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港口建设项目;风险预控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明确港口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的意义
1、明确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地位。
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011年,国务院颁布下发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预评估是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基于超前预防和本质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安全管理对象固有安全能力的保持和提升,着眼于提升企业事故预防能力建设,强调对事故的根源控制和超前预防。这一管理体系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的创新和发展 ,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由被动接受安全监管向主动开展风险预控管理转变 ,由治标的物的不安全因素排查向治本的人的风险预控转变。因此,企业只有引进和采用这种管理方法,才能把握防控事故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有效化解风险,防范事故,实现长治久安。
2、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领导责任。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也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人,要高度重视,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要亲自参与安排部署,各企业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抽调不同层次、具有相关技术知识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专门负责评估体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评估工作全过程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并要制定一名负责人专门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安全文化保障、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保障、生产要素管理保障等各种保障机制,要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管理;要搞好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企业要通过聘请专家现场授课、为员工教程序、教方法,确保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3、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奋斗目标。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目标就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通过开展持续、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和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 , 做到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 ,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提升为风险管理 ,提前发现和消除引发事故的因素 ,从而杜绝事故 ,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预控评估着眼于安全生产管理中“人、机、环、管”四大要素,是依照法规、制度、标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各类防范措施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安全管理中最为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企业安全风险预控评估是一项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等内容。具体实施起来,工作量大面广,技术性很强。各企业在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吃透《规范》的实质,结合实际,对企业生产系统要素进行合理划分,参照《规范》逐项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管理体系,用以指导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认真做好风险源辨识评估。 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源辨识和评估是做好风险预控的关键环节。各企业要在制定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从“人、机、环、管”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在辨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评估。通过评估,确定风险管理对象,并对风险实行分级分类,并按照全面性、可操作性、全过程性的原则,制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要按照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完善控制措施,加强监控。同时,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者有重大改变时,要进行持续风险评估。要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安全评估。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职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措施的制定。在生产过程中,要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风险评估、班后和作业后评估。以便随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总结经验教训,推动风险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三)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 完备的制度既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也是巩固预控管理成果的重要保障。各企业在风险源辨识和评估的基础上,要针对评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预控评估责任制、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且要加强职工全员培训,确保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贯彻到全体员工,用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风险预控管理取得实效。
(四)加强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加强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是实行风险预控管理及其重要的环节。企业在实施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根据岗位、工艺划分生产要素,从“人、机、环、管”各个方面辨识风险,开展风险评估。要通过制订详实的岗位危险源安全风险辨析和控制表,明确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分析的原则、范围、方法和内容,对职工从事的岗位和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客观全面地辨析。特别要对设备故障和人为误操作等不可控状态下带来的连锁反应进行分析。要以部门为单位,全面查找制度、设备、工艺、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周边环境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列出危险源和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要在辨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现有的工艺可靠性、自动化控制水平、事故预防措施、应急处能力和操作规程的可靠性,找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消除隐患、控制风险的方法,调整和更新安全管理制度,补充和完善操作规程。在评估中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落实整改,做到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三、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
建设项目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无法完全消除的。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而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这些说明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第二,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猛发展。第三,风险的可变性。这是指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尤其是大型项目中,由于风险因素众多,风险的可变性更加明显。作为建设单位,应正视风险,把握其规律,采取相应的防和处理措施,避开或减轻风险。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很多,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加强各方面协调,牢固提高风险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形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可能产生的方方面面的风险,超前分析透彻,做好风险预测。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建筑法律法规,认真研读相关条款;分析具体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同时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人的管理。所以,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和协调,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避免许多不应有的麻烦,从而也有利于工程进度。
2.强化项目管理,降低管理风险
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险,还能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应放在项目的前期。坚持“慢决策,快实施”的方针,努力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发生偏离,实现建设项目投资目标控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低价中标是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3.以科学态度对待风险,以法律手段规避风险
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是大量存在的,但其产生和消除也是有规律的。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风险只要预防得力,一般都能化解或规避,即使出现也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散和转移风险,在消除和规避某些风险时,只要方法正确、策略对路、技巧得当,善于以法律手段实施防范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就可以防范风险,减少损失。 合同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合同的基本作用是管理和分配风险。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识别出的风险因素的后果。工程风险与工程合同不严密、不完备、不规范密切相关,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提高合同管理质量,是符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风险预防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 同时建设单位应重视国家土地利用政策,规划要求,回避政策风险。
4.密切联系市场、加快信息化进程
港口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市场信息,建设工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以信息化方式运作、规模化集团推进、专业队伍为主的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只有形成信息、资产、人力、物力的规模效应,发展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建筑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并根据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选择地进行经营活动.
