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髋部再发骨折 视力障碍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临床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2]。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沧州地区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髋部再发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伴有内科疾病、术后康复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沧州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22±8.53)岁。髋部再发骨折患者16例为观察组,未再发髋部骨折患者184例为对照组。初始骨折类型中,股骨颈骨折83例,行半髋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7例,行股骨PFNA或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术后2年的系统随访,以同侧或对侧再发髋部骨折为结局终点事件。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引起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0岁),诊断经X线片或CT检查证实。(2)髋部为初次且单侧髋部骨折。(3)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4)患者或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因肿瘤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骨折。(2)围手术期内死亡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同意参加术后随访者。

1.3 观察指标

临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后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指导性康复锻炼等;患者术后是否谵妄,伴有内科疾病情况如高血压、脑卒中、视力障碍(白内障,高度近视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膝骨性关节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髋部再发骨折率为8.00%。两组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功能锻炼及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后谵妄、高血压、冠心病、膝骨性关节炎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组与未再发骨折组相关因素比较

2.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术后缺乏康复锻炼和未进行骨质疏松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加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但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前国内针对髋部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公认骨质疏松是再发骨折的强预测因素[5]。而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其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避免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明确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制定相应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沧州地区就诊我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随访2年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8.00%。有学者研究报道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在4.4%~15.1%[3],亦有学者报道髋部再发骨折率在5.7%~8.4%[4-5]。本地区髋部再发骨折发病率与上述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等疾病是再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眼科视力损害[6]。在本研究中,结果统计分析脑卒中、视力障碍、糖尿病等疾病在两组间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是老年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而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等在两组间差异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学者安雪军等[7]发现,糖尿病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髋部再发骨折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髋部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并发症,与视神经病变,视力减弱,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有关。研究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发骨折的类型与初发髋部骨折类型基本相似,尤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中。相关研究发现,这与患者本身内在因素有关,长股骨颈(>5.4 cm)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短股骨颈更易发生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本研究分析认为这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粗隆部骨量较股骨颈部骨量丢失严重相关。一旦轻微外力或跌倒,容易引起粗隆间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早期行髋关节置换,能够尽早下地活动,降低了因卧床引起的骨量进一步丢失。

本课题研究中注意到伴有脑卒中的老年患者往往认知能力下降,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行走平衡能力障碍,行走不稳,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髋部骨折的风险。本文诊治患者多为沧州地区农村老年患者,卫生医疗条件较发达地区差。在农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同时此类患者往往伴有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行动协调能力欠佳,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再发髋部骨折。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护理康复锻炼,随访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0]。本研究中发现,术后予以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会降低。另外,本研究发现骨折术后患者在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较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发生比例降低,说明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后患者骨量丢失减少能够降低髋部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中不仅仅关注髋部骨折本身,更应全方面关注患者,积极抗骨质疏松和基础疾病治疗,给患者及家庭个性化指导性建议,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训,许庭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6):401-403.

[2]唐佩福.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3):197-199.

[3]来红,徐灿达,汤样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对侧骨折的原因分析[J].浙江医学,2020,42(18):1965-1967,1972.

[4]陈晓斌,张建政,赵建文,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7):813-816.

[5]吴迎春,刘丽丽,杨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5):75-79.

[6]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陈亚萍,佟冰渡,等.老年髋部骨折综合管理与二次骨折预防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6):461-469.

[7]安雪军,徐宝山,王小健,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发生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1):60-66.

[8]吴晓天,潘福根,付文芹,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7(2):149-154.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前不久,57岁的吴大妈,在金华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室里,经过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这已是她近来第二次骨折,腰背疼痛是她的老毛病了,前一次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她被确诊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躺了一个多月后,身体好转,就没有复诊。没想到,前两天在转身用力开窗户时,又骨折了。

据金华市名医、市中医院骨科主任包茂德介绍,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患骨质疏松的男女比例约为1∶5,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将急剧上升。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为严重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绝经后的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其骨量处于快速丢失阶段,如果不及时补充钙质,加强健骨运动,很容易发展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往往来得无声无息,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当出现骨折时已是严重阶段,应多加注意。其最主要的症状是全身骨痛、无力,特别是腰部、骨盆、背部持续性疼痛;最明显的症状是脊椎压迫性骨折,出现身高变矮及驼背现象,腰背痛会持续加重;骨头因疏松而变薄,变脆弱,可能会在转身、打喷嚏、开窗、持重物等日常活动中发生骨折。如果打喷嚏、咳嗽或轻轻一碰就会骨折,说明骨质疏松已经非常严重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疼痛现象,所以有些患者到了骨折时才知道自己得了骨质疏松症。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包茂德说,万一骨折及时治疗是上策。如果不寻求积极治疗,再发骨折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有统计数字显示,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风险会增加4倍,而发生第三次骨折的风险增加6倍。虽然每次骨折后,骨密度检测相差不大,但骨折后骨的微结构损伤严重,骨骼强度大大下降,这就是很多老年人会发生多次骨折的原因。

