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方案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毋庸质疑,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进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8年, 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8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 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 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技术人员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 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技术人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1~8]。2005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 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008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9年10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技术人员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通过借鉴其他国内技术人员的做法,紧密结合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 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 并已经于2010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2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技术人员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 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 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加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 [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2001,(1):102- 103.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稳健提升;创新能力;创执并举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eady enhancement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social demand

Li Lan, Ye Jiang, Chen Aihua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at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re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o satisfy people in the new period. By being effectively consistent with social needs, mechanical major is more closely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meet the diverse demand of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ject suitable to diver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is revised. Curriculum gro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reation and execution in parallel are established. We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notion and set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quality as the goal,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basi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eadily.

Key words: steady enhancement; innovation ability; creation and execution in parallel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必须适当超前。我们的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笔者所在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根据工科教学的特点,将创造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研究适宜于工科的创造教育体系,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们提出的“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IB030347),并获得了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对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抓起,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只能来源于工程实践。吻合社会需求,创执并举,以机械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机械工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既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又培养创造能力——在中国现今国情下倡导这一工程理念,意义重大。

1 吻合社会需求、面向工程,构建多方面、多层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我校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需要我们开发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和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理念,有效吻合社会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湖南省“四化两型”社会的经济发展,突出“核”“医”“环保”办学特色,构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体现“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应有的机械专业知识与应有的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为吻合社会需要,调整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结构,探索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过控、测控、材控专业的共性,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机械大类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设置4个专业方向:核电装备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车辆工程方向,采用模块化装配协同方式,在机械工程大类平台上构建起一个“贴近社会、育人为本、自主选择、体系完备、保障到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体系。

2 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稳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工程素养为主线,以机械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实施创执并举的人才培养内涵就是在相应的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机械工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现代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重要内容的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合理设置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适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面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全方位地进行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机械工程创新教学体系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条教学主线、三个教育培训平台、五个实践层次”(如图2所示)。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机械工程实践和创新素质能力为核心,将机械工程素养渗透于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之中作为教学主线;打造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3个教育培训平台;5个层次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群、实践环节相对应。通过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理论与实际并行,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并行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创新设计课题,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或学科类竞赛,如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大赛、数控技能竞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探索创执并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由接受式学习向学会学习的多样化模式转变

研究渗透模式、并行模式、互动模式等多元化的协同教学,使个性化的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随教学进程产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调适,实现课堂中不同教学模式相互转换,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探索“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教与学的主动地位,改革单一化、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倡行多样化、开放型的创新教学。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教学环节中全面渗透创新教育,使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糅合渗透”而得以发展。

在教学模式上提出改“三层楼式”为“并行式”的方案,采取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理论与实际并行;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行;考试与教学过程并行;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清楚表达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到直观、形象的表达,CAI集视听教学于一体,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并可增大信息量。通过多样化模式达到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与创造意识并重,专业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艾华,李岚,傅戈雁.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4-5.

[2] 陈艾华,李岚,周荣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120-122.

[3] 雷朝滋.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对教育部广东省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4-17.

收稿日期:2012-05-18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开发

在我国大多的工科类院校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还无法与制造企业中的设备和条件做到相适应,往往存在于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机械工程类人才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对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整合,以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并且不断的进行创新开发和改进,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的教学水平,真正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1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验开发研究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对现代工程的概念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专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本质就是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工程就可以理解为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创造出当前没有的产品或者是系统,以此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与其他的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为主要的就是工程专业可以理解为创造力专业,这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一切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要依赖于知识的开发与运用,而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正是对知识的开发与运用的实施者,培养创造型人才也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对工程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也是当前高等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

在高等教育中有理论和实验两种主要的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传达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实验教学则需要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其在传达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实验教学的创新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都没有进行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在教学方式上,也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被作为一个附属课程,没有将实验教学与创新科学体系所需的思想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致使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却缺乏综合创新实验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高校教育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创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附属内容,并没有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过多的注重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针对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以及其所需要的设备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二,很多搞笑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对于开展创新实验教学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针对教师的工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了教师缺乏热情、学生缺乏激情的情况。综上所述,对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2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研究

