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法,通过“创新情景,提出假设,探索问题”,以此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同时,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借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生发现的“新知”和微观结构,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②通过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使学生了解羟基官能团的结构对乙醇的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乙基对羟基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乙醇中的羟基有它自身的特点。③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测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b.能力目标:①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元素化合物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c.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探究内容与方法
3.1通过定量计算探究乙醇的分子式
3.2通过模型搭建乙醇的结构式
3.3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3.4通过猜想探究乙醇断键的可能性
4教学实录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讲与酒有关的内容,酒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也给一些人带很多的痛苦,饮酒过量后驾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执勤时,手中有一个快速测定饮酒含量的一个仪器,我们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介绍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事实上,酒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张家港的“沙洲优黄”、古井贡酒、美容产品中的发胶等。大家知道,黄酒长时间贮存,密封不好,会有酸味;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贮存时间越长越香味),保存不好,味道会变淡一些;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万盏皆不醉”,而有的人则“酒不醉人,人自醉”,闻酒就脸红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本堂课开始来慢慢解开其“醉人的笑容”吧!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测定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这里我们给出有关有实验数据
[投影]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g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计算]
[教师引导]我们请[学生2]说一下解题的思路怎样?
[设问]假如实验数据中没有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否可以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教师引导]从计算出的最简式(C2H6O)n中分析可知,2个碳最多可与6个氢结合,已达到碳的最大值,所以,n=1。可以确定这就是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过渡]有了分子式,还不能确定其结构,现在我们课桌上有模型供学生探究,推测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搭模型,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搭好的先举手,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
[学生3]展示自己所搭的模型,并解释。
[投影]同学们搭出的可能的结构式。
[教师引导]比较这两种结构氧原子的位置及氢原子的环境情况,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投影]分别取5mL水、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分别投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之后滴入几滴酚酞。
[学生实验探究2]
[教师引导]边观察学生实验,边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4]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投入水的钠块,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
[学生5]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
[教师评价]通过实验发现钠与水或该有机物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放热不同。通过实验现象,初步分析乙醇可能是哪种结构?比较两者化学键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煤油结构、猜测的两种结构、水的结构等角度分析。但需要实验进一步论证之。
[投影]乙醇、乙醚、水和煤油的四个结构式
乙醇与水的分子结构比较
[学生讨论]对投影的结构式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乙醇的结构式。
[板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
[教师引导]―CHO不能写成―COH,断键形式是与羟基氢及其相连碳原子上的氢,也就是说,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存在H原子。
好,这节课我们只是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开了一个头,后面还有2个课时我们继续探究。下课。
5课后反思
这节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程序,这样可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握自己的认识过程,增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内化成其自身可持续学习的潜力。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常常存有不少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要数学习内容及其难度了。翻看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可以发现,书上好多内容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学过,比如,认数、写数、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分类、统计、图形认识等。有调查显示,在随机抽样的288名初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中,有286人能正确熟练地数出20个数,其中281人能数出100个数;287人能正确写出10个数,277人能正确写出50个数;在没有学过加法前,学生完成书上加法题的正确率达到92%。对此,有人发出“一年级的数学可以不要教了”的声音。
那一年级的数学真的不需要教吗?许卫兵老师通过《认识1~5》的课例告诉我们,一年级的数学不仅需要教,而且要教好,教出内涵,教出品质,因为它承载着特别重要的教学价值。张奠宙教授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应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但很显然的是,“数学”的内容并不只是学会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包含习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学科价值,培植良好的数学情感,孕育独特的理性精神。
【执教者简介】
许卫兵,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积极倡导“简约数学”,著有《简约数学教学》《成为高度自觉的教育者――写给后课标时代的数学教师》等专著,2013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开发表文章260多篇,讲学足迹遍布全国。
一、创设情境,从“数列”引入
1.从“1”开始
师:孩子们好!
生:老师好!
师: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到这儿来玩。你们看谁来了?(在黑板上依次贴出一棵大树、一只小鸟、一只猴子、一只松鼠、一个小朋友在跳绳)
(小鸟、小猴、松鼠、小朋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师: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有小鸟、小猴子、小松鼠、大树,还有小朋友在跳绳。
师:看一看有几棵树呀?
