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鹤滩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五增长、五突破”。
1.1粮食产业快速发展,产量显著增长,产值首次突破8905万元2013年,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6570.13hm2,产量36520t、人均有粮467.0kg、产值890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4.67hm2、2997t、33.7kg、1075万元,其中产值增幅达18.0%。在工作中主要做到了“六个狠抓”:一是狠抓“两杂”良种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狠抓粮食播种面积及农技措施的落实;三是狠抓农业科技样板建设,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四是狠抓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探索增收路子;五是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种植水平;六是狠抓抗旱救灾工作,实现“大春损失秋冬补”。
1.2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产肉明显增长,产值突破1.98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肉蛋总产11656t,产值1.98亿元,总产比上年增加1822t,产值比上年增加3600万元,增幅达18.0%。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认真”:一是认真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畜禽安全;二是认真抓好生猪养殖镇级小区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发展;三是认真抓好畜种改良,提高畜禽商品率;四是认真抓好生猪养殖贴息贷款发放工作,大力支持农户发展;五是认真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畜牧业生产领导组,领导组成员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分片包干到各村指导畜牧业生产;六是对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对完成任务的村和目标责任人进行奖励,对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推荐晋升高一级职称,对完不成任务的村和目标责任人进行惩罚。
1.3反季蔬菜产业成效明显,产值增长较快,产值突破1.334亿元全镇2013年完成反季蔬菜种植3820.00hm2,实现产值1.334亿元,比去年增长15.0%。其中,冬早蔬菜3046.00hm2,夏秋冷凉蔬菜774.00hm2。在抓反季蔬菜产业中,主要突出4项重点:一是以实行种植“七统一”(即统一使用良种、统一种植规格、统一种植行向、统一播种即节令、统一配合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为重点,进一步种植规范程度;二是以科技措施推广为重点,促进秋冬农业提质增效;三是以指导建立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为重点,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四是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重点,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发展以蔬菜和冬早马铃薯为主的种植开发,建立夏、秋、冬蔬菜样板示范区,引导农户选择生育期短、效益好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实现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1.4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蚕茧产量、产值大幅增长,产值突破3296万元2013年,全镇养蚕农户5968户,比上年增加955户;产量914t,比上年增加127t,增14.0%;产值3296万元,比上年增加687万元,增21.0%;蚕农户均收入5523元,比上年增加318元,增长6.0%。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镇村干部的团结协作,得益于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狠抓”:一是狠抓专用蚕房建设,实施蚕房补助政策。蚕农新建一间标准蚕房,政府补助2000元,有效提高了蚕农的积极性;二是狠抓种养技术,镇政府和蚕茧站长期派专人分片包干到村组,对桑树田间管理和养蚕环节进行指导和督促;三是狠抓小蚕饲养质量关,病蚕、弱蚕和体重指标不够的小蚕,严禁发放给大蚕饲养户;四是狠抓蚕房消毒工作,蚕茧站派专人在每季养蚕10d前,对所有养蚕农户的蚕房进行统一消毒,明显提高了消毒质量;五是狠抓小蚕饲养户的管理,严禁克扣小蚕数量,对克扣行为进行严惩;六是狠抓蚕茧收购,在蚕茧收购期间,镇政府派专人监督,确保公平、公正收购蚕茧。
1.5烤烟产业调优种植面积,烟农收入大幅增长,产值突破1143万元2013年,烤烟种植面积240.00hm2,比上年减少6.67hm2;产量100万kg,比上年减少3万kg,减2.9%;产值1143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3.0%;烟农户均收入2.8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增18.0%。在烤烟生产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副科级以上领导分别挂钩到各烤烟种植村,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补贴和收购,统一奖惩制度,有效地确保了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
2发展思路
白鹤滩镇近年来,通过全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镇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根据白鹤滩镇实际,要以稳定粮食产量为基础,以大力发展烟、桑、畜以及劳务输出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富镇、产业强镇之路。
2.1大力推广各项适用农业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收入
今后,在稳定全镇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使适宜区玉米良种覆盖率达96.0%以上、水稻良种实现100.0%覆盖,小麦、马铃薯、蔬菜等良种的普及率达85.0%以上,基本实现“向良种要产量,向良种要效益的目标。”每年推广杂交水稻613.33hm2以上、杂交玉米1928.00hm2以上、脱毒马铃薯720.07hm2以上;二是要加大实用技术措施的推广力度,每年推广地膜玉米1133.33hm2、地膜马铃薯66.67hm2、马铃薯垄作720.07hm2、粮食作物规格化间套4540.33hm2、水稻旱育稀植616.00hm2以及配方施肥3066.67hm2;三是全面实施沃土计划工程,年均种植绿肥533.33hm2;四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年均开展农技培训991场次,年受训23030人,使宣传培训面达100.0%,基本实现户均有一人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目标;五是全面推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系统防治技术;六是每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通过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的大面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粮食收入。
2.2进一步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
要因地、因时制宜,重点开发冬早马铃薯。计划2014年发展冬早马铃薯2133.33hm2,并以每年递增66.67hm2速度,建立冬早马铃薯基地。通过基地的发展,辐射带动全镇冬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到2014年,全镇冬季农业开发收入实现1.6亿元。
2.3培育2个产业精品基地,发展壮大“一村一品”,显著增加产业收入
一是培育蚕桑精品基地。从2014年起,用2a的时间,把莲塘村、黎明村、旧营村发展成为精品蚕桑基地村。平均每个基地村实现年养蚕4000张以上,通过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生产优质蚕茧,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力争实现每张单产50.00kg以上,全镇实现年总产量鲜茧1194t,产值4298万元,比2013年增加1002万元,蚕农户均收入实现6780元的目标。二是培育精品烤烟基地。从2014年起,用2a的时间,把杨家湾村发展成为精品烤烟基地村。基地村年种植面积实现66.67hm2,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生产优质烟叶,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实现年产值350万元。预计到2014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266.67hm2,种烟农户480户,产量112万kg,产值突破140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实现2.9万元目标。
