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金融交易

国际金融交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金融交易

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学内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蒺s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ob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undergraduates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star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it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textbooks in China. Finally it deliberat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flect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4-02

《国际金融》是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为达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如何设计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教学的指导思路与目标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种: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为己任,培养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实务技能型”人才;而教学型本科院校大都突出“应用型”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的是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分析,对于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而言,《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总体指导思路应该有如下三点:

1.《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意识地体现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这是在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在经常项目占国际收支绝大比重的时候,国际收支几乎等同于贸易收支,当时的国际金融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是从属于国际贸易的一个内容。国际贸易需要有国际间的金融运作才能完成;反过来,国际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际投资、国际投机、国际借贷规模的逐渐增加,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越来越有其独立的规律性,国际金融也不再是国际贸易的附属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国际贸易一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一直要强调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联系,以避免学生在学完了国际金融之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国际金融,弄不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

2.《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又要避免纯理论性。在教学实践中,国际金融理论授课的分寸最不容易把握。研究型大学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可以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对纯理论的研讨,高职院校以掌握实务为教学目的,国际金融的理论学习仅满足够用就行。应用型本科国际金融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介于这两者之间,理论的教学应该要求“扎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常用的国际金融理论,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数理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并能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数理模型的详细推导、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

3.《国际金融》的实务教学要以透彻理解原理为基础,以熟练掌握为目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在应用型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突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并结合实践,灵活应用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实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交易,教师要分析透彻,使学生首先能从原理上理解清楚,继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统进行大量的实训,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至于衍生工具中的很多理论模型则可浅尝即止。

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路,应用型国贸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能独立分析和解释国际经济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理解并熟悉常用的国际金融实务,能满足国际贸易业务中报价核算、经营风险防范、投融资安排等业务的需要,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国际金融》教材教学内容评述

和欧美的教学方式不同,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国内目前影响较大且较为流行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种:一是姜波克编著的《国际金融新编》,二是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三是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四是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订,各具特色,是众多国际金融教材中的精品。

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确定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内容包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该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2],是一部很不错的金融理论教材。但由于理论过深又缺乏实务,显然很不适合应用型国贸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

陈雨露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出发、按照“本土化”要求编写的《国际金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兼顾理论与实务。但其中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有重复,加之理论部分也不够简明,以及课时数的约束,该书也不是应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选用。

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分为宏观篇、微观篇、市场篇和体制与政策篇。全书论述严谨、全面,并能结合中国的实践。但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数学水平,且需要80个课时以上,因此也不适合应用型的教学。

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以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基本技能为主线,密切结合对外经贸实际,深入分析与贸易有关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国际融资等内容。[3] 理论简明,实务全面,是国际商务师考试的指定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最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时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增减内容。

综上所述,上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尽管国际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栋,但适合于某一特定学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励任课老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编写出符合所在学校教学要求、体现其教学特色及地域经济需求的教材,意义重大。

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优化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授课大都设计为40个课时左右。我校前几年主要使用刘舒年和陈雨露的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将应本国贸《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编写了教材,基本满足了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学指导思路,笔者将《国际金融》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外汇和汇率 在搞懂外汇、汇率、标价法这些入门概念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影响汇率的主要几个经济因素以及汇率对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这是国际金融分析的基本功,应紧扣金融和贸易的联系来阐明汇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汇率理论一节主要讲授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是要讲透利率平价理论,因为后面很多外汇交易的学习需要对利率平价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汇率理论仅做一般性介绍。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是属于介绍性的,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深入钻研。

2.国际收支 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及其记账方法。教学重心是要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国际收支、经常收支和汇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理论可以着重讲授弹性论和吸收论,对于斯旺图和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理论可作为知识性介绍。

3.传统的外汇交易 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础,也是整个国际金融实务的基础。对于应用型国贸本科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的内容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套汇、套利、掉期、择期和不同币种的报价换算。教学难点一是有买卖价的银行汇率套算,二是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讲透套利的原理。

4.金融衍生工具 这一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实际,衍生工具的内容选取了期货、期权和互换三个内容。教学重点是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习题讲清楚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

5.外汇风险防范 这一章的教学要结合传统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识,重点是应收、应付外汇账款的管理。其实就是如何运用上面两章的知识来规避汇率风险。

6.国际金融市场 这一章安排了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特点等内容。教学重点一是欧洲货币市场,二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7.国际资本流动 内容有: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述、发展、理论和债务危机。着重讲述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可做一般性介绍。

