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4]谭焕君,朱艳清,顾慧英."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改善社区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1-13.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方法 分析2010年1月-12月应用静脉留置针的30例精神科病人。结果 30例患者中,28例为一次穿刺成功,2例为两次穿刺成功。留置时间为3-7天。未发生与留置针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精神科病房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精神病人 护理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保护静脉,减少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乐于抢救和治疗。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者[1]。而且很大程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院精神科病房有许多兴奋、躁动、拒药拒食病人。同时住院期间有些合并躯体疾病,感染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都需及时补充水分、营养物孜及输入药物治疗疾病,而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措施。2010年1月-12月我院30例精神科病人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精神科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30例,根据CCMD-3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者21例,双相情感障碍者6例,抑郁症3例,男22例,女8例,年龄在22-68岁,留置天数为3-7天 。
1.2方法[2]: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取18G-24G等型号,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瓣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为8cm×10cm以上,待干,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取下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嘱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的上方,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放平针翼),顺着静脉走行再继续进针0.2cm,左手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左手固定两翼,右手迅速将针芯抽出,放于锐器收集器中。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嘱患者松拳。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作密闭式固定,用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的透明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再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针头及输液管。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是否通畅。输完液体后,以0.1%肝素稀释液2~5ml注入肝素帽内,或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推注导管,每隔6~8h重复冲管一次。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静脉帽胶胶塞后,将静脉输液针头皮针插入静脉帽内即可。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2.1心理护理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争取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神志不清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人员解释清楚。
2.2 做好卫生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对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出等并发症的发生。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进行保护约束,保护时注意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穿刺时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2.3 病人准备 精神病人常因兴奋、躁动、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和无自知力而不配合治疗,给护理造成很大的难度。在置针前,先协助病人洗澡、更衣,将病人双手约束于床上,取平卧位,肢体处于功能位。如果在下肢作留置针,则约束双下肢,兴奋、躁动病人还需约束肩部。
2.4 做好物品准备 本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2.5 护理人员准备 采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及戴口罩。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
2.6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输液期间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不超过7天。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
2.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静脉炎、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2.7.1静脉炎的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2)减少机械刺激;(3)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并且要待干。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强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从套管针输入。2.7.2 防止液体外渗 嘱病人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 2.7.3 防止套管堵食 每次输液完毕正确封管,保持套管针通畅。
2.8 加强输液观察 精神病人不合作,虽然进行保护性约束,但仍然要防止病人躁动不安,将留置针挣脱,另外病人可以将约束带自行解开而拔针,因其5~10分钟观察输液部位固定情况、输液滴速、血管有无红肿现象,约束部位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保证血液回流通畅。
2.9留置针再次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管。
3 结果
本组有28例为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为二次穿刺成功。在输液过程中无一例套管滑出,未出现红肿现象。留置针留置时间3~7天,无一例发生与静脉留置针相关的并发症。
4 讨论
静脉留置技术操作简便,使用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利于紧急抢救。容易被病人和护理人员接受。目前,留置针在我院精神科病房已普遍应用,虽然是应用于不合作的精神病人,但在临床应用中,如果能够固定好病人,观察仔细,加强巡视,可大大减少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所以静脉留置针输液在精神科病房的输液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护理学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8。
1 糖尿病病人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的波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治,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症。
1.2 5羟色胺水平下降 有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慢性并发症,进一步带来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1.3 生活范围缩小 糖尿病的治疗往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生活自由。1.4 患糖尿病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经济负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又会加重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
2 抑郁症的表现
2.1 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③有自我封闭倾向,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④伴有焦虑;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⑥减退;⑦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归纳起来是三少: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眠、无望、无价值。
2.2 程度 从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抑郁症对工作、社交的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则可能表现为做事力不从心,而重度抑郁症会使工作、社交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日常工作都不能自理。
3 抑郁症的预防