通过对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被安排的位置是在理论教学之后,其实验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工程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创造能力,这是对于理工科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因此可以说,创新实验教学的开发和研究,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进行创造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处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综合创新实验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同时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研发,而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新设备的购置,通过对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优化和整合,引入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综合创新实验的整体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综合创新实验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应用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学会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综合创新实验通常是在理论课教学结束之后,综合创新实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其实验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学生在完成一项创新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实验的设备进行熟练的掌握,也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实验。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

2.1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一

2.1.1 实验设备:细纱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1.2 实验内容:①测绘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②应用测试系统检测钢领板运动规律;③根据检测的钢领板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控制凸轮机构;④对细纱机钢领板运动机构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⑤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2.2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二

2.2.1 实验设备:机器动力学实验台,计算机,测试系统。

2.2.2 实验内容:①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机器动力学实验台,当载荷一定时,在安装飞轮和不安装飞轮两种状态下主轴转速的变化情况;②建立实验台等效主轴的运动方程,分析飞轮的调速作用;③按新给定的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反求设计飞轮;④在计算机上实现不同主轴运转不均匀系数条件下飞轮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2.3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三

2.3.1 实验设备:1511织布机,计算机,测试系统,机构测绘工具。

2.3.2 实验内容:①测绘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②应用测试系统检测棕框机构运动规律;③根据检测的棕框机构运动规律,反求设计棕框共辘凸轮机构;④对1511织布机打纬机构和棕框机构的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设计方案;⑤在计算机上实现新设计方案的仿真设计或者虚拟设计。

3 结束语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是理工类专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高校教育体制中,对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对综合实验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以此作为平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广.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04).

[2]高晓丁,李晶,宋栓军,沈瑜,罗声.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开发与研究[A].年全国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C].

2006.

[3]张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35).

[4]王振玉,杨斌,宋黎.我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办学优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机械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传统的机械工程在向现代化机械工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工程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卓越型机械类的工程师。而我国传统的机械类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或方式,还是成长环境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和需求。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以培养出卓越的工程类人才。

1人才培养现状南京林业大学是江苏省

“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学校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届机械类本科生以来,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为国家农林机械类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林业机械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农业机械化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在已进入到改革深水区,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将会对传统办学的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求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依旧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机械工程专业每年基本招生8个班左右的学生,就业率居学校各专业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入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的毕业生,企业虽认可机械工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其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等问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卓越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具有独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内容,也在组织实施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明确规定。国内工程教育界人士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本次就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相应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途径与探索

2.1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通过走访校友,多渠道调研与宣传等方式对有意报名参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面试与筛选,确定出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团、南京乐鹰商用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合作协议,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基地。这批实践基地将作为学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开展汲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为今后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验班而培育。2014年11月与2015年11月,经学院大四年级学生的申请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的双向选拔,即确定了一名学生由企业与校内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共选出16名大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分作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队伍,赶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经过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与探索,在双方指导老师的培养与学生自身努力下,这16名毕业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且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要高于在校学生完成的质量,缘由归于这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设计的一线,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流程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取得了优异成绩。

2.2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在确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需从各自最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因为产学研相结合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学校从学生教育的角度及办学理念出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显然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就必然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为此,要实现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从引进人才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对学生培训,致使其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专业培训对接起来,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是双赢的结果。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与上述提到的4家企业,在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均体现和表达出来,如学校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养的达标要求,企业需要学生完成的指标任务等进行详细商讨后在签订合作协议。

2.3强化卓越人才计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次选拔出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这批学生中,学校不仅仅关心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更加注重和关心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校企双方的相应指导老师对其加强思想教育,让其感受到校企双方的关心和关爱。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与企业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过程中也明确了这点,学院这边配备相应学生的政治辅导员老师作为这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头人,企业也专门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校企双方老师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存在的些许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与开导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学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学校与企业为其制定的培养指标和政治要求,校企双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配备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服务企业需求、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脱节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为今后学院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开展积累经验,从而也为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立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吉林,翟华敏,彭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1-4.

