使电网规划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规划。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电网专项规划与电网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城市规划部门和供电部门编制。这两个部门由于职责和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两者的规划很难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本文对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城市电网规划的好坏极大的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好坏,也会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以下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由于两者的侧重点和工作范围不同。因此,两者的性质特点、涉及的范围与深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而城市电网它为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它依附于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1]。

(2)城市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是彼此支持的关系。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和重要内容,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反过来城市电网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2]。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给城市电网产生巨大电力需求压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电网不断的发展,同时城市电网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特征,因此,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需要具备相对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操作性。

2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

2.1 电力负荷高速增长,城市电网规划用地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负荷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电力负荷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某些地区某些年份竟达到20%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形势,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电力负荷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某些城市其电网已经形成规模,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再进行新的规划,势必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在我国往往出现城市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

2.2 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基础建设时有冲突

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电网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电网建设与城市道路改扩建之间的矛盾。目前,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改扩建)与电力企业线路走廊建设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常常是城市进行新建或者改扩建道路往往会在己有的线路走廊上进行,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要电力部门负责所有的线路迁改费用,而电力企业往往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因此,两者常常出现矛盾。

2.3 城市电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没有相结合,因此在城市电网建设过程之中往往对环境有着突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市区内架空线频繁穿越,架空线在居民楼前屡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2)在电网建设过程之中,输电线路往往会有电磁辐射,会对环境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电网建设设备和营运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噪音,这常常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

3 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措施分析

3.1 收集材料,综合分析,做好规划基础的工作

若想做好整个城市电网规划,就必须做好电网的规划的基础工作,坚实的前期工作往往是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的基础和基石。电网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所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输电线路方面和电源点等原始资料进行前期资料的分析和收集工作,需要收集的资料还包括:最大负荷、规划基础年的电量、经济发展指标、分区负荷、电网及设备现状、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迸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3.2 做好负荷预测的工作

由于电力的需求量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各地区建设个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而由于电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不畅,使得这些工业园区内的用电负荷往往和预测负荷差距很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要做好和各个部门的沟通工作,对于各地区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收集,引入不同的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3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城市电网规划时,应该将规划角度设定在统筹整个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对于城市电网规划来说,它主要侧重:在城市空间内部,使得城市电网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对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合理性进行更多地强调,专业性更强。而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更强,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注重相互协调和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电网规划的编制,以往的电网规划仅仅是将自身的一部分,即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在现有负荷基础之上城网规划应从市政规划入手,在规划过程中服务于市政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具体应对负荷预测做到分业、分区与分时预测相合。应研究不同行业在城市的具体年份、具置的负荷,使线路、变电站等供电设备的规划及建设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变电所布点也要充分考虑配电规划,因为合理的变电所布点可减少供电企业配电网的投资,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电网建设投资[3]。

参考文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城市 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44-02

0 引言

当前,数字城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作为新一代大规模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起来,其中数字城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于数字城市而言,想要建立更真实的虚拟空间,就要不断加入真实城市的复杂相关数据,模拟表达形式越精细,越庞大的数据量需要计算运行处理,占用系统的资源越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严重减缓。“云计算”的到来为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技术支撑。

1 数字城市简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的概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1.2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2 探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向成熟期、智能化过渡。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导致与国外成效程度相对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缺乏科学、统一、规范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标准体系和运行模式;(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未能满足现实公众需求;(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参差不齐,在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更新、挖掘、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4)大多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补偿机制;(5)高层次的技术和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3 云计算的认识

3.1 云计算的概念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2]。通俗地理解,云计算可比喻为储存在电脑里的所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只要有移动的通信设备(如手机),到任何一个地方或角落,能够连接互联网,通过身份验证,用户的资料或者用户想要的资料随时都可以搜索到。好比钱存到银行里,到任何地区的ATM机上都能取出来一样!这也意味着计算能力被当做一种流通商品,类比水电和煤气资源,用之便捷,费之低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3.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当前云提供者提供对相关云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S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和IaaS提供商[3]。

(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

(2)PaaS(平台即服务)

PaaS是指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的云计算,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

(3)SaaS(软件即服务)

SaaS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 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

3.4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最为关键[3]。

(1)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为海量用户服务,因此,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其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

(2)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高效的管理海量的数据源。

(3)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协同大量的服务器工作,系统故障能够及时地快速发现和恢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庞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4)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分裂模式,也可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

4 云计算解决我国数字城市中存在若干问题的策略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计算观念和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4.1 云计算突破信息获取、更新、管理等一系列瓶颈

基于云计算平台对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利用其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采用分布式方式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数据)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4.2 云计算消除“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

“信息孤岛”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关联性差,难于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造成数据共享性差,,无法实现业务协作,导致系统效率低,而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现象[4]。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关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状[5]。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都是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涉及到不同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结果的互通和信息共享问题,云计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云计算是一个大的资源池,集成计算机资源,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合理统一灵活调配。基于云计算的廉价服务可以为各个阶层的用户使用,特别是降低了农民利用网络的技术门槛。这将不仅大大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使用沟”;实现信息资料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知识沟”。不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计算机资源还是数字信息资源,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后再重新配置,这样就可以让新的整合信息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对原有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边际效益最大化。所以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日渐地缓和和消除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

