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金融贸易

国际金融贸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金融贸易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竞争力 因素分析

一、绪论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及其他服务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业给我国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相比较晚,导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基于以上背景来看当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缺乏对于金融服务贸易了解较多认知程度较高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次,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贸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因此,以当下我国竞争力薄弱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当总,如何做到防范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知道和了解如何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扩大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往来的频繁,我国的金融贸易总额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额中,进口数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较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是以进口为主。但同时,我国金融贸易总额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总贸易额仍然较小。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8.92%。

(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商业银行,具有十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银行除了开拓亚太地区的金融市场之外,同时也关注着非洲、拉美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市场。2011年,中国银行全年新设海外机构总计12家,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投资与发展可以说是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典范。

三、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因素分析

(一)劣势因素

(1)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时间晚。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真正发展时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总体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的阶段,1995年之后,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才开始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的优势依然主要集中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然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知识密集型的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相对较少且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小。

(2)金融服务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现有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对金融专业的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优势因素

尽管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但是这种弱势的状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相关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应当把金融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企业倒闭破产。这个时候,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同时自身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首先,政府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现代化,商业化运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加速利率市场化,强化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规范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18-03

一、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1.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2007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如表1所示。

从差额上来看,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最大,将近43.28百万美元,但主要是因为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2001年到2003年逆差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出口量太少。2004年开始,逆差回落至12.084百万美元。之后,从2004到2005年逆差又开始逐步上升。直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现了首次顺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由此可看出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上看,进口贸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使得上海市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进口贸易额有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0446百万美元到2003年的45.3359百万美元,上升幅度超过一倍,而在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2005年又以1.2倍的速度大幅增长。之后直至2007年均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因此进口额总体的趋势还是上升的。

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波动要比进口贸易更大一些。尤其在2007年,依托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增长到了240百万美元,并且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在2001年到2003年进口额不稳定但是规模整体偏小。从2004年到2007年快速增长。增长的速率分别为1.7、0.5、2.5,因此总体看来近期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还是呈增长的趋势。

2.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从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保险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从2000年以来,绝大部分年份内上海保险服务进出口在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占到84%之上。进出口两者相比,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又更倚重于保险业。从2000年至2006年间上海保险业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的比重,相反,保险业进口的比重则低于全国水平。

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在2005年之前,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90%以上都是保险业贸易。上海保险业贸易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保险业贸易的出口比重,从2006年开始,上海保险业贸易进出口在整个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除保险业贸易以外的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开始上升。2007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

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中保险业贸易比重已经降至70%和77.55%,低于全国水平,相应地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则上升至30%和22.45%。

在进口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2008年,上海保险业服务进口占上海金融贸易进口的比重只有78.44%,远远低于同时期全国95.75%的比重。上海所有银行及其它除保险业以外的金融业服务进口的比重则上升至21.56%,是全国同类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的5倍之多。

3.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地理密集度高,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是金融业服务项目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已连续两年成为金融服务出口地区的前三甲。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分布如图2所示。

2008年,上海对日本金融服务出口1.2亿美元,占比54.5%。对美国金融服务出口7193.31万美元,占比32.72%。在上海金融业进口方面,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位列前三甲。其中美国占比达到了40.93%。

而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保险业贸易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英国。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如图3所示。

2008年,在上海保险业出口中,香港地区占比46.35%,美国排名第二,占比32.14%,两者共占到78.49%。

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进口地区分布如图4所示。

在上海保险业进口中,中国香港、美国和英国继续占据前三甲的位置,其中,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的占比分别为37.86%、18.78%和10.72%,三者共占到67.36%。

二、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年―2008年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如表2所示。

香港金融服务出口额由2001年的347.9亿港元上升至2008年的986.3亿港元,年均增长10.5%,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8.6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出口额的比重由10.9%逐步上升至13.7%,提高了2.8个百分点。金融服务进口额由69.7亿港元上升至258.0亿港元,年均增长11.4%,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进口额的比重由3.6%逐步上升至7.2%,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金融中介服务贸易在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重。金融中介服务包括:中央银行服务、存款服务、授信服务及财务租赁服务;股票经纪服务、商品经纪服务、股票交易程序及结算服务;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信托服务、保管服务、财务顾问服务、外币兑换服务、金融市场营运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支持服务。从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金融中介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