生:1棵树。
师:小鸟呢?
生:1只。
师:猴子呢?
生:1只。
师:松鼠呢?
生:1只。
师:小朋友?
生:1个。
师:真巧啊,他们的数量都是1。
(再利用课件依次出示大树、小鸟、猴子、松鼠、小朋友的图片,每个图片前对应写上数字“1”,如上图)
2.从“1”到“2”
师:这么热闹的场景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教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两只。
师:我们可以说成是――2。孩子们,如果让猴子、松鼠和跳绳的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哪个孩子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增加松鼠、猴子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个)
师: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小猴是几只?怎么变的?
生:两只。
生:1加上1就变成2了。
师:小松鼠呢?
生:两只。
生:1只加上1只就是2只。
生:1个小朋友加上1个小朋友就是2个小朋友。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不变外,小鸟、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两个,分别对应数字“2”。如上图)
3.从“2”到“3”
师:现在,大树这儿越来越热闹了。(在情境图上又增加一只猴子)现在小猴子变成了――
生:3只。
师:2加上1就变成了――
生:3。
师:如果让松鼠和小朋友也变成3,你会吗?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让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变成3)
师:我们来看一下,原来是两只松鼠,再加一只也变成三只了。再增加一个小朋友呢?
生:3个。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外,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3个,分别对应数字“3”。如上图)
4.类推“4”和“5”
师:现在,大树下面更热闹啊!(在黑板上将松鼠的数量变为4)
生:现在小松鼠有4只了。
生:3加上1就是4。
师:你能让小朋友也变成“4”吗?
(指名学生到情境图上操作,增加一个小朋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外,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四个,分别对应数字“4”。如右上图)
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个小朋友)孩子们,如果又来一位小朋友跳绳――
生:现在有5个小朋友了。
生:4加上1就是5。
(课件显示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四只松鼠和五个小朋友,分别对应数字1、2、3、4、5。如下右图)
师:(指着情境图,上左图)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几棵树?
生:1棵。
师:还有?
生:2只鸟,3只猴,4只松鼠,5个小朋友。
师:真好!从1、2、3、4到5,正好是顺着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板书课题:认识1~5)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数,你能不能用小圆片代替小动物和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摆,从1摆到5呢?
(学生操作,然后展示汇报)
生:我先摆1个圆片,加上一个就是2个,再加一个就是3个,再加一个就是4个,再加一个就是5个。
师:1、2、3、4、5这五个数刚才在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你们会不会写这五个数?会写的举手。(生兴奋地举起手)都会呀。这些数字好不好写呢(好写),许老师也来写一下,看看跟你写的一样不一样。我先写几呢?
生:1。
(教师板书:1,课件出示手写的“1”)
师:大家看这个“1”像什么呢?
生:像铅笔、毛毛虫,斜过来的小棒。
师:对!像铅笔,像一根小棒,写的时候有一点斜,所以有人讲,“1”像铅笔有点斜。
师:我再来写“2”。(教师板书:2,课件出示手写的“2”)“2”像什么呢?
生:鸭子。
师:写2的时候上面要圆,下面要平,“2”像小鸭在唱歌。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3。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小手伸出来,在空中写一个“3”?(教师板书:3,学生书空写“3”,课件出示手写的“3”)“3”像什么?
生:耳朵。
师:对,写3的时候,上面有点圆,下面也有点圆,“3”像耳朵在倾听。接下来写几?(课件出示“4”,教师示范写“4”)“4”像什么?
生:“4”像红旗。
师:对!“4”像小旗迎风飘。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5。
师:把小手伸出来写一个。
(学生书空写“5”)
生:“5”像钩子。
师:哪里像钩子?(教师示范写“5”)
生:下面弯弯的。
师:“5”像弯钩勾东西。小朋友们不仅会写,还记住了它们的特点。“1”像铅笔――
生:有点斜。
师:“2”像小鸭――
生:在唱歌。
师:“3”像耳朵――
生:在倾听。
师:“4”像小旗――
生:迎风飘。
师:“5”像弯钩――
生:勾东西。
师:记住这些数的特点,写起来又方便又好看。你们觉得许老师写得好看吗?