2.4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增加畜牧产值
一是在稳定生猪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畜种改良力度,积极开展生猪人工授精和黄牛冻精改良,重点发展肉牛养殖;二是大力实施农田地种草养畜,积极开发饲料资源;三是全面实施动物保护工程,狠抓动物防疫密度,确保畜禽健康发展。计划到2014年,畜禽饲养户达17240户,全镇实现肉蛋总产11295t,畜牧业总产值争取突破2.32亿元目标,畜禽饲养户户均收达13457元。
3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发展农业、开发农业的基本立足点抓紧实施科教兴镇、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一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烟叶站和蚕茧站为源泉,组织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镇村农业科技能手,以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全镇农业生产;二是以建设高规格、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小区、示范样板、示范村为起点,辐射带动全镇发展。
3.2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等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实现“一村一品”目标即在莲塘等沿江9个村以发展蚕桑和冬季农业为主,在官村等二半山的村重点发展烤烟产业,在巧家营村等二半山的村以发展烤烟产业和生猪养殖为主,核桃村等高寒山区的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牛羊养殖为主。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2-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而构建新型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植保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高毒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性农药中毒事故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我们植保工作今后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
1 基本情况
吉林市常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面积近950万亩,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近158万亩,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有317种之多,危害严重的有30余种;农田杂草204种,常见的有30余种;农田害鼠17种,优势鼠种为6个。年均农作物各类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了1015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293万亩次。同时,灾变规律也有明显的变化,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发生面广、危害严重,新发现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常发性病虫害居高不下,危险性病虫发展速度加快,农田鼠害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周期。恶性杂草、抗性杂草以及阶段性干旱等因素造成的草荒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民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防治,无序用药或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及次数,不仅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水平差,而且还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劳动强度日益突出,为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引导、扶持与管理,推进基层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县级植保站为指导,以乡镇农技站和农药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为带动的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我市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
2 专业化防治现状
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现有各类专业防治组织174个,其中注册组织123个,防治队员1560人,防治面积近30万亩次,占全市防治面积的1.4%。从现状看,我市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才刚刚起步,需要做大量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化防治组织及队伍。目前,我市专业化防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植保专业化防治协会型
这是我市开展专业化防治的主要形式。其工作方式是,植保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病虫害调查及时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指导农民进行统防统治。植保专业协会由县植保站、乡镇农业站、机械防治人员组成,由协会指导专业队,实行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将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实行植保技术人员、专业防治队、机械防治人员分级负责,并明确三个层次的责、权,利,从而调动专业队员与农户的积极性。
2.2 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公司型
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采取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全市共成立注册股份公司型组织190家,对促进专业化防治发挥较大的引导推动作用。
2.3 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
一些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药经销商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存空间,自发购置机动喷雾器,开展农药销售病虫害防治一条龙服务,收取农药费和用工费,带动农药经销,也促进自身发展。为提高农药经销商的专业素质,我们每年都开展农资营销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销商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开展专业化防治效果。
2.4 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
许多农村出现了有几个人组成的病虫草害防治队伍,一般4-5人,最多的不超过5人,多为临时性的。一般拥有3-4台机动防治机械,属于带头人所有,实行自主管理、流动作业。经营方式为收取用工费和农药成本费,用工费一般在每亩3-4元,作业对象多为水稻病虫害、玉米化学除草等,每个队伍年防治面积在2000亩左右。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效果较差,甚至出现药害等严重后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财政投入不足,防治经费短缺
近几年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唯独没有病虫草害防治补贴,各级财政对病虫草害防治的投入很少,影响了防治队伍以及防治体系的建设。也由于投入不足,防治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机动机械存有量仅450多台,而又多为前几年开展统防统治项目补助时购置的机械,时下设备严重老化,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3.2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植保技术人员有306人,平均每人每年要承担约3.6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很难满足防治要求,达到防治效果。有些上级行政机关借调技术人员现象较多、时间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时常出现空挡。而具备本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82人,且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技术宣传、田间指导明显跟不上,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除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外,目前其他从事专业化防治队伍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在家多年务农的农民,年龄均在40岁以上,基本未接受过较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仅凭多年的务农经验开展防治工作,很难满足科技含量很高的防治工作需要。