从服务种类看,金融中介服务一直以来占据着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占金融服务出口的比重由98.2%提高到99.0%;其他金融服务出口额占比很小,而且呈下降趋势,由1.8%降至1%。而在进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进口额占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保持在99.8%以上;其它金融服务进口额占比非常小,不足0.2%。

3.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随着以来,尤其是CEPA的签署,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内地成为了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最大输入和输出地。美国居第二位。

如相关数据显示:在香港金融服务出口中,出口到内地的贸易额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在2003年达到最大,之后开始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地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内地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减少。但是从2001年以来稳居各出口地的首位。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占比次之,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7年的14.7%。2007年出口到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贸易额占比分别排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6%、7.62%、6.74%。

在香港金融服务进口中,由内地进口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997 年的31.0%逐步下降至2007年的26.7%,但稳居各进口地的首位。由美国进口的贸易额占比次之,平均比重为15.31%。2007年由日本、英国、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占比分别居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97%、7.08%和4.14%。

三、沪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面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市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深入分析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世界市场中准确定位,下面将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三个指标,对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S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公式(1)算出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有很大的差距,2001到2003年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有波动,但是从2004年以后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与香港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总体上来看,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有待有质的飞跃。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式中,Xij―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国家j的出口值;Xiw―世界产品i的出口值;Xtw―世界总出口值。

具体来讲,RCAij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0.8≤RCA

式中:RCASij―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Sij―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指标在[-1,1]之间取值,RCASij>0表明j国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RCASij≤0 则表明j国i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由于RCASij是对RCAij 进行的单调变换,类似于对RCAij取对数,因此,不影响指标性质及对一国特定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状况的判断。相反,其改进还趋利避短,对称性更有利于比较分析各类服务部门在绝对比较优势和绝对比较劣势程度上的差别。因而,RCAS指数成为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指标。本章也采用了RCAS作为指标。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沪港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如表4所示。

比较金融服务贸易RCAS值(见表4),上海对香港的劣势明显,2001年至2007年,两地年平均值分别为-0.9160和0.1898,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与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存在1.1057的较大劣势差距值。从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的RCAS值基本稳定,近年来仅有微幅改善,但是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逐年减少。2001年,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为1.1842,2007年缩小至1.0770。

3.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计算只考虑了出口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进口对整个金融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又选取了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补充。贸易竞争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

M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如果TC指数接近O,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TC>O,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l,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从表5可见,在2007年以前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只在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才为正数。相反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很平稳,平均值在0.63,显示出很强的比较优势。

四、提升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建立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并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某一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使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解决上海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上海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这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一点处于竞争劣势的上海而言,特别的重要。

2.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营销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市场推出更贴近客户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营销策略,以特色服务取胜。二是要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为突破口,重点拓展与上海有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关系。深化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合作。三是要积极寻找金融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契合点。现如今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而金融行业也逐渐开始涉足在互联网上寻求品牌和业务营销的新方式。到目前为止也初有成效。

3.推进上海金融服务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在一国金融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信息社会,消费需求的导向效应更加强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一般商品消费的比重往往较低,而对高档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在我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但中国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是十分强劲,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级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为基础,如果上海居民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而金融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金融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根本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世界上各个金融服务贸易强国及地区,比如说香港的服务产业是首先香港地区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上海应依托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消费的比重,为形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和管理。第一,政府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拓展金融市场广度,争取把上海建成全国票据集中交换的中心;促进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在CEPA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公司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的有效途径。第二,政府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研究制定促进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机构投资者扩大金融市场投资业务,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参考文献:

1.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第一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董瑾.国际贸易学[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蒋小浪,陆骏,魏惠.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2)

4.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区域金融[J],2009(8―10)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M].第三版.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2

6.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Free Press,1991:15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

8.Ingo Walter.Global Competition i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zation.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98:24

9.顾宝炎,许秋菊.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7(24)

10.香港、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及对上海发展启示[J].战略管理,2005(25)

11.叶元.我国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2007(5)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积极因素

1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一般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是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是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此,还不起房贷、或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金融风暴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全球股市大跌,银行业负债、倒闭,纸币贬值,价值缩水,随后是企业倒闭,大量裁员。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后来的迪拜危机,今天的希腊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债务危机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震源”所在。

目前这场危机已成为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和欧元经济体面临的一场最大挑战。但是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除了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都赤字高企,约占各自GDP的10%,这些国家都存在信贷飞涨、杠杆率过高、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2 危机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则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进口与出口增速的差距较上年缩小。但因出口增长依然快于进口,加之以往进出口基数差距较大,2006年外贸顺差依然创下1774.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4%。