5、加强建设项目过程管理
港口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的工作不同,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等属性,因此,要确保项目的成功,获得让所有项目相关者满意的效果,项目经理除了需要清晰地把握项目流程外,更要具备优秀的信息管理、沟通管理、冲突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和集成管理等能力。 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团队是一个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择优选择优秀人才,广纳贤良,同时做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做好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行经理负责制,给项目经理足够的管理指挥权和聘任、解雇权,实行权、责、利三者的有效统一;要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与能动性,比如对员工予以认同、支持,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是,要特别注意凡是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构件、成品以及半成品,都应当事先向监理工程师上交报验表、产品出厂合格证以及相关技术说明书等,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审查完毕后,方可准于其进入施工现场。
总之,港口建设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严格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建设企业自身的实施情况,科学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或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洪一民.港口建设工程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8)
[2]陈刚.浅谈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山西建筑,2006,32(1).
[3]叶钜蓬.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作用与实施[J].山西建筑,2006,32(5).
[4]高存胜.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成本控制,苏盐科技,2006,3.
一、主要工作
1、精心组织,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统计局承担着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验收、录入等各阶段的全部工作。通过全县3500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努力,已完成调查登记、抄录编码、录入上报等主要任务,调查登记、数据录入已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县政府被省政府表彰为农普先进集体, 19个乡镇、县级部门分别被国家、省、市表彰为农普先进集体,34人次分别被国家、省、市表彰为农普先进个人。为做好农业普查工作,统计局、县农普办共出动宣传车18台(次)、书写悬挂标语102条、发放宣传画8000张、电视宣传5.2小时/60期(次)、致被调查者公开信13.8万封。组成8个督查组分赴乡镇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敦促调查员严格按照普查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查处,对个别乡镇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展缓慢及时进行督查和通报,有效保证了普查质量。对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组织专人严格收表、审表,对全部调查表逐一进行逻辑审核、快速汇总、抄录编码,切实保证了普查的进度和质量。
2、抓点示范,“六有”建设有序推进。为夯实统计基层基础,提升统计数据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以统计“双基”建设试点和信息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扎实推进“六有”(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制度、有台帐、有网络)建设。选择县畜牧局、林业局、矿业集团公司、煤电有限公司、杨坝镇等20单位开展统计基础“六有”建设试点,指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计台帐,制定统计工作流程、制度和职责,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积极探索建立抽样调查体系,提升技术手段,规范统计管理,督促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统计工作“六有”。省农村数据质量检查组一行对杨坝镇等单位统计基础“六有”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3、强化管理,数据质量逐步提高。一是依法理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政府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切实加强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标准、表式的审批(备案)和部门统计数据和管理,有效避免了重复调查和数出多门的混乱现象。二是积极探索统计调查方法,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现代统计方法,推动全县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加强基本统计单位业务管理,按季对基层统计单位报表和数据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并作为年度考核依据,源头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统计数据质量年”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和查找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调研活动,制定落实解决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推行阳光统计,定期召开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评估分析会议,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代表参与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数据评估论证,公开数据生产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统计数据公信度不断提高,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强。
4、深入调查研究,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围绕新农村建设、“十大”惠民行动和县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更加注重调查的超前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今年,统计局、农调队联合新开展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灵活就业、发展环境、企业景气、企业融资、退耕还林等专项调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咨询服务内容。今年共印发《统计调查》、《统计内参》15期,其中《聚居-助推新农村建设》、《环境促发展,发展需环境》、《励精图治求跨越 艰苦奋斗铸辉煌》分别被《今日巴中》、县委《参阅》和省统计网转发。根据政务目标考核的需要,及时跟踪县委、政府目标考核指标,按月进行监测、评估、分析和反馈,按月编发“主要指标月报”,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良好的统计服务。积极为社会公众和重点工程服务。在年初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期间,及时整理印发了“XX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图文并茂,为与会代表审议报告、建言献策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受到与会代表和“四大”班子领导一致称道。为“两路”某某段工程指挥部提供详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定依据。
5、加强法制,统计环境逐步优化。一是强化宣传教育,统计法制意识逐渐增强。继续深入宣传贯彻《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四川省统计管理条例》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一方面,先后选派19名优秀干部到省、市参加统计法律法规培训,培养造就法制宣传骨干