相对来说,骨质疏松治疗周期比较长,西药以用药为主,结合补钙等基础治疗,而中药则主要用补肝肾强筋骨的方法,中西并举,更有利于缓解和改善症状。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5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长寿,我国人口老龄化使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所引起的疼痛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集的5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通过P V P的治疗,加上精心护理,耐心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避免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性32例,年龄60-88岁,平均69岁,女性 18例,年龄52-80岁,平均70岁.,其中L1椎体24例,L2椎体10例,L3椎体10例,T10椎体1例,T12椎体5例,主要症状为骨折相应部位及腰背部疼痛,直立,行走困难,无明显脊髓损伤。X线和M R I检查,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局麻,取俯卧位,在C型臂X光机监视下定位病椎椎弓根,将调好的骨水泥在C型臂监视下注入椎体内。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疾病知识缺乏,怀疑椎体成形术的效果,这时责任护士应该让其了解骨折治疗全过程,告知患者手术是安全,有效,损伤少,恢复快的高科技方法,并介绍同病种患者治疗成功的案例,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对治疗充满信心,从而消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术前仔细检查,明确诊断。备皮更衣,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及轴线翻身等。遵医嘱备好药品(2%利多卡因1支,碘海醇1瓶)及腰穿包等送患者去手术室进行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时,平卧6小时,目的是确保骨水泥充分凝固,同时压迫伤口止血。术后交代注意事项,心电监测6小时,鼻导管吸氧。

2.2.2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大小便情况及双下肢感觉活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液等炎症反应。术后一过性发热及疼痛加重是术后常见症状[1],以局部疼痛加重最常见,经休息或服用止痛药用后疼痛缓解或消失。

3 功能锻炼指导

3.1术后视患者的情况及时、循序渐进地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次数由少到多,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锻炼时间由短到长。

3.2 术后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术后第一天直腿抬高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术后第二天在护士的帮助下佩戴好腰围下床活动,若无不适,可以自由活动。术后3-5天,教会患者做5点式或3点式或拱桥式或飞燕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对于肥胖者,脊柱后凸严重者及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的不适合做飞燕式腰背肌功能锻炼[2]。

3.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交代注意事项,做好健康宣教。定期回院复查。患者路途遥远,需乘车时,最好取侧卧位,坐车返回时佩戴好腰围。起床之前先带好腰围,躺下后再解下腰围。3个月内避免弯腰负重。指导患者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增加维生素D,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另外,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应长期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等。如病情允许可适当练习太极拳等适宜运动,以增强平衡能力,降低骨折的危险[3]。

4 结果

本组5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全部成功,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2-24h内即可翻身下床活动,胸腰背部疼痛完全缓解者40例,术后72h才完全缓解者7例。3例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术后常规摄片,原压缩椎体高度恢复20%-50%,无骨水泥渗漏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一个月后均做随访,疼痛完全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 讨论

P V P技术是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的疼痛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疏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今后仍存在再骨折的危险。本组有2例在术后一年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造成的,因此在椎体成形术后,应继续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因采用钙片加阿法骨化醇及降钙素及阿伦磷酸钠联合用药治疗,配合户外活动,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很好的防治措施,加上精心护理,耐心指导,使患者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避免骨折患者长期卧床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俸伍凤,经皮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指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致使骨的增生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的全身l生代谢性骨骼疾病。简而言之骨质疏松是以全身的骨量减低、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极易导致骨折为结果的综合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如何对其进行预防及提高其治疗水平已成为目前处理骨质疏松骨折的工作重心。有关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的发展,而且在其治疗上具有关键的作用。近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了骨折后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分别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它作为慢性疾病,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疾病。特别是髋部骨折后,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

如何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必须注意的现实是骨质疏松一般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只有在骨折时才发现,因此积极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非常重要。

非药物性预防:l健康教育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及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滥用药物,早期发现和诊治骨质疏松症-2饮食治疗饮食可提供骨骼的原料,如:钙、磷、镁等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物。我国的常规饮食结构中普遍存在钙摄入不足和蛋白质摄人不平衡的现象,应该进行纠正和补充。

