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物联网 优化
物联网的兴起使人类能以精细、动态的方式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这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利用物流、信息流实现风险防控的思想本质相同,因此,随着物联网在实际运用中的逐渐深入,物联网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根据Michael Lamoureus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由多方机构参与,包括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链上企业、物流仓储机构以及连接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增加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机会,取代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以相当于“团购”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可以将未来货权、应收账款、未来销售收入作为质押商品实现融资,甚至凭借在供应链中信誉获得无抵押融资。
在该运作模式中,仓储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质押物监管活动,与银行、中小企业联系紧密。质押物监管必须借助强大的信息平台和精准的监管流程设计,保证对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进行监管。在加强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联系的前提下,未来供应链金融将朝着不断延伸链上金融服务长度方向发展。物联网能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将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加强供应链上下游更多企业间的合作,整体上提高供应链信用资质。银行通过物联网同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机构合作,全面“可视化追踪”把握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运用
(一)物联网概念、结构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一种网络。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个物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它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物品的实时跟踪,而且能够实现对企业透明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
在物联网中,通常使用RFID(自动射频识别)技术。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包括读写器和标签。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与Internet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全程跟踪贴带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物品和Internet组成了“物联网”。RFID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供应链,同供应链有共同目标。
(二)物联网在供应链中架构
供应商运行物联网依靠分布在各企业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器连接。信息服务器既要保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又要对来自物联网内外的查询进行身份鉴别和提供信息服务。根据服务供应链这一构想,在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其布局分层化。第一层,RFID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于生产商或运输商等底层的服务器中,负责传输物品的生产、流通信息;第二层,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格式的数据过滤和标准化处理;第三层,提供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
图1是物联网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RFID 的无线通信方式,读写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上的数据;经过中间件过滤掉重复读取的数据后,生成事件序列,传送给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访问由电子标签信息指示的信息服务器,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银行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得企业产品流、资金流等数据,并据此分析企业融资前后经营情况。图1中的RFID标签存储容量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计。
物联网优化供应链企业成员融资过程
物联网辅助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客户向银行申请授信,在以往,除了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司章程、财务报告等纸质证明材料之外,还需要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企业购销合同、抵押物信息,如库存、房屋。若银行通过物联网接口,进入其管理系统,查询近期企业经营信息,由此决定是否对企业用信,省却了企业收集、整理用信资料时间。
物联网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一般而言,银行在受理一项业务后,通常要至少一个工作周的时间来审核业务的可行性,业务团队从亲自并且多次走访收集待授信客户的信息,到资料整理与洽谈、申报审批、签署合同及至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相应专职人员处理,加上客户属于中小企业,关于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更多,增加沟通时间。所以,如果物联网在企业中被运用,银行通过物联网掌握企业更准确的资金流、产品流的情况,将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沟通时间。
物联网提升贷后管理效率。贷款审批通过后,银行对货权进行严格审核复核,然后通过物联网内部系统加强管理,减少人为管理环节,降低操作风险。
物联网中电子感应器用于检测货物保管状态。当感应器感知抵押物存在质变风险时,及时向信息管理系统发出信号和通知客户。这方便银行快速判断抵押物的状况,决定是否重新进行价格核定与跌价补偿。若总跌价超过银行最低授信额度,且借款人未追加质物或提供新的担保,立即宣布授信提前到期,在与客户沟通后,采取拍卖等措施出售质物,偿还贷款。RFID监管客户提货。在物流仓储现场安装RFID电子监控设备,客户一旦提货,通过物联网传递信号,由银行发出提换货指令后,仓储监管人员根据指令发货。
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督企业贷后经营。物联网如同一台监视器。银行在线实时监控授信企业日常结算与现金流状况,结合仓储机构提供的抵押物的信息,共同对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与财务状况予以掌握,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措施。
银行借助物联网获得优质监管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经营单位,其中,与物流仓储机构合作,负责抵押物的监管,对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非常重要。
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物流仓储机构,使银行方便监管链上中小企业抵押物。RFID技术可以使银行与物流监管机构间采用信息系统协同传输。这种方式取代传真、电话、纸张等点对点的传统传输方式。相应地,通过RFID技术,企业和银行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抵押物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安装在工厂、配送中心、物流监管仓库的阅读器,能够自动记录物品在整个供应链的流动。从整个集成供应链看,供应链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度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恰好解决银行难于监管问题。图2是融资环节中的仓储监管流程。
从图2可以看到银行授信前,必须经过很多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延长业务办理时间。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协同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同仓储监管机构的交易,极大的节约办理时间。尤其在仓储交易、抵押交易环节,物联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银行与链上企业达成交易后,银行将来自企业的抵押物交予合作仓库。由仓库负责保管抵押物,并定期同银行核查抵押物的货值。例如,当抵押物入库时,装在仓库门口的RFID扫描抵押物,接着,读码器扫描银行和企业双方签订的抵押单据,检查货物数量是否与单据匹配。车上的每个抵押物上都装有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含有一个惟一标识该抵押物的产品电子代码(EPC)。货车驶出仓库时,门口的RFID识读器启动这些标签。于是货物“苏醒”过来,并自动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上“注册”自己信息。运输到合作仓库,搬运工直接将抵押物入库上架(通过RFID识读器,仓库的库存系统自动记录入库信息),库管人员从物联网系统确认此次存货量,同时抵押物信息传递到银行系统。
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辅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未来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供销企业从提交融资申请到放款,企业从补充保证金到去监管仓库赎货;供应链成员企业工作采用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替代纸质合同、盖章、传真、电话等线下繁琐工作,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节省管理费用。据统计,仅银企传递单据的快递费用就可节约99%。