8.国际贸易融资 根据外贸公司常用的融资方法,该章设计的内容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和结构性贸易融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每一种融资方式的运作原理和流程,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

9.国际储备 内容有:国际储备的概述、构成、管理和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重点是结合国际收支一章的内容,分析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以进一步巩固国际收支的有关理论。

10.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章设计了五个小节,即: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重点一是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双挂钩、特里芬难题)及其崩溃的原因,二是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11.国际金融机构 主要介绍IMF、世界银行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重点放在IMF、世界银行和亚行的性质、使命和贷款特点。

12.区域金融合作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故专门设计了这一章。内容有区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外,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欧盟、特别是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问题。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国际金融》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传统的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防范”和“国际贸易融资”六个章节。在课时的约束下,其他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事先指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案例讨论、课堂点评等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重点外,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必须重视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手段、实验室、课程建设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 高教探索,2010(1).

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第2篇

1《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加强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沟通能力

英语本身就是国际交流中的主要语言,最新数据统计得出,全球学术期刊、著作英语表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用英语来传播信息。在全球国际贸易谈判及交易中百分之九十使用英语。数据表明为了追随国际化市场的脚步,更多的国际贸易人才积极学习英语,以便在交谈、谈判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把我们创新的产品及产品功能信息介绍推广到世界各地,而双语教学在此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是具备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潮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经常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我们着重培养专业的、有高度的国际化人才,因为我们了解,随着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人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为此,我国将双语教学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通过教学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2《国际金融》模式及方法之双语课程教学

2.1《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

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独创出适合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方式。第一,国际贸易研究人员培训的1+2+3模式。该模型适用于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及毅力的学生。1指的是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需要学生不仅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在思考问题时提出可行的对策,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避免发生光学不练习情况,并可以测试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2是指必须能流利地运用两种语言,这是国际贸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是指必须在学校期间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和报关员证书这三项证书,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如何让用人单位第一次就能够认定你,这三个关键证书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国际贸易PSP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power能力—strength实力—potential潜力)。这个模型适用于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开发或激励学生的潜力,如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英语竞赛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第二阶段,是通过双语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的锻造过程;第三阶段是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平台,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寻找合作机会,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2.2《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第一,目前在我国国际贸易专业14门课程中,有7门基础教育课程大多是运用中文教学方式;其他课程(如贸易组织等)都是运用的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在双语讲授课程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课程重要内容进行特别讲授,还需要结合学生对英语理解能力的范围教学,便于学生的接收能力。最简单的方式是运用中英结合,简单渗透等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打造学生的学习习惯框架。第二,在深入了解国际法规和国际贸易措施中,清华大学教授李艳梅说“: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贯彻双语教学理念,要想成功、快速地进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就要在了解贸易知识和经济原理之外;更加了解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在这些贸易政策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在这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因为这其中英语使用率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要想更好地进行交流、谈判,语言就成为了主要问题。这实际就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语言能力就难以与人沟通,难以进行相关业务的联系。国际语言中,英语作为主要语言被各国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如何进行交流,更何况是进行贸易往来呢,要想在世界各国竞争对手中取得成功。熟练的外贸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加强英语教学及应用能力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3结语

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教学内容与方法 改进

《国际贸易》课程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本人在多年《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及改进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由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两部分构成,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跟踪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以双边贸易为主,多边贸易为辅;国际贸易竞争领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管理的中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规范、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多、杂、深的特点,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何及时、全面地将这些变化趋势引入教学中,是国际贸易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宏观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要精心组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构。

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介绍,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介绍。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有所转移,加大对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国际贸易新理论课时,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定性分析的授课方式,要充分运用经济模型定量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来阐述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思想,使之在数量基础上的结论更完整、清晰、透彻,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第一,加大国际贸易政策新的变化趋势――管理贸易政策的讲解。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管理贸易政策融合两者于一体,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政府对外贸的积极介入作用。博弈论是这种政策的理论分析方法,然而大部分教材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介绍。第二,增加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具体内容。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促进成员方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因此,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在现有教材还没有这方面内容的情况下,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搜寻、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将区域经济集团共同外贸政策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特别还应提到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中国在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最新成就。第三,增加新非关税壁垒措施的课时。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环保例外措施等“新非关税壁垒”,有其合理合法的成分,也是WTO规则允许的壁垒。正因为如此,新非关税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普遍做法,对国际贸易影响也越来越大。一般而言,教材编写或教学中只注重介绍新非关税壁垒内容、特点及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其合理合法性的公正评价和实施措施真实背景的深层次分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结合我国当前外贸领域遇到的新壁垒案例来分析这些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双重影响。

