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防控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防控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震;结核病;风险评估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1]。鲁甸县所属的昭通市是云南省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肺结核为鲁甸县主要传染病报告病种[2]。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该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22.97万人。由于地震后受灾地的自然、社会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灾区肺结核防控能力受损,可能会对当地肺结核的传播和流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省级针对鲁甸县灾前、灾后肺结核疫情情况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指导灾后肺结核防控工作的开展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2014年(截至9月18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及所辖各乡镇的肺结核报告信息,分析灾区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比较灾区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整理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灾区肺结核风险评估和分析。

2结果

2.1鲁甸县既往肺结核疫情状况网报系统数据显示,2010—2014年8月,全省活动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昭通市是我省肺结核重灾区,历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鲁甸县在昭通市属于低疫情县,除201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略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年均低于全省、全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灾情发生的龙头山镇、火德红乡、乐红乡、水磨镇4个乡镇中,火德红的疫情稍高,除2013年高于全县的疫情水平外,其余各年、各乡镇的疫情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均属于低疫情乡镇(表1)。2.2灾前、灾后肺结核发病情况比较受灾乡镇在地震前(2014年1月1日至8月2日)和地震后(8月3日至9月18日)每天网络直报的肺结核患者发病数没有明显变化(图1),与去年同期相比,灾区肺结核发病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肺结核暴发流行。2.3灾前登记在治和灾后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情况截止8月3日,鲁甸县累计登记在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54例(表2)。整理登记在治患者信息,并进行追踪。至9月13日,四个受灾乡镇灾前登记在治的肺结核患者64例,其中12例已完成疗程,除3例死亡外,其余49例均已痰检取药。灾后(8月3日至9月12日)鲁甸县疾控共确诊并治疗管理4个受灾乡镇的肺结核患者7人。2.4灾区现状调查①环境变化灾区安置点以集中安置为主,其中灾情较重的龙头山镇有集中安置点(超过10户)有56处,超过100人的集中安置点有34处,安置人数18000人左右,帐篷数2260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约2260人。灾区大型安置点数量众多,安置人口数较多,居住相对集中且拥挤,这使得居民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增高。②人群流动性加大、抵抗力降低转移安置造成的灾民流动,使得灾区存在肺结核暴发和流行的风险。灾民膳食结构单一,加之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应激状态,导致人群抵抗力降低,一旦有传染性肺结核病发生,易引起暴发流行。③常规疾病防控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由于地震导致灾区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房屋严重受损,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均忙于应急救灾,致使肺结核等常规传染病防控工作难以有效实施,给其发生和传播带来较大风险。2.5震区肺结核流行的风险评估结合地震发生前后肺结核疫情状况及现场调查情况,可认为灾区结核病疫情风险程度为“中(++)”。主要的风险为涂阳患者家庭成员发生结核菌感染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儿童;感染结核菌的人群发生结核病的风险较大;发病的结核病患者若不能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对周围人群的传播;结核菌感染后,不同人群发生的几率不一样。

3讨论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近些年来,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日益广泛与深入,在推动各行各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的国际性、自由性、开放新等特点,也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了出来,网络安全事故所导致的损失也日益严重,因此网络安全防控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提供地震科研服务、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震害防御等服务的地震信息网络自然也不例外,时刻面临着网络安全威胁,而且由于地震信息的敏感特性,所以保障地震信息网络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内涵

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主要具有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可审查性、可控性等基本要素。具体而言即是指地震信息应确保不会向未授权的实体暴露,只有具有相关权限的人才允许对地震数据信息进行修改,并且要能够及时判断出地震数据信息是否已经被破坏或篡改,即使是得到授权的实体也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访问地震数据信息,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能够对授权范围内的地震信息传输方式及流向予以控制,能够提供相应的调查依据和手段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2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通过对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的相关分析,可以能够对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有很多种,而这些因素中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非人为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是通过梳理与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互联网传播病毒,通过互联网传播病毒,其产生的破坏性将远远大于单机系统,而且使得用户很难对此加以防范。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带有黑客性质的特洛伊木马和病毒等有害代码层出不穷地涌现,其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传播范围变得更广。就拿目前最出名的勒索病毒而言,每天都导致超过十万台计算机被感染,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无意失误。比如计算机操作人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选择的用户口令过于简单,随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账户,没有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使得安全漏洞存在等等。再次,人为的恶意攻击。人为的恶意攻击又可以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种。其中被动攻击主要是指攻击并不会对地震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但是会暗中窃取、截获以及破译重要的机密地震信息。而主动攻击主要是指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对地震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有选择性地破坏。不论是被动攻击,还是主动攻击,都会对地震信息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机密地震数据信息被泄露。最后,软件缺陷和漏洞。软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自然就给予了攻击者可以攻击的切口,一旦攻击者利用软件缺陷和漏洞成功贡献了地震信息网络,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3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对策