药物性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预防药物(兼治疗作用)分三类,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兼具两种作用的药物。

1 抗骨吸收剂

1.1 雌激素雌激素水平是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预防骨丢失开始的标志。口服、经皮和非胃肠道给予激素替代治疗(ERT)制剂在临床上均已证明可防止妇女绝经后骨丢失,减少骨折发病率,缓解骨关节疼痛,还可防止牙齿脱落,改善更年期症状,减轻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午性痴呆),有益于各年龄阶段的妇女。目前ERT已有多种用药方式,可根据情况不同加以选择:

①单用雌激素适用于子宫已切除,不需要保护子宫内膜而又无雌激素禁忌证的妇女。常用药物有雌二醇、雌三醇及其衍生物(尼尔雌醇、戊酸雌二醇)、结合雌激素等。雌孕激素合用适用于有完整子宫的妇女,常用孕激素为甲地孕酮(安宫黄体酮)或甲羟孕酮。

②雌、孕、雄激素合用适用于不需要保护子宫内膜或需要一定雄激素者。(Gevrine)含乙炔雌二醇和甲基素;利维爱片含7一甲基异炔诺酮,具雌、孕激素作用和弱的雄激素作用,除改善骨代谢外,还可明显改善情绪,提高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较理想的预防绝经期骨质疏松的药物。

1.2 二膦酸盐类 BP是二线抗吸收剂,特别适用于不能使用ERT的女性患者如明显骨丢失的病人和脊柱、髋双能x线吸收值大于骨量峰值2个标准差的病人。其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该类药有在抑制骨吸收的同时还不同程度抑制骨形成的双向调节作用。早期用于Paget’s病、肾结石及肿瘤造成的高钙血症,近年来用于骨质疏松症。关于BP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未确定,建议应间歇用药,但大量或长期给药可引起骨软化症。

1.3 降钙素(CT)CT主要由人体甲状旁腺的滤泡分泌,可直接抑制骨盐溶解,加速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抑制PTH等引起的骨吸收因子的作用。CT适用于不能耐受二膦酸盐或雌激素的病人,对椎体最有效,尤其能改善新鲜骨折的疼痛症状。绝经后妇女鼻喷和肌注CT均可有效阻止脊椎骨丢失,但对皮质骨作用不明显。短期应用可缓解骨质疏松或合并骨折引起的疼痛,长期应用能保持骨量不下降或略增加,

1.4 依扑拉芬(Ipriflavone,异丙氧黄酮)依扑拉芬是有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ts)之称的异黄酮的合成衍生物。有直接抑制骨吸收作用和协同雌激素促进降钙素分泌的间接作用。主要用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也有一定效果。

1.5 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抑制剂 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K、L是破骨细胞中高度表达的酶,参与骨吸收,与骨质疏松症等骨质减少性疾病有关。该类药现仍处于临床研究中。

2 促骨形成剂

2.1 氟化物 氟是人体骨生长和维持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化物中氟离子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刺激其分裂并激活其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形成新的有机骨基质。氟化钠由于胃肠道反应较重,治疗窗窄,毒性较大,现已少用,目前,仍有使用其缓释制剂。特乐定(Tridin)含有机氟、葡萄酸钙和枸橼酸钙,可与食物同服。可缓解骨质疏松症症状,增加BMD,减少椎体骨折发生率。但副作用仍多,难以坚持治疗。

2.2 同化激素 同化激素除有对抗分解代谢作用之外,还能刺激骨形成和增加肌肉组织。对青春发育延迟的男孩应考虑应用此类药。常用药物有癸酸诺龙和苯丙酸诺龙。每月注射50 mg的癸酸诺龙对快速丢失型骨质疏松患者有效。其副作用包括肝脏毒性、男性化和血清脂蛋白异常及促发前列腺癌的危险。同化激素只适用于男性骨质疏松,对于女性患者应慎用。

2.3 甲状旁腺激素(PTH)片段大剂量的PTH对骨起分解代谢作用,而间断皮下注射小剂量PTH片段可通过刺激骨重建速率及矿化板层骨的生长,从而增加松质骨的骨量,提高整个骨骼的强度和质量。

3 骨矿化药物

3.1 钙剂服用钙剂可补充钙质成分,抑制FTH的过度分泌促进骨的形成和保持骨骼强度,使骨质疏松症状减轻。营养不良或消化道病变所致骨质疏松者,补钙意义大。钙剂的选择要以制剂的钙含量和溶出度为依据,