此外,核心企业要全面快捷掌握本企业和供应链成员的金融业务信息;供销企业能及时掌握额度、融资、结算、质物等信息,便于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生产、销售进度等;物流企业可以准确获得核心企业、供销企业融资、质物出入库、商品价格等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水平。供应链金融运用物联网后,能使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利用存货融资的范围大大拓展,如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半成品等。同时,银行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服务;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找出融资瓶颈问题从而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结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在近几年,它广泛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创新原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其广泛用于微型企业中。但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狭窄,没有突破传统信贷方式,且受到信息不对称、银行观念落后的影响,极大地阻碍该金融服务的使用。物联网能巩固供应链伙伴合作关系,增强彼此间凝聚力。基于物联网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鲍旭红.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
3.李 ,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5)
4.陈达文.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5.夏泰凤,金雪军.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11(6)
6.丘永萍.物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J].金融科技时代,2011(3)
7.孙其博,刘杰,黎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3(6)
作者简介:
截至2012年9月末,我区个体工商户已达94.23万户,注册资金397.09亿元;全区私营企业已达14.37万户,注册资金达7351.68亿元,占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金总额的51.26%。非公经济在自治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非公经济领域就业人数已占到全区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5%以上和新增就业人数的90%以上,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的重要领域。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实现自治区改革发展、富民强区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为非公经济提供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举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峰会等。各金融机构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创新非公经济金融产品,简化审批手续,量身打造小微企业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设立专营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认真落实小企业专营机构“四单管理”(即单列规模、单独人力资源配置、单独信贷审批、单独考核激励)。截至2011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设立金融专营服务机构461家,其中,总行设有3家,一级分行设有18家,二级分行和支行设有440家,专业营销人员超过3000人。在实行分类评级和创新业务流程方面,包商银行采取“重经营、轻抵押,重信用、轻担保,重分析、轻担保”的方式,贷款手续简便,审批高效,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从申请到发放的全过程。截至2012年12末,包商银行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689亿元,为14.9万多户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100多万人就业和创业。
(二)创新和推行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批量拓展型金融产品——“乳业通宝”,为伊利、蒙牛两企的原奶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破解奶牛养殖企业融资难题。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诚贷通”、“资贷通”、“e贷通”、“联贷联保”等信贷产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截至2012年底,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462.74亿元,涉及农林畜牧、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化工等十几个行业和领域,项目遍布全区各盟市。
(三)改进服务方式,推行便捷服务
邮政储蓄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手续简便、无需中介担保,贷款一次申请,便可循环使用4年,单笔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供可供选择的还款付息方式,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为中小企业及工商个体户提供及时、周到、优良的服务。
二、金融在支持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全国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2/3,而目前我区的非公经济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50%左右,说明近几年我区的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我区金融系统无论在信贷总量还是信贷结构或者是服务创新方面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金融在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不够,服务非公经济意识薄弱
由于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经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自有资金不足、资信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等因素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标准的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贷款营销观念不强,一方面是银行有资金用不出去,另一方面非公经济企业资金紧缺得不到缓解,造成了非公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强烈需求与银行的可贷资金宽松间难以有效结合的状况。
(二)县域和农牧区非公经济金融支持力度弱化
尽管当前县域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但与当前新形势下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与县域非公经济新发展新要求相比,县域金融服务仍然亟待改进和完善。
金融组织体系难以适应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新要求
一是县域银行机构和网点匮乏,难以满足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县域信贷供给仍然集中依赖于三家“农”字号金融机构,贷款占70%;而在乡镇农村,大型金融机构极少有网点,绝大多数乡镇基本是农信社“独木撑天”。县域,尤其是乡村金融服务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县域非公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偏弱,与县域融资中弱质性主体多、政策性融资需求大的特征不相适应。三是草根金融不足。全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59家,还未达到旗县网点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还有空白点。
县域非公经济信贷投入总量相对不足,部分领域贷款难问题突出。县域贷款总量占全区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县域GDP占比60%。同时,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此外,信贷结构不平衡。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中长期贷款多,短期贷款少;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多,其他行业贷款少;大中型企业贷款多,小企业贷款少;呼包鄂贷款多,东部盟市贷款少。
(三)缺乏适应非公经济需求的灵活机制,服务水平低下,业务品种单一
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在资金需求上有“用款急、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而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实行集约化经营,将信贷管理权限集中,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四重战略,在业务指导思想上一直把大中型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因此,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流程等方面,都还未能建立起完全适应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需求的灵活机制和经营模式。还没有能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融资顾问、保险等全方位多形式的金融服务。当前对其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简单的存贷款和结算业务等方面,服务水平相对低下,业务品种单一。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自身中间业务的发展,影响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非公经济企业取得贷款的条件和融资成本较高