(二)结合国际贸易发展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来,国际贸易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如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等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等在教材中还没有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时事热点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以朗读报刊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中欧倾销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和加工贸易问题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本省本地外贸情况增加教学内容。

一般高校学生多来自本省,他们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也对此很感兴趣。国际贸易课的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补一些本省本地的素材,以及省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经营的情况,如所在省支柱产业、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情况,目前经济开发区、保税区、旅游业等发展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现状。同时在讲授具体内容时,还可以结合本地一些鲜活的实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出口配额的概念时,本人就提到由于中日之间就紫菜出口数量限制达成谅解后,江苏由于是紫菜生产大省,江苏产的紫菜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快速增加,给紫菜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再如在讲到技术贸易壁垒时,本人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吃过南京桂花牌盐水鸭,因为南京的盐水鸭堪称江淮一绝,大家很感兴趣,表示吃过而且觉得味道很独特,很好吃。但是本人又提出,作为在国内很知名的品牌食品,早在上个世纪就酝酿出口欧洲至今未成功。然后本人就详细讲解其中的原因。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兴趣倍增,同时也增加了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提高《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利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绿色壁垒”概念,笔者在课堂中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入茶叶案例: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最近对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将茶叶中的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每公斤0.1毫克提高到了每公斤0.05毫克;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中使用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100倍以上。这些使得近两年浙江对欧盟的茶叶出口明显减少,给浙江的茶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接下来笔者提出:“绿色壁垒”既然会对农产品出口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壁垒”?在学生议论纷纷的基础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该案例,得出的结论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绿色壁垒”这个知识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再例如,在讲反倾销部分时,如果仅仅讲解倾销的定义、反倾销的程序手段等内容比较条框化,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以“中美彩电反倾销案”等为实例,从事情发展的起因、来龙去脉、最终结果来具体探讨倾销的裁定、反倾销的应对、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地位以及作为政府和企业而言面对“倾销第一大国”的严峻形势和可吸取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由于将内容具体到某一案例中,学生对此会有更直观的认识,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二)采用启发式和专题讨论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问启发式。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问应在吃透教材和抓住重点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选择适当的内容和适宜的时机提问。如在讲到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时,如果以直接讲授的方式阐明在一进口国对某种产品征收关税后,该国国内同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会上涨到等于进口商品的价格,即世界市场价格加上所征收的关税,学生听过之后理解不深。如果首先抛出问题“你认为对某种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该进口国同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学生思考的答案通常会有价格不变、价格上涨、价格下跌等几个,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入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专题讨论式。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讨论的专题,然后将这一即将讨论的专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布置给学生,指定一定的参考资料,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到贸易顺差时,本人就设计一个专题“中国外贸易顺差的解读”,要求学生从本轮顺差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入手查找资料来解读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这种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所学问题动脑思考,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由表及里地去追根求源,可较好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锻炼其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效果。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由于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因此制作精良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的口头讲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又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第一章的重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之前,可通过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图片:柱状图、蛋糕图、曲线图、表格等,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各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外贸进出口总值及增长情况、顺差或逆差及变化情况、我国贸易伙伴的变化情况、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国别分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情况等等,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也不会觉得这些知识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学而无用。另外还可利用播放一些视频图像,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关于组建自由贸易区问题,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相关节目录像或知名经济学家的有关言论放给学生看,这种引入直观的、故事性的教学手段将增强其直观认识,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小萍,付文斌.《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6.4,(465):279.

[2]成蓉.《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J].文教资料,2006.7(中旬刊):37-38.

[3]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58-159.

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第4篇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持续了增长的趋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了48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进出口差额为-0.41亿美元,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2.32%;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幅10.31%,在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占5.61%;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占比为10.82%,同比提升0.5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需求大于出口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几乎一直存在逆差,且逆差的额度正在逐渐增加。在2013年,中国的金融贸易逆差额度已经达到了近5亿美元。

(二)印度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概述

近30年以来,印度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努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且印度具有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印度软件开发、商务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业务外包等IT行业的扩张,同时也促进了印度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印度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在2004年为11.33亿美元,出口额为3.4亿美元,进口额为7.9亿美元,而在2013年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增加到135.2亿美元,出口额增加到54.24亿美元,进口额增加到56.2亿美元,金融贸易总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4%和32.95%。