3.1选用安全口令

根据相关网络安全事件的调查情况,可以发现80%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用户使用了较为简单的安全口令而导致的。所以在对安全口令予以设置的时候,用户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保守安全口令秘密并经常改变口令;二是安全口令应包含数字、大小写字母;三是应经常改变具有较高安全特权的安全口令,所有的缺省都应及时从系统中去掉;四是安全口令最好是以加密形式存在硬盘上,使用户输入的安全口令在内存中的存留时间尽可能缩短;五是一次身份验证仅限于该次登录,会话长度与其寿命相等,网络中任何验证过程对用户而言都应当是透明的,用户输入安全口令登录除外。目前地震信息网络的操作平台是Unix系统,不仅支持网络文件管理系统,而且对网络用户还能够以组的概念予以分级。当Unix系统缺省的时候,如果用户属于同一组,那么是允许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系统数据或文件的相互读写的。但是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倘若一旦没有将组合理划分,就有可能导致身为普通用户,却可以拥有只有超级用户才允许拥有的相关权限。具有超级用户权限的普通用户此时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配置情况,还能够对系统的参数文件进行任意修改或增加,甚至使得整个地震信息网络系统被摧毁,这种后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将普通用户账号归于零组用户,严禁将高级别管理账号与普通用户账号归于同一组。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各个服务进程应当放在不同的主机之上,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

3.2安装防病毒软件

安装防病毒软件是地震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防控对策之一,可以通过一级防病毒服务器来实现对地震信息网络所有客户端的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由一级防病毒服务器向地震信息网络各个客户端提供系统修正和自动升级等服务。定制客户端策略,客户端策略锁定几乎按照自动从服务器升级病毒库的方式,客户端上的软件,操作人员是不能够自行卸载的,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管理问题发生。具体而言就是指,通过一级防病毒服务器来实现对所有客户端防病毒软件的自动安全。并且借助网络智能化增强升级,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实现自动增量升级。一级防病毒服务器还将具有报警功能,一旦发现可疑程序文件,立刻通过声音、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用户传达报警信息。一级防病毒服务器还将负责新病毒样本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对从各个客户端发现的不能处理的或未知的病毒予以集中处理。

3.3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所谓网络完全漏洞扫描其实就是利用插件、专用脚本语言、漏洞扫描程序等对主干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主机扫描系统设计、主要系统管理员的工作站等进行安全漏洞扫描的过程,目的是为将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或者安全隐患找出来,可以说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是确保地震信息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来自外部的攻击,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应用环境,将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通过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提前扫描出来,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进行修补,如此就有可能实现对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入侵事件的提前阻止。由此可见,对于地震信息网络安全而言,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无疑是尤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的。网络安全漏洞扫描通常采用主动式策略、被动式策略这两种策略。主动式策略即是指通过对一些脚本文件的执行,从而模拟对地震信息网络的攻击,并将网络的反应记录下来,从而将地震信息网络存在的漏洞及缺陷找出来。而被动式策略即是指检测主机系统中安全口令是否过于简单、安全设置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与安全规则相抵触的对象等等,从而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

4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始终会存在。虽然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工作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网络安全防控工作中的经验与方法,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文章先介绍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内涵,然后分析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后从选用安全口令、安装防病毒软件、网络安全漏洞扫描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地震信息网络安全防控对策,希望能借此对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春娇.网络安全风险防控探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

[2]闫民正,赵晓云,任力伟等.基于山西地震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与应急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

[3]陶崇福.浅谈地震信息网络安全及其防范对策[J].电脑与电信,2011.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11.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47-01

【关键词】 流感,人;疾病暴发流行;学生;自然灾害

2008年8月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某乡中心小学向当地卫生院报告学校感冒症状学生较多。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和乡卫生院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卫生学处理。至8月25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该中心小学位于5•12地震重灾区,是全日制中心小学。在大地震中,学校校舍全部坍塌,学校暂停教学。2008年8月,学校搬入临时板房,开始教学活动。全校共有9个班(初一2个班,小学6个班,学前班1个班)401名在校学生,其中住校生168名;教职工39名,食堂从业人员2名。学生上课的教室和宿舍全部为单层活动板房,宿舍与教室相隔200 m左右,相对隔离,每室住8~12人。学校食堂为简易房,没有固定的就餐场所,无校医和医务室。学校采取地下深井水进行集中式供水,未进行加氯消毒。