生:好看。
师:许老师很想看看你们写得是不是也很好看,露一手我看看吧。
生:好的。
(学生练习写数字,教师行间指导)
师:写好了吗?写好了,我们同桌两个人互相看一看,看哪个数字写得好,哪个数字写不太好,你给他提点建议,好不好?
(学生互相欣赏写的数字,互相评价)
师:只要我们多练多写,就会越写越漂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给圆片涂色的练习,下左图)大家能不能像这样,根据前面的数,在后面涂颜色,这是1,就涂了一个圈。
(学生操作,看数涂色,从2到5)
师:都好了吗?把它举起来给许老师看一看。你们也相互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涂的。
(展示学生涂色的情况,上右图)
师:(课件出示涂好色的情况)请同桌讨论:涂完以后,从这幅图上能发现什么?
生1:(从下往上指屏幕上没涂色的圆)我们发现这边没有涂的是1、2、3、4。
师:(一行一行手指着没涂色的圆数一数)这边没涂色的是1、2、3、4,那涂色的呢?(从上往下一行一行地指涂色的圆)涂了的是1、2、3、4、5。
生2:(指着涂色的圆)我们发现,看这儿涂色的1、2、3、4、5,就像个楼梯。
师:为什么说像楼梯啊?
生:每下来一行,就增加一个,一层一层的,很像楼梯的台阶。
师:你们看得仔细,也很有想象力,真会学习。谢谢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第一排只涂了一个,最后一排涂满了。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一排5个圈怎么样?
生:都涂满了。
师:第一排呢?
生:只涂了一个。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发现,最上面再增加一排,需要涂几个?
生:一个都不能涂。
师:要是最下面也再增加一排的话,需要涂几个?
生:是6个吧。
师:孩子们,你别看写数、涂色都很简单,但是写好了、涂好了再来研究研究,就发现了好多――
生:不简单。
三、举一反三,用图画来建模
(学生连线,然后汇报)
生:黄瓜是3根,蕃茄是5个,萝卜是4根,茄子是2个。
师:连对的小朋友举举手。(学生全部举手)好厉害!
(课件调整物体的顺序,让物体的数量和数上下对应起来)
师:孩子们,两根黄瓜可以表示成2,如果不画黄瓜,你还能再画一幅图也表示2吗?表示3、4、5呢?
(学生分组画图:第一组画图表示“2”,第二组画图表示“3”,第三组画图表示“4”,第四组画图表示“5”。画好后展示汇报)
师:我们先请画“2”的小朋友来介绍。
生1:我画了2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2只鸭子。
生3:我画的是2个西瓜。
师:我们来看“3”。
生1:我画的是3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3个苹果。
生3:我画的是3个小白兔。
师:我们来看画“4”的。
生:我画的是国旗。
师:国旗哪里是4?
生1:(指着五角星)国旗上有五角星,一个大五角星,周围4个小的五角星。
生:我画的是4个苹果。
生:我画的是4个小太阳。
师:画“5”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是――
生:5个桃。
生:5个苹果。
生:2个苹果、3个梨子。
师:呵呵,5个水果。看来呀,每个数画出来的画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画“2”,就画几个东西?
生:两个东西。
师:“3”的话就画――
生:3个东西。
师:4呢?
生:4个东西。
师:5呢?
生:5个东西。
四、问题解决,在生活中应用
1.基础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了数、写了数、画了数,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数的情况多不多?
生:多。
师:我们来解决几个生活中和数有关系的问题
(出示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6题:补画缺少的花)
师:教师节要到了,小朋友们给老师准备了3瓶花。你们看花瓶上写的是几?
生:2、4、5。
师:花跟数字对上号了吗?
生:没有。
师:你能不能补上缺少的花呢?
生:能。
师:第一幅图,你准备补几朵花呢?
生1:(伸出一个手指)只要补1朵。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1”的?
生1:因为1加1等于2。
生2:2可以分成1和1。
师:第二瓶?