二、中印两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商品(服务)的出口额与世界同类商品(服务)出口额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该商品(服务)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状况及其国际竞争地位。一个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该国的出口竞争力呈正比例关系。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金融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2004~2013年,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于中国,在2004~2008年期间,印度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但经历了2009年短暂的下滑后在2011年先增长后下滑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与中国相比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0.5%以下,直到2012年才达到了0.61,不仅增长缓慢而且经常波动,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TC)指数主要是针对行业来讲的,是某行业的贸易差额与该行业贸易总额的比值,可以衡量该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在进行不同国家间对比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国家经济规模等不同等因素,而贸易竞争力指数剔除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时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中印两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4~2013年间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几乎都小于0,这表明中印两国在2004~2013年间都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中不具备出口优势。印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5年前后有了较大改善,TC值由负转正,呈现出微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表现出较强的比较劣势。在2010年之后,我国因为政策措施的改变,TC指数虽然仍是负值,但在逐渐增加。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其广义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广义出口总额的比率。本文根据RCA设定了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st),来计算一个国家(地区)某种服务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国际上该种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本文根据调查和计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中印两国的RCAst指数都在0.8以下,说明两国的竞争力都较弱,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显出了劣势。印度的RCAst指数在0.15至0.55的区间内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值为0.467;而中国的RCAst指数长期低于0.05,平均值仅为0.067,直到2010年之后情况出现好转,在2013年达到了0.19,说明中印是最不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表现出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中印两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交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资本

[DOI]10.13939/ki.zgsc.2016.42.179

21世纪随着中国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金融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对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前学者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竞争力评价及自由化效应等问题上,对于其比较优势的来源研究甚少。1989年Sagari在《金融服务业的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分析金融业比较优势来源可靠的方法。本文将根据此方法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来源在实证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

1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对于竞争力的评价、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等问题的分析上。如秦嗣毅、杨浩(2011)发现“金砖四国”中印度在金融服务贸易中竞争力最强,中国最弱。王青青、段元萍(2014)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法发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解释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的重要变量,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预测方差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并具有一定滞后期。

而关于金融服务比较优势来源的文献研究较少。已有的学者观点有:刘辉煌(2000)认为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本、信息技术、企业竞争力。黄满盈,邓晓虹(2011)借鉴“钻石模型”发现四大银行资产占比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负向关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银行业国外净资产、银行业本科以上员工数、电话普及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C构贷款余额、货物贸易出口额、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都是正向关系,其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最大,这与中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金融市场不够完善有关。

这些文献对于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分析更多是根据主观判断,缺乏数据论证。本文将在借鉴Sagari(1989)模型,即在修正H-O理论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来源进行数理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判断哪种要素构成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2 模型构建

从Sagari(1989)模型基础上,得到引入技术差异的模型方程式如下:

其中TFj表示j国金融服务贸易净出口;g0、g1、g2、g3、g4、g5表示资源禀赋对金融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影响系数;C表示资本;SL表示熟练劳动力;L表示一般劳动力;AL表示可耕地面积;B表示服务与贸易余额;uj表示残差项;ZEj表示j国考虑技术差异后要素禀赋对金融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影响。

本文所采用数据年份为2001年至2013年。金融服务净出口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差额下的服务差额中的保险服务差额与金融服务差额之和,其数值均为负数,为便于分析,取其相反值,得到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将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资本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熟练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因数据难以获得,采用金融行业劳动力数量总量进行替代,其数据摘自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的金融行业就业人数。可耕地面积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中国可用土地数据基本保持不变,且仅探讨中国一国的情形,因此在实证过程中去掉可用耕地面积这一变量。服务与贸易余额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数据摘自中国外汇管理局。研发支出数据摘自OECD国家数据库中的根据资金来源统计的研究与发展总支出。

3 实证分析

根据下表结果,不难发现在未引入技术差异时,资本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是负向的,贸易余额与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影响不显著;在引入技术差异后,资本与贸易余额对金融服务贸易影响不显著,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对出口的影响显著,其影响是正向的。

技术进步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具有较大影响。当考虑技术因素时,资本在金融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影响变弱,金融从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增强。这说明技术因素在金融行业的作用非同小可。当存在技术差异时,技术的进步会让资本的作用弱化,固定资产的需求因技术进步而减小。随着其互联网大范围的普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在网上提供,实体营业网店数量减小,固定资产减小,资产在金融业的作用减小。在未引入技术差异时,资本存量抑制中国金融服务出口主要因为很多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形成资本存量。我国金融服务整体水平落后,在其进行出口时购买外国金融服务,导致金融服务进口增加、出口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