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 发病原因 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99-01

近年来,兴国县充分发挥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该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始终将水稻种植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为更好地科学培植产业,实现农户增收,兴国县每年都会组织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县乡村三级干部定期到农户家里走访,调查水稻种植及收成情况,切实了解登记农户的反映及需求。随着地区水稻种植产业不断发展,水稻稻瘟病呈现高发趋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分析

1.1 田间真菌数量较多

田间真菌数量的多少是引起稻瘟病发病和传播的主要因素。水稻稻瘟病初期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带病种子和稻草,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整地深度不佳,或者不整地直接种植,导致田间每年都会发生水稻稻瘟病,连续多年种植使得田间致病菌数量不断蓄积,为第二年稻瘟病爆积累了大量的细菌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重复侵染水稻,使得田间水稻稻瘟病呈现中重度发生现象。

1.2 水稻品种问题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病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水稻稻瘟病发病的严重程度。长时间、大面积的种植单一化的水稻品种,导致品种性能逐渐退化,抗病形成逐渐丧失,稻瘟病病原菌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导致稻瘟病病害呈现流行加重的趋势。不同水稻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能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杂交水稻的抗病性能要优于常规水稻,籼稻的抗病性能更强于粳稻。水稻生长到3叶期、分蘖旺盛期和抽穗期最容易感染水稻稻瘟病。

1.3 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和水稻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着密切的联系,田间种植密度加大,通风透光能力较差,雨水过多,田间排灌能力不强,日照时数较少,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都是导致水稻稻瘟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在24~28度之间,田间相对湿度维持在90%以上,水稻表面有超过6~10小时水膜最容易诱发水稻稻瘟病出现。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雨水较多,低温寡照都有利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1.4 栽培管理不科学

水稻种植过程中,冷田、常规种植田发病率要远远直播栽培田。田间氮肥施入量过多,缺少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导致水稻徒长,茎干组织细弱,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增加会导致田间水稻稻瘟病发病率大大提升。防治时期选择不合理,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也是导致水稻稻瘟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分析

首先,水稻叶瘟病。叶瘟病主要发生在水稻3叶期到抽穗期。以水稻秧苗分蘖到拔节期发病率最高。主要分为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其中慢性性是叶瘟病常年的类型,患病初期在叶子上产生褐色或者暗绿色水渍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展成为梭型大病斑,外层边缘呈现黄褐色,内侧为褐色,中央部位呈现灰白色。在叶子背面会产生灰色霉菌层。急性型通常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在叶子正面和反面都会产生白色霉菌层。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现是田间稻瘟病大范围流行的征兆。白点型和褐点型主要在叶子上产生白色圆形小斑点或者褐色小斑点,主要位于叶脉之间;其次,穗颈瘟。穗颈瘟主要发生在穗颈部,病斑初期呈现水渍状浅褐色小斑点,随后病斑进一步扩展呈现褐色或者墨绿色,当田间湿度较大时,会产生灰色霉菌层,轻者影响到水稻结实和千粒重,重者会形成白穗导致绝收。

3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3.1 x择优质抗病品种,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要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同时水稻种植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种植单一品种,应该科学水稻品种搭配,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搭配种植。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切实落实好田间发病检测工作,做好水稻生育期定期防治工作。强化病虫害监测,提高测报的准确率,为科学防治水稻稻瘟病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3.2 加强栽培管理工作

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可以选择使用菌线清、多菌灵按照使用比例科学药剂拌种,做好苗期稻瘟病防治工作。同时,还要科学处理好稻草,降低田间病菌的数量,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科学灌溉,同时还要做少科学施肥工作。控制好氮肥施入量,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确保水稻正常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3.3 做好药物防治工作

首先,对于叶瘟病发病初期使用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间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喷洒2-3次;其次,对于水稻穗颈瘟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富士1号1000倍液,或用2%春雷霉素水剂150倍液,或用25%使百克(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毫升喷雾,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喷洒2-3次。

参考文献

[1] 齐龙,马旭,梁柏,张稳成,傅荣富,谭永. 稻瘟病监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及流行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原因;综合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性病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现将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以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特点

1.1大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严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水稻纹枯病连续偏重发生到大发生,其中2000—2004年5年中有1年大发生,4年为偏重发生,2005—2009年则连续5年均为大发生,且2009年发生危害程度最为严重,部分粳稻田块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1.2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盛期为7月25—30日,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1.3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2.1夏季气候条件异常