。另一方面,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和继续教育学习,今年共培训340多人次,重点培训学习《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统计调查与分析》和报表制度,并将学习情况和测试成绩作为统计从业资格年审的重要依据之一,统计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合格率100%。围绕规范上岗和提高业务技能,狠抓统计人员从业资格受理、培训和认定工作,今年共受理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统计从业资格申请45人。再次是严肃查处,保证统计工作有序开展。今年,实施统计执法检查30件,立案查处7件,其中通报批评3件,限期改正3件,罚款处罚1件。查办的7起统计违法案件全部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当事人无一申请行政复议。通过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对于维护统计工作秩序,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统计基础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接受县人大常委会对《统计法》的贯彻执行及统计工作审议,对《统计法》贯彻执行和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整改意见。 [1]
6、倾心帮扶,富民惠民办实事。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会议精神,深入关田乡东坝村、平岗乡天井村、蜀道茶业、翡翠米业、桦兴食品、矿业集团蹲点调研,通过调研采用多种形式反映群众的诉求和企业的运行情况。今年共发动职工累计捐资6400元、衣物110件、精米500斤、菜油200斤慰问贫困户56户;购买价值2.1万元的55只某某黄羊分送到东坝村受灾较重的35户农户家中,鼓励他们努力发展生产,抗灾自救;协调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8万元、水泥20吨支持东坝村建成供水池3口(解决了3个社860人、2200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新建沼气20口。争取省统计局职工捐款11000元、衣物330件、建设资金100000元用于东坝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关田乡东坝村核桃aa级生产基地建设资金20万元。捐助价值8000多元的电脑、电视机、dvd等学习用品,建起了平岗乡“留守学生之家”,结对帮扶留守学生12名。
7、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机关和谐稳定。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机关干部作风整顿,通过深刻查摆问题和强力整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机关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实行“周一安排、周五检查”例会制度,细化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人,绩效与奖惩挂钩,财务政务公开,内部管理均置于阳光下运作。邀请市局领导及专业人员进行现场业务培训和指导
,选派专业人员到市局相关专业学习培训,组织专业人员到周边县区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年内所有干部职工都参加了两次以上专业知识培训,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学习考察和丰富多彩的机关活动,干部职工精神饱满,机关运转井然有序,呈现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诚信创建、精神文明、安全稳定、计划生育、爱卫活动等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二、存的主要问题
1、统计基础薄弱。部分单位不重视统计工作,不按规定设置机构、落实人员,统计工作无人员、无经费、无设备、无制度、无台帐,统计资料残缺不全甚至无人报送,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和改制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全县48个乡镇的统计人员全是兼职,担负着驻村、会核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多项工作,从事统计工作的精力不足30%。
2、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个别单位认为报多报少不造成什么社会危害,敷衍应付,随意填报数据。还有一些单位屡次迟报甚至拒报,特别是一些个体经营户、私营业主、改制企业拒绝履行法律义务,不愿接受统计监管。
3统计信息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一方面,统计信息需求多元化,党委政府、社会公众、企业等都要求拥有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且对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统计调查对象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增大,构成复杂而且变动频繁,新的经济活动层出不穷,调查的难度成倍增加,现有人力资源、经费投入、技术装备都难以做到有效供给。
三、2011年工作要点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中心,狠抓基层基础和统计管理,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统计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关键词]新闻标题 时尚美 诗意美 平实美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信息的浓缩与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是传递新闻内在神韵的要素。它不仅将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而且起着先声夺人,沟通受众,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标题将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
卢焱的《新闻美学初论》认为,新闻标题的审美具有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内在的美主要是指它具有美的内涵、美的基调、美的意境,而外在的美是形式的美、表达的美、形象的美,其中内在美是新闻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在美,外在美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好的新闻题目不仅内容要美,而且表达形式也要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不少的学者就新闻标题的审美做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分析新闻标题的审美特征。
一、妙用流行词语,体现新闻标题的时尚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汇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流行词语快速流行。新闻标题中运用流行词语,可体现出新闻的“新鲜”、“即时”,拉近与受众的直接沟通,也可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看起来赏心,读起来悦目。
例1:心向美景 人在囧途(《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0日)
“囧”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本义是“光明”的意思,引申义为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它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标题中的“囧”字形象地描绘了“十一”黄金周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情景,表达出人们无奈的窘态及失望的情绪,十分传神。
例2:删博换号的孩子伤不起(《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2日)
“伤不起”是2011年度的流行语,展示了国人由于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日益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神经。标题中的“伤不起”折射出的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困境,它期盼的是微时代家长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例3: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
“给力”原是2010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标题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化产业取得的卓越成果,用“给力”一词,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受此标题的影响,《成都商报》的《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 《南京晨报》的《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法制报》的《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同时在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足见此标题的影响力。
