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还款风险分析

还款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还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世人尤其是让MBS还处在初成长期的中国意识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危害性。因此对提前偿付风险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提前偿还风险的影响

1.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参与主体的影响

(1)提前还款行为会影响金融机构等发起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减少金融机构的收益、增加服务成本。

(2)SPV作为发起人除了承担和发起人一致的运作管理费等服务费收入损失的风险外,还必须考虑可能对投资者造成的违约风险。

(3)提前还款行为有可能打乱投资者的资金运用计划,引发再投资风险。

2.对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的影响

提前偿还风险将对MBS的定价产生重要影响,减弱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确定性;另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各主体高度关联性对提前偿还风险的防范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各方不能协调好则会影响其活跃证券市场的功能。

3.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提前偿还风险使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更加谨慎,房地产开发商将由于购房者不能轻易贷到房款而使房屋销量受到影响。

二、提前偿还风险的度量

1.12年生命周期法

联邦住宅管理局依据其掌握的统计资料得出住房抵押贷款在第12年被全部清偿完毕的结论,该方法的假设是抵押贷款恰好在12年后偿付。这一方法是最简单的测度模型,只在资产证券化初期得到使用。

2.联邦住宅管理局(FHA)经验法

FHA对收集的抵押贷款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在当年各不同贷款账龄下的平均提前还本率,以此为依据对提前偿还率所做的假定称为FHA经验法。FHA经验法认为提前偿还率会随时间的推移每年变动,贷款初期较低,随后增加。

3.固定比率法

固定比率法是假设在贷款的剩余期限内,组合中本金每月均存在提前偿还,且提前偿还率固定不变,具体表现有两种:月度的提前偿还率(SMM)和年度的固定提前偿还率(CPR)。

(1)单月死亡率(SMM)

SMM是其他早偿率指标的基础。SMM表示的是一个月内抵押贷款组合中被提前偿还的原计划未清偿本金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SMM=当前提前偿还额当月计划本金余额

(2)条件早偿率(CPR)

CPR是以年率表示的SMM,CPR 与SMM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公式为: CPR=1-(1-SMM)12;SMM=1-(1-CPR)112

4.公共证券协会(PSA)提前偿还率基准

PSA提前偿还基准假定在抵押贷款的剩余期限,组合中的剩余本金每月均存在提前偿还,但每月的提前偿还率并不像CPR模型中那样恒定不变,而是与FHA经验趋势相一致,初始提前偿还率较低,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快,达到一定期限后保持不变。

5.计量经济模型

(1)新高盛模型

高盛公司认为引起提前偿付的因素有四个方面:重置、继承、部分偿还和再融资。具体模型如下:

提前偿还=重置-继承+部分偿还+再融资

重置是指重新购置房产;继承指住房转手时贷款也转由新房主继承;部分偿还是指该行为在初期占总偿还额的比例很小,随时间推移累积影响会很大;再融资指贷款合同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利差加大会引起早偿率上升。

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能动态地表现某类证券和方案的提前偿还全过程,为人们建立提前偿还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2)比例危险模型

而所谓的比例危险模型,是指不同个体的危险函数成正比,即在两个协变量X1、X2下危险函数比h(t,X1)/h(t,X2)独立于时间t,危险函数就是提前偿还率。

在给定X下T的危险函数可以表示成:

h(t,X)=h0(t)g(X)

其中h0(t)和g(X)都可能含未知参数,h0(t)可以理解为g(X)=1下的基准函数。

三、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还行为的特殊性

1.提前偿还的锁定效应

纵观中西方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还的文献可以看出,再融资被列为影响提前偿还最重要的因素。我国面临的特殊情况是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而且以自居而非投资为目的购房者占绝大多数。因此,贷款人对利率影响的反应并不如国外那样敏感。而且,即使有些贷款者对再融资反应灵敏,但不能获得新的贷款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提前还贷,这被称为提前还款的锁定效应。而在国外贷款市场上存在丰富的再融资贷款品种,借款者可以在前一份贷款未还清的情况下,以房屋的已清偿权益为抵押来申请另一份贷款,这样借款者就能获得偿还原来贷款的资金而提前还款。因此,这种以贷还贷制度上的不同决定了利率主导的再融资至少现在不是影响居民提前偿还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2.住房转手造成的提前还款比例较小