[2]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1):89-91.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建锋(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3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国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通过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2]

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于2010年开始合作办学,现有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物流管理三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国际班于2012年开始招生,采用“3+1”模式,即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3年,然后到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机械专业的学士学位和南威尔士大学机械专业的学士学位。在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没有完全对应的专业名称,在南威尔士大学相应的专业名称为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从专业名称上可以看出,中外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获得一些启发和创新。

一、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机械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最近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中,共有12门学科获得优秀。英国的大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每学期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师讲授,通过外方教师的言传身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课堂,有利于更新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

中英教育体制不同,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不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集中双方的优势课程,取长补短,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使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苏州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通过引入南威尔士大学机械专业学士学位课程体系、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苏州科技学院优势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汇集了中、英两国教育的优点,保证了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高标准和国际化的高等教育。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通过3年的国内教育和1年的国外教育开拓了视野,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大增强,创新思维得到很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英国学习期间,如果有学生想申请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将更为方便,有更多机会申请到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吸引力,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而言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

1.培养目标的定位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宽口径的综合教育,涵盖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热流体、设计与制造、控制理论、工程商务与金融等方面,注重于学生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时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我国,机械专业由于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比较关注具体特定问题的学习,机械核心专业课程内容讲授得很细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当是两种培养模式的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内专业核心课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国外宽口径教育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方案的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培养方案要在整合中英双方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苏州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国际化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4]

利用南威尔士大学优秀教学资源,开设了苏州科技学院原来没有开设的课程,如“工程热力学(一)”、“工程热力学(二)”、“流体力学”、“工程商务与金融”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利用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精度与检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雅思英语的课程,由苏州科技学院的外籍教师负责授课。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创新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在对比中英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苏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核心专业课、一般专业课、选修课等。

1.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为了突出国际化的特点,提高机械专业国际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大量增加强化学生英语能力的课程,雅思的学习课程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5]雅思的学习课程共有12门,国内学习3年期间,每学期学习2门,包括:IELTS Testing(雅思考试)、Foreign Cullture(外国文化)、English Basic Skills(英语基础技能)、Academic Reading(学术写作)、Speech & Presentation(口语和表达)。这部分课程全部由苏州科技学院的外籍教师授课,采用全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2.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在机械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方面,南威尔士大学对学分要求较少,科目相对于国内也较少,专业口径较宽。为了充分发挥苏州科技学院在核心专业课程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保留了国内机械本科核心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只是把偏向自动化方向的电气控制与PLC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替换为工程热力学基础(一)和工程热力学基础(二),其中工程热力学基础、理论力学B课程是南威尔士大学的优势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派教师来苏州科技学院进行全英语授课。这样的课程调整的方向符合南威尔士大学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的要求。

3.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在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课程优势,共同制定了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由于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已经增加了英语强化的课程,同时每学期有一门南威尔士大学教师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所以取消了机械专业英语课。由于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工程热力学基础,并且力学中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三)”等,电学中有“电工电子学”、“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方面已经全部包含了,所以取消了“大学物理”课程,增加了一门新课程“设计与制造概论”。该课程和“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都由南威尔士大学派教师来苏州科技学院进行全英语授课。

4.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第4年学习阶段课程设置创新

学生第4年在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继续学习课程,这部分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根据学生在国内学习课程情况,结合南威尔士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来设置。同时有部分同学第4年由于雅思成绩或其他原因不能出国学习的,苏州科技学院为他们还单独开设了课程。第4年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课程主要根据国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来设置,适当增加自动化方面的课程,如“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系统”及“PLC综合设计”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英国大学机械专业非常重视拓宽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口径,课程中有国内机械专业很少开设的“工程商务与金融”等课程,而我国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育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要在两个国家、两个学校共同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问题

借鉴英国高等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和国际化的先进教育理念,继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在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开设了Mathematics for Engineers(工程数学)和Further Mathematics for Engineers(高等工程数学)两门课,主要讲授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知识,这部分知识在苏州科技学院的机械专业本科中没有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国际班也没有开设,而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控制理论基础”、“测试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学”、“ansys有限元分析”等多门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应当适当增加这类课程。

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是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南威尔士大学对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了solidworks三维绘图和ansys有限元分析两个模块,可以把solidworks三维绘图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放到机械制图课程中,并且可以把ansys有限元分析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

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南威尔士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每学期有一门专业课由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师来国内全英语授课,中方教师负责助教,由于授课时间非常集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较差,迫切要求培育一批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打造专业化的双语教学队伍。[6]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应派苏州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去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一方面中方教师在当助教期间,要加强与外方教师的沟通和学习,分阶段实现机械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建立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庄莉,房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0):11-12.

[3]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

16(1):37-46.

[4]张纪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河工学院学报,2010,8(8):11-13.

[5]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