4.3 云计算完善和统一总体规划设计与信息规范标准化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基本的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导致目前数字城市的建设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在管理组织体系上也是各行其是。目前己经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在我国CCSA、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SOA标准工作组等组织也已开展了云计算标准的研究工作。这一措施进一步说明,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专委会将做好总体规划。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化,可以使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这也将意味着引入云计算标准化更加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的总体规划和信息规范标准化体系。

4.4 云计算加速“天地图”建设的步伐

“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也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已经上线。“天地图”由于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各类专题信息共享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平台,若将其技术运用到天地图技术架构升级、云搜索和云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动“天地图”在地理空间信息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能加速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扩大了“天地图”的服务能力,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力度。同时,也可以早日完成“数字城市”与“天地图”省市节点的连接工作。“天地图”作为“数字中国”的一部分,基于云计算的天地图服务平台的应用将为 “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其的迅速发展最终也将加速我国数字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5 结语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突出优点会对整个互联网和城市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促使数字城市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解决了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见的若干难题。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已经向着“动态建设”的目标前进,希望在可见的未来,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蓝景图早日呈现。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数字城市建设[J].科协论坛,2009,(07).

[2]Perter Mell,Tim Grance.[J/OL]. http///zamber/archive.2010-07-06.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09).

[4]吴吉义,傅建庆,张明西等.云数据管理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10(05):34-41.

城市建设工作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属于一个较为宏伟的系统性工程,指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造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也能够确保对于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的向前发展,对于土地使用和城市发展间的矛盾,能够进行有效解除。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其要求能够彻底掌握好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执行有效的方案,切实做到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在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中,应该要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对于城镇建造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调整控制,促进城市建设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1、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概念及意义

1.1、概念

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指的是在社会制度这类外部环境内,将城市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资源,有效的进行控制、领导、组织、计划,促进内部的相互配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过程。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包含了各项的工程建设以及城市用地等,通过对于城市内部不同建设项目做有关的协调、控制、指导、组织,使城市规划可以更加高效的、有序的进行。

1.2、意义

在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中,为了有效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创新工作以及基础建设的工作都能够将其看成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内容。具体来讲,是在限定的时间空间的范围里,使用最少的劳动力、资金与能源,确保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把新的人们观念上的进步与科技的有效引入作为促进城市经济的主要手段,进行城市结构变革。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满足现今城市发展的相关需要,同时也满足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2、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

2.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观点

为了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需要根据唯物主义的观念和自然发展的原则,把经济社会当成城市发展的核心,不能够过于强调理想化的发展模式,同时,也需要根据发展形势、相关政策,适时地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和优化,从而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总体来讲,就是在进行城市编制时,应该树立其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2.2、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

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地质条件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做城市规划的时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把城市的特点显现出来。在城市的各个面中寻找优势,发挥城市特色。与此同时,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有些城市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有些城市湖泊较多。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根据城市具体的情况,构建方向,与此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把特色元素融入城市加强中,构建和谐美丽的城市。

2.3、合理布局人口密度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城市的职能区间的难以统一规划,进行有效的协作。城市的资源,其人均拥有量较少,城市资源缺乏合理的布局,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考虑占地面积、公共空间、绿化、水资源等资源不会有大幅的改变,人口密度对于城市人均拥有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的配合和衔接,都是由城市的区域布局决定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速度,需要通过有效控制区域内人口的密度以及空间合理的布局来达成的。

3、加强城市建筑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完善规划法规体系

现今,要想真正地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应该积极地使用法律的手段,深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协调职能,把城市土地使用的各项活动都进行统一的规划。保证法律手段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制定完善的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使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可以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进行。在使用法律的过程中,应该要遵守法定的程序,严格地执行合理性的原则,慢慢发展成规划审批的法制化、规划技术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3.2、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监督

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长期性。要想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长期的发展,各个级别的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该把城市规划工作作为实施的重点内容来把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规划机制,努力实现上级对于下级的监督,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强化各层的监督,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

3.3、强化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最初,妥善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执政者和投资者发展经济,与此同时,需要有环境保护的理念。经济发展需要以保持自然环境作为前提,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需要创造环境保护和发展共存的良好局面,政府需要鼓励少污染型或者环境无污染的工业,取代那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农业方面,要拒绝引进对于环境有污染的,努力发展绿色的农业经济,引进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的有关的项目。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各部分应该狠抓落实,各司其责。发展有关计划,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宏观指导的工作。每个环保部门需要进行管理监督工作。

3.4、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在建筑规划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该做好科学规划的工作,以城市的建筑规划的有关要求作为工作的基础,把城市的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依据,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协调的发展。总得来说,需要充分地利用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为改善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有,需要坚持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健全的环境保护的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有效地控制环境行为提高各项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法律的执行力度,形成合力,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还有,应该充分地利用宣传、法制、教育等手段,向人们传递环保知识,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环境生态问题的必要性,投身到避免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中去。

4、结束语

现今,在我国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规划管理的水平。努力使得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管理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从而进一步使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得到统一,不断地实现统筹协调的目标,使城市经济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百浩,郭明.朱皆平.与中国近代首次城市规划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