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回顾
回顾我院的调查规划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推离算盘,应用计算机(器)进行计算
我院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1979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内业汇总首次应用到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还处于“01”时代,也就是采用机械码,进行数据录入、计算。1980年以后,使用ASClI码进行计算。一是以fx一8O为代表的系列计算器大量使用,标志着珠算的年代已经结束。这可以说是我院计算技术的一次革命。二是以502P为代表的带有编程功能的计算器(计算机)出现,使计算工作进入了程序运算阶段。三是以TI一59创先的小型、便携式计算机使用,使得计算结果可以打印输出。四是trsZ一80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应用,改善了调查规划设计内业工作方式与效率。1984年始森林资源调查的内业统计汇总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关系数据库知识在我院逐渐普及。汉字输出将我院计算机应用推向新的阶段。从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始,计算机输入输出使用了汉字,使得所有的统计计算全部用于计算机来处理。‘
2、甩掉图板,实现制图电子化
计算机制图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一次飞跃,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即数字化、矢量化。80年代初我院完全依靠图板制作各类规划设计图,绘图人员走在哪里将图板背在那里,在各业务科室都培养了-tL绘图能手。从80年代末开始引入计算机制图,用10年多的时间,我们甩掉了图板,全部采用计算机制图。(1)Autocad的应用我院于80年代末开始使用Au—tocad,主要用于土建、道路等专业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制图工作的普及。逐步应用到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并在土建、道路专业使用专业的Autocad软件。(2)Mapcad的应用(数字化)非线型图形的矢量化是林业制图走向数字化的一次飞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制图以非线型制图为主,没有矢量化就不可能有林业制图数字化。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外已经推出的制图自动化软件在国内难以推广运用。9O年代初,我们选择了Mapcad软件。从486计算机DOS系统开始运用,发展到更新WINDOS系统版本使用,逐步使我院制图走向自动化。(3)Gis的应用CAD、空间分析与数据库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发展。我院首次应用Gis系统是从Mapgis开始,随着软件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提高,到2004年后发展为应用ARCGIS,之后的工作成果都是在此平台上产生的。
3、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
微软的普及应用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我院从8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电子文本,进行文表处理,由于受计算机数量的限制,直至9O年代初,一直处于学习阶段。从90年末始,大量配备计算机,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开始普及应用文表处理,与此同时网络开始应用,调查规划设计文本及日常办公文本的编写、传输、印刷等逐步用计算机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院职工已经是人手一机或多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文书、财务、人事、技术资料等管理全面使用计算机,进入了办公自动化时代。
4、力减野外作业,使用遥感技术
我院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最早试用遥感技术是从7O年代开始的,当时使用的是航空照片,借助立体镜进行解译判读,8O年代末开始试用航天遥感研究试验,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9年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进行了样地判读调查,2004年开始,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湿地资源调查等项目中大量使用,与此同时,影像的处理技术全面掌握。2004年前主要采用的是分辩率较低的TM影像,2004年后主要采用分辨率较高的SPOT影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
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在我院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应用成果较多,主要介绍近年来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在调查规划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1、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县级和省、市级。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小单位为小班:省、市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到县,访问到小班。系统能够与其它林业子系统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根据提供面积或图幅求算面积对范围内自动求算的面积进行平差,使图面面积等于控制面积:进行资源数据的即时更新,确保资源数据准确性、时效性。
2、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ARCGIS地理信息与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共享的图、数、文、表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遥感影像、DEM数据、矢量地形数据等模拟真实地理环境,将退耕还林小班信息与实地山头地块相关联,图数结合;采用国家数字林业数据标准,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了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管理最终在网上运行:多种数据源、多种比例尺、多种格式基础数据共同应用;采用多尺度数据无缝拼接技术及先进的内存管理方法与数据调度机制;系统采用了分级管理。
3、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数据库
从1994年开始,间隔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已经进行了4次,2004年后普遍使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荒漠化沙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库、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等。
4、陕西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
从1995年到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陕西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是1999年进行的。2010年陕西省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湿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湿地资源数据库。
5、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从1979年始,采用固定样地连续清查体系,从1994年开始我院建立固定样地属性数据库,经逐步补充与完善,现已建立了各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属性库。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成为电子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推进我国各行业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的对象准确的分析研究,充分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优势,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改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电子信息以技术的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其中包含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管线技术等多项具体内容。电子信息是以电子元器件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编程、微电子处理、数据通信等业务,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在基础性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信息数据的存储、加工、传递、交换、更新等步骤。为了有效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的发展科学技术实力水平,面向多元化、多平台标准,逐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行水平,结合我国社会综合技术发展趋势,确定符合社会的变化革新内容。电子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巨大的资源,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数据发展,是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化的、多元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推进社会的变革,根据信息资源分析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逐步认识到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二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人才缺乏的问题