相对国外较为宽松的二手房交易政策,我国的政策规定相当繁琐。我国规定要出售抵押房产,必须办理转按揭手续,这将涉及到双方房屋所有权的转让,相当于一方办理提前偿还业务,另一方重新向银行申请住房转按揭,这要求申请人在开发商同意做转按揭的前提下,由开发商出面与银行协调办理相关手续,而且要求房屋买卖双方还必须选择同一家银行进行转按揭业务。此外,从国情来讲,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是非常固定居住在某地,如果买房是用于自己居住,那么住房转手的机率不大。

四、基于我国国情的提前偿还风险测度模型

(一)影响提前偿还的因素分析

1.家庭可支配收入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银行发放贷款时考核的主要指标和居民决定购房时主要的参考标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会同步增长,再加上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以中青年居多,其收入上升的可能性很大,这就具备了一定的提前还款能力。而且我国许多居民不习惯于借债,在自身收入允许的情况下,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可能性会很大。

2.住房抵押贷款利率

(1)源于利差的再融资风险。现行市场抵押利率和合同抵押利率的差额是刺激借款人再融资的主要动力,利差越大,提前还款动机越强烈。(2)反映利率变化路径的歇火效应。歇火效应是指提前偿还行为不仅依赖于市场抵押利率的变化,而且与其达到该变化水平的路径有关。

3.住房转手活跃程度

尽管前文已经说明我国存在住房转手造成的提前还款比例较小的特征,但我国住房商品化正稳步发展,二手房交易市场逐渐活跃,由此带来的提前还款风险也不容忽视。

4.基础抵押品组合的特征

(1)合同抵押利率类型。一般来说,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提前偿还风险大于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提前偿还风险。(2)抵押贷款的年限。一般来说,刚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不易提前偿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前偿还率会增加,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5.宏观经济水平

一般来讲,当宏观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时,个人收入增长、劳动力就业和迁移机会增加,消费者信心提高,导致住房周转率上升,提前偿还行为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当宏观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提前偿还行为会相应降低。

6.季节因素等其他因素

由于学校各学年的时间安排、工作转换、毕业求职、年终奖金分红等因素,提前偿付具有显著的季节性模式,提前偿还行为常常在春季和夏季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冬季达到最低。此外,人口统计、地理位置、学历等相关因素也在某些程度影响提前偿还行为。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提前偿还风险测度模型

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模型研究并借鉴回归分析的思想,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市场抵押贷款利率、季节性差异和住房转手率等为自变量,以提前偿还额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即逐步地把最优的变量加入到模型当中,当新加入的变量对模型基本无贡献时,变量筛选的过程也就结束。得到的关于提前偿还额的计量模型可记为:

Yt=β0+β1X1+…+βnXn+μt

其中:Yt――t时期的提前偿还额;

μt――随机干扰项;

X1……Xn――t时期从1到n个自变量的值;

β0――截距;

β1……βn――据实证回归得出的n个自变量对应的参数;

根据以上计算的早偿额并结合SMM公式,可以得到以下变形公式:

SMM=YtQ0-Q1=β0+β1X1+β2X2+…+βnXn+μtQ0-Q1

QO表示贷款的月初余额;Q1表示贷款的计划还本金额。当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通过所建立的早偿模型预测新环境下早偿率变动的方向及幅度。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证券化刚刚起步,国内银行经营住房贷款的时间还不长,不具有全面充分的数据积累。因此本文不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实证检验,仅给出一种预测模型以供参考。

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还风险的防范

(一)完善抵押贷款的发放程序防范提前偿还风险

1.建立提前偿还限制与惩罚机制

如果将借款人可以随时偿付的行为看作是住房抵押贷款人的一项期权,那么,对该行为进行限制就是该期权的行权条件,征收罚金则可认为是期权费用。当行权的条件不满足或者行权的激励不能弥补期权费时,抵押贷款借款人就会放弃行权,提前偿还行为就能避免。因此,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借款人提前还贷行为的大量发生。在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时规定提前偿还的限定条件(如规定提前偿还时期的锁定,提前偿还金额,提前偿还次数等)和惩罚机制(提前偿还罚金)可以有效减少提前偿还风险。