3.3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也少得可怜,服务体系明显滞后发展需求。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
进一步加大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力度,积极探索专业化防治的新模式,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植保部门支持、农民自主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支持专业队伍发展壮大。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各项管理章程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全面推进 “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培训体系、考核体系、淘汰体系”的建设。即组织体系建设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提高基层防治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责任体系建设应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员,乡镇设立责任人员,并确保基层人员工资福利足额落实到位;培训体系,根据发展制订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能力;考核体系,建立专业化防治人员考核机制,将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淘汰体系,对不适应岗位需要的,服务对象不满意的人员进行及时通报或调整。
4.2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要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4.3 加强专业队人才培养和培训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队人员的培训,植保部门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对每位专业机械防治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在上岗工作前对本区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发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专业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
4.4 进一步提高认识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机械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0-02
塔城地区依托“大农业、口岸、国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发展设施农业列为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塔城盆地外向型和乌沙城郊型设施农业两大特色板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以做强促强。以强促大,先强后大”的发展思路,转变建设和发展方式,走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塔城地区依据地区各县(市)不同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在塔城盆地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主要方式,乌沙两县(市)以拱棚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地区共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14.2亿元,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425座,拱棚41591座,设施农业面积5.15万亩。设施农业从业人员17815人。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规模示范效益,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建成起点较高,设施较为完备的水、电、路配齐的8个设施农业园区。在塔城市二工镇建有5000座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示范园区。该园区有5000平米连栋温室一座,园区的产品主要供国外市场。
塔城市而二工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调查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地区到2015年力争全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地产农产品10万吨,带动盆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巴克图口岸打造成全疆及至中国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品出通关机制,力争在国外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本地出口市场体系与国外国际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果蔬出口市场,激活“西口子”的总体思路来展开。
1.推广的措施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示范推广。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深入示范园区了解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现状和薄弱环节,确定实施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人员责任,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组织和责任保障。
1.2加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项目实施中,在机具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观摩、了解设备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比较设备的功效。编写科普读物使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为推广工作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1.3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培训
为做好示范推广进园区,技术服务进温室大棚,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赶集日等时机,举办培训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放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科普手册和宣传资料。二是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卷帘机、微耕机、空间电场等机械设备。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培训等措施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2.示范推广的作用
通过在现场会、洽谈会示范机械装备,不仅扩大宣传面,又使农牧民亲身感知机械装备的实际效果。如2010年塔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洽谈会期间设施农业使用保温被,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广泛关注,促进保温被的大量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争相要求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塔城设施农业除耕地外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具很少,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效率较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2.由于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温室缺乏卷帘机,老旧的卷帘机出现故障、损坏,无法保障正常使用,无力更新。一方面农户怕担风险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够,致使设施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积极性不高。塔城相对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务工资高,习惯大田作业环境中的机械,有相当部分的自建温室和承包温室,由于经济效益不高,不愿投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温室生产环境的狭小,能进行机械作业的种类有限,相对劳动强度大,而适宜温室生产的小型机械无法购置。由于融资渠道少,资金运转困难,贷款非常困难,无法建设储藏库、加工间等,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4.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虽然能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产量,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农民无法承受,也没有检测设备,无法检测其实效,只能根据温室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四、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设施农机化技术。当前塔城设施农机化发展处于良好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设施机械化水平较低,对设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农机推广部门不仅要发挥原有优势,还应积极主动向设施农业相关领域扩展、延伸,大显身手,把握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设施农机化技术大力普及应用。