受现代社会竞争的刺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需要培养高新科技人才,不断开发研究电子信息技术,让社会技术人员掌握更多更适合的精尖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符合性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落后与西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
(2)电子信息发展环境不足
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管理混乱,存在较多的虚假信息产品,这严重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环境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保护管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子信息法律规定的漏洞,窃取电子信息技术,造成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受到影响。电子信息市场盗版猖獗,市场规范不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公平竞争管理环节,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发展,是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管理水平发展的。
(3)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管理不规范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管理模式不规范,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没有合理的基础管理模式。与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过于落后,缺乏有效的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这直接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管理和发展,严重的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正规化发展。
三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方案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面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需要从实际出发,准确的分析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角度,明确我国经济大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空间,结合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需求,建立适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方案,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电子信息的竞争实力,降低信息技术污染,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上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对整体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经济财力资源的有效规范,我国需要向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管理的优秀案例学习,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电子信息管理市场。
(1)阶梯队伍完善全球化管理模式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逐步实现阶梯化的管理,实现全球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化发展特点,从电子信息入手,可以实现全球化的经济快速发展。从电子信息角度实现科技生活的集成,不断完善产品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发展和转移,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电子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这是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
(2)规模化的个性发展管理趋势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当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的规划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提升电子信息的规模化发展水平,实现电子信息的产业化生产发展。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电子信息的个性化发展,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产量和品质,加强技术升级,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效益快速发展。随着规模化个性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市场发展需求,实现我国综合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网络国际化的发展
利用国际上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数据信息的交流分析,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系统。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向世界优秀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学习,不断完善我国全球化的信息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我国电子信息的搜集、开发、研究和利用,尽可能的完善人才核心管理价值标准。从创新开发的角度,提升科技企业的灵活发展水平,鼓励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政府扶持管理机制,提升我国知识产业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网络化知识的创新研究,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需要依照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准确的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向国际上优秀的电子信息产业学习,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发展管理的电子信息发挥管理模式,提升我国电子信息的发展技术水平,实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整体发展规划性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广东科技.2008(16)
关键词:创新型 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0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而长期以来,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但是,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 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课程内容陈旧,或者几年,甚至十年不更新,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 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 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素质教育打基础,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兼顾教学统一,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个人特色,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 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开拓学生学科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跟踪产业变化,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
2.3 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实践教学,为此,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理论为基石,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 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学以例题,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为此在课堂上,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 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综合提高,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内外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自主立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互促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Android项目研发,J2EE项目研发,C#项目研发,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特色,完整的,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多方位的教学实践,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良好的研究素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1.4.
[3]侯军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2(23).
