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1篇

服务质量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对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在内涵发展视野下,通过对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创新的对策,促进职业指导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内涵发展;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

一、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职业教育已纳入为“十一五”规划中,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0亿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此可见,内涵发展已成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划的根本和主旋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遵循“十二五”规划,深化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部分,它肩负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担,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帮助劳动者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就业指导需要研究的迫切问题。

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和管理就业信息的方法,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可以帮助高校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技巧。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指导老师服务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活动中,职业指导老师只是学生就业的管理者,没有充当学生职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职业指导老师人数不够,大都忙于行政性事务的处理,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而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的沟通上,而真正与学生接触、直接服务于学生需求的机会则较少。不能密切联系学生,为学生提供其真正所需的服务。

目前湖南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老师所具备的素质仍尚有欠缺。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指导老师兼职者较多,而专职人员却相对较少。兼职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上则是由学校辅导员、教学负责人以及行政人员等组成。由于这些职业指导老师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行政事务等工作方面,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专门深入研究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拓展自身的职业指导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无暇积极主动去接触学生,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职业指导缺乏服务理念

职业指导当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工具,以提供就业信息代替职业信息的供给,以提高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和短期求职能力代替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就业本身其实只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职业指导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服务,而就业指导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毕业时一次性的就业服务,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理应以学生为屮心,不能按传统的“产-供-销”着重于生产标准化合格产品的指导思路,不重视学生、市场的真实需求,不能提供让学生满意,进而让社会、市场满意的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

(三)职业指导服务内容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受重视,只有就业形势严峻的高职院校才会引起高职院校的相对重视。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还比较狭隘,仅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的一种重要手段。部分高职院校将职业指导完全等同于毕业生就业过程指导,认为职业指导只是简单为学生传递就业信息,传授学生简历制作、面试等求职技巧,为学生提供求职过程的咨询服务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没有认识到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看不到职业指导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广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功能。

(四)职业指导服务反馈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反馈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主要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的反馈表,以及学生在人才市场所受欢迎的程度等有限的倍息来分析职业指导服务的成效。忽视了在职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学生对职业指导服务效果的反馈更具有说服力。而高职院校没有定期收集学生对职业指导服务的反馈意见。缺乏对职业指导服务效果的详细的反馈信息资源,学校便无法有针对性的完善职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指导服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职业指导老师的服务意识及理念

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对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一些教职工去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组织的系统培训和资格鉴定,逐渐构建起一支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和职业指导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讲堂、论坛、沙龙等形式,定期聘请社会上知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入校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充实职业指导的内容;或是通过拓展培

训途径,如定期派职业指导老师参加一些区域性的相关的研讨活动等,来拓展其专业视域,提升职业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

(二)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满意”的服务理念

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不能只注重整体就业率的提升,对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的探索与关注的力度不够。职业指导应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个体性,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专业化的服务。职业指导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个人能力情况、社交情况和个性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也可以与专业相结合,提升职业指导的专业性。还可以搭建便捷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信息,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及时的就业信息,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的职业需求。

(三)完善职业指导的服务内容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实际工作中,职业指导服务内容空洞,仅停留在就业理念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相关行业、企业就业信息的提供,测评及结果分析,一对一职业咨询等方面。要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高职院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的服务内容。切实重视职业测评与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并将其作为职业指导服务重要内容。也可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指导工作。如开展讲座、与职业指导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直接与企业员工代表或以前毕业校友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也可以建立交流群,学生可以通过交流群在网上进行交流等活动来了解行业、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职业指导信息。

(四)完善职业指导的反馈机制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对职业指导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来评判学校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状况,通过职业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增强学校的职业指导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在完善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改进时要注意应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结合PDCA循环,把服务质量的改进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管理,对影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各种问题限期制定纠正措施,避免相同问题的重复发生,不断改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瑞.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考试周刊,2013(34)

[2]张筠.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

[3]袁玉娟.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现状调查[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

[4]吴帆,张文彬.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3)

[5]刘胜.学生评价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三所高职院校满意度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11

基金项目:

2014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BZZ112。

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以笔者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实践为依据,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发展工作的不足及原因,最终提出一整套可行性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的基本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党员发展;量化考核;现状;原因;不足;基本方案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教育强国梦”的神圣职责,一直以来,虽然高校教育工作面对着社会的疑问及质疑,但是以“积极培育,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高校,也始终重视和反思自身的教育工作。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问题,与学生价值观息息相关,而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建立量化考核体制,无疑能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现状