2005年以来连续5年为“凉夏”,雨水偏多,光照严重不足,加重了纹枯病的大流行。尤其是2009年在7月27日至8月17日出现持续20多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其为历史罕见,长期阴雨促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严重。

2.2高产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运用

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多为高产及超高产品种。据刘永峰、陈志谊等对江苏省2001—2004年592份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组合)纹枯病的抗性分析,表现为中抗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2.0%、46.5%、57.7%、59.5%;表现为感病品种(组合)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8.0%、33.3%、33.7%、21.1%;表现高抗纹枯病的品种较少,尤其是目前推广的多数粳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差,纹枯病发生危害极为严重[1]。

2.3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原因如下:一是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二是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三是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4防治工作不到位

2.4.1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2.4.2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2]。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2.4.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3]。

2.4.4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2.5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对策

3.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控病抑病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3.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促苗控病

3.2.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2.2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4]。

3.2.3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3.3狠抓药剂防治,以药控病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3.3.1适期用药。水稻分蘖盛期纹枯病穴发病率达15%时应用药防治,尽量适期早用药。

3.3.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3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参考文献

[1] 张武利,曹炳宏,许成生.五河县2008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52.

[2]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第3篇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1、发生因素

1.1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 402抗菌剂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2.2化学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介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原因;危害;防治对策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占粮食比重大,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保证水稻的安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并且近年来的发病情况有所增加。水稻一旦有了纹枯病,轻者影响稻谷灌浆,重者造成植株枯萎倒伏,不抽穗,不结实。发病稻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水稻纹枯病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纹枯病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

(1)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及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2)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的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了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一味地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村病的发生流行。

2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

水稻纹枯病致病菌为真菌,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翌年夏季灌溉,菌核随水流水面粘附至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再度通过菌丝侵入水稻叶鞘组织,通过形成病斑而长出气生菌丝,继而侵染附近植株。水稻于拔节期病情逐渐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大,抽穗前主要危害叶鞘,抽穗后开始向水稻叶片、穗颈部扩展。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存在以下的发病规律:插秧过密、长期深灌,氮肥单一施用或过量、过迟,缺少钾、磷、锌肥,会造成水稻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害发生扩展,水稻纹枯病很可能会大发生。老稻区发病重,新稻区发病轻;越冬菌核残留量越大,发病越重;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重、流行快,而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则发病慢甚至停止。中后期若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气温达到28~32℃,病情急速加重,若高温干燥则不利于病情发展。

3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为壤质水稻土,常年种植水稻。施肥前测定土壤pH值为6.9,有机质1.2mg/kg,碱解氮88.8mg/kg,有效磷28.3mg/kg,速效钾92mg/kg。

(2)试验材料及工具。供试药剂为25%戊唑醇水乳剂;对照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供试水稻品种为临稻15号。试验工具为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各试验处理均为有效成分),即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A)、25%戊唑醇水乳剂1500倍液(B)、25%戊唑醇水乳剂1000倍液(C)、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D),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m2,共18个小区。

(4)试验方法。供试水稻于5月6日播种育秧,6月15日定植,长势良好。各药剂处理于水稻生长初期每间隔10d施1次药,连施3次。2011年7月5日施第1次药,7月15日施第2次药,7月25日施第3次药。喷药采用手动喷雾器,喷药液量为750kg/hm2。

(5)调查内容与方法。第3次施药后7d(8月31日)进行最终药效调查。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25丛,按0~9级分级标准,分别记载总株数、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第4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片叶);3级为第3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第2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为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为全株发病,植株提前枯死。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1)

防治效果(%)= ×100(2)

式(2)中:CKI为喷药后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PTI为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对防治效果进反正弦转换,再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SSR法)。

(6)结果与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第3次施药后7d调查,处理A、B、C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8.57%、84.54%、91.16%,比处理D分别高出4.40、10.37、16.99个百分点。各处理的防效比较,25%戊唑醇水乳剂不同用药量处理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其他药剂处理也达极显著水平。

表1 不同病级的水稻纹枯病发生率

注:表中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0.01、0.05 水平下的差异显著性。

(7)结论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水乳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推荐进行大面积推广。综合考虑经济因素,选择该药剂1500倍液或2000倍液,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前期或在水稻拔节期开始施用,在水稻抽穗期、灌浆期等病菌易感期连喷施3次药,防效较好。