2.创新抵押贷款业务

我国应借鉴国外的住房抵押贷款形式,根据收入、年龄、利率等因素的不同开发设计出适合我国当前市场,对提前还款有一定防范作用的贷款业务。例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可以根据市场抵押利率定期调整合同利率,这样就可以减少利率引发的提前偿还风险;也可依据借款人当前的收入水平及预期的收入变化来安排合适的贷款归还方式,如等额还本法、递增的还款方式和递减还款方式。

3.加快完善数据库建设,构建提前偿还模型

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有关提前偿还贷款的数据库,对借款人的提前还贷行为进行监测,根据资产池的具体特征建立提前偿还模型,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提前偿还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借鉴国际经验本文的模型构思不失实践性。

4.使用收益率维持模型

收益率维持是指当借款人选择提前偿还时,必须补偿给贷款人能够维持其收益率的费用。这种费用等于未来计划偿付额的现值与提前偿还额的差值。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提前偿还额和收益率维持费用进行再投资,重新产生计划中来自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

例如,目前存在的典型收益率维持模型是复合贴现因子模型,这里收益率的维持费用(MF)可以用利率差异模型来计算 :

MF=∑TQn-t(1+rn-t+Y)t-Z

其中:MF代表收益率维持费;

Z代表提前偿付额;

n代表贷款年限;

t代表剩余期限;

rn-t代表国债收益率;

Qn-t代表计划偿付额;

Δy为附加利差,其值为高出无风险国债利率的溢出部分

在Δy利差设置为零的情况下,这个模型通常称作国库券变频收益率维持。这个模型通过购买一个国库券组合为贷款人重新产生未来现金流提供了足够的收益。在Δy利差设置不为零的情况下,MF费将足以允许贷款人通过购买具有一个Δy利差超过国库券曲线的利差的投资组合重新产生计划的现金流。

(二)证券化过程中管理提前还款行为

1.本息拆离房产抵押贷款证券

本息拆离房产抵押贷款证券是将资产池中抵押贷款集合的收入流分拆,将本金和利息完全隔离而发行的抵押贷款纯本金证券(PO,投资者只能获得本金收入产生

的现金流)和纯利息证券(IO,投资者只

获得利息收入产生的现金流)。提前还款速度越快,本金偿还越多,利息收入越少,这样PO证券的投资者收益越高,IO证券的投资者收益越低。通过对风险的这种重构使得PO证券可以较好地防范紧缩风险,IO证券可以较好地防范展期风险。

2.抵押担保证券(CMO)

抵押担保证券是以一组抵押贷款为担保而发行的有多种不同到期日的证券,属于转付证券,投资者并不拥有抵押贷款的所有权,只是拥有对发行人的债权,它使投资者不必承担提前偿还所产生的再投资风险。抵押担保证券的主要特点:同一住房抵押贷款集合为基础而发行的证券都有三到六个不同的到期日,其现金收入来自贷款产生的本息,在前面到期日的债券未得到完全清偿之前,后到期的证券只能得到利息支付,直到不同期限证券依次得到清偿。其最大优点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上一档为下一档防范紧缩风险,下一档则为上一档防范展期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青.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风险分析及管理[J].南方金融,2005(5).

[2]王燕,霍学喜.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付风险探析[J].特区经济,2006.

[3]陈建.MBS提前偿付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3).

[4]Takeaki Kariya, Masaaki Kobayashi. Pricing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A Model Describing the Burnout Effect[J].Asia-Pacific Financial Markets, 2000(7).

[5] Frank J. Fabozzi, Handbook of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Chicago, 1995.