例4:“扬子社区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扬子晚报》2012年12月17日)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今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标题中的“正能量”是褒扬《扬子晚报》为社区办实事,为南京构建和谐社区做出的重要贡献,传达出亲民、爱民的媒体心声。当下,“正能量”正在被广泛使用,其词义也逐渐被引申与深化。
另外还有一些流行词,如 “虎妈”、“淘宝体”、“微电影”、“穿越”等也被大量运用。
二、借用古典诗句,体现新闻标题的诗意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及精神上的享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营养,以此为标题能使标题像诗一样多彩多姿,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有形象,有意境,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
例1: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综述(《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4日)
此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名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学韵味。它用精炼的文字,综述了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此诗句,使新闻事实鲜活,有吸引力,并在意境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例2:“借酒浇愁”愁更愁(《羊城晚报》2012年12月4日)
标题化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借以说明白酒股集体下跌,酿酒板块风声鹤唳的严峻现实,用 “借酒浇愁”与文章主旨切合,贴切而又自然。二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可谓高妙。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大河报》2012年9月24日)
标题直接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前两句,用此作标题传递出的是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秋日的冷风,不再感叹秋天的萧瑟,而是赞美秋天的生机盎然,催人振奋,格调高朗。
例4: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大河报》2012年11月8日)
标题直接引用李白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两句,突出了大河丽人秋季美容美体活动的主题思想,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三、巧用口语词,体现新闻标题的平实美
口语词(包括方言成分)是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词,一般具有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风格。如果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口语词,可以使新闻内容丰富生动,新鲜活泼,生动诙谐,别具韵味,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例1:菜价现在咋样了(《 光明日报 》2013年1月18日)
标题通过老百姓日常的口语词“咋样了”,传达出对菜价的关心,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贴近生活,便于理解。
例2:高职生,别着急,慢慢来(《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0月8日)
这个标题通过口语词“别着急,慢慢来”,告诉高职生,要沉得住气,等待时机,社会一定会有适合的舞台。既有真诚的鼓励,又有善意的提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就业的压力。
例3:不打车就冻着去!——“打车难”成“死结”?(《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月9日)
标题用口语词“冻着去”报道了连日来北京、天津、西安、南宁等多个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打车难”、部分出租车司机挑客、拒载、不打表高价宰客等现象,表达出对出租车行业乱象的焦虑以及对市民打车难的无奈情绪,准确地传递了信息,平实中见真情。
例4:“俺要上春晚,您看中不中?”(《大河报》2012年9月25日)
标题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河南方言词“中不中”,报道了洛阳25名“曲胡女娃”舞进央视并有望登上春晚舞台的消息,词语简约,有亲和力、亲近感。
总之,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人们了解信息的窗口,也可为新闻事实增加亮色。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尤其是在词语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做到时尚、诗意、平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陈东霞:《媒体的多重角色与新闻审美的多重视角》[J].《广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卢焱:《新闻美学初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雷:《从〈新疆经济报〉看新闻审美的三重境界》[J].《新疆新闻》2009年第1期
[4]张真弼:《古典诗词在新闻写作中的妙用(二)》[J].《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10期
[5]周亚梅:《古诗文在新闻作品中的审美价值》[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第7期
[6]孙德宏:《思想的光芒与审美的传播——论新闻审美传播中的力量》[J].《中国记者》2008年第12期
[7]杨芳芳:《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张宏伟:《论体育新闻标题的审美追求》[J].《中国报业》2012年第7期
[9]李明文:《新闻标题的幽默美》[J].《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6期
关键词:农业补贴;经验借鉴;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危机不断加深,粮食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而国际上普遍采取农业补贴来保护各国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业补贴这个政策工具对于改善农业发展状况极其有效,因此农业补贴政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在此,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了一下长期以来国内在农业补贴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下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一、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对于农业补贴的研究,国内大都集中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效果测度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对这些文献作一个整体总结。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分析
归纳起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农业补贴性质的分析
对于什么是农业补贴,何忠伟,蒋和平(2003)认为农业补贴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种是涵盖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的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所有的支持和投资,由于它在不引起农产品市场或者产出结构直接显著的扭曲性变化的同时也不受到WTO的限制,所以这种广义补贴一般也被称为“绿箱”政策。另一种是狭义补贴,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徐全红(2006)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指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至关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资源转移到农业部门,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