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并不理想,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在入党之前各方面都表现很积极,乐于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但是到了入党之后,他们思想上就放松了警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入党前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但是入党后很快出现了言行不一的局面,其言行与党员形象不相符合;

学习方面。出现类似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现象在入党前,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入党后反而给其他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社会工作方面。入党前热衷于各项集体活动,入党后对集体工作一下子冷淡了不少,缺乏了动力和积极性。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存在不良现象的原因

综合上面的第一大点,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入党后出现了与党员身份不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入党动机不正。有的学生入党仅仅是为了今后就业的时候多一些优势,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入党了名声比较好听。

二是党建工作不到位。有部分学校对于党建工作不加以重视,在发展大学生党员问题上,仅仅追求数量以完成党建工作的指标和任务,没有严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组织发展原则。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部分学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不到位。

三、党建工作的基本方案——量化考核体系为基础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见,针对量化考核来说,我们平日关于德育考核都是比较抽象的,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的主观臆断来进行定位的。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需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的方法,这种量化考核方法对学生党员的德育考核形成一种具体的制度,一个合格的党员必须包括:良好的政治觉悟、优良的思想品质、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等方面。以下,笔者结合党员发展的四个阶段,给出具体的可实施的量化考核办法。

第一阶段:党校结业到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在党校结业到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个阶段,是党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应该全面考察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群众基础。针对思想政治素养,学生通过党校的学习,党支部可以给出试卷,让学生进行解答,解答满90分以上才能算合格,否则就要“回炉”重新学习。在群众基础方面,党支部可以将学生的家庭背景、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做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比如家庭背景占30分、宿舍关系和同学关系各占35分,打分的评委可以有多个,每个评委打完分数,采用平均分的形式,要求满95分以上才能被吸入进入当积极分子的行列。在学习方面,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记录,以学分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累计加分,最终出来一个总评分,凡是达不到总评标准的学生,不能被吸入到积极分子的行列中来。

第二阶段: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

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阶段,作为成为正式党员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重点考察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参与集体活动是否积极,对待其他同学是否友好团结,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依旧实行积分制。党支部每月抽选部分同学参加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针对积极分子进行打分,座谈会同学结合党支部给出的表格,进行不记名的打分形式,满分为一百分,总分平均分超过90分才算合格,否则无法被吸引到预备党员的行列中来。

第三阶段: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

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阶段,这个阶段比较重要,而在这个阶段中,针对学生党员的考察也更为严格,要求也更高。要求支部书记给予总评,每个月每个学期每一学年都要出台具体的考核办法,比如每个月的可以针对学生党员平日的社会活动、集体中的表现情况,达不到95分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每个学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一个总评,达不到班级中上等水平或者退步太明显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指导;每一个学年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台一个综合指标考核细则,对学生党员进行适当奖励,如果达不到细则要求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考察期至少为一年,考察期内达不到考核办法的,无法升级为正式党员。

第四阶段:正式党员以后

学生党员正式成为党员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取得真经”了呢?显然不是的,对于正式党员,党支部应定期组织座谈会,带领学生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文件,让正式党员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培养正式党员成为考核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带头人,并加入到考核的队伍中来。

总之,对学生党员发展进行量化考核,不仅有助于学生党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激励与促进意义,不少学生在这样的量化考核中,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当然,在量化考核中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还待以后日渐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帅.以量化考评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素质——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J].新西部(下旬刊).2013年10期

[2]姜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1期

【项目基金】 此文章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

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3篇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8、您认为政府部门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手段,在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请分类说明)

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4篇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抓质量”的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专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的良好氛围,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具体举措

(一)严守底线,认真落实“六个严格”

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和底线,省厅“减负”文件明确提出了“六个严格”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各校要制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开设、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秩序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落实执行到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点是将无效的在校时间、无效的机械作业、无效的补课辅导、无效的课堂讲授等减下来。

(二)强化管理,切实健全“五项制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活动安排公示、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学生健康通报、家校合作联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实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必须将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并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作业量、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及教职工任课任职表等)在学校宣传窗或网站予以公示。每学期举行一次由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会议,并建立备查记录。每学年向社区、家长通报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着力推进家长会、家长学校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教育开放等活动,分批分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进一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争取与家长就“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达成共识,建立常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区教育局每学年与各校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校长与教师签署“减负”责任书,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三)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大行动”