2.依据塔城设施农业的外向型定位。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可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还可防治病虫害、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利于健康,是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是促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应用。
3.应增加融资渠道,便于设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奎山. 武威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 农业机械,2013,10:97-98.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
宁波市设立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对策思路研究
宁波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宁波市总部经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港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呼应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的对策研究
《宁波经济丛刊》2011年选题参考
对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进一步探析和建议
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融合共享是智慧城市的生命线
宁波杭州湾新区:用智慧打造未来
建设食品智慧系统创建宁波智慧城市
江东区站点经济发展研究
利用外资推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加快培养宁波市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宁波城乡统筹
图片征集启事
宁波软件园区概况
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做好七个“继续”
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下阶段工作建议
上半年宁波市经济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
下半年宁波市经济运行环境和趋势分析
上半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和下半年工作建议
上半年宁波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宁波市对口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轨道交通助推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促进消费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思考
深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内外市场持续活跃服务业保持高位增长——2010年前5月宁波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提升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品牌影响力的思考
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港口规模的关系研究——基于宁波1989-2009年的实证分析
下阶段宁波市经济工作重点
2009年十项改革任务
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思考
金融危机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形势分析
鄞州区“四招”破解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难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江东经济持续增长
2009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09年1-4月宁波房地产市场呈现“小阳春”
宁波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增长动因及对策建议
2008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述评
宁波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运行机制的探索
发挥海洋文化作用,促进“海上浙江”建设
论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对商品出口的影响——以宁波实证为例
关于降低民营企业发展成本的几点建议
《宁波经济丛刊》2009年征文选题参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市民生重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以创业创新精神建设宁波轨道交通若干问题的调查思考和对策建议
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的调查研究
宁波都市经济圈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条件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若干思考
2008年一季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阶段工作建议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S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80-02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创造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实现动植物生长的现代农业生长方式[1]。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当前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为了持续推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就当前设施农业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1 发展意义
1.1 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方法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2]。据2015年福建省统计年报记载,2014年福建省耕地面积在全国居倒数第8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2,耕地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不到50%,但是农药使用量和化肥施用量却分别居全国第14位和第13位。因此,发展设施农业不仅能够在使用同等耕地面积的情况产出质优量大的农产品,而且还可以节水省工、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提高资源利用率。
1.2 是应对恶劣气候,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手段
设施农业运用各类大棚、温室、喷滴灌以及畜禽水产饲养设施,能够很好地御寒降温,改变过去农业只能“靠天吃饭”的传统,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春提前、秋延后或越冬栽培等措施,弥补农产品的区域性生产和季节性短缺,保障农产品的持续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3 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333.34 m2,要实现省委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改变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让现有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应,改变过去农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方式转变。设施农业具有占地少、产量大、收益高的特点,是农民的“钱袋子”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大棚种植年均纯收入是普通大田种植的10倍,且产品质量和品质都有保障,生产上又能够科学排茬、集约化生产、反季节均衡上市供应,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保障
