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 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 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高;音准;节奏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从内容上讲,它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同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由于对这门课的不了解,学生们容易产生听觉惰性,因此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下面,本人就工作以来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作一说明:
一 对视唱练耳课认知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弦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以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因此,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出成绩效果慢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归根结底是对视唱练耳这门课没有全面地了解而造成的。
解决方案:加强对视唱练耳课的全面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视唱练耳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视唱和音乐听记。视唱是借助于视觉进行视谱的,但更重要的是凭借内心听觉将乐谱中的内容通过人声加以实现,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是一味的反复模仿,课程的单调性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改变,而且他们对这门课的真正意义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音乐听记在视唱练耳中直接担负着音乐听觉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因此,音乐听记与其他音乐理论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没有了解视唱练耳课的特殊性和关联性,单纯的认为视唱就是唱谱,听记就是记谱,没有什么难的,临时抱佛脚就行,孰不知视唱练耳就像英语听力一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想在短时间内出成绩是不现实的。
二 听觉惰性的产生
所谓听觉惰性,是指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通俗的讲,学生在上视唱练耳课时,没有积极的去感受音乐材料,也不注意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对音乐材料仅仅是“一听了之”,不去进行积极的音乐思维或者思维速度迟缓,听觉上的惰性也就随之产生。听觉惰性的产生是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的方式,即:在音高、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听觉上的训练时,总是在模仿中反复练习,给学生以基本的感受,如视唱中的范唱或识谱以及模唱听辨等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各种音乐知识及要素的认知,只是初步的了解,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被动性。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听觉惰性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教学方式的不得当,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主要原因。
解决方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发展音乐听觉、增强音乐思维能力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以节拍的单拍子为例,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过去积累的各种节拍进行综合分析,把各个拍子(如二拍子三拍子等)的特征加以概括、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并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单拍子的节拍概念,当单拍子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学生的判断能力也会逐步加强。
其次,视唱练耳课与其它音乐理论课及学生的专业学习都有着密切联系,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进度,这也体现出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换句话说。学生在初学音乐时,经常会遇见会唱谱但不会记谱的情况,这就是学生没有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的突出表现。一条旋律或者一首歌曲,普通人通过反复的听,也能唱得很好;但如果要把旋律准确无误的记下来,那对普通人而言就比较难了。这是因为旋律的哼唱是感性的,即使不经过训练也可以表达出来}而记谱不仅需要感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基本乐理等音乐专业知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因此,在训练学生记谱能力时,应从从学生们感兴趣的曲子出发,先让他们哼唱出来并试着记谱,然后统一唱谱,重点纠正,使学生们能够对音符、曲谱有更直观的认识,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
再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音乐知识消化吸收的数量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由此而表现出来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也有所差别,与学生的性格、毅力及接触音乐时间的长短、音乐知识的积累多少等诸多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音乐思维,避免产生听觉惰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尽快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对音乐情感的忽视
学生们在实际视唱时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为音乐实践服务。而音乐情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灵魂,将音乐情感的培养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联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前些天,妈妈为了调一调我的嗓子,也为了让我有唱歌艺术,给我报了一个歌唱班。
其实,我早就想报这个班了,这次妈妈随了我的心意,我不但很高兴,而且还很感谢妈妈。
第一节课,老师弹琴,教我们唱了一个字组成的音,老师还告诉我们唱歌的时候,不要用嗓子唱,是要顶着小腹发出的声唱的,这样唱出的歌既好听,又不会把嗓子唱坏。我和我的同学是一起学的,我们俩试了几次,感觉却很难受,就好像憋不出来气,把我们的肚子憋的生疼。老师告诉我们,开始都是这样,多练几次就适应了,于是我们又继续上课。不过,第一节可确实没什么基础,所以又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下去。就这样,一节课终于结束了。但是我没有在回家后就休息了,而是巩固老师在课上教我们的音,练了几次后,我的基础有了提高,我很高兴,但是我没有骄傲,而是继续练习。
一、歌词素材的准备