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消费信贷 信用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在扩大内需和应对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从1999年起,我国启动个人消费信贷政策。自此信用消费逐步浮出水面,住房按揭、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款的规模不断迅速扩大。在消费信贷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均把发展消费贷款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以及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与回报相对应的客观规律,使商业银行等授信机构在追逐巨额利润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巨大的潜在不良贷款风险,从而信用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的一个核心领域。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贷款质量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个人信用评估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估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识别信贷申请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风险管理与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内涵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随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注视风险的动态,一旦有新情况,马上对新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这就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在实践中,此全过程可以划分为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两个阶段。其中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关键。

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估数学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信用资料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个人信用评估的自动化加速了整个信贷决策过程,申请人可以更加迅速地得到答复,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估,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是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个人金融、家庭理财等业务的必然选择。信用评估可以较精确地估计消费信贷的风险,给贷款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手段,避免不良贷款,控制债务拖欠和清偿。个人信用评估可以使贷款人更加精确地界定可以接受的消费信贷的风险,扩大消费信贷的发放。

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健全,个人信用长期没有评估,良好的信誉没有得到合理的优惠,欠债不还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使我国的个人信用较为脆弱,个人资信程度降低。

缺乏完善的消费者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导致存在如下问题:

1.贷款审批时间延长、手续复杂。由于个人信用等级的核定不科学,经办人员为了保证信贷质量,控制信贷风险,必然会采取许多非常规手续来再核定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如延长与消费者的面谈时间、仔细鉴别消费者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和消费者有无恶意借贷行为前科或恶意借贷意图等等。这些措施的执行,固然减少了风险的发生,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申请消费贷款的手续,延长了审批时间。

2.导致非个人因素的信贷风险。消费信贷的特点是单笔业务数量小,但整体业务数量大,这样有限的银行消费信贷人员必须面对大量的消费信贷客户,形成了一个客户经理必须同时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客户打交道的局面。面对个体差异很大的消费信贷客户群体,单凭客户经理的工作经验,很难避免判断失误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非个人因素的信贷风险。

3.影响消费者申办消费信贷的积极性。银行提供给消费者的是金融资金和附加价值即优质的金融服务。由于缺乏消费者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止内部和外部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但鉴于消费信贷一般有金额小的特点,繁杂的手续、漫长的审批时间弱化了其优质服务的附加价值,足以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种种事实表明,制约消费信贷的,除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支出预算、消费观念外,最让银行放心不下的还是对个人贷款心里没底,担心发生新的信贷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推广消费信贷,必须尽快发展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三、发展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思路

针对目前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析提出如下研究思路。

风险分析就是查明项目活动在哪些方面,什么时候,哪些地方可能潜藏着风险。查明之后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各风险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顺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减少风险而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案。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下文从风险分析的三个组成部分加以阐述:

1.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的结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首先要弄清项目的组成、各变量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的、有章可循的步骤和方法查明对项目可能形成风险的诸多事项。

通过设计好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可以研究归纳出消费贷款的好客户所具有的特征,依此特征判断该客户是否是银行在消费贷款业务中应该争取的对象,同时识别该客户可能发生非正常还款的特征变量。非正常还款包括提前还款和逾期还款。

2.风险估计就是估计风险的性质、估算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大小,以减少项目的计量不确定性。风险估计有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的风险估计无历史数据和资料可参照,靠的是人的经验和判断。客观的风险估计以历史和资料为依据。

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的使用是一个涵盖从接收申请到做出信贷决策全过程的自动识别系统。通常情况下,根据贷款申请人的相关特征变量计算信用风险,得出信用分数,从而获得申请人总的风险的评估值评估模型可以让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对申请者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有利于做出科学的信贷决策。在决策与确认的过程中,信用得分、管理政策和信贷人员的专业经验是决定信贷与否的三大关键因素。

3.风险评价就是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顺序。评价时还要确定对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价方法有定量和定性的两种。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提出防止、减少、转移或消除风险损失的初步办法,并将其列入风险管理阶段要进一步考虑的各种方法之中。

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投入使用之后,对其进行监控是达到经营目的、实现盈利的重要保障。同时,评估模型的监控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识别新申请者的特征变化,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寻找和捕捉更多的市场机会。

从总体上看,评估模型的建立为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了风险评价的标准,但是模型需要得到正确充分的使用,模型的监控则可以随时作出修改决策,从而使模型更加准确。在实践中,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绝非互补相关,常常互相重叠,需要反复交替进行。