生1:花瓶里有两朵花,再加上两朵花,就是4朵了。2加上1是3,3加上1是4。
生2:2加上2等于4。
生3:4减去2等于2。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想对了,真不错,连加法、减法都用上了。最后一瓶呢?
生:3朵花再加2朵花。
2.提升练习
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8题。如果你是队伍里的一个人,请照样子说一说:我的前面有( )个同学,后面有( )个同学。
生1:(学生指着第二位背包的小女孩)我的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
师:前面有1个同学,到底是哪个呢?后面又是哪4个呢?
(学生说完后,课件上分别圈出“1个”和“4个”)
生2:(指着从前往后数第5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4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1个小朋友。
生3:(指着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3个小朋友。
师:大家不仅会数,还知道前后,现在许老师请这些小朋友全部向后转。
(课件显示图中人物一个一个地向后转)
师:(指着背书包的小女孩)现在你能说一说,她前面有几个同学?
生:4个。
师:她后面有几个同学?
生:1个。
(学生圈出小女孩前面的4个同学和后面的1个同学)
师:照样子,其他小朋友会怎么说?(指着从前往后数第2个同学)比如这个同学,他会怎么说?
生:我后面有4个小朋友,我前面有1个小朋友。
师:(指着最前面的同学)这个小朋友怎么说呢?
生:我后面有5个小朋友。
师:我前面有――
生:(笑)0个!
师:什么叫0个呀?
生:就是前面没有人了。
师:(指着最后面的同学)如果这个小朋友说呢?我前面有――
生:5个小朋友。
师:我后面有――
生:0个小朋友。
五、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
师: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想想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1~5。
生:画图表示1~5,每个数可以画好多图。
生:在生活中运用数,还用上前后来说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设置Word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2)学会设置Word表格边框和底纹。
(3)学会Word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展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难点: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的区分;表格边框和底纹的合理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学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法。
四、教学设想
(1)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有3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制作任务指导书,对3个知识点进行了拓展,通过工作、生活实例的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2)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创意课程表设计比赛和实例的对比展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层层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也能完成相应任务,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任务指导书”引领学生学会自学,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的学习过程中,制作出一张有创意的课程表。同时,通过对任务指导书上技术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激发学生的自我展现欲望。学会自我展现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所以对于职校学生平时要加强培养,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本节课通过各项任务完成的展示,提升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课程表设计比赛及作品的展示、演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沟通能力。
同时,本次课也不忘最后的评价环节,通过“项目评估表”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是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创建表格,并知道Word表格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用广泛。上节课,最后留给大家的任务是寻找我们财会专业工作岗位中还可能涉及哪些专业表格。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
师:说得非常好。在我们财会专业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是最主要的三个表,其中损益表,就是我们上节课做的利润表。
2.新授课程
第一环节:赏析课表。
师:这节课,我们要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修饰,使我们的表格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先从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入手,请大家赏析PPT上显示的两张课程表,你会选择哪一张作为我们班的课程表呢?