在建立“轻负担高质量”省级联系区、市级联系街道(学校)、区级联系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学常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四大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1.实施教学常规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研组建设、优化备课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质量测评等为基本内容,突出有效课堂和高效作业两大重点环节,探索开展作业效能研究,着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推进分层、走班制等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校长、教师、研训员三支队伍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校长学科教学的领导力、教师学科教学的执行力、研训员学科教学的指导力,督促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学校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启智,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行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四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做强我区特色教育和抓好“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校要根据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本综合实践教材开发,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各校要根据《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本着“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传统积淀,挖掘各方资源,重点在体育、艺术、科技、信息、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特色项目,按照“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使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使特色项目的课程教材和特色刊物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显性标志,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特色项目中,潜能得到开发,并培育出教有特长、热心学校特色教育的教师群体,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区级层面要从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规划、过程实施、特色成效等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行项目师资、项目经费、配套政策等“三跟进”支持政策,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行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偏重知识传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单一,分数成了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主要依据。各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导向上引领“轻负担高质量”,积极为广大师生松绑,让教育回归本原。

(1)完善学业质量监控办法。积极推广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原则、动态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初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小学毕业班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深化基于中考的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有效监控和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决破除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推行文化成绩、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

(2)完善办学绩效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办法》,破除不同起点、相同指标的同一性评价,实行区别对待、分层评估、鼓励进步的差异性动态评价;破除学业质量权重过大的评价,实行注重全面的整体性评价。各校要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破除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奖惩性评价,实行以综合考量促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破除单一定量或定性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程性评价。

(3)加大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改革重点中学保送生推荐办法,保送生实行等额推荐,坚决杜绝“两次中考”现象的发生;扩大高长生招生范围,增加招收比例等。

三、保障机制

(一)学习宣传机制

各校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省减负视频会议领导的讲话》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三个文件为指南,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减负提质”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减负提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充分营造“减负提质”的有利氛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墙报、橱窗、网站、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把“减负提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告知学生和家长,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提质”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健全联动机制

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政工科主要负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办学机构参与管理、教学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交流、退出机制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管理机制,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提供师资保证;义务教育科要加强对课程开设和控制在校时间等工作的监管,建立“轻负担高质量”学校试点机制,切实推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科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社团建设、文体2+1等工作的指导和评价;监察室要加强“减负”投诉的查办与责任追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督导室主要负责对学校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督查,建立经常性的督查机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课程改革、教辅资料使用和教学常规落实等情况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精心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试点,积极培育挖掘“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典型。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平衡学生课业负担负总责,分管校长要具体抓好“减负”工作的落实,把“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对贯彻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轻负担高质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校执行“减负”规定的情况要同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工作要求的情况要同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背“六个严格”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区教育局和各中心学校凡接到实名投诉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背省教育厅“六个严格”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区教育局将根据省厅“减负”通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监督。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对学校“减负”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活动,督导室不定期对学校课业负担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每学期形成全区减负专项报告并进行通报。学生科每年向社会通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室、义务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督查整改力度。区教育局设立减负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切实落实减负各项要求。

(五)示范引领机制

义务教育科、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全区“减负提质”工作的指导和推进,要大力总结在“落实六项严格、健全五项制度、推进四大行动”等工作中的经验和典型,并在全区推广;各校要不断反思、改进和总结“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推出举措,提炼经验,并及时上报义务教育科。全区上下要一手“减负”,一手抓“提质”,确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努力形成我区“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模式。区教育局确定17所学校作为市、区级层面“轻负担高质量”重点联系学校(具体名单见附件1),上述学校要根据“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寻求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着手开展实践,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有效途径。重点联系学校要结合本校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切实有效地研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对重点联系学校的“轻负担高质量”课题进行统一论证,并加强指导。区教育局将在重点联系校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轻负担高质量”典型经验,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检查、评比等方式引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扎实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月)

制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开展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专题培训;

2.召开“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研讨会;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4.开展“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调研、检查、指导和评估。

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游戏;高质量游戏;游戏的组织。

高质量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促使幼儿健康顺利发展。高质量游戏需要幼儿行为和思维的参与,并且能够促使儿童前后经验之间形成联系,得到多方面的经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高质量游戏还具有自发性、新异性、娱乐性、创造性、主体参与性等特征。高质量的“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1]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适应世界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2]也是幼儿主动学习、实践探索与自主发展的最佳途径。对幼儿来说,高质量游戏的价值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游戏都是高质量的游戏。幼儿园组织和开展的游戏要成为高质量游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适当的时空条件。