未来发展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思路概括地说,先确立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风险识别的完整性、可测和可控性、可操作性以及风险管理的拓展。同时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目标,要制定风险合理的实现措施,包括全面地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描述风险的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并对银行客户分类;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审批专家模型;建立商业银行关于数据建立和挖掘的案例等。

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对象本身就是风险,其风险管理的特性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活动始终与风险为伴,其经营过程就是管理和经营风险的过程。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是商业银行始终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银行才能真正把握住国内日益壮大的消费信贷市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athy Schwalbe邓世忠等译:IT项目管理(第2版本)[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

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一是原始借款人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原始借款人到期不能还款的风险,原始借款人到时候不能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可能引起资产质量降低而导致的相关风险。此次危机中,最先爆发的就是因为房价下降和利率上升而无力还贷的贷款人即次级贷款人。在美国房地产景气阶段,各贷款公司降低贷款人的收入标准,甚至没有资产抵押也可以贷款买房(最夸张的是无担保、无首付)――低信用的贷款人、无抵押、放松风险监管。不论贷款人信用水平和偿付能力,而进行贷款为以后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上世纪末美国经济景气,风险没有暴露,再加上低利率政策,房地产市场扶摇直上,风险被掩盖。贷款人再用贷款买的房子做抵押,买入第二套、第三套住房,风险被数倍的放大。

二是政策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资产证券化涉及到各方面的国家政策,政策的不利变化将极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而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也对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政策面和宏观经济面的变化间接导致了此次危机的爆发。从2004年开始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对应的加息政策直接逆转了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三是利率风险与利率波动风险。因为资产支持证券是有固定利率的品种,利率的变化影响证券的销售量和固定利率产品的收益,对于那些积极买卖它们资产组合的投资者来说,市场流动性是影响他们决策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间接地影响了发起人的相关收益。2004年后,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日益显现,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从l%提高到了5.25%,并相应带动长期利率回升。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子贬值,抵押品贬值,储蓄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上升,而次贷是浮动利率,于是还款压力增大。贷款人是低收入者,无力还贷,所以只好抛出房子,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回收房子,而房地产市场又低迷,房子无法兑现,并且不断贬值,导致信贷机构资金周转困难,剩下的就只能是破产倒闭。

四是资信等级下降的风险。资产证券化特别容易受到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证券化交易与构成交易基础中包含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这些因素中的任一因素恶化,整个发行的等级就会陷入危险境地。显然,交易越复杂,该资产证券化中的等级下降的潜在风险就越高。当房地产泡沫破裂、贷款人还不起贷款时,抵押贷款企业陷入困境,没有贷款人的还款,自然无力向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利息。而购买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降,失去高额回报,同样也陷入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境地。

五是专家的误区。过分依赖专家诸如评估师、律师、会计师与其他专家的意见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专家的意见也不能确保在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中不存在潜在的风险,而且这些专家的意见也可成为一种独立的风险。并且,专家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与政策的变化路径、幅度与时间。

二、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一是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境内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一项业务和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在目前资产价格快速攀升、未来回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并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地大力发展,并且要更加关注贷款人的信用水平和未来的还款能力。

二是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基础资产池概况、基础资产池信用风险分析、基础资产池加权平均信用等级情况和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是投资者认识投资产品,分析风险,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要逐渐加大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普及与宣传力度,让广大投资者在投资前认识到产品存在的风险。

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面对利差的不断缩小,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大中商业银行最先意识到小微金融的价值,为解决其融资困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专门品牌及专业化运营体系,在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走在了前沿。新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在被不断推出,而城商银行受到规模、实力、网络、地域品牌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仅凭传统的“散、单”贷款模式定位于小微金融服务已经很难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因而,城商银行需要凭借更为丰富灵活的金融产品来维系住原有客户群体并深度挖潜,提供更加全面的、符合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一词是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及各类中间业务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深发展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领域内较早尝试供应链金融服务,他们在与中欧工商国际学院共同编写的一书《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中对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单个节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这一定义重点强调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上下游企业基于供应链既是关联企业又负有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和风险机理分析