(二)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理论依据的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我国学者从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等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研究。高健以市场失灵理论为视角认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一旦有外力因素干扰时,仅仅通过市场作用很难保证广大农民的收益,这是因为随着均衡价格的上下波动,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也会由于受到影响而难以达到平衡。徐全红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我国农业具有公共性特征,也就是说农产品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属性。何忠伟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在某种特定的制度条件下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而俞奉庆、蔡运龙从农业多功能理论的角度,说明土地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的农业补贴实际上是土地经济价值之外的资源价值的实现。高健从新国际贸易的角度认为中国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花卉、蔬菜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并给予这些农业产业大力补贴,以获得部分国际竞争优势。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农业补贴进行了分析探索,如王文娟从农业的“强”、农业的“弱”和新形势下的农业补贴政策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推行农业补贴的必要性。余劲松、李长健(2009)则从法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弥补农业的义务性,寻求权利与义务的总量等值。
(三)关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分析
众多学者对于农业补贴政策变迁阶段的划分有一定差异,这并不代表国内的农业补贴政策划分混乱,而是由于划分依据与方法的不同。杜芸、杨青认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延伸到对农用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贷款贴息进行补贴和对农业生产进行用电补贴等方面;1980~1992年这12年间,虽然政府在财政上对于农业进行的补贴支出依旧较少,但是政府通过采取放开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市场自由的这种政策仍然使得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交换中获得不少收益;1993年以后,我国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开始实行粮食购销价格改革。比杜芸、杨青的研究更为细致,朱应皋将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变迁划分为粮食收购数量和价格调整时期(1978~1984年)、粮食价格双轨制时期(1985~1990年)、粮食统销体制时期(1991~1993年)、粮食流通生产体制时期(1994~1997年)、粮食流通体制的大变革时期(1998~2003年)以及全面推进“粮食直补”时期(2004年至今)六个阶段,认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大致沿着由以流通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生产性补贴为主、由间接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性补贴为主、由以价格补贴为主转向以非价格补贴为主的轨迹演变。这一轨迹演变基本符合国际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总体趋势。
(四)农业补贴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国外农业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西、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方式、农业补贴政策演变及经验借鉴等方面,其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即在介绍和比较不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及主要补贴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孟昌、赵旭在对中美农业补贴数额、补贴结构、补贴效果进行的若干比较中发现中美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我国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不仅要提高补贴额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从对农业生产者的间接补贴向直接补贴转化,还要拓宽“绿箱”补贴领域并逐步提高“绿箱”的补贴水平,更要调整“黄箱”补贴的结构;周建华、贺正楚以日本为例,详细阐述了日本农业补贴的类型,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后果以及日本在WTO农业协定后对农业补贴所作的调整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补贴的几点建议;高志辉、崔计顺和郝娟娟等人一一分析了欧盟、瑞士、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在诸多方面可以从其他国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五)关于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研究的分析
1.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性分析。我国学者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论证,如鲁礼新认为具有时间不同,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且针对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所制定的解决政策一般都会缺乏前瞻性;彭腾、马跃龙通过对我国的农业补贴的增收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效果并没有预计当中的那么明显,而造成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国内农业补贴方式间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农业补贴的配套制度方面的缺失,从而导致农业补贴力度仍然有限;郭玮认为虽然农业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广大农民的收益并且促进了而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
2.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1)对农业补贴主要指标的测算。姜少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没有补贴的,甚至1982~1990年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均为负的,表明中国不仅没有对农业实施补贴,相反不断从农业转移资源。1990~1995年对农业由负保护转为完全中性,即零保护,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PSE转为正的;(2)对农业补贴效果的计量或统计分析。候玲玲、穆月英等(2007)基于对江西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Cobb-Douglas 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定量研究中国农业补贴的具体效果,并且随即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建议以对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完善。
(六)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进行补贴,并且农业补贴政策也得以日益完善,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候玲玲、穆月英等仔细研究了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变化并归纳得出,中国农业补贴在实施当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如下: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补贴政策目标过于短视等,政府应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调整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郑志冰(2007)认为我国应在WTO框架下,针对农业补贴政策作出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拓宽“绿箱”政策、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改善补贴方式、完善补贴结构、发挥补贴政策的整体效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柯炳生提出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机制、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直接补贴机制,加快农业税减免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加强改革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由于农业政策含有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目标,农业部门补贴的政策问题也比任何经济部门都复杂 ,所以“三农 ”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战略,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重新审视了工业与农业间的关系。我国财政部农业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行各项农业补贴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全年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确保为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即:着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着力促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动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财政支农队伍作风建设;着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科学管理水平。