2 疫情过程

8月10日开始,该校部分班级出现感冒症状病人,17日病人突然增多,遂向当地卫生院报告;至8月25日共发病157人,罹患率为35.5%(157/442)。157例病例中,头晕、头痛的占74.5%(117/157),流清鼻涕者占66.9%(105/157),咳嗽占62.4%(98/157),部分患者有低热(

3 流行病学特征

157例病例中,学生156例(住校生85例,走读生71例),罹患率为38.9%(156/401);教师1例,罹患率为2.6%(1/39)。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40.0%(86/215),37.6%(7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校生和走读生罹患率分别为50.6%(85/168),30.5%(7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

4 现场卫生学调查

学校环境卫生较差,四周可见多处垃圾,垃圾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厕所为旱厕,卫生状况尚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食堂卫生条件差,流程不合理,为简易房搭建,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学生寝室环境条件较差,空气潮湿,室内水泥地面甚至可见明显水迹,没有通风设施;多数学生喜吃零食,地面可见较多零食包装袋;宿舍用水不方便,早上停水,学生用水只能夜间储备在寝室;采集学校饮用水进行余氯监测表明,未达到生活饮用水余氯卫生标准。

5 疫情处理及结果

凡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均实施家庭隔离治疗,痊愈后方可上学;加强教室、宿舍通风换气,对教室、宿舍、走廊、厕所进行空气消毒;加强学生晨检制度,每天早上、中午上学前询问并登记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登记表》,并将每日检查情况报卫生院防保人员;向学生和家长开展预防呼吸道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开水,注意防寒保暖,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至8月25日,无新发流感病例出现。

6 讨论

造成本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的可能原因包括:(1)学校临时板房刚建成,各种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地面、空气潮湿,尤其是宿舍通风不良,空气流通不好,易造成聚集发病;(2)卫生条件差,容易造成各类病菌滋生和繁殖;(3)学校人员集中,且没有专职校医对学生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早期发现病例困难,容易造成病例的聚集;(4)大地震后学生心理受创伤,可能导致其自身抵抗力下降。

学校这一特殊的人群聚集场所极易造成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感暴发疫情也好发于学校。因此,学校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要及时向相关医疗卫生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居家隔离、每日晨检、通风换气、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通过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和控制学校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对于地震灾后学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前介入。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疫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实时监控,争取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的法制意识和疫情报告的敏感性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临时板房等居住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也不容忽视。

7 参考文献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定向爆破;桥体拆除;爆破技术;实践总结

兴隆桥位于巴中市区南端西华山隧道南侧约220.0m处,由于新建工程陇桥互通立交C匝道需下行穿过此桥,此桥墩柱侵入C匝道正线内,已影响新建工程施工,有关部门决定将其拆除。

该桥长130.0m,桥面、桥梁及桥墩宽度均为10.0m,桥梁整体为拱型结构,在河道中央由一跨度约70.0 m的大弧拱和两侧干河床上的5个小拱组成,桥面距河道,河床的高度分别在8.0~25.0m之间,桥面为薄层钢筋砼结构,弧拱上部为浆砌块石,下部为现浇钢筋砼,桥墩四周为浆砌块石,墩内填充随机分布的非均质结构体――片石,详见下图1所示。

1、兴隆桥定向爆破重点与难点汇总

1.1重点

1.1.1必须将中央大拱两端拱脚处和4个桥墩彻底炸断,破坏其支撑强度。

1.1.2起爆时间控制:中央大拱起爆时间要提前桥墩280ms左右,这样在大拱和该处桥面下塌时产生斜向拉力后两侧的桥墩再起爆,只有这样两侧其余桥面和桥墩才能定向倾倒而不是爆后又原地坐下,导致爆破效果欠佳甚至失败。

1.2难点

1.2.1结构不清,因该桥建造时间久远,无建造设计施工图纸,诸如拱圈下部的现浇钢筋砼层布筋情况凭目测无从了解,另外桥墩四周直观确定为浆砌块石,桥墩内结构也无从知晓,凭经验估计可能是浆砌片石结构,所以对结构进行打眼勘探其内部结构物。

1.2.2设计施工难度大、风险高。

⑴拱圈部分,如拱圈均为浆砌块石,结构均匀钻爆参数,易于掌握,但其下层为0.2m现浇钢筋砼,两种介质强度特性差异大,按常规正常钻孔,恐怕下层砼爆不开,拱不断,如钻孔达到砼层则孔深不合理,恐造成坐炮,拱圈仍炸不断。⑵桥墩内如为浆砌片石,此类结构体内往往有很多地方无灰浆或灰浆不饱满形成空洞,缝隙为随机分布非均质结构体,这类结构物在钻爆工程中是很麻烦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浇铸体内呈多层,夹层、空心结构等,钻孔时极易产生严重的卡钻现象,工效极低,费工费时。其次是非均质结构体内的夹层,空心,缝隙等的存在,使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大量泄漏,影响爆破效果甚至导致爆炸失败,详见图2所示。