整理国内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我们发现各家银行均做了很多努力,扩大自己的供应链信贷业务,如下表1。可以看到,一方面城商行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了基于行业供应链符合小微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产品数量丰富;另一方面产品同质性很强,基本上是传统贸易融资的扩展,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创新。

表1 国内部分城商行供应链金融产品

为了对城商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将各类产品按其不同特点可归纳为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及应收账款融资这三种模式,然后分别分析其主要产品和风险形成机理。

(一)预付账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为下游提供融资渠道的商业模式,银行通过控制融资企业对其上游供应商提供的货物的提货权为手段,向融资企业提供融资的行为。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1此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具体的产品包括:先票后货、保兑仓(亦称为厂商银)、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国内信用证。

注:(1)签订合同(2)获取贷款(3)银行审查(4)仓储监管协议(5)卖方发货(6)买方缴款(7)开立银行承兑汇票(8)买方缴存保证金(9)买方提货(10)卖方回购。

1、产品分析

(1)先票后货

先票后货是指授信客户依据核心企业与其签订的销售协议,在取得银行授信额度的情况下,银行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照销售协议及其他相关协议安排货物的生产和备货,同时,银行取得该批货物的抵质押权,作为授信担保。

(2)保兑仓

保兑仓模式为先票后货模式的变形,仍为授信客户交纳保证金,银行据此将全额款项付给与其签订购销合同的上游核心企业,客户分批次向银行还款,银行通知核心企业放货的一种预付融资方式。

(3)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在国内企业的各项交易中,由银行根据申请人要求,银行按照信用证的条款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国内信用证独立于贸易合同之外,是一种的有条件的银行支付承诺,但必须依赖于真实贸易背景下的货物单据。

(4)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

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是国际贸易项下预付融资的一种形式,开证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在进口商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后,为其开立出口信用证,由于企业授信评级资质无法达到开证要求,因此,银行通过控制信用证项下单据所代表的货权作为还款的保障。

2、风险分析

预付账款融资解决了供应链链条上的采购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为经销商或生产商取得上游企业的产品或原材料融资。但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通过分析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运作原理可得出预付账款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1)核心企业风险

核心企业这里指的是供应链链条上的生产商,为下游企业融资承担着担保和连带责任。核心企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影响体现在其生产能力突然变化对履行赊销合同的影响。生产者到期交不出商品的风险,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罢工、企业管理层人化、设备重大损坏等,都会影响商品生产。因此,核心企业生产能力的变化可能使银行无法及时取得质押物,质押权落空,银行面临授信风险。

(2)融资企业风险

融资企业风险是指由融资需求方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融资企业履行合同所规定的还款义务或信用质量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融资企业是银行预付账款的第一还款人,客户的规模、运营状况都对预付融资业务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当融资企业面对产品价格下降,而预付账款融资锁定的价格高出了现有的市场价格时,将大大提高其违约的可能性。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操作环节相对较多,人为的因素占比较重,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控制不到位和外部信息不对称引发。在银行对于供应链上企业进行整体授信时,须对借款人的过往经营状况、借款原因、行业状况、所处产业政策等进行详细审查,还必须对其核心企业状况进行审查及考察整个贸易合同的真实性,谨防借款人、担保方虚构贸易合同,诈欺贷款的行为。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指授信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生产、流通环节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授信融资,具体运作模式如下图如2,其具体产品包括静态质押、动态抵质押及仓单质押。

1、产品分析

(1)静态质押

静态质押是授信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生产、流通环节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申请授信融资,银行审核通过后,委托第三方监管公司作为货物实时动态的监管人履行对货物的监管职责,进而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若想提货,必须打款赎货,不支持以货易货。