首先教师对英文歌曲要有一定的兴趣和研究,教师不一定要对音乐有特别的专长,只要有兴趣并留心研究英文歌曲的内容,就可以进行英语歌词与英语教学的尝试。其次要筛选那些学生喜欢听经常听的熟悉歌曲,例如Do-Re-Me, Yesterday once more, My heart will go on, Big big world, Hand in hand, Song of the earth, Heal the world, We are the world, Right here waiting等等这些歌曲或因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易,或因歌曲创作背景故事感人,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因特网给我们提供的便利,有意进行英语歌曲与歌词方面的积累,以便课堂教学中能随机应变,适时穿插应用,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发掘英语歌词所蕴含的教学意义,寻找与教学的契合点
英文歌曲和汉语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歌词大都简练,歌词里运用的词汇和语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高,这无疑为歌词与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时,应注意发掘所引用的歌词所蕴含的教学意义,适时穿插于日常教学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歌词结合在教学实践中。
1.歌词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歌词与词汇教学的结合最为容易操作,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教授词汇时,常常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词句作为例子,而不必搜肠刮肚去创设那些虚拟牵强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remind …of 这个短语时,我们不难想起Country roads中的一句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有些词汇的教学甚至完全可以运用英文歌曲来进行,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两首每个英语学习者耳熟能详的英文歌Do-Re-Me和数字歌。不难想象学生在学习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a drop of golden sun/Me, a name I call myself/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的时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头脑中不会“奔出一只可爱的小鹿,出现一道金色的阳光”,在这种愉快的想象中,学生在学习诸如female, golden, needle, thread等词汇的时候,他们还会感觉到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学习英语词汇费劲吗?
2.歌词与语法教学的结合
英文歌词中几乎涵括了英语中所有的语法项目和修辞手法(本文着重以与高中英语教学相关的语法为例),尤其是排比句,复合句和省略句等随处可见。教师在讲解有关的语法项目的时候,适当引入一些歌词语句作为讲解例子, 特别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项目的印象和理解。下面笔者列举部分语法项目(见下表)并例解说明。
3.歌词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结合
许多英文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往往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有些歌曲与歌词甚至可以作为课堂引入的素材,教师在介绍这些歌曲或歌词的时候不妨结合有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还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例如,我们在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中的第五单元Different types of music时,作为背景知识, 我给学生介绍了美国音乐家、舞蹈家、演员、编舞、慈善家和唱片制作人,被誉为“流行之神”的 Michael Jackson, 及其为非洲饥民捐款所组织的大型慈善演唱会百名世界著名歌星同台演唱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 (四海一家) 等内容。当教师在与学生欣赏“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etter day,so let’s start giving…”这些简易而优美的歌词时,体味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再联系汶川地震和各种自然灾害,一种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4.优美歌词的诵读有利于培养英语语感
许多英文歌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简练易懂,押韵明显,节奏感强,语句优美,情感丰富,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用歌词,能够引发学生对英语歌词的喜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诵读英文歌词,对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评练习的时候,练习中出现了一个短语“next to never” , 许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个平时很喜欢听英文歌曲的学生回答出来了,并且还脱口而出,唱了一句“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How can we say forever”,我试探着问他这句话出自哪首歌曲,他竟然把 “Right here waiting” 的歌词一字不漏背了出来。背完之后,环顾左右,一副得意的样子。在分享他的成就感的同时, 我心里也在暗暗思忖:这或许就是得益于我平时对他们的引导吧。毋庸置疑,一定量优美英文歌词的积累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我在批阅学生的书面表达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引用了歌词,有些学生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优美词句的恰当应用往往能成为书面表达的得分亮点,教师对学生应用的肯定和鼓励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正确投掷技术的时候经常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或者称之为重点、难点,即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带着这四个方面的疑问,我仔细阅读了2011和2012年的《体育教学》杂志,从中专门选择了有关实心球的实案选登与教学设计,参照他们提出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步骤,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加以检验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深的体会。其中分别是:2011.10夏秀萍老师的《实心球掷远达标攻略》;2012.3金飞老师的《提高实心球成绩的几种辅助训练手段》;2012.5张莉、莫豪庆和崔孟华三位老师的《双手正面掷实心球教学设计》;2012.9曹肖雄老师的《掷实心球教学设计》;2012.10邱宝勤老师的《关于掷实心球技术的几点认识》。七位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地正面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设计,特别是对经常出现的“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问题方面,从多种角度和方法,阐述了提高实心球的锻炼价值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实施的简便性。
下面我用两份表格来说明七位老师在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中“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附表一:三位老师在《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对于“背弓、鞭打、出手角度和缓冲”四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附表二:四位老师在《体育教学》2012上刊登的“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