银行办理每笔贷款,都必须付出一定成本。相对于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言,个体和私营的非公经济企业的资产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都比较困难。贷出相同额度的一笔钱,银行会选择全部带给大企业,而不会分成好几十部分贷给几十家个体、私营企业。这就逐渐形成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自然限制,再加上一些大银行信用等级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资信评估的不利因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比如,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客户规模”这一项所占比重为9分,而个体、私人企业在这一项基本上拿不到分,获得贷款就比较难。此外,为了促进银行对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使风险与收益实现对等,国家对贷款实行利率浮动制,如农村信用社贷款率最高可上浮至90%。但是这项政策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加重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非公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负担较重。
三、优化我区非公经济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服务中的弱点,特别是金融机构很多的金融产品不能适应非公经济的发展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区非公经济经济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创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银行及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方面
1.着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激发非公经济金融内在活力
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加服务网点;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内地方性商业银行逐步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巩固现有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窗口服务;推动邮储银行加快储蓄网点改造。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管齐下满足非公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积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非公经济担保专项基金,积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非公经济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注入、补充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与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引导商业银行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非公经济企业转化项目在贷款定价上给予优惠。
3.进一步加强金融环境建设
金融环境建设是促进非公经济服务最基础的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环境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社会中介行为,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出台支持银行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银行方面
1.改进管理方式,完善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当作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渠道和机遇,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贷款管理制度,完善审贷模式,根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下放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促进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管理的灵活性,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提高定价科学性和自主性,提升通过利率覆盖风险的能力。
2.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加大信贷投入
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相应调整信贷结构比例,在新增信贷总量中确定一定份额定向用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支持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探索依托中小金融机构向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探索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相配套的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贷款运行模式;城市商业银行要把信贷工作的重点放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积极支持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的发展,大力扶持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示范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支持农村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积极探索多种信用增级形式,开发基于产业链的、适销对路的和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林权、专利权、应收账款、 股权和动产质押等金融产品;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积极发放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对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个体经营户,可采取个体经营户联保的办法,方便其贷款;积极参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支持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除传统的信贷服务手段外,要积极开办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间业务、递延业务;创新服务手段,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个体、私营业主提供开户、结算、转账、提现、票据、信息、代收代付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切实方便其生产经营。
4.加强窗口指导,密切银企关系,全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向个体、私营企业宣传金融政策,介绍金融产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理财顾问、资产重组、评估咨询以及其他多种信息服务。
(三)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方面
一、金融服务贸易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概念
(一)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标的物
1.概念
所谓的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金融服务的交易活动和交易的过程。
2.标的物
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即金融服务。
其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理解。广义上来说,金融服务包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一切业务活动,即金融服务贸易。狭义上的金融服务,主要指的是金融机构中所提供的佣金和手续费上的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义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各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壁垒、限制,使其金融服务的贸易活动,逐步地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之中,使贸易的体制逐步进行转变,由保护贸易体制进而转变成自由贸易体制的一个过程和状态。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又被称作贸易争端,它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贸易的领域中发生的冲突。
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效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各国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加强了金融的竞争。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和冲击,与此同时,也给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带来了经济利益。
在我国这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开放,对于经济增长是否有利,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重要问题,其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是否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
三、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福利的效应分析
(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福利的效应分析
所谓的静态效应,即是在某一时点上的效应。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国内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格最低,消费者剩余大,需求量大,所以国民的福利也就最大。