三、结语
从历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来看,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这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农业补贴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而经验分析主要就是指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效率评估。国内学者运用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理论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等。从研究历史和研究趋势上看,理论分析法更可能成为今后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可是,对于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学者们大多集中在粮食的补贴政策尤其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研究,而对其他农业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分析,在地区比较分析方面也有待深化。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利用农业补贴的某个经济指标将34个省级行政区作一个聚类分析,然后通过这几类地区比较系统地分析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这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的工作。此外,我国农业补贴相关法律研究欠缺,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何忠伟,蒋和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中国软科学,2003(10).
[2]余劲松,李长健.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和谐构建(上)——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的理论逻辑[J].法学评论,2009(01).
[3]朱应皋.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农村展望,2006(03).
[4]候玲玲,穆月英,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现代化迅速发展背景下,知识创新等日益崛起,使得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对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图将教育事业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教育事业带动其他行业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力图通过分析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这一主题来发现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目的在于让教育管理理论更完善地去指引我国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教育法制建设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指标等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①教育管理现代化内容应该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达到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以后,在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个阶段是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将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注重功能管理转变为注重学校效能管理,由优化单部门管理转变为整体优化的管理,由重过程监督转变为对教职工的热情、责任心等的激励式管理,由制度、严谨的管理转向权变、灵活的管理方式,是制度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既产生于现代社会,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的新发展。
2教育管理的理性化特点
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活动是社会中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是人的理。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设计教育改革方案以及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和检查的时候,总是先有理性思考,后有管理行动。也就是说,教育管理人员的行为是以过去自己或群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作为管理行为的参照系。教育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拥有与社会管理相同的特点。其中教育组织是以相对应的社会环境为生存空间的,并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资源是教育的前提保证,而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分别来源于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的投入;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进度等关系,以保证教育事业内部的和谐、平衡;作为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常的工作秩序以及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是迫切要求。教育管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优化育人环境是服务好教职工和学生的前提,学校内一切章程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方案等都要富有教育影响,其次每个教育管理者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教育者,激励教师的积极精神和创造力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管理重点是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协调。
3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成果
3.1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国近期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进展情况可简单概括为:在研究数量上,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专门研究教育管理及理论的论文数量是前20年总和的约3.5倍;在研究主题上,范围和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逐年增加,其中,理论研究大体概率是21%,实践总结及历史研究大体是17%,会议综述大约为5%,其他约8%;在研究方式上,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研究方式呈逐年上升态势,这里面定性研究方式从2001的78%急降到2011年的51%,综合研究方式从18%上升到39%;在研究队伍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导、年轻研究者及博硕士为后备的成熟的研究梯队,一大批高水平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加入研究队伍。
3.2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新进展