3.2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维生素D是促进人体钙吸收的主要元素,其活性形式是1,25-(OH)2D3,由维生素D经肝细胞羟化酶羟化而成。主要作用为增加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抑制PTH的分泌;促进骨细胞分化而增加骨量。维生素D尤其有益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因为老年人肠道钙吸收低与维生素D转化障碍有关。高剂量的维生素D配用低剂量的钙可避免钙剂便秘和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建议对衰弱、闭门不出的病人,应补充维生素D 800IU/d。4其他除以上各类药物外,目前中药制剂尚有以“肾主骨”理论制成的仙灵骨葆、强骨胶囊、抗骨松冲剂等已应用于临床,在临床试验中的还有锶盐、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E2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在符合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一基本骨折治疗原则的同时,应该加入WHO的普遍健康原则――提高生存质量(而不是单纯地延续寿命)。骨质疏松性骨折导致严重生活质量下降,50%的骨折患者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达10%~20%,20%的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长期照料,鉴于此有专家提出“三尽”原则:尽早确诊骨折、骨质疏松;尽量功能复位、确切固定;尽力功能锻炼。脊柱骨折的治疗

1 保守治疗绝大多数脊柱骨折偏向非手术治疗,即便是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这种骨折的愈合也较快。因此,这种骨折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提供一个合适的脊柱保护支具,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锻炼背部肌肉,理疗,制定协调康复计划,注意保护皮肤,减少骨性突起部分的压力,指导深呼吸锻炼,鼓励患者饮水,尽早防治长期卧床导致的呼吸、消化道并发症。

2 手术治疗 对于因脊柱骨折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急性骨折有神经症状的患者,主张早期行手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随着对骨质疏松的深入研究,通过改进内固定设计,改良材料和手术技术,把植入物固定在受骨质疏松影响较轻、骨强度相对较高的皮质骨部位或增加固定物长度、范围,如椎板钩辅助椎弓根钉、椎板下钢丝固定、脊柱前路椎体钉加螺母齿等,使固定物的抗拔伸强度增加2倍。这使得许多保守治疗的患者为避免褥疮、血栓栓塞、肺部感染、肌肉萎缩等危险而选择手术治疗。3微创治疗有学者报道通过对骨质疏松l生骨折的椎体采用经双侧椎弓跟穿刺,置人2枚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灌注骨水泥充填扩张形成的椎体内空腔,有效地缓解了疼痛,改善了功能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但可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水泥自凝过程产生的热量损伤周围组织等并发症,所以,对凝血功能障碍、有神经症状、椎体后缘已经破坏的患者,应禁忌行微创手术。髋部骨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仅极少数病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其缺点是卧床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现多采用尽快及时手术,尽早功能锻炼,对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65岁以下者,早期用空心螺纹钉或滑动加压螺纹钉行闭合复位固定术。如术中复位固定不满意则行半髋置换;年龄大于70岁者,一期行半髋置换。卧床患者的治疗首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严重骨质疏松要求马上活动和不能长期配合部分负重的理疗患者,一期行半髋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或粗隆下骨折,选用滑动髋螺钉、改良γ-钉等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大都为关节内骨折。75%~80%的骨折移位不多,可以用闭合复位,石膏、支具固定。不稳定骨折、背侧皮质粉碎的老年人骨折容易再移位,勤换石膏是防止再移位的最简便方法。对于累及关节面者,常规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显然不适合,较常用的是克氏针撬拨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复杂性关节内骨折进行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等混合使用并植骨,但钢板脱落、正中神经炎、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很高。骨折端复位的目的是使肢体尽早获得确切固定,以利愈合及功能锻炼。

总结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1. PVP 与PKP 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PVP/PKP 在治疗OVCF 所导致的疼痛方面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然而,PKP/PVP 术后椎体继发骨折的几率随初发骨折椎体数目的增多而显著增加。PVP/PKP术后继发骨折的患者比例平均为17%,邻近椎体骨折所占总体继发骨折的比例较高,大约占62%。 Lindsay等[1]报道了一个节段发生OVCF后(未做手术),一年内继发骨折的几率为11.5%,而在两个或以上节段发生骨折的女性,其骨折几率为24%.在Ross等[2]的报告中,单一节段骨折非手术治疗后继发骨折的风险性与未发生过椎体压缩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较增加了5倍,多节段骨折后继发骨折风险增加了12倍之多。Silverman等[3]也报道一个或多个节段发生骨折的女性患者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几率为58%,由此看出,邻近椎体的继发骨折可能只是自然病程的一部分。因相关报告有限,尚不能与接受手术的OVCF患者继发骨折的几率作出统计学对比,因此,尚不太清楚PVP/PKP手术是否增加了继发骨折的几率。有报道提示:PVP/PKP术后毗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性确实增加了。