3.2 农业防治技术

(1)选用良种

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纹桔病。

(2)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消灭病原菌

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季至插秧时一般萌发率为60%~70%。田间菌核数量对发病程度有直接影响,因而水稻收割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和杂草,播种小麦前要进行深翻,秋翻可以将地表的菌核深埋至深层土壤中。水稻插秧前用布网等工具捞起水面上层的杂草及菌核,同时消除田埂附近的杂草,消灭野生寄主,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

(4)合理密植

实行大行距、小墩距,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增加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控制纹枯的田间传播。一般为行距27~28cm,株距12~14cm,以栽30万墩/hm2左右为宜。插秧时3蘖或3蘖以上秧苗栽1株/墩,1~2蘖秧苗栽2株/墩,不插无蘖苗。

(5)科学管水

纹枯病发生和稻丛间的湿度关系较大。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结合晒田,比水层灌溉发病率大大减轻,成穗率高。采取湿润灌溉的早稻田发病株率为14.7%,30cm 左右水层灌溉的田块发病株率达44.7%。晒田时稻丛间相对湿度比不晒田可下降4%~5%,有些田块下降20%左右,即降至75%以下;而不晒田的相对湿度变动在92%~96%之间。因此,晒田的田块纹枯病发病丛率为12%,不晒田的达42%,一般来说,晒田比不晒田的病情减轻20%~30%。晒田方法是在分蘖末期先轻晒1~2 天,再在圆秆枝节期晒至“田边丝麻裂,田中不陷脚,田面翻白根,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为宜。

(6)合理施肥

①施肥要防止稻苗“一路青” 在发病稻田观察,纹枯病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生,并随稻苗分蘖增加和田间温度的提高,逐渐从茎部叶鞘向叶片蔓延,直到上部茎秆、穗梗、谷粒。夏季高温多雨,一旦染上此病,发展更快。尤以追肥不合理,施肥量少次多,封行过早,无效蘖多,“一路青”的禾苗发病严重。凡掌握了“攻头,控中,保尾”的合理施肥方法,以及不偏施、重施氮素化肥的稻苗则生长稳健,并有节奏的叶色变化(叶色黑黄相间变化),不见纹枯病或较少发生。

②增施钾素肥料。稻苗撒施草木灰或氯化钾化肥,表现稻根粗壮,茎秆坚硬,中期叶色浓绿不过度。后期蜡色金黄,抗病力增强,能减轻甚至避免发生纹枯病,效果显著。施用方法:分蘖初盛期,结合耘田除草,在露水未干时亩施新鲜草木灰50~60kg 或氯化钾9~12kg。杂交早稻和优质稻田地宜重施钾肥。

(7)适时开展药剂防治排水不良的

低位田、早栽早发早封行的田及杂交早稻田都要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要掌握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一般在分蘖期蔸发病率达到25%、孕穗期达到35%时,是用药的防治适期。施药后15 天左右如果雨水多、田间病害仍在发展时,应再用药防治1 次。通过农技部门的长期观察,防治纹枯病的重点是保护好功能叶,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孕穗至抽穗期)用药,主要是抑制纹枯病菌核的形成和控制其垂直扩展,保护稻株上部功能叶不受侵害。功能叶是指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为籽粒灌浆成熟提供光合产物的剑叶、倒2叶和倒3叶。功能叶的生命周期越长,受光姿态越好,对物质生产贡献就越大。在灌浆结实期间,功能叶对籽粒正常的灌浆结实起着决定性作用,约80%的水稻产量来自功能叶。纹枯病发生重,病斑向功能叶上扩展,会影响水稻灌浆充实,造成严重减产。一般早稻在6 月中下旬、晚稻在9月上旬到下旬初,上部3 张功能叶已抽出,田间郁闭,再加上稻田晒田复水后湿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的水平和垂直扩展,导致上部功能叶出现病斑,必须抓紧做好防治工作。井冈霉素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使用30 多年来防效一直较稳定。但由于长期使用,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抗药性已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可能已出现抗性很强的病菌,但从生产上的总体情况看,抗性并不强,因此不要盲目增加井冈霉素的用量,一般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250~300ml,或者亩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0~75g,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效。井冈霉素对纹枯病的控制时间短,持效期一般只有7 天左右,在大发生年份或者发病重的田块,需要多次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与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保证水稻的安全、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情况,积极寻找原因,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种植户增收。

参考文献

[1] 许永哲.浅谈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家之友.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