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国内存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高,需求量小,生产者剩余量最大,从而国民的福利也就最小。
所以,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益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福利的效应分析
对于我国的动态福利的效应分析,主要是侧重于对服务消费方来进行分析,它主要可分为:
1.竞争的效率效应。在面对各种竞争的问题,国内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国家、政府也为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来进行导向。
2.人力资本的效应。
3.市场结构的效应。从经济发展的观点上来看,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商品服务贸易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市场或者寡头市场的垄断结构,让位于金融贸易自由化。
4.产业之间竞争环境改善效应。在货物贸易领域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了,金融贸易自由化在其中获得的巨大的贸易利益。而服务贸易领域自由化也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5.制度的创新效应。
从目前来说,各个国家已经公认,在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多边贸易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国内金融服务业的运行质量,也有助于我国国民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但如果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不仅有可能受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的严重冲击,也有可能会导致将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影响转变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必要的配套措施改革,考虑到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水平,而不能急切的开放金融市场。
四、总结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对我国来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了媒介桥梁的间接作用。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各国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加强了金融的竞争,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孔令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8.
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和文献都集中于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影响的分析,忽略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反向作用。然而,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的影响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基于 VAR 模型的分析方法,利用 1997-2012年期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来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开始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Francois与Schuknecht(1999)等人评估了各国经济增长与服务部门自由化间的联系,证实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Mattoo、Rathindran与Subramanian(2001)的研究显示服务部门开放影响长期增长绩效,并且金融服务部门要强于基础电信部门。Eschenbach与Hoekman(2005)发现金融服务等部门的改革与服务业FDI流入呈显著正相关。Khoury与Savvides(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度上升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低收入国家没有明显作用。该研究意味着服务部门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关于金融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刘辉煌(2001)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双面影响。詹艺丹(2007)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抱着谨慎态度选择恰当模式、步骤与时机来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阮明烽、沈颖(2011)发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崔艳娟、赵琛、徐晓飞(2013)主要研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发现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效应。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参照同类文献模型的可行性,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意义,以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度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度量经济增长,直接建立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令 GDP、EXPORT、IMPORT分别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选取1997-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为消除汇率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以上数据均折算成美元。笔者在分析时均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记为[lngdp]、[lnexport]、[lnimport],上述变量的一阶差分用[dlngdp]、[dlnexport]、[dlnimport]来表示。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回归系数,其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被称为虚假回归或者伪回归。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来说明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法,模型的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选择了最佳的检验形式和滞后期进行检验后,结果显示[lngdp]、[lnexport]、[lnimport]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而[dlngdp]、[dlnexport]、[dlnimport]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故该时间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一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是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就是用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知,GDP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需对残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方程残差的ADF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证明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4.VAR模型及方差分解
为了反映各个变量的单位变化通过其内在联系对整个系统产生的扰动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映,需要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对[lngdp]、[lnexport]、[lnimport]之间的系统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找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⑴模型的构建。向量自回归[VARp]的一般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xt+εt t=1,2,...,T] (1)
式(1)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同期之间可以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也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
⑵确定滞后阶数。本文根据LR检验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的结果确定模型的阶数,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可以将模型设定为[VAR3]。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可知各特征方程无特征根在单位圆外,模型较稳定,整体拟合度较高,各扰动项也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
⑶方差分解。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即考察变量间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