2007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在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和美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速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12月份的21.7%;第四季度出口增长22.2%,低于前三季度4.9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6.7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是第四季度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达25.4%,高于前三季度6.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上升,顺差增长明显放缓。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增长47.7%,比上年回落26.3个百分点。特别是下半年顺差增速逐月回落,从6月份的86.7回落到12月份的8%。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3.1 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3.2 从外部需求角度来说,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化

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终结。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4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4.1 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4.2 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在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4.3 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

4.4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5 应对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建议措施

5.1 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WTO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33-02

[作者简介]张进(1990-),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了五年,但是全球经济状况仍旧低迷,为了保护和快速恢复本国经济,各国都在为提振经济使出“浑身解数”。伴随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

2013年《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强调,2012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贸易争端频繁发生,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中称, 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5%,比预期下调了12%,更低于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贸易争端加剧,反之贸易保护主义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特点

第一,保护手段灵活多样。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中各国都在本国的法律基础上来执行国际条约,当二者发生冲突,就会出现各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而区域贸易组织利用排他性保护成员国的利益,导致进攻性贸易保护呈上升趋势,利用规则实行贸易保护已成为普遍态势,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不但传统的保护手段像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仍被频繁使用,而且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花样翻新。

第二,贸易保护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那么世界市场就会做出反应,而且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的步伐加快,世界市场做出反应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快蔓延到全球,每个国家都想从金融危机中挣脱出来,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亦快速波及全世界。

第三,保护领域更为广泛。贸易保护对象范围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刺激作用下变得更加广泛,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涉及货物、服务贸易层面,而且已经蔓延到了资本和劳动力跨国流动领域。

第四,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美国首先提出制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奥巴马政府更是出台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很多外国商品都被拒之门外,“中国制造”更处在风口浪尖,进入美国市场难度加大。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紧跟美国的步伐,也会出台相应有针对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五,保护措施表面合法化。WTO相关政策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政策允许成员国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而且可以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成员国在这样的政策下就会有恃无恐,披着合法的外衣,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措施。

第六,保护形式愈加隐蔽。各国常常以保护就业为理由,在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采取的措施越来越隐蔽,常打着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的旗号。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贸易保护造成出口国贸易量急剧下降,甚至会引发该国的经济危机,该国的失业人数也就会急剧增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很多因素影响,最关键的是贸易伙伴采取了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额下降会产生大量链反应,因为进出口净额是拉动出口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导向型国家一旦陷入贸易危机,该国的经济就会迅速萎缩,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随之大幅上升。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危机,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员数量。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一旦一个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那么各国的原料、产品和技术等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削弱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进口商就会把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此外,不在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还会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强制性补贴,而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所得收入根本不能弥补非受保护生产者的损失,就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第三,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无国界地在世界市场自由流动,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而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自由配置,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打乱了世界经济秩序。

第四,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处在不利地位,阻碍其出口。那么该国就会采取类似的报复手段。世界经济就会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怪圈,各国也深陷相互不信任的困境。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2013年上半年,我国共遭遇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救济调查事件达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却成为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对此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

第一,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以来,世贸组织先后了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三份监督报告,为组织成员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依据。中国作为WTO成员,积极响应,也出台了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重振经济的方案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倡导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出台“买中国货”条款,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充分肯定WTO监督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加快熟悉了解相关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进出口企业,遵守并且运用WTO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出现贸易纠纷,应积极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三,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增强企业特别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先后多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以出口为导向中小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因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率。

第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纷纷遭遇到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且金融危机袭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极度萧条,出口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做到“内外兼修”。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特别要开拓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它们具备更快地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也具备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应成为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和支持下,企业通过主导或者参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维护自身的利益,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推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技术研发能力还相对落后,许多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落后设置的,企业应化阻力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2]薛荣久WTO如何遏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J]国际贸易,2009(6)

[3]葛丹金融危机下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商业时代,2009(21)

[4]王慧敏隐形贸易保护主义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

[5]曹聃,何伟反倾销措施与新贸易保护主义[J]商场现代化,2006(32)

国际金融贸易范文第5篇

1.出口总额变化(亿元)

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2009年,金融危机出现后的第二年)经历了首次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以及出口增长率的下降,但在危机后的第三年(2010年),对外贸易出口额强势回归,并且2011年保持持续性的增长。