2、爆破方案设计基理分析

采用定向倒塌拆除控制爆破,炸毁大桥各部位的支撑,使桥面自然下落。

2.1各部位炮眼的布置

2.1.1爆破参数设计

D――钻孔直径,桥拱部位40mm桥墩部位80mm

W――最小抵抗线m,取1/2B,B为拱圈,桥墩厚度

L――孔深m桥墩0.7B,拱圈深入钢筋砼5~10cm

a――孔距m(1.0~1.5)W

b――排距m取1.0a

q――炸药单耗kg/m3取0.6

Qd――单孔装药量kg

2.1.2各部位单孔药量的计算

采用通常拆除爆破药量计算公式, 即: 单孔装药量Q=qWaL

1#桥墩、2#桥墩单孔装药量Qd=0.6*1.5*1.5*2.1=2.27kg

3#桥墩、4#桥墩单孔装药量Qd=0.6*1.0*1.0*1.4=0.84kg

桥拱(1#方向)单孔装药量Qd=0.6*0.65*0.7*1.15=0.31kg

桥拱(2#方向)单孔装药量Qd=0.6*0.65*0.7*1.2=0.33kg

详见图3、表1。

2.2起爆网路设计

本工程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毫秒延期雷管,端线联接采用簇联方式,再将各簇联引出的传爆雷管用四通联连接器进行并联和串联,实现全程非电毫秒延时起爆网路,中央大拱拱脚处先于桥墩约50ms起爆,然后各墩再依次起爆,起爆网路详见图4。

3、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爆破对环境的有害效应主要表现在爆破地振动,爆破个别区散物,爆破空气冲击波,爆破噪声和爆破有毒气体,本工程在陆域及空旷的野外施工,爆破空气冲击波,爆破噪声,有毒气体很快会随风扩散,更不存在水中冲击波的影响,起爆时人员只要处于上风方向就可保安全。

本工程应加强防控的重点应是爆破地震和爆破个别飞石最大飞散区域。

3.1爆破飞石安全距离

采用如下公式对个别飞石飞散距离进行计算:

3.2爆破地震的防控

爆破地震与天然地震相比有持续时间短,主振相频率较高的特点,根据GB67222《爆破安全规程》利用萨氏爆破振动计算公式进行安全检算,经过现场实际参数确定一次起爆安全药量或根据单响药量计算出质点安全允许振动速度,以确保爆破安全,萨氏公式:

4、兴隆桥拆除项目爆破经验汇总

4.1兴隆桥定向拆除爆破方案是合理的,爆破网路安全可靠,设计参数考虑到工期紧,钻眼施工干扰大,从设计到施工仅10天时间,总共布眼262个,总装药量207.1kg,就将整座大桥彻底炸塌。

地震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一、地震对档案造成的危害

(一)对档案室的破坏

此次地震中,档案室所在建筑物受强烈地震影响,晃动剧烈,建筑墙体开裂,门窗变形,需加固后使用。而档案室内300节档案柜也大多倾斜、倒塌,设施、设备被毁坏。

(二)对档案的破坏

地震中,大量纸质档案从柜架上散落,造成档案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损毁,损毁最大的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实物档案。

(三)对档案设备的破坏

1.对档案柜的破坏。单位档案室300个档案柜大多倒塌或倾斜,发生变形、断裂,受损267个,无法正常开启、运用31个。

2.档案室电器设备的损坏

档案室库房空调共计4台,除湿机共计2台,复印机1台,在地震中损坏空调1台,复印机1台。

此外,在地震中供电系统往往会遭到破坏,发生短路,很可能导致火灾。档案室内本身就有易燃物品,所以还可能因为火灾造成档案和建筑被焚毁。

二、受损档案的抢救

(一)影响抢救档案的主要因素

影响抢救档案的主要因素是余震衍生的次灾害。次灾害对及时抢救档案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地震后,灾区余震不断,几天内共发生余震几千次。为了保证人员安全,笔者单位对地震中受损的建筑物实行了封闭。

影响抢救档案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恶劣的气候。震后灾区阴雨不断,阴湿及雨水对抢救档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档案受损及抢救