①我国 GDP 在第1期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影响的强度很小,进口和出口分别为2.191%和0.756%,累计仅为2.947%。随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GDP 的影响逐渐增强,在第10期达到最大,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 46.517%,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26.635% , 二者之和为73.152%。从第4期开始直至末期,这种贡献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可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的促进作用。
②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其中第1期95.697%的冲击由其自身引起,直到第10期预测方差分解值也达到了50%以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预测方差影响相对比较小,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在第6期之前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从第 6 期之后其影响逐渐上升,到第10期达到33.258%,可见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③金融服务贸易进口起初受到其自身和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大,分别为58.467%和 38.812%。随后两者的影响都有所衰减,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期初的 58.467%减至期末的39.603%,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也从期初的38.812%减至期末的24.784%。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很小,只有2.721%,,此后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到期末时增加为35.613%。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相似,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滞后期。
三、结论
体制改革推动农村金融开花结果
几年来,安徽农信社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紧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从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支付便农、创新利农入手,着力解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问题,制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计划,坚持开展了“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组织开发了“农家乐”等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研发推广了金农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开发推广了“96669贷款直通车”等服务创新型产品,初步形成了覆盖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组织的多层次、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了全系统的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安徽农信社“农家乐”等七大系列产品信贷总量超800亿元,是安徽全省规模最大、最受农民欢迎的信贷产品;24976台“金农便民宝”遍布乡村,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获得小额取款、转账、消费等基本金融服务;发行“金农易贷·福农卡”5.1万张,授信55.7亿元,为农村客户自助办理贷款提供了方便;“96669贷款直通车”受理贷款申请超过30.1万笔,投放贷款突破100亿元,真正实现了“一个电话,贷款到家”;电子银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共发行金农银行卡1763.8万张,布放自动取款机2543台,布放量居全省各家银行之首,发展POS特约商户24312家,让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便利的基础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5月底,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74.17亿元,较年初净增170.59亿元,全系统以17%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全省70%的农户贷款、40%的县域贷款、37%的涉农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域行社业务规模居当地银行业首位,成为服务“三农”、县域和小微企业的主力银行。
只有赢得“三农”,才能赢得未来。安徽省金寨县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后,省联社积极督促指导金寨农商行落实试点方案要求,在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着力创新,通过建设村级服务社、优化贷款申请受理渠道、加速布放助农取款设施等措施,实现了“申请贷款不出户、取款不出村、汇兑不出乡(镇)”的国家便民利民金融服务目标,构建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按照“抓金寨,促全省”的思路,结合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安徽省联社于去年底在全省农信系统启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通过优化简化贷款业务流程、开发推广“三农”信贷系列产品、建设拓展支付结算渠道、构建新型密切的客户关系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战略、组织、机制、产品、服务和渠道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让每个有贷款需求的农户都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贷款,让每个有支付结算需求的农村居民都能够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业务,让每个农户都有机会了解和掌握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牢牢占领了农村这个空间广阔、充满希望的市场阵地。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仍需系统支撑
安徽省实施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充分调动了各种资本和金融资源,应用了先进科技及各种产品形式,较好实现了服务“三农”的目标。但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完善更需要系统支撑。从外部看,应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有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一是农村与城市业务政策差异化不足。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县域地区所受到的调控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却与城市区域一样,大量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县域民生类项目难以推进。二是创新的产品缺乏法律及其他配套政策的支持。如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农村居民房屋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三是国家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不到位。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对农合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所给予的财政资金存款、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倾斜仍不足。从内部看,面对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剧、银行异地展业等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发挥产品和渠道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从安徽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改进和提升仍有很大空间:一是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仍然匮乏,迫切需要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仍然主要集中在“老三样”,且没有针对具体农村客户群体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做,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二是金融服务辐射能力有限,迫切需要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现有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存在三大矛盾,即农村金融需求增长与渠道总量较少的矛盾、农户分布较广与渠道相对固定的矛盾、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与电子渠道要求较高的矛盾。三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迫切需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相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速度与效率明显滞后,仍然存在网点功能发挥不完美、金融基础建设滞后、资金供给倒挂、服务水平低下、风险防控不到位等问题。
改革在不断调整中前进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调整: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对涉农金融业务的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应当进一步完善,全面消除业务歧视性政策,并形成长期制度性安排,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激励机制。
二是积极探索并尽快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相关司法制度,出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
三是在惠农支付渠道建设方面,建议财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并采用刚性政策措施,将新农保、新农合、财政直补等涉农资金捆绑农合机构支付渠道下拨到农村,提高支付渠道利用率。