设施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一家一户,规模小分散经营的模式,能够杜绝农产品质量难监管、农残超标等问题的发生。首先是设施农业通过标准产业化、规模自动化、工厂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调控生长环境,采用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严格管控,防止农残超标和面源污染,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是设施农业便于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容易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进一步为农产品质量把好“保险闸刀”安全关。
2 发展现状
2.1 资源和市场因素
福建省水资源丰富,全省总量1 180亿m3,人均3 536 m3,全年平均气温15~22 ℃,年日照时数1 700~2 100 h,年降雨量1 300~1 900 mm,无霜期240~330 d,水土与空气中基本上没有超标的工业污染物,生态环境优良,光温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殖,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福建地处沿海,交通发达,设施农产品无论是外调、出口,还是填补本地市场空缺,在保持新鲜度、货架期、商品率和品质方面都有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15年福建农产品出口75.6亿美元,出口额位居全国前列。
2.2 技术和资本的积累
传统农业在物理机械精耕细作、生态防治病虫害方面积累了许多技术经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又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几年还与台湾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引进、推广和应用台湾农业“五新”技术,据福建省农业厅产业推广处统计,截至2015年,已累计引进台湾果蔬、花卉、食用菌、水产良种2 500多个,加工设备5 000多台套,实用技术800多项 。此外,一些民营企业和外出务工经商赚到钱的返乡农民,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较高的设施农业开发,也为发展设施农业增添了许多的民间资本。
2.3 扶持政策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业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从主体培育、财政资金、规模用地、金融服务、农机保障等方面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为福建省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门槛高、总量少、分布散、设备技术落后
设施农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简易钢架大棚要投入逾30万元/hm2,而且规模农田又远离居住地,用电不方便,这对发展大型温控设备设施造成约束。以马尾为例,设施大棚面积占耕地面积不到3%,绝大多数以中小拱棚为主,简易设施比例大,大棚建设不规范,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生产效益不高,全区还没有能调控温、光、水、气、肥的智能温室。其次是设施种植种类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葡萄、蔬菜,配套技术还比较落后,有关大棚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有待加强,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3.2 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
福建省人多地少,设施大棚又以农户为主,生产经营规模小,整体效益不能够充分体现,固定成本投入太大,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又普遍低下,这与发展设施农业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不相适应。
3.3 市场机制不完善
农民在引种和种植上带有盲目性,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不完整,甚至断裂,“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时有发生。
4 对策
4.1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设施农业在前期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就需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用于设施农业的各个环节。农业部门要加大对标准钢架大棚、温室、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等设施的补贴力度,逐步提高对果蔬、畜禽、茶叶、食用菌等设施农业项目的补助标准,扩大财政奖补范围;科技部门要成立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设施育苗中心建设、科技人员培训、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发改、水利、国土、电力、交通部门要重点支持设施农业水、电、路等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规定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电力部门要保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生产用电,按相关规定执行农用电价或其他优惠下浮价;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关于金融业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八条措施》的规定,加大设施农业信贷资金的规模,优先保障设施农业贷款资金的需求,简化手续,实施优惠利率政策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各级政府不但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等从事设施农业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对设施农业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实施保费补贴和保单融资贴息政策,将设施农业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保障规模经营主体降低自然灾害损失[3-4]。
4.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大批规模大、设施优、品牌响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合体。扶持“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在得到地租的同时继续留在流转对象农业生产基地工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要引导设施农业经营体组建合作社,开展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艺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水平。
4.3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大力研发和创新设施温室环境控制、施肥灌溉、耕作种植等设备,针对福建省气候特点,研究能够有效保温和散热的各类温室建造技术,选育和引进以色列、荷兰、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适宜设施农业栽培的新品种,解决设施农业因长年连作造成的土传病害、土壤酸化等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科技、培训、资金、信息等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设施农户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充分利用“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平台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经营管理、安全操作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喻景权.“十一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J].中国蔬菜,2011(2):11-23.
[2] 石崇华,韦爱花,韦鸿雁,等.加快钦州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建议[J].湖南农业科技:下半月,201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