(一)多样性计算机网络通信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通信技术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依托于现代科技支撑,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综合性计算网络机通信将计算机透过网络连接起来,然后再实现通信和信息化处理,实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帮助和便利。综合性是指计算网络机通信必须要集合多种技术,形成技术集群。因此,综合性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显著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创新性计算机网络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极致。尽管如此,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也时时刻刻发生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在初期,网络通信仅能实现区域间信息传递与流通;逐步成熟的广域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创新和拓展提供了契机;3G无线网络技术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迎来了一次大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创新。
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故障及通讯安全问题。通讯安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泄露、篡改、非法渗透、非法使用等方面,而技术故障往往是硬件连接和软件设置问题。
(一)技术故障网络技术故障诊断常用的命令有ping命令和ipconfig两条。ping命令主要用来检查本机到目标站点路由是否能够通畅,ipconfig命令显示IP协议的具体配置,查看主机名、节点类型、DNS服务器等信息。综合运用这两条命令可以诊断出网络的常见故障。
(二)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脆弱性和易受攻击性的特点。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容易被泄露、信息篡改、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非法信息渗透、假冒等。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硬件(电磁泄露、搭线窃听等)和软件(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系统漏洞等)两个方面。
三、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让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进行相互合作、兼容以及渗透,更完美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合成一个全球的网络通信,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网络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大幅提高网络效率、减低运行成本。
(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无线通信技术是网络通信改革的重要方。WiFi是无线通信市场的一个新开拓,使得网线网络通信变为开放性、灵活性的无线网络通信,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加大WiFi的研究和拓展力度将使无线通信得到有更好地发展。
(三)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对3G技术进行突破和改进依然是移动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向。应不断研究三种主流3G技术,使其向商业化方向进行发展。
四、结论
关键词:汽车企业;信息化;机制;市场
一、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信息化可以让汽车企业实现精益生产与管理。当客户想要买最新款式的车时,只需要从厂家网站或者是各大经销商处下订单,然后厂家就会将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中,EPR系统会根据客户订单信息来进行最优生产计划制定,发出物流指令,并进行整车生产,当生产好之后就可以经物流运输到客户手中。在这一过程中,商家可以根据DMS系统来随时获得订单信息,并反馈给客户,用不了多久,客户就可以拿到中意的最新款式汽车了。这一生产模式就是精益制造管理。现在,精益自动化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1]。(二)信息化已经是很多汽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企业信息化发展而言,汽车企业连年来不断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也证明我国汽车市场有着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汽车销售中,很多厂家都大力整合销售终端市场,而这首先就需要信息化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政府已经取消了进口汽车许可证要求,并且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因此国内汽车企业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汽车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不得不实现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诸多汽车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2]。(三)信息化是企业的战略资产。在汽车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于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短,因此交货期也就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客户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企业需要生产出多品种汽车,实现小批量生产,以满足客户需求。汽车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运用相关的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汽车生产过程,优化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以及后期维修等一系列过程。
二、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机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如果汽车企业没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那么就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很好的规划,这样的信息化也将会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除了要对于信息技术加以规划,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战略评估与管理诊断工作,有目的性地加以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二)企业各部门要共同合作。汽车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紧靠IT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所有的部门都一起参与,相互合作,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并加以实施。IT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仅起到推动作用,汽车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了解部门需求以后再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防止一个部门孤军作战而难以成功。(三)形成管理闭环。在汽车企业发展规划中,不但IT规划非常不易制定,其中任何一个规划过程都及其复杂,只有形成闭环管理,才可以让规划不断得以完成,企业也才可以不断实现进步。闭环管理的过程也即是:制定规划——规划实施——总结反馈——规划修改。汽车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划准则,作出一个中长期规划,时间周期可以选择三年到五年,同时每一年都需要按照周围环境的变化。企业发展变化、新型技术的出现等因素而加以调整。(四)不断完善IT管理体制。汽车企业实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完善硬件、网络以及技术管理,同时还要对于IT管理机制加以优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如建立起信息安全制度、完善信息交流体系等。在信息化及建设中,通常要对于各种IT项目开发顺序进行确定,将有限的IT资源加以分配,所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IT管理体系。
三、结论
总之,在汽车行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汽车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更多优势的主要手段。运用信息化技术,汽车企业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用户对于汽车的个性化需求。相信在未来,信息化技术将会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参考文献
[1]贾彦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规划研究[D].河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