学生选择第一张,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选择的原因。
生: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边框线都发生了改变。
教师引出表格边框和底纹是本次课要解决的其中一个任务。总结学生的回答,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原因:文字修饰、居中、表格边框和底纹。引导学生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中文字的修饰。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任务一:温故知新——完成课程表文字修饰。
(1)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文字修饰,利用旧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任务一的操作过程,并加以说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3)教师评价总结:文字修饰可通过多种方法,点出文字修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除开表格的边框和底纹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组讨论)文字的居中好像达不到后面一张表中的居中效果。
引入本课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新知识点: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首先区分这两个概念。
任务二:学会新知——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1)概念区分:区分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实例区分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加以演示说明。
师:表格的对齐方式有三种:左对齐、居中和右对齐,是相对于页面而言的。
教师演示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将表格的对齐与文字的对齐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对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工具栏法、菜单法、右键法。并在菜单法的介绍过程中,详细讲解对话框的其他参数。
之后,教师介绍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菜单法实现单元格的各种对齐方式,要求学生注意单元格是以何种方式对齐的。
生:垂直对齐方式。
教师操作垂直方向上的三种对齐方式,让学生观察这和课表中的对齐有什么不同。
生:可通过工具栏上的三个对齐按钮,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对齐。
教师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的实现方法:右键法。并让学生总结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共有几种。
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共9种。
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学习,并对课程表进行相对应的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2)任务实施:让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从而掌握更多简洁的操作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荐展示: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自荐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4)评价总结:教师强调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使用右键实现快速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区别。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分析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表具有了颜色,更具美观性,引出任务三。
任务三:掌握新知——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1)回顾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的功能。教师引导回顾知识点,学生演示说明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设置。教师介绍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方法。
(2)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总结多种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和底纹是为了让表格变得更加美观,所以一定要注意色彩的协调。
(3)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将各自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4)教师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实例,详细介绍表格边框的设置参数及先后的操作过程。学生提出对表格对话框设置中参数的使用方法的理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表格边框中的5个参数设置。
PPT上显示财会专业中的资产负债表,引导学生分析该表中使用了本课的哪些知识点。
生:表格边框发生了变化,使用自定义参数完成。
教师讲解表格边框中的最后一个参数“无”。并提出疑惑:“无”这个参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请学生欣赏PPT中的两张图,一张是菜谱,一张是项目申请书的封面图,请学生寻找Word表格的影子是否存在。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分析第一张菜谱中间的菜名就是一张表格,实例演示,证明观点;分析第二张项目申请书的封面中表格的呈现。
教师引导,操作演示项目申报书封面中的表格制作,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模仿实践(比赛哪个学生最先完成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Word表格的妙用,并再次释疑:如何简化表格的美化步骤?
任务四:拓展新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1)讲解表格自动套用的使用。
(2)表格自动套用也可创新,并举例。
(3)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自动套用的学习。
(4)学生自荐展示。
(5)任务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三个新知识点:①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②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③表格的自动套用。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有创意的课程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最佳作品作为班级课程表。让它更能体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特色。
首先,教师展示现有的课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美的原因,教师提出创意课程表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素材、网络,小组创意课程表;在创意课表阶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这一环节,回顾旧知,巩固新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环节:作品展示。
首先,进行最佳作品评选。接着,最佳作品小组与大家分享成功。小组介绍分工情况,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学生提问,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打印学生作品,设置打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享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板书。
4.课后作业
(1)完成任务评估表。
(2)仿照制作个人简历,对其进行创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
生:是不是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里?
(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阳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三、预习指导(投影显示预习内容)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预习题,有问题请在书中作出标记。遇到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
(此时教师全场巡视,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有关光的知识?
生: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源,一种是人造光源。
师:很好,可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生:小学自然常识中曾经学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能否举例说明?
生:见过,比如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直的……
生: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生:现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既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怎样才能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呢?
生: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师:谁能上来示范画光线?
(生举手示意,生在黑板正确画出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
师:同学们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生:太阳发出的光也可以这样画吗?
师: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是平行光线;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也可看成是平行光线。
(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光线)
生:光在哪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呢?
生:光沿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学们就要注意观察、实验,深入探讨、自主探索和总结物理规律。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学们必须自己去探究。
(各组学生选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水、玻璃、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三球仪等器材进行实验。各组选择的不同,实验的步骤不同,探究的问题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指导和点拨。)
(教师把小组实验中探究的共同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师:通过实验,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1: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生2:光在这些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生3:光在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4:这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5: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师:(质疑)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同学们显示出疑惑、求知的神态。)
四、教师点拨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利用微机动画演示早晨太阳光线的偏转)
生1:通过动画演示,我看到光在疏密不均匀的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生2:早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生3:这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
生4: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生5: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
生6:应该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好,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你们是不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新的理解?
全体生:是。
师:请同学们在书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用红色铅笔画线引起注意,并且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下画重点符号。
(教师微笑点头,师生鼓掌,教学难点突破,目标达到。)
(播放雷鸣闪电动画)
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生:先看到闪电。
师:(质疑)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生: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呢?
师:(释疑)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定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生:这3×108m/s的速度能有多大呢?