2.出口国家(地区)出口额增长率的变化

金融危机中我国对各大洲地区的贸易出口额均首次经历了负增长,在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情况尤为严重,但在出口贸易经历了2009年的一次探底之后,2010年我国对各大洲的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相对于2008年出口额数据的大幅提升。

3.出口商品类目变化

中国近十年的发展,使其拥有了“世界加工厂”的称呼,国内很大一部分的出口企业都是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涉及包括农业、林业、纺织业、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美和欧洲的需求急剧紧缩,导致中国在世界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遭受很大的损失,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以制造加工出口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缺乏知识技术的支撑和完整的产业价值链。2008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额达到了6628.62亿美元,加工贸易则达到了6750.14亿美元,而在遭遇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额与2008年同期相比跌幅达20%,为5298.33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出口额跌幅达13.1%,为5869.81亿美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金融危机中虽然受创,但2010年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强势回归,劳动密集型产业功不可没,后金融危机时代,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状态(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企业也能从廉价的劳动力中赚取丰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迅速的重新充满活力。

二、出口贸易的变化分析

美国、欧洲、亚洲较发达地区(如日韩),一直是中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地区,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与美国关系极为密切的欧洲和日本等地必不能幸免于难,危机的迅速拓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中国金融危机后的出口额的大滑坡。

从以上数据可反映出中国的出口贸易较为平稳的度过了世界金融危机,出口贸易也正在迅速的恢复以及持续的增长,但此现象并不能完全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其本质,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决的政策实施是使出口贸易乃至国内大多数行业能较为平稳的度过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剥离政府的保护之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是很脆弱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且金融危机给出口贸易带来的冲击仍未完全消退,在其中凸显出的问题也未彻底的解决。在政府应急措施过后,出口贸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层次调整金融危机中出口贸易出现的矛盾,使中国的出口贸易充满活力,以及如何保证促使出口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提升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贸易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对策

改革开放后的努力使我国早已跻身出口大国的行列,长期以来是出口大国而非出口强国的现状导致了上述问题。为使我国跻身出口贸易强国,提出以下措施:

1.加大国内产业结构的地域调整

地域呈东部强、西部弱,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在我国长期存在,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必须加大对国内结构的调整,使西部在一定时期内跟上东部沿海的发展,提升全国的抗风险能力。东部作为早发展的地区在获得成效之后带动西部的发展,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的转移至西部,充分利用西部的优势,再在本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升级,提升盈利空间和贸易优势。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明显偏小,这样不仅会对其产生依赖性,在后金融危机的今天也极易发生贸易摩擦,且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当其发生金融危机时,不能很好的规避风险,正所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故要在巩固原有的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新市场,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积极扩大对转型国家市场的出口,建立新的可靠的国际贸易关系。

3.努力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多年来,我国出口的多数是技术含量低、价格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此类产品的盈利方式只能是薄利多销,这就容易招致他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贸易环境恶化,致使出口于不利地位。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较,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优势较为明显,其利润空间巨大,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都与所倡导的相吻合,但由于准入门槛高,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高,故有不少企业对此望而却步,出口比例仍不高,未超过30%,不仅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达45%,日本40%),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36%),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可以协调发展。应当注重用劳动密集型与高附加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加大对前者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以及提供政策上的帮扶,同时对“两高一资”型的产品进行适当的控制,着力扭转出口配比,优化出口结构。

4.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培植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就是信誉和品质的代名词。在今天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谁就可以执市场之牛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国际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改善中国产品的形象,使消费者满意,并使中国产品获取高额的利润。据调查,不到3%的国际知名企业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品质差的产品,尽管价格低廉,也会遭到人们的抛弃。而中国正是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果按照产业界“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的说法,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二流甚至是三流的水平。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中国企业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塑造。

5.调整出口贸易方式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形贸易出口面临严峻形势,这也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提供条件。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以货物贸易等有形贸易为主的,而具有高附加值、高就业贡献率的无形贸易(服务业)一直发展较为缓慢,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存在贸易逆差。面对节能减排降耗的压力,绿色经济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符合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转型要求,当前,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和大国竞争的重点。服务贸易等无形贸易的发展将为出口贸易带入新的活力和增长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完善服务贸易协调机制,在服务贸易等无形贸易中培养一批优势行业,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鼓励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汲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势与成果。

6.推进出口加工贸易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型发展,延长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