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
病。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有助于改善心情。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4.2 心理治疗 在不健康思维和抑郁症早期,一般采取心理治疗。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4.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2.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4.3 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百优解20mg/d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4 中西医结合 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属于抑郁、不眠、心悸、癫病、百合病等范畴,可以用中医配合西医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时要用二病同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
5 讨论
1.1一般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龄27~74岁,平均59.2岁;面肌痉挛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4岁;舌咽神经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7~71岁。
1.2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侧卧位,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鳞部外侧部,在相当于乙状窦与横窦交界处钻孔,利用铣刀和磨钻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侧近乙状窦。倒T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在显微镜下缓慢地充分释放脑脊液,尤其注意保护岩静脉,锐性分离目标颅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并在责任血管与脑干、颅神经之间用Teflon团垫开充分减压,对于血管压迫不明显的三叉神经痛,在感觉根部行定向微电凝及梳理毁损。对于舌咽神经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经及移位减压责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经根梳理。
1.3术后疗效评估
将疗效分为治愈(术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术后痛疼或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效(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
1.4结果
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治愈69例,无效3例,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治愈;47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转,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症状;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全面治愈。术后10例因三叉神经根定向毁损术后遗留有面部轻度麻木,1例面肌痉挛出现轻度面瘫。另术后出现口唇疱疹9例,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1月,无复发病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做好常规术前检查,因颅神经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对较多,宜将血压、血糖用药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高龄病人同时作肺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查,以客观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前检查并对手术侧(左右)作好标识,积极做好基础护理,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2.2.1.1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
是MV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清醒后出现,多由于术中脑脊液丢失过多导致的低颅压所致,少部分可能与术中牵拉小脑、前庭神经有关。可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头低位,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再逐渐抬高头位,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呕吐时头偏健侧,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适当增加补液,嘱多饮水使低颅压及时得到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低颅压也可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意识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
2.2.1.2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尤其是后颅凹术野出血是MVD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MVD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损伤和牵拉小脑过度、岩静脉处理不当及患者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基础疾病均是出血发生的原因[1-4]。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如果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清醒或清醒后转为嗜睡、意识模糊,血压升高、脉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应考虑颅内出血可能,需及时行头颅CT检查。我科MVD术后4~6h常规行头颅CT检查。
2.2.2术后中期并发症的护理
2.2.2.1颅神经损伤
包括面部麻木、耳鸣、听力下降、面神经瘫痪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为三叉神经感觉根术中搔扰或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而行定向毁损有关;耳鸣、听力下降主要多见于面肌痉挛术后,面听神经解剖结构毗邻,作面神经减压时不可避免造成对听神经牵拉以及手术操作引起相应神经滋养血管痉挛[4];目前认为,MVD术后面神经瘫痪主要可能与术中激活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减压垫片压迫有关[2-4]。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有10例于术中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不明显,行定向毁损后出现患侧面部轻度麻木、耳鸣听力下降7例,迟发性面瘫3例。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并辅以中医针灸等治疗,如有眼睑闭合不全,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护角膜,预防角膜炎的发生。
2.2.2.2口角疱疹
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多见,多在术后2~3d出现于术侧上、下唇及口角,认为是三叉神经半月节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HSV)在手术时被激活所致[2]。本组9例患者术后出现唇周水疱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给予抗病毒药膏外涂等,必要时口服抗病毒药。2.2.2.3脑脊液漏表现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为术中缝合硬膜不严密,或术中打开乳突气房,骨蜡封闭不严密、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发现脑脊液漏应及时通知医师,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时告知病人严禁填塞和冲洗鼻腔,不用力打喷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行二次封闭修补手术。对于脑脊液切口漏,可在无菌下缝合漏口,切口处加压包扎,必要时行腰大池引流放脑脊液。
2.2.3术后晚期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是颅内感染,尽管发生率不高,一旦出现,治疗往往比较棘手,其治疗疗程长,常需进行腰穿等侵袭性操作,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使病人了解颅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如患者术后3d体温高于38.5℃,持续不退,伴有头痛、嗜睡、精神差、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考虑颅内感染可能[2],在积极处理高热,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医生行腰椎穿刺检查,同时动态监测脑脊液性质、颜色及化验报告结果等。
2.3出院指导
应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多休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头洗澡,避免局部挠抓导致切口感染。若有迟发性脑脊液漏或体温增高、头痛及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如有复发要及时就医,告知病人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乱投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