教育管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及体系架构上从相互争鸣到渐趋认同。对于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从众说纷纭到逐渐认同几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对于教育管理学科属性,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人们认识真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从重“思维”到“实践”倾向的多元化综合方式。努力形成适合我国本土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式”,拓宽单一的研究方式,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理顺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今后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教育领导问题上从隶属地位到独立与交融。在近几年,教育领导问题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经历了从介绍国外理论到形成本土的学校管理特色,逐渐使教育领导成为一门系统学问的过程;使教育领导从隶属于教育管理学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与教育管理学相互交融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教育管理组织发展及体制变革研究则从宏观政策分析变为组织内部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的紧密关系。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从以往较多的政策分析转向从组织内部去诠释改革的背景、思路等,寻求组织健康发展的道路。
4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中的问题
在近年的发展中,教育管理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推动该学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责任还很重大,有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4.1理论运用不完善
经验总结与现状描述居多,对规律的探寻及概括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在运用于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研究范式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且范式意识不强;历史研究及比较研究仍然较为不完善;仍然较为注重思辨、解释,而轻实证、批判与反思;不少研究中视角的狭窄导致学科体系架构及学科定性难有重大的突破。此外,不少研究中显得急功近利,在还未弄清基本问题的情况下,急欲跨越阶段发展。
4.2理性中人的因素处理不当
在教育管理中,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等主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育理论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受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教育管理学家更加关注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要求教育管理者要适时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奋斗心和责任心;为每个教职员表现才能提供机会;凝固组织团结力量,消除彼此间的矛盾;要精准研究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谐校内外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极高的管理能力,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复杂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如所想的那样顺利进行。
4.3权力运用不善
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赋予了教育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权力,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有理可依地去管理教育现象等,而权力的运用是权力拥有者的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教育管理权力在运用中难免会出现滥用权力等现象,这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解决教育管理理论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5.1努力完善地方法规
进一步改善地方法规体系,尽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地方法规及规章制度是规范行政行为、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5.2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校要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工作,及时调整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健全机构;健全学习体制,使学习宣传工作能够常规化、制度化。
5.3贯彻落实实施纲要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依法执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法制教育,提高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严格依法管理,改变政府机构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
5.4保证依法治校,促进规划办学管理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体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构建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具体可以做到:制定依法治校工作运行和建立典型校舍的暂行条例,统筹规划依法治校工作;逐渐完善学校章程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方案,建立优秀典型,以一带多,促进现代学校的构建和完善。
5.5强化监督系统,促进教育作风建设
经常性开展执法检查与监督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要在党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执法与监督活动,通过采取阶段性、重点性和专项性等方式的检查和监督,切实制止和纠正违规事项,促进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
5.6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各院校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强化综合管理,塑造好的育人氛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要加强校园文化创建,构建浓郁的文化氛围;坚持法制化教育融入政府、学校、民众;结合主题任务和时势形势展开专题法制教育活动;联合专职兼职等,促进学校教育法制化;增加社会实践性,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强化综合治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协调。
6总结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为我国政府、学校管理教育事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育能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中的各种条件背景都是变化的,一些理论在发展中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这些众多的理论也存在各种不足之处,给教育、学校、政府、教师等实践带来了挑战。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维和观念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任何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后必然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发展研究中,从整体出发,从实践出发,不断改革完善教育理论,在不足中不断发现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推进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通过积极实施各种有效方案来避免或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事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者:梁榕乘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注释
①王岩,帅相志.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参考文献
[1]陈晓斌.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75.
[2]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