(2)动态抵质押

相较于静态抵质押业务,动态抵质押突出特点就是更为灵活,银行根据企业提供存货的价值为其核定一个授信额度,同时设定一个最低限额,在这一限额基础上,企业可以自由提货,到达临界值或低于限额则需要补充保证金,同时也允许补货。动态模式也支持企业以货易货。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标准仓单质押和非标准仓单质押,标准仓单质押授信业务通常质押标的为在期交所注册并生效的标准仓单,该仓单为有效的物权凭证,仓单作为有价证券,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银行一旦面临风险,标准仓单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而非标仓单的质押则是银行凭借授信客户提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仓储企业出具的用于表明质押物信息的仓单为质押物,客户对仓单进行背书后,向银行申请融资。

注:(1)签订协议(2)交付质押物(3)货物验收、监管及评估(4)贷款申请(5)出具证明(6)发放贷款(7)偿还贷款(8)通知发放货物(9)取得货物。

2、风险分析

基于存货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游企业的存货资产融资,与此同时也面临风险,与预防账款融资模式不同,其风险围绕存货产生。

(1)供应链系统风险

存货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单个企业状况已经不再是重点的考察对象,整个供应链链条的行业状况、运营绩效、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协调能力都对存货融资产生影响,因此要建立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控制。

(2)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指由存货状况变化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在存货融资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作为质押物的存货,存货的货权归属、变现能力、价格波动情况、易存储程度都是开展业务必须考虑的因素。

(3)信用风险

存货融资的信用风险包括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对于融资企业,必须考虑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规模和行业发展情况等。此外,还必须考察核心企业的实力、对供应链的信用扩散程度,供应链整体协调能力。这些都可能影响履约还款义务,对银行整体授信产生影响。

(4)操作风险

存货融资也面临包括银行人员操作的流程风险以及合同制定的疏漏,例如,在以货易货时,必须重估货物的属性(包括货权、价格波动情况、变现能力、易储存状况),这方面的错误会带来风险。

(三)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其实主要针对授信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销售后的应收账款及各种对应的权益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保理、福费廷、商票保贴业务,其运作模式如图3。

1、产品分析

(1)保理

保理即保付、托收保付,是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融资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采用的一种请求第三者(银行)承担风险的做法,包括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2)应收账款质押授信

应收账款质押授信是指在销售阶段,基于卖方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贷款支持的质押标的而进行的融资。

(3)商票保贴

商票保贴是对符合一些商业银行指定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为其签发并承兑或背书转让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的一种授信行为。

注:(1)货物交易(2)应收账款单据发出(3)单据质押(4)付款担保(5)信用贷款(6)购买生产要素(7)销货收款(8)支付账款(9)合同注销。

2、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要点在于应收账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融资企业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的交易对象是应收账款,融资企业作为其债权企业,其转让或者质押的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都对业务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下转第275页)

(上接第273页)

(2)债务企业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中债务企业是第一还款人,债务企业的实力影响到最后应收账款的收回,例如福费廷产品中银行买断应收账款票据,放弃了对融资企业贴现款项的追索权,一旦债务方破产,银行将面临资金损失风险。

(3)法律风险

应收账款转让的确认及合同条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将影响合同的有效性,一旦应收账款合同无效,银行资金就可能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

(4)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来源主要是财务报表欺诈、应收账款产品和价格欺诈等人为操作风险。例如,应收账款的债权和债务企业可能为了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两者联合,共同虚构交易行为或者交易价格、数量,导致应收账款的不真实或实际应收账款的数额远远低于银行的授信额度,造成银行差额损失的风险。

(5)管理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管理风险是指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带来银行损失的可能。例如,如果银行未能及时有效地管理应收账款融资下应收账款使得债务企业未到期还款,或银行工作人员审查企业出错,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只能由银行自己承担。

四、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

三种模式风险控制要点各有不同,存货类融资最关键的风险来源于存货,存货属性的变化对风险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关系。预付账款融资风险管理要点在供应链上企业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而应收账款融风险要点是融资方的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及后续的现金流追踪问题。针对三类融资模式风险分析,可总结出城商行以下措施以控制业务开展的风险。

1、严格市场准入,慎重选择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负有还款的连带责任,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收回。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市场准入原则及其标准,并且要求核心企业有严格的上下游企业进入、推出机制。

2、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机制,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减少供应链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