2. PVP与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

2.1.年龄、首次强化椎体的数目及畸形度

Lee等[4]研究了关于继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首次强化椎体的数目、骨折椎体前后高度比(畸形度)等与PVP/PKP术后继发骨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继发骨折组的年龄偏大;首次强化椎体的数量多则继发骨折发生几率相对较大。生物力学研究中,Berlemann等[5]发现经过PMMA强化后的椎体硬度增加很多,增加的硬度改变椎体间的力学传递机制,首次强化椎体的数目越多,对整个脊柱负荷传递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继发骨折的几率就越大。某个层面的相对稳定将对其余层面带来更大的压力,类似于椎体融合后带给邻近节段的负面效应一样。治疗椎体前后高度比(畸形度)对邻近椎体骨折具有一定的影响,原发骨折椎体畸形度小的患者继发新鲜骨折的几率较大,可能与畸形度小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活跃有关,也就更容易继发新的骨折。Kim等[6]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PVP 术后强化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越大,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机率也就越大。在畸形度这一方面上,各方报道不一,尚需更多的研究加以论证。

2.2.骨水泥

2.2.1 骨水泥剂量 研究表明,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可增加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发生率。Jin等[7]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在L2~4节段注入骨水泥的量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机率成正相关,他们认为避免邻近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的骨水泥临界注入量为4.9ml。Li等[8]对单节段OVC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43%的邻近椎体继发骨折发生在强化术后3个月内。其中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组PVP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6.74 mL,显著高于无继发骨折组的5.71mL;其骨折椎体强化后椎体平均高度恢复率(25.36%)显著高于无继发骨折(15.57%);可见随着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风险也加大了。

2.2.2 骨水泥渗漏 骨水泥渗漏在PVP与PKP手术中较为常见,通常认为渗漏至椎间盘的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的终板产生机械性刺激,还通过杠杆作用对邻近椎体产生集中应力效应,使其对不良应力的缓冲作用下降,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伴有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的PVP治疗患者比较,前者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是后者的4.6倍,但骨水泥渗漏与强化椎非相邻椎体的骨折无关[9]。Lin等[10]报道38例行PVP强化治疗的患者中,14例出现术后骨折,其中10例发生于椎间盘渗漏的相邻椎体,4例发生于非相邻椎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椎间盘渗漏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58%,而无椎间盘渗漏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仅为12%。

2.3.骨质疏松症的自然进程

研究表明,PVP 及PKP 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的自然病程,与手术无关。Klazen 等[11]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原骨折椎体数量是PVP术后骨折出现及发生数量的唯一危险因素,相邻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程度进展密切相关,而与PVP治疗无关。PVP术后骨质疏松的相邻椎体似乎更容易因应力集中而导致压缩骨折或高度丢失。

综上所述,PVP与PKP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首次强化椎体数目、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和骨质疏松症等,而这些因素均与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是导致PVP与PKP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根源,提高椎体成形术的技术水平,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降低PKP与PVP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最为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Lindsay R,Silverman SL,Cooper C,et al.Risk of new vertebral fracture in the year following a fracture [J].JAMA,2001,285(3):320-323.

[2]Ross PD,Genant HK,Davis JW,et al.Predicting vertebral frac-ture incidence from prevalent fractures and bone density a-mong non-black, osteoporotic women[J].Osteoporos Int,1993,3(3):120-126.

[3]Silverman SL.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J].Bone,1992,13,(supp1):261-267.

[4]Lee WS,Sung KH,Jeong HT,et al.Risk factors of developing new symptoma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osteoporotic patients [J].Eur Spine ,2006,15(12):1777-1783.

[5]Berlemann U,Ferguson SJ,Nolte LP,et al. Adjacent vertebral failure after vertebroplasty.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J].JBone Joint Surg Br,2002,84(5):748-752.

[6]Kim SH,Kang HS,Choi JA,et al. Risk factors of new com-pression fractures in adjacent vertebra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cta Radiol,2004,45(4):440-445.

[7]Jin YJ, Yoon SH, Park KW, et al. The volumetric analysis of cement in vertebropla sty: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Spine (Phila Pa 1976), 2011, 36(12): E761-772.

[8]Li YA, Lin CL, Chang MC, et al. Subsequent vertebral fracture after vertebroplasty: incidence an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Spine (Phila Pa1976), 2012, 37(3): 179-183.

[9]Komemushi A,Tanigawa N,Kariya S,et 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multivariat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new vertebral bodyfracture[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6,29(4):58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