高质量游戏需要的时空条件指教师要确保游戏能带给幼儿适度的挑战,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持续探索的游戏时间和空间。[3]这也就意味着留足时间和空间是高质量游戏的必备条件。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需要通过游戏去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需要通过多次的探索与试验才能习得一定的内容和技巧。这种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而必须由幼儿亲历的成长过程。如幼儿在玩一些挑战性的游戏时往往很难一次性达到让幼儿满意的效果,幼儿通常有着强烈的重复玩下去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和教师就需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时间来延续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在充分的自我体验中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接受事物的节奏必然会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幼儿期是幼儿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对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提供适度的认知空间和认知经验,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质量的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配以适当的时空条件。

二、教师的合理指导。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激发幼儿参与的自主性,但限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的合理参与是提高游戏质量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住教育时机,适时介入。

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期待教师参与之时,即是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幼儿常常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开展游戏的,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巩固和强化,但若想提升和拓展幼儿经验,丰富其游戏内容和深化其游戏内涵,使幼儿的游戏更有价值,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推动。教师在指导与推动时需要考虑策略和时机,同时教师自己要喜欢游戏、了解游戏、欣赏游戏,并能以“境”中人的身份参与游戏。例如,当幼儿游戏流于浅层需要提升时,或出现障碍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如在幼儿玩积木时,“以问介入”:“你摆的什么呀?这么长!”在幼儿过家家时,“以尝介入”:“这做的什么呀?这么香!”在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以角色介入”:“我头有点痛,请你帮我看看好吗?”“我是医生,需要我帮忙吗?”对于游戏中违规的幼儿,则可“以关心介入”。如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一名男孩头顶“汤锅”乱跑,教师可故意“大惊失色”,急忙招呼小朋友说:“不好了,XX被油烫伤了,快送他到医院,躺在病床上不要动,看住他!”这种“关心”可马上制止男孩的违规行为,使他受到“住院”带来的禁止行动的惩罚,也可使其他小朋友看到违规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一般来说,对这种因违规而带来的后果,幼儿会自觉承担,教师以情境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游戏的指导也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二)了解游戏内容,主动跟进。

这是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游戏现状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过程采取支持行为及态度,并通过跟进策略,帮助幼儿深化主题,丰富幼儿探索经验,促使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发现幼儿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顺应支持、步步跟进、积极引导,采取一系列符合游戏“角色”需要的支持行为,通过闻、尝、赏、拿、求、问等策略,以巧妙的交流与无痕的指导,引领幼儿完成任务,这样既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又能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幼儿,使孩子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新信息,完善答案,从而使散漫的游戏变得有方向、有目的、有趣味和有意义,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机智。

(三)创造游戏条件,促成合作。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并加以指导”。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行为和培养幼儿优良品德是游戏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不愿交流、不善于交流或不敢交流的幼儿而言,教师的牵桥搭线、呼朋引伴尤显重要与必要。教师应善于通过支持、指导、帮助等策略,创设幼儿相互模仿学习、友好交往的情境,并想方设法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

(四)点拨参与,推动游戏发展。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点拨与推动。对幼儿活动不深入、理解不正确或活动不完善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及错误所在,进行设疑、补充、点拨,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悟自得。如在一些关于做饭的游戏中,教师问幼儿:“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种汤的配料,我想回去也做做看”,即是问中有“拨”;教师问幼儿:“你是否加了胡椒粉?”这种问中就有“点”;教师问幼儿:“怎么不把它立起来呀?可以请别的小朋友帮忙”,这种问中即有“导”。教师如此巧拨妙点,目的是推波助澜,将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将游戏的内涵逐步拓展,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丰富幼儿游戏经验,增加幼儿交往机会,使简单的游戏过程成为孩子们交往合作、学习探索的过程,最终让幼儿在高质量的游戏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三、环境支撑与教师观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支撑。所谓高质量的环境指安全温馨、氛围宽松、自由自在、充满趣味且适合幼儿,并能引发幼儿持续探索和发展的环境。这种高质量环境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高质量的环境由此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支点,必须具有未知性,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期待性,能引发幼儿自觉参与,呼唤幼儿主动到来;具有可操作性,能实现幼儿与之对话,吸引幼儿与之互动;具有持续性,能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带动幼儿研究学习。

此外,高质量的游戏还需要教师高质量的观察。“有质量,幼儿的发展才有保障;有质量,才有幼儿教育的话语权;”[4]有质量,也才有教师的指导权。高质量游戏伴随着教师高质量的观察与高质量的指导。高质量观察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幼儿游戏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能够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最终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见,高质量的观察是教师反思和调整其指导行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观察,教师高质量的参与及幼儿高质量的游戏都将难以得到保证。

总之,适当的时空条件、高质量的环境创设和适度的指导既是高质量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