1.雨水对档案的损坏。个别档案在地震中遭受水浸,包括纸质档案及光盘、胶片、磁盘。

2.霉菌对档案的损坏。部分档案受连续阴湿的天气影响引起生霉。

3.档案的损毁。因受地震影响,部分档案柜歪斜、倾倒,造成部分实体档案、光盘和胶片档案损毁。

(三)对受损档案采取的抢救措施

1.对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

消毒杀菌处理。重新进入档案室后,工作人员在档案室进行了消毒杀菌处理,喷洒了消毒杀菌药物。

隔离。工作人员在此次地震后抢救档案中,共对27份档案进行了隔离去除菌丝体。

去污。由于部分倒地档案露出档案袋,受到泥土、灰尘或者泥沙、泥浆等的污染,所以根据档案受污情况进行了去污处理。共对121份档案进行了去污处理,包括除尘、去污、水洗处理等。

减湿干燥。在密闭的房间中,首先用吸水纸、海绵将水浸档案的明水慢慢去除,展平放置后开启去湿机除湿,促使档案纸张中的水分迅速蒸发;最后对纸张进行压平处理,将档案存放于临时库房,使用空调、去湿机严格控制温湿度。

2.对霉菌的处理

(1)冷冻处理。采取冷冻处理可以有效避免霉变现象。

(2)检查霉菌。检查纸张上有无明显绒毛状菌丝体,并采取隔离措施。

3.对受污胶片、实体档案的处理

(1)胶片档案去尘方法。用羊毫或其软笔扫下胶片上的尘土,用棉花球蘸酒精轻擦,最后用流动清水将胶片冲洗干净后再晾干。

(2)去污方法。根据受损档案材质特点、字迹的溶解性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使用机械法和溶剂去除档案表面的污斑,使用氧化法去除颜色斑。

二、档案地震灾害的预防

1.档案室按照抗震烈度设计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四川是地震频发地区,档案室所在建筑物修建于1991年,按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定的基本烈度和《规范》中的技术要求,按照7 级抗震设防烈度修建,因此此次地震尽管强度大,建筑物没有出现大的坍塌。

2.保证档案室建筑质量

档案室所在建筑修建于1991年,但是用材、施工工艺好,但因是办公楼设计,档案室窗外没有设计防水设备,导致雨水从窗户外直接飘入房间,浸湿了个别档案。

震后,笔者所在单位接受了市政府统一对受损建筑物进行的安全评估,并按安全评估结果对库房比照《规范》和政府要求进行了改造、加固,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1)制定档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档案防灾减灾应急办公室,制定常规的检查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推进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2)档案室建造符合安全要求。档案室一般要独立一层,有符合档案安全条件的库房。为避免地震危害,档案应尽量避免保存在顶层。

4.做好档案室水灾、火灾预防

(1)预防水灾。为了防止库房被水淹没,档案室应该选择较高楼层;为了防止档案潮湿受损,档案室应保证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为了避免爆管、漏水等事故发生,库房内不设置除消防以外的给水点,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库区。四川属于湿度大的省份,为了避免档案受潮,库内存放档案最低处离地面的高度不能少于15厘米。

(2)预防火灾。火灾对于档案室档案属于灭顶灾害,预防火灾火险要以预防为主。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规定对档案室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降温设备,确保档案的安全;还必须对库房的结构、门、室内电器、设备和消防措施进行严格的防火配置。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消防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防火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电路及电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维护。

5、电子档案采用备份措施

为了保护重要档案的安全,避开同一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一般要采取备份措施,常见的措施是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等。电子档案的主要保存方式是存储于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中,这些介质比较脆弱,一旦遭受意外损害,介质容易被损坏甚至折断,存储的信息会丢失或损坏。制定备份方案时,必须考虑重要档案备份的内容、方式、介质,备份存放的位置,备份过程的具体执行人、数据恢复的方案等因素。

地震会给档案造成严重的危害。为切实做好档案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应该制定相关档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保证档案室建筑质量,保证档案室材质、设施设备的安全,做好火灾、水灾的预防,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防灾宣传与教育,科学防控,责任落实,使防灾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灾后进行科学、正确的抢救,尽最大可能保证档案的安全。(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电业局)

参考文献:

[1]冯子直.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2]荆秀昆,方志华,陶琴.档案馆地震灾害及预防对策[J].中国档案.2006(07)

[3]刘秀娥.图书馆防灾与危机管理[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周耀林.档案文学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张艳欣,卞昭玲.从汶川地震谈档案馆突发性灾害的预防[J].兰台世界,2008(22)

[6]马淑桂,陶琴.档案馆灾害防治策略-以汶川地震灾区档案抢救为例[C].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议材料,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