师:光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
五、探究训练
(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在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师:(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生:光在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动画演示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过时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看谁能发现。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呢?(学生回答,老师鼓励,微机辅助演示释疑。)
师: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
(提示: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生:(释疑)由作图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师:回答得非常好!老师还知道同学们最爱看动画片,请看《宝莲灯》片段中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播放)
生:月食。
师:(质疑)你相信月亮确实被天狗吃了吗?用微机动画模拟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看不到太阳就出现日食。
生2: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球上,月球上出现阴影,就是月食。
师: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谁能再举例说明?
生:检查排直队,打靶瞄准时。
生:什么是激光准直?
(教师用微机模拟利用激光准直来凿隧道,并演示掘进机在激光束的引导下工作。)
师: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得小。因此,用它能保证掘进方向不变。
生:小孔成像是怎么回事?能利用这节的知识解释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翟的介绍,并欣赏小孔成像的动画演示。
师:(启发)通过图片介绍和动画演示,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
师:(引申)同学们在明确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后,还可用白炽灯和不透光的纸观察灯丝的像,根据小孔成像制作针孔照相机,这个“小实验”及“小制作”留给大家去研究。
六、总结点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0000000m/s。
1 设计情景,直接感知噪声和乐音
录制一首学生喜爱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录制一段建筑工地上拖拉机工作时的声音。
2 通过问题串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的原则是要同学回答的问题不能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无论怎样想都想不出来,而是想一想就能想出来。问题的设计更要有目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主体思维的活动,通过适当的启发主导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活动。播放《听妈妈的话》,还没等我开口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言。“我爱周杰伦”,“爽!”……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地动起来。中断《听妈妈的话》的播放,开始播放拖拉机发出的声音。
“真要命”、“难受死了”……中断播放。
问:能听出来是什么声音吗?
答:拖―拉―机。
问:你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这是拖拉机的声音呢?
答:音色。
问:听到这个声音你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答1:烦!
答2:影响学习!
答3:睡不着觉!……
总结并板书: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和令人愉悦的声音。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和令人厌烦的声音。
问:这是乐音和噪声的本质区别吗?
答1:是。
答2:不是。(都不是很确定)
问:认为“不是”的同学你有什么根据吗?
答:歌声应该是乐音,但如果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歌声好象应该感到不舒服。
叙述: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更大的疑问,下面先请大家来观察、比较一下歌声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
用midia player播放器分别播放两组声音,同时显示波形。
问:声音的波形会因为你的心情而改变吗?
答:不会。
问:那么你能比较出来两组声音的波形图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重复播放。
答1:歌声的波形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好象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答2:歌声的波形过一段时间总有相同的形状出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没有出现相同的形状。
问:谁能总结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这时有同学悄悄打开了课本,开始浏览课本上的“信息快递”,他们都找到了一个词:规律。顿时恍然大悟,于是作出了集体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补充已有的板书。
问:歌声的波形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情而改变,但歌声却会改变我们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正在看书的学生又一次作了集体回答。
叙述:既然周杰伦的歌声也还会成为噪声,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不要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发出噪声噢!
问:在你生活的环境里,你受到过哪些噪声的骚扰?
答1: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楼道里的吵闹声等。
答2:装修时电锯发出的声音、旧冰箱、旧空调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答3:飞机起降时的声音。……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按噪声的来源:工业、交通、建筑装修、生活等)板书(彩笔1)。
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会产生什危害?
答1:听力下降。
答2:影响学习、影响休息。……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2)。
问:当你受到这些噪声的骚扰时,你采取过什么措施吗?
答1:听到鞭炮声时,捂紧耳朵。
答2:在家学习时,关紧门窗。
答3:因为对面楼上舞厅巨大的噪声,我们几家和他们打过官司,我们赢了,舞厅关了。……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3)。(按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类,为下面的学生活动作准备。)
问:在这些措施中,你能从“控制的途径”这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书.我到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旁边,引导他们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并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上对彩笔3所对应板书部分进行分类并解释他分类的标准。下面的同学质疑、修正、补充。
总结并板书:(对照板书)其实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都属于“噪声的控制”。
问:能不能请大家总结一下,给这两部分内容也写一个标题?
……噪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