3、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起着第三方监管作用,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或存货价值评估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还款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分析;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小额信贷在央行再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的小额信贷覆盖面已经超过了30%。小额信贷解决了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问题,不需要担保,这使更多人能贷款。其次,它的贷款利率低,充分发挥着扶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小额信贷的用途规范不明确,贷款手续不严格的问题,使其有较大的风险。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成因

(一) 信用评级等相关机制的不完善和法律地位的不明确

1. 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健全。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评级带有盲目性,这是农户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的。农户信用评价等级的真实和准确性是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但是信用评定工作的不严格把关,使农村小额信贷有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2.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和信贷功能定位不明确,其低利率、无需担保的特点,但是它又实为营利组织,造成尴尬发展,使管理主体和资金来源面临系列问题。

(二)贷款利率与品质引发的风险

1.贷款利率的偏低和品种的单一、规模小造成风险。小额信贷主体本质上也是企业,但较低的利率水平使放贷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放贷的主体的发展。低利率也增加了违约的风险。从长远看来,小额度满足不了需求,因此会出现互相担保,相约不还的现象,增加了风险。

2.贷款利率的机制失灵,因为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信社都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低利率会使小额信贷自动瞄准中低收入阶层的机制失灵,造成目标客户的偏离,违背了小额信贷的初衷,还款保障也大打折扣。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风险。由于农户的素质参差不齐,政策宣传不足,极容易造成其设法争取贷款却不愿偿还的局面。其为了贷款而隐蔽自己的不利情况,使贷款投向了低信农户。加之其信用状况是多变的,若其在获得贷款后信用等级下降,也会对其还款造成影响。

(四)业务操作不规范与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1.我国盲目扩大农户贷款的适用范围,既未按借款人身份补充相应的限制条件,也没有提升贷款担保方式,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其次,发放的小额贷款多数是多户联保的方式,因为联保人兼具了贷款人的身份,担保的实质效力低。

2.小额信贷管理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的还款方式一般采取到期一次性还清的制度,而且农村居民的居住分散,对于中心会议制度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化,这样我们效仿的孟加拉国的GB模式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农户的还贷率还是较低。

三、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规避措施探究

(一)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监督

信用评级是贯穿了小额信贷的始终,要形成信用评级的网络系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而不是只是形式化的进入门槛时的监督。将每一个农户贷款人的信息和借还款情况都反映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每隔特定的时期根据记录给农户进行评级工作。考虑农户居住分散的情况下,可组织人员抽查式片区调查,以更为真实的了解农户的劳动力、家庭经济等状况,对其信用做出评级。对没有及时还款的进入不诚信名单,全网标记,做出惩罚的措施。并且组织人员对失信农户教育,增强信用意识。

(二)确立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保障其赢利

如果农信社的小额信贷项目长期处于亏损,那么也会影响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是机构得以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这就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只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对于农民,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所以说一个百分点对农信社愿不愿意承担风险,开展更大规模的小额信贷的关键。

所以在制定利率时,要考虑到操作费用,贷款的损失风险,借贷资金的成本和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小额信贷率才能使农信社更好发挥其惠农的作用,也是其机构盈利的基本保证。

(三)发展电子档案,规范小额信贷的操作流程

在各个农村都应该推进由电子档案代替经济档案的操作,建立贷款发放电子档案系统。利用查询筛选功能,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有效防范了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利用客户的贷款授信模板可以公平有效的进行评级,减少了人为授信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而且档案电子化可以更及时准确的提供农户信息,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也遏制了信贷风险。

(四)加强农村小额信贷放贷主体的管理与监管

实行明确的内部管理控制规定,控制内部管理所造成的风险。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内控机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控系统,对风险做出比较细致的评估。对内部人员的培训也要加强,使其具有更强的金融业务处理的能力,抑制其非法行为。明确信贷人员的职责,让农村信贷管理方式向程序化,规范化转变,减少信贷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综上,我们一定要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去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所将面临的问题。只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综合引导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完善制度的建设和内外的监督,才能弱化小额信贷的风险,使农村小额信贷制度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秋颖.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01).

[2]李玉福,付代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西部金融,2007.

相关期刊更多

经济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金融科技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贵州农村金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